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军戎服饰

宋代的军戎服饰是在五代的基础上经过改变而形成的。从其使用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之于实战的,另一种则是用于卤簿仪卫方面的。用于实战的军服,又可分为以下数种:一种是头上戴的叫做盔,也称兜鍪;二是身上披挂的铠(或称甲);三是平常所穿的袍衫。

盔和甲主要是用金属和皮革制成,其中用铁做的首盔和铠甲叫铁盔、铁铠或金甲、铁甲、钢甲。这种铠甲在宋代军服中颇为普遍和常见,如宋帝赐吴越国王钱俶骑军钢甲二百、步军甲五千等。又如,宋初平定江南的宋将曹翰曾赋诗说:“曾为国难披金甲。”因金属属冷性物质,故在冬天,特别是在寒风彻骨的北方边疆,将士穿上铁甲,犹如身上披挂上冰块,冷得要命。北宋欧阳修诗中所说的“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之句,便指此。皮做成的盔和甲,分别叫做皮笠子、皮甲。皮甲是一种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铜或铁片制成的重量较轻的软甲。这种皮甲在考古资料中也可见到,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座真人大小的石刻天王像,其身上的铠甲,披膊用的山纹铁甲片,身甲的大部分可能是皮革所制(胸、腹部的圆护甲外)。束甲仍是使用唐代时那种纵横十字形的方法,带为双带扣双尾革带。以皮制作兜鍪在宋代也颇为常见,如《梦粱录》卷5《驾诣景灵宫仪仗》:“卤簿仪仗……介胄跨马之士……或以皮为兜鍪者。”敦煌宋代石窟壁画武士头上所戴的飘带,乃是艺术上的加工。此外,也有用黄金、铜和纸等材料制成的盔甲。黄金制的盔甲主要供帝王使用,其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如宋神宗率军征讨契丹时就穿了黄金甲。又,《武林旧事》卷2《御教》载:“上御金装甲胄,登将坛幄殿,鸣角戒严。”除了用金属和皮革制作盔甲外,还有一种用极其柔韧的纸做的甲,称纸甲。如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帝诏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三万副。做法是用极柔的纸加工锤软,叠厚三寸,在方寸之间布以四个钉,如遇雨水漫湿,则铳箭不能穿透。除了这种全身披挂的锁甲外,另有一种只掩前胸和后背的叫做裆甲。

宋 代武士复

宋 李公麟《免胄图》(局部)

宋代铠甲的品种较多,根据《宋史·兵志》等记载,主要有金装甲、长齐头甲、短齐头甲、金脊铁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字铁甲、光明细钢甲等多种,其中连锁甲与锁子甲相类。《宋史·兵志》记载:“至道二年,诏先造光明细钢甲以给士卒”,“南北作院岁造涂金背铁甲等三万二千,皇祐元年,知澧州供备库副使宋守信献黑漆顺水山字铁甲”。岳飞有锁子甲、兜鍪。此外,宋代文献中又有重甲、轻甲、硬甲、软甲等之分。关于其形制,曾公亮等编的《武经总要》就载有五领铠甲的插图,于此可见当时铠甲之一斑。在这五领甲胄中,第一领当为将帅所用,另外四领为普通军官和士兵所用。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宋代甲胄的胸、腹甲和腿裙、鹘尾连成一体,展开时形成一个平面;背甲分成左右两片段,在中间用纽扣或布带束扣。胸甲上缘有两根肩带以连接背甲,这是五代以来的两件套铠甲、披膊和护肩作为另一件的形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清楚和容易理解(以上参见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宋 李公麟《免胄图》(局部)

宋 李公麟《免胄图》(局部)

浙江宁波东钱湖南宋墓前盔甲

浙江宁波东钱湖南宋墓前武士

宋代首盔的品种也较多,见于文献记载的有狻猊鍪等。如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制连锁甲、狻猊鍪。他同金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作战时,其部下都是金装,战马皆铁面皮甲。

宋代盔甲的形制与前代基本相同。据《宋史·兵志》记载,是时全副盔甲共有1825片甲叶,其结构分为披膊、甲身、腿裙、鹘尾、兜鍪和兜鍪帘、杯子、眉子等,均用皮线穿联。由于结构复杂,故一副铁铠甲有重至49斤左右的。铠甲的制作技术也不断提高,宋初所制的铠甲尚无衬里,容易磨伤肌体,后来工匠在制作时衬以䌷作为里子,这样就比过去改进了一步。又如,自渡江以后,南宋将臂肘间转伸处的铁叶改用皮制,以便于屈伸。鉴于过去的盔甲较重,毕再遇创制了一种轻甲,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同时亦将兜鍪减轻。

在作战、日常巡逻及仪仗出行时,也有穿用比较轻捷灵便的军士装束,如战袄、战袍等。如《宣和遗事·前集》载:“急点手下巡兵二百余人,人人勇健,个个威风,腿系着粗布行缠,身穿着鸦青衲袄,轻弓短箭,手持着闷棍,腰胯着环刀。”

宋 刘松年《中兴四将图》(局部)

宋 刘松年《中兴四将图》中将士的便服。居左

袍和袄只是长短的不同,都是一种紧身窄袖而比较短的、便于行动的装束。宋太祖戒禁兵的衣长不得过膝,宋人“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事来”诗句,便指此。也有在袍、袄上加上抱肚或 裆甲的(参见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315页)。

宋代的军戎服饰,仪仗的甲胄又称为“五色介胄”,是一种装饰非常华丽的甲胄。这种“五色介胄”的制作,据《宋史·仪卫志六》记载:“甲以布为里,黄絁表之,青绿画为甲文,红锦褖,青絁为下群,绛韦为络,金铜鉠,长短至膝。前膺为人面二,自背连膺,缠以锦腾蛇。”由此可见,宋代仪卫中军士们所穿的甲胄,形式上是仿军士的,只是用黄絁(即粗帛)为面和以布作里子,以青绿画成甲叶的纹样,并加红锦缘边,以青絁为下裙,红皮为络带,长短至膝,前胸绘有人面二眼,自背后至前胸缠以锦带,并且有五色彩装。毫无疑义,这种装束华丽的甲胄只能用于仪卫,而无实用的价值。

宋 刘松年《中兴四将

宋 刘松年《中兴四将图》中

宋 刘松年《中兴四

传宋 《瑞应图

宋 佚名《却坐图

宋 李公麟《孝经图卷》第

此外,仪仗卫士或武士则流行穿各种绣花袍,着大口裤、练裤,《宋史·仪卫志六》载:“大驾卤簿巾服之制:……朱雀队执旗及执牙门旗,执绛引幡、黄麾幡者,并服绯绣衫、抹额、大口袴、银带……执龙旗及前马队内执旗人,服五色绣袍,银带、行縢、大口袴。执弓箭、执龙旗副竿人,服锦帽、五色绣袍、大口袴、银带。”又,《宋史·礼志二十五》:“挽郎服白练宽衫、练裙、勒帛、绢帻。”

宋代的军戎装束,除上述的甲胄和兜鍪外,军队中的武官仍沿袭旧制,着一种专用的武冠。而武士或仪卫则流行抹额。所谓抹额,就是将不同颜色的布帛剪成条状,然后系在额间以作标志。

宋 刘松年《中兴四将

宋 刘松年《中兴四

宋 刘松年《中兴四将

袴褶冠为北宋末年鼓吹令、丞所戴的一种冠。《宋史·仪卫志六》载:“宣和元年,礼制局言:‘鼓吹令、丞冠,又名袴褶冠。今卤簿即除袴褶,冠名不当仍旧,请依旧记如《三礼图》委貌冠制。’从之。”

锦帽、花帽、素帽、缬帽、帖金帽、鹅帽,则用于宫中仪卫。如《宋史·仪卫志一》载:“执 人并锦帽。”花帽由花罗、彩锦等制成,如周密《武林旧事》卷3《西湖游幸》云:“内有曾经宣唤者,则锦衣花帽,以自别于众。”素帽、缬帽分别以白色素罗、缬帛制成,故名。《宋史·仪卫志一》载:“小行旗三百人,素帽……五色小氅三百人,仪锽四十人,皆缬帽。”帖金帽、鹅帽则分别以帖金工艺和鹅毛装饰帽顶,故名。 gbyUyvRUzM7JO+xRxWD+doGWqPrW51IBLD2HWa/bOBvEkrX3n05feg5SBkps9v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