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而以罪故,不见不闻。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震地,聋者不闻。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
按: 法身佛者,犹云宇宙本体。克就其在人言之,即《论语》所言仁,孟子所云本心,宋儒云德性之知,阳明云良知,吾《新论》云性智,皆指目此也。佛家亦谓之法性心。 参考《新论》《明宗》章。
又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佛为此重罪不种见佛善根人,说言佛世难值。 中略 佛出世时,其人不见。如说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佛在舍卫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复次,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是时有一贫老母立在道头。阿难白佛,此人可愍,佛应当度。佛语阿难,是无因缘。 无有见佛善根也。 阿难言,佛往近之,此人见佛,相好光明,发欢喜心,为作因缘。佛往近之,回身背佛。佛从四边往,便四面背佛,仰面上向。佛从上来,低头下向。佛从地出,两手覆眼,不肯视佛。佛语阿难,复欲作何因缘?有如是人,无度因缘,不得见佛。以是故,佛言阿难,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树华,譬如雨水虽多,处处易得,饿鬼常渴,不能得饮。
按: 末世学子,不肯求正知正见,不肯亲近善知识,皆舍卫城中道头贫老母也。虽有佛法雨,饿鬼卒不饮,哀哉!
卷十。复次,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按: 此言诸法实相者,即前云法身佛是。师不待外求,求诸己而已。实相即真己也。是为清净智,万化自此兴,万善自此出,舍此将何师?孟子谓曹交曰:“子归而求之,有余师。”亦此意。
如佛在时,有一盲比丘,眼无所见,而以手缝衣。时针衽脱,便言谁爱福德,为我衽针。是时佛到其所,语比丘,我是爱福德人,为汝衽来。是比丘识佛声,疾起着衣礼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满,云何爱福德?佛报言,我虽功德已满,我深知功德因,功德果,功德力。今我于一切众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是故我爱。佛为此比丘赞功德已,次为随意说法。是比丘得法眼净,肉眼更明。复次,佛虽功德已满,更无所须,为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技家百岁老公而舞,有人呵之言,老公年已百岁,何用是舞?公答: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
按: 佛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赞功德,作功德。此意深远极矣!人生不作功德,便日趋于恶,可不畏哉?
佛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诸贤圣,皆一心敬慎。魔若魔民, 凡奸恶之徒,导人于恶,及社会风习之敝,与学术思想之浮乱,足以陷溺人者,皆魔也。 及内身结使,种种先世罪报,皆是贼。近此诸贼故,应一心敬慎。譬如人贼中行,不自慎护,为贼所得。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以游彼界。复次,以人心多散,如狂如醉。一心敬慎,则是诸功德初门。摄心得禅,便得实智慧;得实智慧,便得解脱;得解脱,便得尽苦。如是事,皆从一心得。
按: 程朱发明孔门居敬之旨,与此相会。
复次,乐处生人,多不勇猛,不聪明,少智慧。 中略。 是娑婆世界中,是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土地自活法难。 中略。 以是智慧利根,譬如利刀,着好饮食中,刀便生垢。饮食虽好,而与刀不相宜。若以石磨之,脂灰莹治,垢除刀利。是菩萨亦如是,生杂世界中,利智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亦多有所堪。又如养马不乘,则无所任。
如《说阿婆檀那经》中,佛在祗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稳,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颤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 贪、瞋、痴曰三毒。 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颤栗如初?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 舍利弗虽三毒不现起,而有微细习气潜藏,舍利弗不自察识也。 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
按: 儒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佛言众生同体,理实如是。古今来见得此理者,亦非无其人。然虽见此理,而不得使物与我无间者,则三毒习气未尽耳。有一分毒习在,即物不得无猜于我。可畏也哉!毒习尽,而后鸽不见佛之非己也。同体之实,于此始显。
卷十一。问曰:般若波罗蜜 波罗蜜有六种,《般若》其一也。详吾著《佛家名相通释》部甲。般若者,智慧义。 是何等法?答曰:有人言,无漏慧根,是般若波罗蜜相。 无漏者,极明净而无杂染之谓。凡夫知见,悉杂妄情,非无漏慧根也。 何以故一切慧中第一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无漏慧根是第一,以是故,无漏慧根名般若波罗蜜。问曰:若菩萨未断结,云何得行无漏慧?答曰:菩萨虽未断结,行相似无漏般若波罗蜜, 相似者,未断结故,非真无漏慧,但似之而已。如阴曀未消,虽有光相,而非真阳光也。但吾人于一切法行观察与思择时,能以如理作意,避免邪谬执着,则亦近于无漏慧。但以结未尽故,非明睿自然,故云相似无漏法耳,如理作意。见《深密》等经,《瑜伽》等论。 是故得名行无漏般若波罗蜜。
复有人言,菩萨有漏无漏智慧,总名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观涅槃, 涅槃者,惑染尽净,真常寂静相。菩萨犹未亲得此真寂体,但修此观。行佛道。佛道,清净离染。菩萨修行一切净法。 以是事故,菩萨智慧应是无漏。以未断结使,事未成办故,应名有漏。
卷十三。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
若慈愍众生故,为度众生故,亦知戒实相故,心不倚着,如此持戒,将来至佛道。
按: 此云戒实相,义极深广。《论语》言不违仁工夫,造次颠沛必于是。孟子言收放心,言勿忘勿助。宋明诸师言涵养本原,言操存与保任,言慎独。此皆于实相而不舍其戒也。一息无戒,便违实相。
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
卷十六。问曰:云何名精进相?答曰:于事心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如是等,名精进相。复次,如佛所说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譬如释迦文尼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险难处。是中有罗刹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着鬼,挽不可离。复以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复黏着。复以左足蹴之,亦复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复着。鬼问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答言:虽复五事被系,我心终不为汝伏也,当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懈退。鬼时欢喜,心念此人胆力极大。即语之云:汝精进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行者如是,于善法中,初夜,中夜,后夜,诵经坐禅,求诸法实相,不为结使所覆,身心不懈,是名精进相。
按: 此中所云,以精进力求诸法实相,于此可见佛法宗趣。近日僧徒居士竟谓佛法不许有本体,因持邪见,以毁《新论》。若辈直以佛氏同诸空见外道。无知至此,亦可哀矣! 实相即本体之异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