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女子服饰

宋 佚名

宋代女子的服饰分为衣裳、冠巾、鞋履三大类。

衣裳也分上下两部分,上衣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等多种形制,下裳以裙为主。

宋 佚名《女孝经图

宋 佚名《女孝经图

宋 代佚名《女孝经图

鞠衣、翟衣、霞帔、纬衣、朱衣、大袖等是宋代命妇的礼服和常服。如翟衣,据《宋史·舆服志三》所载:“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三品,花钗七株,翟七等;第四品,花钗六株,翟六等;第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这种礼服一般在命妇受册、朝会、从蚕及外命妇嫁时服用。

两袖宽博的大袖衣,是宋代命妇的礼服,故在婚嫁时必须早早预备。吴自牧《梦粱录》卷20《嫁娶》载:“且论聘礼……更言士宦,亦送销金大袖、黄罗销金裙、段红长裙,或红素罗大袖段亦得。”即使是丧事,贵妇们也要穿这种礼服,如《朱子家礼》卷4《丧礼》载:“(贵)妇人则用极粗生布为大袖……(众)妾则以背子代大袖。”

宋 佚名《女孝经图卷

宋 刘松年《瑶池献寿

宋 画中身穿贴身内衣洗浴的贵妇

除礼服及常服外,贵妇们在服饰的奢侈性消费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她们盛行穿美丽华贵的丝绸服装,上面饰有珍珠、金银等。如周密《武林旧事》卷2《公主下降》载:“诣后殿西廊观看公主房奁:……真珠大衣背子、真珠翠领四时衣服。”

背子原是宋代身份较低的妇女所穿用的服装,这可从《宋史·舆服志五》所载中看出:“淳熙中,朱熹又定祭祀、冠婚之服,特颁行之。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则具盛服。……妇人则假髻、大衣、长裙;女子在室者冠子、背子;众妾则假紒、背子。”但因其行走方便,故上自后妃、命妇,下至平民百姓的女子,都喜欢穿用。后妃穿者,如李廌《师友谈记》载:“禁中侍宴,御宴惟五人,上居中,宝慈在东,长乐在西,皆南向,太妃暨中宫皆西向,宝慈暨长乐皆白角团冠,前后惟白玉龙簪而已,衣黄背子,衣无华彩;太妃暨中宫皆镂金云月冠,前后亦白玉龙簪,而饰以北珠,珠甚大,衣红背子,皆用珠为饰;中宫虽预坐,而妇礼甚谨。”又,周密《武林旧事》卷7《乾淳奉亲》载:“三盏后,官家换背儿,免拜;皇后换团花背儿;太子免系裹,再坐。”而社会地位最为低下的妓女,其穿背子的现象更为突出,《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开煮迎酒候所,有十三库,十马、上马。每库有行首二人,戴特髻,著乾红大袖;选像生有颜色者三四十人,戴冠子花朵,著艳色衫子;稍年高者,都著红背子、特髻。”

宋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

宋代妇女所穿的背子,长袖,长衣身,两腋开衩,下长过膝,领型为直领对襟式。其颜色除前面提到的红背子、黄背子外,尚有紫背子、游街背子等。紫背子,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娶妇》:“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游街背子是一种黑色的半臂,流行于岭南地区。朱彧《萍洲可谈》卷2:“广州杂俗,妇人强,男子弱。妇人十八九,戴乌丝髻,衣皂半臂,谓之游街背子。”

半臂为短袖上衣,在宫廷侍女和富家婢女中颇为流行。如魏泰《东轩笔录》卷15载:“后庭曳罗绮者甚众,尝宴于锦江,偶微寒,命取半臂,诸婢各送一枚。”但这种服式被儒家士大夫视为非礼之服。如孔平仲《珩璜新论》卷4便说:“今之衣半臂,非礼之服也。”

山西太原晋祠宋代妇女塑像

山西太原晋祠宋代妇女塑像

山西太原晋祠宋代

山西太原晋祠中戴

山西太原晋祠中戴

山西太原晋祠宋代妇

山西太原晋祠宋代

身穿上衣下裳的宋代侍女俑

衫一般以罗制成,高承《事物纪原》卷3《衫子》载:“女子之衣与裳连,如披衫,短长与裙相似。秦始皇方令短作衫子,长袖犹至于膝,宜衫裙之分,自秦始也。又云陈宫中尚窄衫子,才用八尺,当是今制也。”

背心亦是宋代妇女常穿的衣服。如《宋史·乐志十七》:“女弟子队……六曰采莲队,衣红罗生色绰子,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这里的“绰子”就是背心。

妇女的内衣称“抹胸”。因其不施于背,仅覆于胸,故名。穿时上覆于胸,下垂于腰。腰间制有襞积,左右各缀肩带。上可覆乳,下可遮肚。通常以罗绢制成,上面往往绣有彩色的花纹图案。这种抹胸在福州南宋黄昇墓中有发现。据考古发掘报告称:“抹胸1件。表里均素绢,絮以丝绵。长55厘米,宽39—40厘米。上端和腰间缀带,上端带长34—35厘米,腰间带长35—36厘米。”(福州博物馆编《福州南宋黄昇墓》,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因其形似裙子,故在福建地区又名为襕裙。如洪迈《夷坚支志戊》卷5《任道元》载:“两女子丫髻骈立,颇有容色。任顾之曰:‘小娘子稳便,里面看。’两女拱谢。复谛观之曰:‘提起尔襕裙。’襕裙者,闽俗指言抹胸;提起者,谑媟语也。”

宋代妇女的下裳以裙为主,时有长裙、百褶裙、旋裙、红裙、上马裙、碎摺裙、婆裙等名目。百褶裙在宋代俗称为百叠裙、百折裙等,贵贱均穿。如红衣宫女《裙带间六言诗》:“百叠漪漪水皱,六铢 云轻。”即谓此。碎摺裙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裙子的裥折细密繁多,张先《南乡子》词:“天碧染衣巾,血色轻罗碎折裙。”时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之分。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就曾出土一件折裙,六幅,除两侧两幅不打折外,其余四幅每幅有十五折,共为六十折。长裙盛行于唐,至宋犹然流行于贵族妇女中。如《宋史·舆服志三》载:“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石榴裙在宋代颇为盛行,连文凤《绿珠》诗:“娇红淡粉成春姿,石榴裙映樱桃花。见说此花三十种,只消莫画醉西施。”赶上裙又称上马裙,为南宋末年理宗时宫妃所创。《宋史·五行志三》载:“理宗朝,宫妃系前后掩裙而长窣地,名赶上裙。”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棕色罗衫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印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褐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广袖袍

福建福州黄昇墓出土的烟色梅

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

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浅褐色

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褐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星

宋代妇女裙子的颜色以郁金香根染的黄色最为贵重,为贵妇所穿;红色的裙子则为歌舞伎乐所穿,如吴文英《踏莎行》词:“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梦窗稿·丙稿》卷3)而老年和农村妇女大多则流行穿青色或绿色的裙子。

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褐

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紫灰色

除裙子外,宋代妇女的下裳还有裤子等。当时上层妇女穿裤子,外面要用长裙掩盖,如福州南宋黄昇墓就曾出土裤脚外侧缝不加缝缀的开片裤;次等的妇女,一般在着裤后,外面不再系裙(福建省博物馆编《福州南宋黄昇墓》,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宋代文献中的膝裤、膝袜、钓墩、袴袜都是指当时妇女的胫衣,是下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膝袜,形似袜袎,无底,穿着时紧束于胫,上达于膝,下及于履。其材料通常以布帛为之,考究者则施以彩绣或饰以珠翠。宋人所绘的《杂剧人物图》中便有着膝袜的妇女形象。钓墩也形似袜袎,但无腰无裆,左右各一。穿着时紧束于胫,上达于膝,下及于脚踝,膝下用带系缚。这种服装是在北宋中期从契丹传入的,宋徽宗时曾一度加以禁止。

宋代女子冠巾的名目和形制也甚多,常见的有凤冠、九龙花钗冠、仪天冠、珠冠、内样冠、团冠、亸肩冠、角冠、花冠、仙冠等。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黄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黄

珠冠为贵族妇女所戴的一种冠。如周密《齐东野语》卷15《耿听声》载:“上奇之,呼入北宫,又取妃嫔珠冠十数示之。”又,《宋稗类钞·谄媚》:“翌日,都市行灯,十婢皆顶珠冠而出,观者如堵。”

角冠为宋代妇女的礼冠。所谓角冠,就是一种饰有角梳的冠。在宋代,贵妇们往往在冠上饰以数把白角梳子,左右对称,上下相合,时人称为白角冠。又因其冠饰下垂及肩,故又称为垂肩冠、等肩冠。如沈括《梦溪笔谈》卷19《器用》载:“妇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两翼抱面,下垂及肩,略无小异。”又因它是宋代宫妃创制的一种冠饰,故时人又称为内样冠。周煇《清波杂志》卷8《垂肩冠》载:“皇祐初,诏妇人所服冠,高毋得过七寸,广毋得逾一尺,梳毋得逾尺,以角为之。先是,宫中尚白角冠,人争效之,号‘内样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长三尺者,登车檐皆侧首而入。梳长亦逾尺。议者以为服妖,乃禁止之。煇自孩提,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如高冠长梳,犹及见之。当时名‘大梳裹’,非盛礼不用。若施于今日,未必不夸为新奇,但非时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辈治器物、盖屋宇,皆务高大,后渐从狭小,首饰亦然。”这种冠饰的造价十分昂贵,故其使用者也多为贵族妇女,时人因其靡费过甚,多有非议。如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张俞骊山遇太真》描述:“仙谓俞曰:‘今之妇人,首饰衣服如何?’俞对曰:‘多用白角为冠,金珠为饰,民间多用两川红紫。’”其盛行的时间主要在北宋仁宗时,如王栐《燕翼诒谋录》卷4载:“旧制,妇人冠以漆纱为之,而加以饰,金银珠翠,采色装花,初无定制。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议者以为妖,仁宗亦恶其侈。皇祐元年十月,诏禁中外不得以角为冠、梳,冠广不得过一尺,长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终仁宗之世无敢犯者。其后侈靡之风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鱼枕;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

山西太原晋祠宋代妇

宋 代加彩女俑:头戴

河南方城出土的宋

河南方城出土的穿褙

花冠是民间妇女喜戴的一种冠。其形制也有两种,一种是由像生花制成,另一种为鲜花制成。如《东京梦华录》卷9《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载:“女童皆选两军妙龄容艳过人者四百余人,或戴花冠,或仙人髻……结束不常,莫不一时新妆,曲尽其妙。”

团冠、亸肩冠等也是宋代年青妇女喜爱的冠,王得臣《麈史》卷上《礼仪》载:“妇人冠服涂饰,增损用舍,盖不可名纪,今略记其首冠之制:始用以黄涂白金,或鹿胎之革,或玳瑁,或缀彩罗为攒云五岳之类。既禁用鹿胎、玳瑁,乃为白角者,又点角为假玳瑁之形者,然犹出四角而长矣。后至长二三尺许,而登车檐皆侧首而入。俄又编竹而为团者,涂之以绿。浸变而以角为之,谓之‘团冠’;复以长者屈四角而下至于肩,谓之‘亸肩’。又以团冠少裁其两边而高其前后,谓之‘山口’。又以亸肩直其角而短,谓之‘短冠’。今则一用太妃冠矣。始者角冠棱托以金,或以金涂银饰之,今则皆以珠玑缀之。其方尚长冠也,所傅两脚旒亦长七八寸,习尚之盛在于皇祐、至和之间。聱隅子黄晞曰:‘此无他,盖大官粗疏耳。’”由此可见,团冠的材料初以竹篾为骨,后改为白角,因其形状如团名之;而亸肩冠是在团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四周冠饰下垂至肩,故名。这种冠在北宋末年见行一时,《宣和遗事》载:“佳人都是戴亸肩冠儿,插禁苑瑶花。”

宋 代加彩母子俑:母俑头梳高髻,身穿旋

江西景德镇市郊宋墓

江西景德镇市郊宋墓出土的披

宋 代头戴团冠、身穿

此外,尚有一些来自海外的冠帽形式也流行于当世。《宋史·乐志十七》:“八曰异域朝天队,衣锦袄,系银束带,冠夷冠,执宝盘。”如周密《武林旧事》卷2《公主下降》载:“(公主房奁)北珠冠花篦环,七宝冠花篦环。”

头巾的使用在宋代妇女中也很盛行,额巾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额巾,就是用一块帕巾,将其折成条状,然后绕额一圈,系结于前。

宋 佚名《耕织图》中的村妇

宋 佚名《人物故事图

宋 王居正《纺车图

盖头在宋代有三种,一种是宋代妇女外出时盛行佩戴的“盖头”。这种盖头实际上是一种面幕,即用一块方幅紫罗障蔽半身,形似风帽。其俗由隋唐妇女的帷帽发展而来,高承《事物纪原》卷3《盖头》说:“唐初宫人著羃䍦,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王公之家亦用之。永徽之后用帏帽,后又戴皂罗,方五尺,亦谓之幞头。今日盖头,凶服者亦以三幅布为之,或曰白碧绢,若罗也。”又,孔平仲《珩璜新论》卷4载:“齐隋妇人施羃罗。羃罗,全身障蔽也。唐永徽以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若今之盖头矣。”宋代妇女的盖头,周煇《清波杂志》卷2《凉衫》载:“妇人步通衢,以方幅紫罗障蔽半身,俗谓之盖头,盖唐帷帽之制也。”而另一种盖头则是当时妇女在日常家居中所戴的,上覆于顶,下垂于肩。如《东京梦华录》卷5《娶妇》载:“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第三种盖头是女子结婚时用以盖头的红色帛巾。《梦粱录》卷20《嫁娶》:“(两新人)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用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

宋 王居正《纺车图

宋 李嵩《货郎图卷

需要说明的是,南宋朱熹在福建任上还创有一种名为“文公兜”的妇女头巾。

宋代妇女盛行使用腰带,时人美称为“香罗带”。如贺铸《薄倖》词:“羞把香罗暗解。”(朱彝尊编《词综》卷7)腰带大多以布帛制成,时有实带、手巾等称呼,其中以罗带最为常见。如林逋《相思令》词:“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宋 李嵩《货郎图》中

重庆大足宋代石刻中

宋 梁楷《八高僧故事

宋代妇女腰带的名称和种类甚多,如合欢带、鸳鸯带、同心带等,它们往往含有各种不同的含义。如:以两种颜色的彩丝交相编结而成的合欢带,深受年轻妇女喜爱,往往将其佩于裙边,以为装饰,象征男女恩爱,情意绵绵。朱熹《拟古》诗写道:“结作同心花,缀在红罗襦。双垂合欢带,丽服眷微躯。”以两种不同颜色丝缕合编而成的鸳鸯带,常被青年女子用作定情信物,象征相亲相爱。李莱老《倦寻芳》词:“宝幄香销龙麝饼,钿车尘冷鸳鸯带。”系结玉环的丝结带子称玉环带,由秦汉印绶演变而来。使用时悬挂在腰间,左右各一。山西太原晋祠宋代彩塑妇女即佩戴有这种饰物。同心带是指绾有同心结的衣带。欧阳修《武陵春》词:“金泥双结同心带,留与记情浓。”李莱老《生查子》词:“罗带绾同心,谁信愁千结?”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绶带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

香缨又称香璎,是女子出嫁时系缚在衣襟或腰间的彩色带子。因其上兼系有香囊等物,故名。通常由其长辈为之系结,以示身有所系。新妇过门后礼拜尊长,则需手托此带。礼出商周,秦汉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象征性的装饰。如邢昺疏《尔雅·释器》云:“妇人之香缨名袆,又谓之缡。缡,緌也。緌,犹系也,取系属之义。……此女子既嫁之,所著示系属于人。”

宋 王诜《绣栊晓镜图》

宋代妇女的腰佩除腰带外,尚有玉佩、玉环、流苏等。玉佩常用于贵族妇女佩饰中,一般佩戴在裙子两侧。如周密《武林旧事》卷2《公主下降》载:“诣后殿西廊观看公主房奁:真珠九翚四凤冠,褕翟衣一副,真珠玉佩一副,金革带一条……”玉环被宋代妇女用作压裙之物。古代儒家礼仪规定,妇女笑不得露齿,行不得露足。为避免妇女举步时裙幅散开,有伤观瞻,特用玉环压住裙角。一般佩挂两个,左右各一。葛起耕《记梦》诗:“珠蕊一枝春共瘦,玉环双佩月同清。”(《宋诗纪事》卷69)因这种饰物有范于妇女的行动,故时人又名为禁步。其材料除玉石外,通常还以金、银等材料制成环形或兽鸟、花卉等图案,以丝绦或绸缎串成一挂。如宋代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金银珠翠插满头,宝石禁步身边挂。”

绣囊也是宋代妇女服饰中常见的,其功能与现在的口袋相同,用来贮放随身用的手巾、钱币等物品,一般佩挂于腰际。其实物在福州黄昇墓中有出土,为一件黄褐色罗绣花荷包,长16厘米、底宽12厘米、中宽8.5厘米,正面为四经绞罗,里层和背面为三经绞罗,中腰有两个穿带眼,尚存罗制残带一条,带上似为印金敷彩的卷叶图案。荷包一面绣荷花,一面绣含笑花(福建省博物馆编《福州南宋黄昇墓》,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褐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

香囊与绣囊一样,也常被妇女们用作饰物。从当时的文献来看,香囊是一种贮放香料的布袋,一般佩放在腰际及胸襟,亦有置放在袖中者。其作用有二:一是散发香气;二是驱虫除秽。其实物在福州黄昇墓内就有出土:长5厘米,宽4.8厘米,近正方形。所用材料两面不一,正面以素罗为之,上绣鸳鸯莲花;背面则用素纱,不施纹饰。沿口以双股褐线编成花穗,穗长6.7厘米。香囊之内另附有一小包香料的小袋,香料今已无存。

流苏以一种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编织而成的带穗。在宋代,除用作车马、楼台、帐幔、旌旗等外,也用于妇女衣冠上的垂饰。如《李师师外传》载:“(徽宗)又以灭辽庆贺……乃赐师师紫绡绢幕、五彩流苏。”

宋代女子的鞋子颇为讲究,主要有金缕鞋、珠鞋、花靴等。金缕鞋为宫中后妃所穿,如王珪《宫词》:“侍辇归来步玉阶,试穿金缕凤头鞋。”花靴是富家女子所穿的一种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载北宋都城“汴京闺阁……花靴弓履,穷极金翠”。北宋末年盛行一时的镶色女鞋——错到底,其鞋底部分以二色合成,色彩交错,形状颇为奇特,时人将其视为不祥之物。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3载:“宣和末,妇人鞋底尖以二色合成,名‘错到底’……皆服妖也。”从当时女子穿用的鞋子形状来看,平头鞋子颇为常见。如王观《庆清朝慢·踏青》词:“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罗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女鞋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罗袜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绸女袜

由于女子缠足之风盛行,因此其袜子与鞋子一样,被做成尖头状,头部朝上弯曲,呈翘突式。如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16双女袜,都是这种样式。宋代女子之袜一般以布或丝绸之类织物制成。丝绸之类织物制成的袜有罗袜、绫袜、锦袜等,其使用者往往为贵族和富家女子。这些质地柔软轻薄的袜子常用于春夏之季。陆游《成都行》诗:“月浸罗袜清夜徂,满身花影醉索扶。”(《剑南诗稿》卷4) VTfMPJf9oAP0X9e9BK+FNJkrFKALOhJY5ZcXoEtSvJVj+KmhS1oI9sGDogxDXY1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