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能變章

詮實性曰不變, 性者體也。 顯大用曰能變。能變依于不變,而有其變。略顯變義為三:一者,非動義。常俗之言變也以動。動必有所至, 由此之彼,曰動。 此實無至。吾將于后文,更談頓起、頓滅義,則計動之邪,不攻自破。二者,活義。俗計不動者便是死物,然此雖不動,卻非枯死。頑石不轉,焦土不生,云何而有帝網重重?又此活言,但遮死物,亦非表是活物。說是一物,即不中。故取象鳶魚,便乖至理。 漢儒《中庸》,以鳶飛魚躍,形容道妙,與柏格森言流轉,同一邪計。 蓋略言之,無作者義是活義。若有作者,當分染淨,若是其淨,不可作染;若是其染,不可作淨。染淨不俱,云何世間有二法可說?又有作者,為常、無常?若是無常,不名作者;若是其常,常即無作。又若立作者成就諸法,即此作者還待成就,展轉相待,過便無窮。又凡作者,更須作具,倘有常模,便無妙用。反復推徵,作者義不得成。由此,變無適主,故活義成。緣起義是活義。 附識一。 雖無作用,而有功能。功能者,體是虛幻,猶如雲氣;緣合能招,亦如風輪。雲峰幻似,剎那移形,唯活能爾,頓滅頓起。風力廣大,蕩海排山,唯活能爾,有大勢力。圓滿義是活義。于一字中持一切義,于一名中表一切義。攝億劫于剎那,涵無量于微點,都無虧欠,焉可溝分?了此活機,善息分別。交遍義是活義。法萬不齊,而各如其所如。故說萬法皆如,彼此俱足,封畛奚施?非同多馬,一處不容;乃若眾燈,交光相網。故水火既濟而不侵,六根相依而互用,唯活則然。幻有義是活義。法若定實,即成不變。諸有為法,色法心法,通名有為。猶如光影、陽燄、水月、谷響,而莫不成其條然宛然之幻相,浮虛不實,轉易斯神。無盡義是活義。無始漏無漏諸 雜染法,皆謂之漏,取喻漏器,不能容純善也。無漏,有漏之反。 功能, 即種子。 一一周遍法界。若异生位,有漏起現,具云現行。無漏隱伏。登地以去,至金剛心,有漏種現盡斷,無漏流行,盡未來際,一類相續。猶復剎那四道, 謂無間等四,見大論。 勝用不測,功德無邊,難可鑽仰。豈有斷滅,漫同死道?如上略說活義粗盡。三者,不可思議義。此不可之云,既非不能,又异不必。道上人行,窗前蝶舞,此為不必思議,非有不可思議。又依俗諦,劫初生人,其狀何若?設當其際,自能目擊;此在今日特為不能思議,亦非不可思議。思者,心行相。 心所游履曰行。 議者,言說相。此是意識虛妄分別,不能如實證知境相。故不可思議之云,直須超出虛妄分別範圍云爾。 嚴又陵譯《天演論》解不可思議四字,未妥。 諸有不了變義是不可思議者,或計運轉若機械,或規大用有目的。機械往復,目的預定,並非是變。亦有唯許衝動勝能,則難悟轉依,沈淪曷極。 轉依者,依謂所知依,第八識為雜染、清凈兩種種子所依,故說為依。所應可知,名所知依,此本《攝論》。轉舍雜染,轉得清凈,謂之轉依。諸言衝動者,不知有清凈種。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斯則莊生所以發嘆。 世有欲本生物學或其他科學之見地以說明變義者,長夜漫漫,何時旦也。

上來三義,略釋變義。今次說識所變。此在唯識,本為今古師興諍之義。諸師皆以說明二執所依,便于除遣。 參考《論》本一、《述記》卷二。 本指不二,立論乃殊。比析异同,有三師義:第一。古大乘多說唯有識自證分,無相見分。 見《述記》十五第十葉。 彼解《三十頌》云:變,謂識體 即自證分。 轉似二分,二分體無,遍計 周遍計度,曰遍計。 所執。如依手巾,變生于兔,幻生二耳。二耳體無,依手巾起。 按此喻與其本計不合,彼計二分是所執,則等空華之實無巾兔二耳,亦依巾起,乃是依他幻有。 此安慧等計。第二師者。依《攝論》說唯二義,但立相見以為依他,不說自證分也。相分體性, 言體性者,取複詞便稱耳。他言體相或境相者,準此可知。 雖依他有,由見變為,故名唯識。此難陀等計。第三師者。說識自證,是依他性。轉似相見二分非無,亦是依他。此護法計。 親光《佛他論》與護法同。 三義雖別,基師獨取護法為正義。謂一識體, 即自證分,亦云自體分。 現起二用:即見有能緣用,相有質礙用等。 實根塵相分,即有質礙,自餘不爾。故致等言,俟《境識》章詳之。 用不離體,體必有用,安慧源出空宗,故計二分是所執,則用空而體亦頑空。難陀相見依他,此義非妄。然二分無所依體,亦不應理。 別詳《四分章》。 故護法言,實為正義。 附識二。 然復應知,如是相見自證三分,外有第四,攝入自證,故不別開。又二分義,本諸師集矢之的。體相有無,雖經難陀、護法先后論定,而功能同异,亦復各家有殊。今此不詳,俟于《功能章》論之。

復次變義,為漸為頓。應知變者,頓起頓滅,無有漸義。云:“何一切行 遷流下息曰行,言一切行者,猶云諸有為法。 纔生即滅耶?如《莊嚴論》,有十五義,成立其相;有九因,成內十四相;有十四因,成外十相。” 此云內外者,隨俗說心內色外故。 今此總略述之:一者。諸行相續流,名起。若非纔生無間即滅者, 纔生即滅,非從生至滅中間有少微間隙也,故云無間。 應無諸行相續流。若汝言:“物有暫時住,次時先者滅、后者起,可名相續者。”此亦不然。由暫住時,后起無故。二者。凡物前滅后起,必藉因緣;若離因緣,則無體故。若汝言:“彼物初因,能生后時多果者。”不然,初因作業,即便滅盡,豈得與后諸果作因?若汝言:“初因起已,更不起者”。建立此因,復何所用?若汝言:“起己未滅,后時方滅者。”彼至后時,誰為滅因?三者。若汝復執:“是能起因、復為滅因者。”不然,起滅相違,同共一因,無此理故。譬如光暗不並,冷熱不俱,此亦如是。是故起因非即滅因。四者。若汝言:“諸行起己,得有住者,為行自住,為因他住。”若行自住,何故不能恒住?若因他住,彼住無體,何所可因?二俱不爾,是故纔生即滅義成。五者。若汝執:“住因雖無,壞因未至,是故得住。壞因若至,后時即滅,有如火變黑鐵者。”不然,壞因畢竟無有體故。火變鐵譬,我無此理。鐵與火合,黑相似滅,赤相似起,能牽赤相似起,是火功能,實非以火變于黑鐵。又如煎水至極少位,后水不生,亦非火合水方無體。 水得火緣,另生其相。 六者。佛說有為法、 色心諸法,有起滅故,名有為。 有為相,一向決定,所謂無常。若汝執:“諸行起己,非即滅者。”是有為法,則有少時而非無常,便墮非一向相。 難曰:“纔生即滅者,得非總是滅耶?”答:應知頓滅,實是頓生。 七者。若汝言:“若物剎那剎那新生者,云何于中作舊物解耶?”應說由相似隨轉,得作是知。譬如燈燄,相似起故。起舊燈知,而實差別,前體無故。八者。若汝言:“云何得知后物非前耶?”應說由滅盡故。若住不滅,則后剎那與初剎那住無差別。由有差別故,知后物而非前物。九者。若汝言:“物之初起,非即變异者。”不然。內外法體,后邊不可得故。 內心纔起若不即滅者,即此心法應有后邊可得。今我此心,念念生滅,了無此彼邊際。外法亦然。析物至極微,若更析之,便心相變似虛空現,不作色相現,誰為后邊?又如此方名家亦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千古不竭。”若有后邊,則應可竭也。 由初起即變,漸至明了。譬如乳至酪位,酪相方顯,而變體微細,難可了知,相似隨轉,謂是前物。 如初剎那乳纔生即滅,第二剎那有似前乳續生,名相似隨轉。然第二剎那亦纔生即滅,第三剎那復相似隨轉,餘準可知。至前后相似之程度,恆視所遇之緣以為差。故初剎那乳滅已,經多剎那隨轉,遂至酪位。酪于乳相,則相似幾等于零,緣為之也。又酪位以往,若不遇异緣,則續生多似前相。脫遇异緣,如被人噉,則是酪前剎那滅已,后剎那續生者,非似前酪相。推此而言,則宇宙者,變動不居,亦非若縱綫直往。強為擬之,乃若曲綫然,步步改觀也。科學家有謂物質不滅,則視宇宙為重複,便是大過。 以故纔生即滅義得成。十者。若汝許心是纔生即滅。彼心起之因,謂眼 根也。色塵也。等等者,謂餘根塵。 諸行。彼果 謂心。 纔生即滅故,其因 眼色等諸行。 亦爾。由不可以常因起無常果故。十一者。彼眼等諸行,亦是心果,故纔生即滅義得成。由不可以無常因起常果故。 此中言心與根塵互為因果,乃依俱有因言,非因緣義。 如是十一義,略明梗概。觀者會通,知其趣也。 此土深了生滅者莊周郭象其選也《莊子大宗師》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郭子玄釋之曰:“夫無力之力,莫大于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嶽以舍故。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目以為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覺,謂今之所遇,可係而在,豈不昧哉!”子玄斯解,渺達神旨,故不暫停一語,正吾宗所謂纔生即滅也。晚世獨有王船山頗窺及此,其書具在,學者可取觀之。恐繁不述。

夫异生僻執,有計諸法是常,有計諸法是斷,斯二皆過。故說纔生即滅,念念盡故非常,新新生故非斷。一剎那頃,大地平沉,即此剎那,山河盡异。此理平常,非同語怪。又即依據是理,諸法無實動義。一剎那纔生即滅,前不待后,此不至彼,各住本位。雖復幻相遷流,實則自性湛寂。 《肇論》。《物不遷》一篇,雖宗三論,讀者亦可參考。 由此,遮遣動見,離斷常過。是諸聖者內證正智所行境界,非世人尋思戲論所及也。

附識一: 諸法無作者、無作用、無實自性,唯依托眾緣而起,故名緣起。 緣者,由義,藉義。凡法此由彼有,此即藉彼,亦或彼此互為由藉。 或言緣生者,義同。 更有异門,說緣起是因義,緣生是果義。詳見《大論》五十六。 緣復有四, 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 如別章說。此中意取功能為因緣耳。

附識二: 謂一識體,現起二用者。無性《攝論釋》、《解深密經》:‘佛告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謂一切法、作用、作者,皆不成故。但法生時,緣起諸法威力大故。即一體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離。 見帶相起相仗見生。 諸心心所,由緣起力,其性法爾如是而生。’ 法爾,猶言自然。問:“諸行如何生?”答:“眾緣和合故生。”復問:“何故緣合便生?”答:“法爾如是而生。”過此有問,不須置答。 云云。可資參考。 +kck+t+WpwK3Xv+vOs+9RUfcl3IeDhVcbWtXlOKr/dyHbYvEjXGOf+bKKc8ADH8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