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申述《新论》旨要平章儒佛摧惑显宗记

戊子秋,邓子琴教授由南京抄寄僧人评黄冈熊先生《新唯识论》一文。庆披阅讫,不觉太息。是时,先生旅居寒舍,因请曰:僧人诬乱佛法,妄议儒学,似宜驳正。先生叹曰:“真理自在天地间,能悟者自悟,不悟者亦无可如何,是恶足辨!”庆愀然曰:良医岂为有不治之症而废治疗?大匠岂为有不材之木而弃斧斤?释迦云“我四十九年,不说一字”,而实已浩浩三藏。尼父曰“予欲无言”,而六籍之文粲如日星矣。孟子舆不得已而好辨,此不得已之心是何心欤?非尼父己达达人、释迦自度他度之心欤?先生莞尔曰:“子之言诚是。然老夫没意趣,久不与毛公管侯接也。 旧式笔,昔人呼为毛公管侯。 且此类文字,无足烦老人,吾子好自为之可也。倘虑有失吾旨,随时面决,何如?”庆既承命,不敢辞。窃惟《新论》一书,以体用不二为宗。以至空而神化无穷, 无形无象名空,非空无之谓。 至寂而生生不测,显本体之德。 德字含二义,曰德性,曰德用。 以本体之流行有翕辟二势,是名为用。翕势由本体将显发其自性德用,不得不翕而成物,故翕,则若本体不守自性,是动之反也。 老曰“反者道之动”,此义深微。盖本体之流行即名为动,其动而翕以成物,故若与其自性反也。 然翕势方起,则有辟势同时俱起。 本体流行之一翕一辟,本无时间可言,但恐人误计翕辟有先后,故说同时以遮之。此为言说上之方便,不得不如此,学者须忘言会意。 辟者即本体之动而不舍其自性, 不舍谓动而恒如其性,无改变故。 其为势也,盛有而无形,刚健而纯善,乃运行于翕之中,而仗翕以显发其自性德用。翕虽成物,有闭塞与沉坠之患;辟则战胜翕势而开发无碍、升进不坠,有转翕以从己之胜能。 己者,设为辟之自谓。 是故翕之动而反者,正所以显辟之至健而不可挠、至足而无所亏也。故翕以反而完成辟势,毕竟翕辟无矛盾,心物非二片。 《新论》依翕假立物名,依辟假立心名。 一华一叶,皆是备万理、含万德、肇万化之本体,随在呈现,各各具足,都无亏欠。朱子释易曰“万物统体一太极,一物各具一太极”,庄生曰“道在屎尿,道在瓦砾”,佛说“一一微尘皆有佛性”,无有一物而非全体大用具足者。神之至也,不可测也。 不可测故,名曰神。

《新论》以本体流行有翕辟二势,假分心物。而于辟可以见体,故重在辟,而揭唯心。唯者,殊特义,非唯独义,此与西洋唯心论者内容迥不同。先生之学凡数变,中间由佛氏有宗唯识而趣般若, 空宗。 最后复脱然超悟而揭体用不二以为宗极,救正佛家以生灭、不生灭截成二片与西洋哲学谈本体与现象每欠圆融之大病。其言本体之德,至空而神化不穷,至寂而生生不测,生不测、化不穷者,一本于其德之健也。因此,归宗尼山《大易》,扶儒学于既坠, 儒学始绝于汉师考据之业,宋明理学复变其质。 匡佛氏之趣寂, 佛氏趣向寂灭,逆造化,反人生,故《新论》匡正之。 此千余年来一大事也。先生尝言:大乘空有二轮,虽不舍其度脱生死海之鹄的,然以众生难得度故,不忍独了生死,成乎自利,乃复誓愿不舍众生、不舍世间。大乘之大也,已与儒家有接近处。独惜诸菩萨笃生天竺,不免拘于释迦之教;未通华夏,莫由窥夫洙泗之源,其不能改趣寂之轨而玄同于儒者大中至正之道,盖亦机感未至焉。余生华梵两大圣人之后,相去二千余年,得睹两家玄文,窃叹佛氏以《大般若》为其群经之王、诸佛之母,而吾儒《大易》为五经之原,于是沉潜往复于《大易》、《大般若》之间,旷然遐思,脱然神解,独默会于真际,因以简两家之异而观两家之通。夫真际难名,本来空寂,而有生生化化不息之继。然生而不有,化而不留,虽生化无穷,毕竟未尝不空寂。法尔谲怪,不可致诘, 佛经法尔一词,犹言自然。自然者,无待而然,其义深远至极,不可粗心索解。谲者诡谲,怪者奇怪,皆言其不可测也。穷理至此,无可复问其由然,故云不可诘。 《新论》于是有作。所以摧其遏逆生化之异见,使协于吾儒大中至正之矩。不可离世间以觅法界, 佛云法界,即本体之名。 岂须厌生死而求涅槃? 佛言涅槃,亦本体之名。 是故儒者于变易而识不易,于无常而识真常,于流行而识主宰, 以上皆推演《易》义,详《新论》。 于形色而识天性, 自吾一身与所接之天地万物,形形色色,莫非天性流行发现。天性即真常理。孟子言“形色即天性”,则已破除形色之迷执而触目皆真常至理显现当前。 于小体而识大体。 小体谓身躯,大体谓天性,即吾人与天地万物同具之大生命,亦云宇宙本体。圣人能克除其执着小体之私,便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是谓大体。义详《孟子》。 《新论》归宗《大易》,宏阐儒义,盖默会真际,直与先圣合符,讵有私见参于其间哉!夫惟圣人已识大体而去小体之私,故裁成天地,辅相万物,非以天地万物离吾小体而外在,妄恃一己私意以裁辅之也。 非以二字,一气贯下。 实缘一己与天地万物通为一大体,故裁辅之功乃自我日新之实修, 此中自我,即目大体。 岂忍矜己宰物,自贻伊感哉! 矜己之己,谓俗所自执以为一己,即是小己。 功利之徒迷执小体而妄割裂大体,天地始失其清宁,万物始有失所之患,岂不悲哉!佛多大雄断惑,倘于现前识得大体,顺其大生广生之性,充其日新富有之德,天地位,万物育,而我无可尸其功名,缘同体之仁,务自尽而不容已故,宗门所谓本分事者,正符斯旨。何用高谈度脱,卒无拯于众生之沦溺哉!《新论》融通儒佛,而宗主毕竟在儒。大乘诸菩萨未竟之绪,逮于余而卒成之。张智炬于中天,导群迷于坦路,虽蒙无知者之诟詈,亦复何咎云云。先生自道其所创获与所志愿者如此,故为略述,以俟后之能悟者共证焉。今此僧人不了《新论》,妄兴谤议,犹不足责。若其于儒佛两无所知,而妄以庸愚之见毁儒诬佛,尤为可痛。先生平日示学人,谓在《新论》之体系内,如儒、佛及他宗各有长处不容颠仆者,《新论》尽可尽量容纳,其短处须舍弃者,《新论》必极力避免。盖《新论》主融通,以为大道无穷无尽,未可以小知曲见自封。 曲见,犹云偏见。 固持门户见而谈真理,何异以管窥天者竟曰天小乎?《新论》宗儒,而取资于佛者实不少。《新论》究极空有,穷玄造微,本得力于佛而根底又不必同于佛,融通之业,自有体要,如海纳百川,自成洪溟。识此意者,当以《新论》还《新论》,儒佛还他儒佛。今僧人不解儒而毁儒,不了佛而诬佛,将使先圣遗传宝物变成瓦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玆将僧人文字逐段阅览,其浮乱之言、绝无意思者,只合舍置;其言中颇表示一种意思者,虽至无理,亦必直录原辞,不惮审正。至于《新论》旨要,亦随文发挥。是篇之文,约为四分,系依僧人文字章段以次驳斥,故无义例可言。诗所谓“终日七襄,不成报章”也。今题曰:《申述新论旨要平章儒佛摧惑显宗记》, 平章一词,含分辨或批评等义。 亦可省云《摧惑显宗记》。显宗者,显明《新论》本宗旨要;摧惑者,破凡愚之迷乱。此文不以答僧人题名者,意在申正义,不在对人故。

篇中要义,略言之。如儒家为融贯天人之学,佛法究为出世之教,其义趣深微谨密,字字不堪忽略。又如神义,会一神,泛神、自性、依他,而同于大通。圆融无碍,至斯而极,千圣百王,当无异议。 王者往也。义理之宗,天下之所归往,故大哲人亦是无位之王。孔子称素王,是其例也。王不必为居君位者之称。 至云《大易》明生,系以本体之德言,亦可云就用言, 用者,即本体之德用,与上一语仍同义。 此与佛家十二缘生之生及赖耶生相截然异议。儒者显真实德用,如《中庸》“天命之谓性”,即演《大易》乾元性海之蕴,此乃本体固有生生不息盛德,清净纯善者也。是其着眼在宇宙人生根源处,谓本体。超形气而立论,即将吾人真性推出于吾形骸与一切杂染习气以外,直谈真性之本然。此其大生、广生,何可得而遏绝?此其刚健中正纯粹精,焉有惑染? 刚健,故不屈挠,所以常如其性,无改易也。中者无偏,正者无倒,纯者纯善,粹者粹美,精者无杂染。详易乾卦。 孔子谓之仁,《大学》谓之明德,孟子谓之善,皆就真源上说也。释迦说十二缘生,后来大乘有宗衍为赖耶恒转如暴流之论, 恒转,即是生生不断绝之相,所谓赖耶生相是也。 则以宇宙人生由迷闇而现起, 迷闇,即惑之异名。佛家所云惑之意义甚深微,此不及详。 盖从吾人有生以后,缘形骸而发展之生活力及无量习气,互相附着而成为生命流。 《新论》有时以生命一词目本体,其意义甚特殊。今此云生命流,便是有生以后始形成的,非就本体言。 佛家唯识师所谓恒转如暴流者即此。 恒转者,谓生命流息息舍故生新。易言之,即前流方灭,后流续生。由前流灭故,非是常存的物事,故言转;然前方灭,后即生,实无断绝,故言恒也。恒转义甚深,详佛家《成论》。 晚世生命论者窥及生之冲动,亦与佛门暴流之喻略相近,要皆就人生因形骸与习气种种结构而始发展之生命流上有所体验。 此中有无限意思,难说出。 此生命流既缘形与习而发展,便与人生真性之本然不相似, 真性,亦可云人生之真源。 谓之迷闇,谓之惑,诚哉其然。佛氏从此处着眼,故于人生之染污与罪恶、众苦等察识独深,而生厌离想,与儒家圣人直从人生真源处着眼者自不同。儒学所以为融贯天人之学,佛法所以为出世之教,实缘两家对于人生之体会各有独到,学者宜知。先生又言:儒者直探人生真源处,佛氏照察吾人有生以后缘形与习而发展之生命流,两说毕竟宜并观,方解人生底蕴。《新论》语体本《功能章》即兼收两说,惜乎今人不肯作反己工夫耳!又曰:佛氏修止观,已照察生命流纯为一团迷闇势力,而终亦参透真源,大乘便接近儒家,惜乎其开端是厌离思想,终不舍其度脱生死海之主张,难入洙泗门庭也。庆按:先生言儒佛二家对于人生之体会,一注重真源处,一注重缘形与习而始发展之生命流,真发前人所未发。然大乘透悟真源,至《涅槃》、《华严》,已叹观止;先生乃由《涅槃》、《华严》而归宗《大易》,亦盛事哉!

先生有云:哲学上极高之诣,至《大般若》观空不证而止矣,无可复加矣。 不证,谓不著于空。 广大、高深、微妙,乃至无穷无尽等辞,都不足形容此境。惜乎无慧者不会;真会者,虽欲化作百千亿广长舌,亦复说不得。拈花微笑,犹未若默然忘笑为亲切也。据此可见先生契会于空宗者至深。夫空者,空一切相而已。相义云何?如世现见,事事物物,各有定形,是名为相。凡官感所摄,乃至意想所注,无非相也。其实宇宙万象皆依托众缘而起, 无有独立实在的事物。 刹那刹那,顿起顿灭,都不暂住。 如前一刹顷顿起顿灭,次一刹顷虽续前刹而起,仍复才起即灭。自此以往,亦复如是。故刹刹皆顿起顿灭。详《新论》《变变章》。 不暂住故,都无定相。犹如电光,一闪一闪,诈现光相,实则一闪一闪不曾暂住,云何有固定光相可得耶?凡夫不悟,妄计一切相为定实,遂为相缚, 为相所缚曰相缚,此中意义深微,须虚怀体究。 由相缚所蔽故,不证实性, 实性犹云宇宙本体。 不悟真理。 真理亦谓本体,与上为复词。 譬如鹿迷阳焰,本无水相,而鹿迷故,妄于阳焰而见为水。凡夫无智,妄计一切相为实有,由此不了万法实性, 此中万法,相当于俗所谓宇宙万象,或现象界。 自失本原,长迷不反。 万法之实性,在吾人分上言,即吾之真性也。令不悟实性, 便是自失本原。是故诸佛怜愍众生,令修空观。 令者,教示义,教众生修习空观也。 观之一字含义深远。凡夫以杂乱心而行思辨,不得契会真理,未可云观;唯向道者,心地澄明,不杂迷妄,其所思察不违正理,乃得云观。观一切法相皆本来空, 此中一切法相亦名有为法或缘起法等,犹俗云宇宙万象。至于妄识构画之相,亦此所摄。本来空者,犹云本来是空无的。空宗于缘起法,虽在俗谛许为实有,但就真谛言,则说本来皆空。 非本不空而以己意作空想也。聊举例证:如大乘菩萨观物质宇宙毕竟空无所有,而小乘则犹执有实极微, 极微,犹今云原子电子。 大乘复说极微非实。今自波动说出,而原子电子果无实质,大乘极微不实已得证明。据此可见诸佛观空,无有倒妄,众生迷执宇宙万象,如蚕造茧自缚,如蛛造网自困,凡愚颠倒,不得自在,岂不悲哉!至于哲学上古今种种宗派、种种理论,各以乱识 识者,意识。据佛法言,众生缺乏修持,其意识未离杂染,谓之乱识。乱者杂乱。 构画宇宙, 如解释宇宙万象者即现象论,穷究宇宙本体者曰本体论,二者可通名宇宙论。 戏论纷纷,莫可究诘。狂夫倒见, 见不正故,名倒。 猥以自心所构妄相,结网重重, 世所谓成为系统之理论,大抵以自心构画之妄相结成密网而已。 愚而可哂,莫此为甚。倘遇诸佛,教以反观自心所现种种相明是意想妄构,云何得与实理相应。如是观已,空除自心一切妄相,顿令自心洞然澄明,无有障碍。即此无障碍心,默尔而寂,则一理平铺, 证见本原,即万理会归一理,佛云无差别相是也。现前显现,不由猜度,故曰平铺。 炯然而照,则万理粲着,寂照一如, 寂无妄,照亦无妄,故云一如。 方是空不空境地。 妄灭,故空;理彻,故不空。 总之,观空为哲学上至高无上之诣,学未至于观空,必未能离戏论也。虽然观空难矣,观空而不证则难之又难。空教在梵方,其末流已有陷于恶取,取 者,取着。执著于空,成大邪见,故呵之曰恶取。恶者,毁责词。彼 计一切皆空, 彼者,谓恶取之徒。 不唯法相空, 法相相当于俗云宇宙万象。 法性亦空。 法性相当于俗云宇宙本体。 清辨《掌珍》颇近空见外道之论, 梵方有空见外道,大概持一切皆空之见。 此土奘基两大师驳斥清辨不遗余力,余深味其旨,盖有孟氏不得已之感焉!今玆僧人却又谬想俗谛中颠倒虚诳之缘起法不空,易言之,即一切法相不空,而复妄计法性是空。此辈作是妄想,盖由近十余年来国内曾有打倒玄学鬼之风气,不喜谈本体论,故敢以法性空附会《般若》。又自先生《新论》出,创明体用不二,此辈故遮拨本体。其实,学在求真,所贵信心任理。立异固无谓,追逐时尚尤非学佛人所可为。是篇审正僧人文字谈空有处,皆本夙闻于师门者予以辨正,庶乎大经 《大般若经》。 四论 《大智度》与《中》、《百》、《十二门》。 玄妙难测者,得此乃有规矩可循。夫不能空相 具云法相 。而迷于性者, 法性,亦省云性。 众生愚惑,所以可愍也。相空而见性,庶几不着于空乎?犹未也。孔子固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曰识性,犹不识耳。菩萨悲智双修,尽未来际,不舍众生,不舍世间,斯亦知及、仁守交尽之旨。如是乃可观空不证哉!呜乎难矣! 大乘“不舍众生”与孔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思一般。汉以后,号为贤儒者,鲜不脱离民众。未能观空而有遁于空虚之病。可怪!可叹!庆按:先生深于空宗,平日教庆辈者,多举大经、四论旨趣。

附识: 庆按:观空不证之证字,觉其妙极,然似不可捉摸,颇难下一的解。曾以问先生,承诲曰:《易》无达象,诗无达诂,佛典中名言亦如是。此中证字难解,确如汝所说。必欲强通,则证者,证会空理,或不得无住涅槃,而着于空矣。菩萨观空而不住于空,故云不证。余以不着于空释之,使人易解,虽不必能传出证字义味,而大旨无失。

有宗以三性为纲要,三性中,唯第二依他起性是空有二宗分界处。有宗建立依他,不唯俗谛实有,即在真谛,染分依他,亦幻有而非无,净分依他,通圆成实。空宗肇自龙树、提婆,初未有三性名目,而以二谛义提纲。其在俗谛,不破四缘,即不毁缘起法,然是颠倒虚诳法,但依世俗,说为实有, 缘起法,后来有宗亦名为依他法。 一入真谛,则四缘皆不可得,即缘起法本来空无所有。《智论》三十二说“般若波罗密中,四缘皆不可得,乃至无所舍、无所破,毕竟清净,无诸戏论”云云。此则正明第一义中, 即真谛中。 一切法皆空。所以者何?般若波罗密已证法空,即入第一义;第一义中本无一切法相,何有四缘可得?四缘不可得,又何所舍、何所破乎?《智论》明明就般若波罗密中说,而僧人不悟,乃谓空宗不破四缘,此由其不通二谛义,遂致铸九州铁成此大错,岂不惜哉!空宗在真谛,则缘起法皆空;有宗染分依他,实即空宗之缘起法,而于真谛仍许为幻有,此两宗争端所在也。空宗无净分依他,亦是其重大缺点,此不及详。是篇审正僧人谈有宗处,皆据《新论》予以驳正。

篇中平章空有二宗处,颇有先生近年新义,为《新论》中所未及详者。《新论》以体用不二为宗,圆融无碍。举体成用,则宇宙万有动而愈出; 言其发展无穷竭也,宇宙自是发展的,学者宜深玩。 摄用归体,则会之有元、统之有宗。不唯救两宗同一偏于空寂之病,而有宗理论上种种缺点,《新论》悉予革除。空宗真谛则体是无为之体,如何成用?俗谛则缘起法全是颠倒虚诳,又不可言用。《新论》谓空宗无法成立宇宙,诚哉其然!学者精研空有之失,而后深探《新论》之旨,则妄议可以息矣!

先生常言,佛书未易读,读者必具四条件:一、抽象作用极高,否则于其高广幽深之玄境不可攀援。二、分析力极强,否则于其方方面面无穷的义蕴寻不着端绪与脉理。三、会通力极大,否则如盲人摸索大网罟,十指触入百千孔穴,将缚于一孔或数孔之间,终不得其纲领所在,而犹自以为通也,不大可哀欤!四、必有广大心、真实心,非徒在语言文字上作活计,以肤乱知解诳无知趋势途者, 非字至此为句。 必修养有素,方许了解文字而终会意于文字之外,与十方三世诸佛相见,智慧之神不会来舍于杂染心,此事宜知云云。庆按:先生此说可为世间高谈佛法或哲学者当头一棒。智慧神不来舍于杂染心,庆闻于先生者盖久,而阙于自反,负教深矣。

庆承先生命,既审正僧人评文,为《显宗记》。立义则时禀于函丈,而文字亦蒙鉴定,兹复补述缘起,冠于篇首。唯冀览者于《新论》与儒佛各求其精神面目,则余之此篇为不虚作矣。本篇共为四分,以次列后。 2uuhWb0hVCQ3zWwU+IgNnINLeyiCzfzCWrIgEd8P3i6Z6mQmj5VvjAPluRyvZx1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