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憂問

問曰,吾國自勝清道咸以降,恒有新舊二派,然二派思潮,皆應世界潮流以遞變,終非畫若鴻溝。所謂新派者,其始言洋務而已,浸假則言立憲,又進言革命與民主共和,至此而止矣。所謂舊派者,始唾棄洋務,繼且力仿新政, 清末各督撫皆以新政自粉飾。 進而預備立憲,改革后,密唱虛君共和,亦至此而止矣。夫二派思潮所止,或則民主共和,或則虛君共和,名義固殊,究實言之,真能行虛君共和,即民主共和,抑何不可?二派所持,非甚相遠,然而相爭以成大亂,何哉?夫易之為道,趣時應變,而以仁義立本。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動而無本,蔑不傾矣。孟子憫戰國,欲正人心而道仁義,誠知本也。凡爭起于利害不齊,仁以平物我之情,義以如彼此之分,則齊其不齊而爭泯。失義亡分,則不齊,失仁縱情,則窮于齊,乃相爭以大亂。今吾國人浸淫滿清污俗,利祿蕩其廉耻,而自私自利之習成。登庸濫,而僥幸之風長;專錮久,而智昏。為新為舊,同怵于外人,而貌襲以相應,實無改其貪賊險詐濁亂荒淫之心理。靈台既蔽,一切學說,皆逢惡之媒,一切政法,皆濟奸之具。滅絕仁義,自胡清已然矣。迄于民國,而偉人之淫縱,袁氏之盜竊,藩鎮之騃戾,率天下以不仁不義,淫情軼分。利獨,而眾不齊;眾不齊,將無獨利,此其時矣。是故吾國今日之亂,不緣新舊思潮异趣;仁義絕而人理亡,國無與立也。今欲明仁義之本,又群詆為迂闊,無以遏邪說暴行而挽其橫流,吾國吾種,其終亡滅乎!抑尚有他道以救之也。

草此稿竟,或曰,共和國體,畢竟與吾國歷史不合,故不利于行爾。曰,何為其然,尚考春秋之世,社會恆有中堅人物,主清議而持國政,如仲尼譏季氏伐顓臾; 史不載鲁伐顓臾事,或因仲尼之言終止。 鄭商人弦高秦師。則當時學者與實業家,各能發揮其能力,以贊國事矣。又春秋貴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誅奸雄而退英雄, 英雄者,務揣摩時勢,鼓舞群情,而急功利者也,常導一世于狂迷。如今世列強,竭脂膏以擴軍備,棄生命于沙場,其始實由少數英雄之徒,鼓吹競爭,遂成時行,轉生誤會,乃構此大禍爾。大抵眾生因迷惑而有生,英雄如幻師作幻術。聖人相物之宜,去泰去甚,而為于無為,則非英雄所知矣。英雄者,社會之不祥物也。英雄不死,鬥詐不止。使人人有自知、自立、自由、自重之精神,則無有尸英雄之名者矣。《春秋》太平,不獎英雄,桓、文、管、趙,皆被譏焉。若奸雄,則亂賊是也,《春秋》誅之。奸雄與英雄之辨,他日當論之耳。 純持民本主義。秦漢以下,領土大,而政府干涉之範圍狹,教育實業諸要政,任民間自為,蔚然稱盛,其自營之力,誠有足多。彼以共和為不合吾國歷史者,豈非妄自菲薄哉!特自宋明以來,國人漸失其固有之長, 明太祖作法于涼,終明世上無禮下無學,吾國衰亡之因,種于明者尤多。 滿清則摧殘益甚。今日之亂,猶胡清餘孽爾。子真識。 XwaRgn0w6LAmVww749cAymTk27+nQNu3HFxLToQBpWJ3p+0+SYY1NzizsSj/u1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