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緒言

唯識學者,昔人以為即法相學,于內學 佛教佛學諸名詞,不如內學為諦。內學者,內證之學也。 諸宗最為晚出。宜黃歐陽先生作《瑜伽師地論序》,始別出此學于法相之中。餘杭章氏謂其識足以獨步千祀, 見所作内學院緣起。 可謂知言。在昔釋迦崛興天竺,興感夫生死, 吾友《梁漱溟》先生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引佛本《行经》云云。可資參考。 而歸趣于菩提。 覺義。 既豁然澈悟,以其悲願,化道群倫,逐為內學開山。 此學與世間宗教及哲學特异之處,吾他日别為詳論,此姑不述。 迹厥聲教,本無殊趣。 由佛本願,欲令眾生皆得證大菩提,故其為教,未有殊趣。 聞者機感不齊,斯有大小乘异。 如《阿含》等唯被小機,《般若》等唯被大機。 小乘之學,發展先于大乘。言其流別,則自大天判為二:一、大眾部,二、上座部。大天之世約當佛滅后百餘年間。大眾部復分為九,上座部析為十一,合二十部。 諸部繁衍,約當佛滅復四百年間。參考《异部宗輪論》。 其間持論雖紛,而通執法有。 有者,有其遍計所執。 后龍猛 或譯龍樹。 菩薩興于南天竺, 約當佛滅后六百年頃。 造《大智度》等論,宣說法空, 空者,空其遍計所執。 是為大乘。其弟子提婆菩薩造《百論》等,宏闡旨要,然末流沉空,將資矯正。北天竺有無着菩薩者, 當佛滅后九百年間出世。 旁治小教, 瑜伽本地分詳小乘義。 董理大乘,以其對治空見,世遂目其學為有宗,即法相宗。而區龍猛提婆之學為空宗,即法性宗。自是大乘乃分為二。 附識一。 無着弟世親 或譯天親 有部出家,廣造小論。聞《十地經》,悔小悟大,涕泣謝過。無著因造《攝大乘》授之。《攝大乘》者,于法相中獨提一品以談,即唯識學也。世親既為作釋,更造《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三十頌》乃《世親》晚年所作,釋文未竟而卒。十大論師繼起,法海波瀾,至為壯闊。 十師者:親勝、火辨、難佗、德慧、安慧、淨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是也。親勝、火辨當佛滅后九百年間,蓋興世親同時。餘八論師,約當佛滅千一百年后。 其間護法、 南印度達羅毗茶國王之子。安慧,南印度羅羅國人,護法同時先德。學窮大小,妙解因明。 聲德尤振。安慧原本空宗,樹義多偏。 安慧于空宗撰述,有《大乘中觀釋論》等。其治唯識,說相見二分為遍計所執。猶著空見。 護法吸納眾流, 護法之思想于安慧諸師既有取舍,于空宗清辨尤多借鑒。 折衷至允。校其名實,則護法宜稱今學,安慧厥號古師。 《述記》于安慧往往被以古師之名,可證。 逮我玄奘大師西度,研治此學,獨宗護法, 護法釋《唯識頌》成,以授玄鑒居士曰:“我滅之后凡有來觀即取金一兩,脫逢神颍當可傳通。”及奘師西度,居士遂以授之。 授意弟子窺基錯綜群言,譯成《成唯識論》。 基序云:斯本彙聚,十釋群分,今總詳譯,揉為一部。商榷華梵,徵詮輕重,陶甄諸義之差,有叫一師之製。奘師尚有《真唯識量》、《會中論》、《制惡見論》等,多不傳。 基師更輔以《述記》網羅宏富,自是此學東被,蔚為大觀。奘門諸賢既逝,亦鮮有從事者焉。

附識一: 無著製作甚富。其著者有:瑜伽師地論、《十地經論》、《攝大乘論》、《辨中邊頌》、《集論》、《顯揚論》、《金剛經論》、《莊嚴經論》。《瑜伽論》亦云《大論》,稱為慈氏菩薩說,乃法相、唯識二家之所本也。日人橘惠勝《支那佛教思想史》云:《大論》一書依西藏傳說,則為西元四五世紀之獅子尊者所作。見原書四三五葉。按此事既無確證,未足徵信。唯據所說獅子尊者之時代,雖未決定為第四世紀,亦相差未多,其人必無着弟子師子覺也。 無着之世,當佛滅后九百年間,即西元第四世紀。師子覺本傳法相學,窺基《雜集論述記》一:無着集《阿毗達磨經》所有宗要,括《瑜伽師地論》一切法門,而造《集論》,覺師子稟承先訓云云。即其傳法相子證。 藏人遂誤為彼作耳。奘師致疑舊譯,親冒萬險,西走天竺,其學精博謹嚴,必不以偽托之书,歸之無着也。 《辨中邊論》本頌,舊本訛為世親說,奘師新譯始正之。見基《記》一第五葉。則奘師嚴于考訂可知。 AYFbF/lEpB2YWVHuAEFFI3lVlt6bU79mkkoLZ/EXVcuWkf+oWs7lKfyH7kfX4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