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答許君

覽來書並附諸稿件,具見向學之殷,用心之細。在今時少年有志之士如足下者,殊不多見,深願引與共學。但有未可以遽相期者數端:一、書院所講習者,以經術義理為主,其治經方法,亦與清代漢學家不同。觀足下寄來諸稿,似於目錄考據之學特有興趣,習之既久,恐難捨去。驟聞義理,必多捍格,以為枯淡無味,不饜所望,易生懈退。二、書院造始,方值艱虞,一切設備俱極苟簡。藏書一項尤為寒儉,不特四庫書未能輦致,即江、浙坊間所恆見之通行本在蜀中亦為難求,故院中於學生修學必讀之書俱感缺乏。經費又絀,無從大量購置。足下性好博覽,對此當然觖望。三、由浙入蜀,須經贛、湘、桂、黔四省。方今戰局未定,道途行旅之困難,有非思慮所能及、言語所能盡者。就令無虞,而沿塗候車時日決難預料,旅費定屬不貲。足下雖不辭跋涉之勞,在書院實恐無以益之,未免虛勞往返。四、書院津貼甚微。足下若在家庭須負一部分經濟責任,亦不能不為生事計。如此遠遊求學,雖在賢者不以為太觳,亦人情之所難。有此四端,故未敢徑諾。寄來諸稿,今仍交航空掛號寄還,至希賜覆。至所附相片及證件,暫留以為異日相見之券。儻得戰事結束,時局容許,書院或有遷還江、浙之日,彼時足下猶願屈居參學之列,固甚願相與講論,無所隱也。附去《講錄》一冊,聊備瀏覽。後有續出,如足下需要,函示即寄。有一語奉勸者,竊謂足下治學方法為之甚勤,而實於身心了無干涉,為新考據家則有餘,欲以此批判先儒學術則不足。此由誤讀近人著述使然,亦一般之通病。中土學術,必先求之六經,切己體究。真能得之於己,自然不惑,方可論量古今。如權衡在手,銖兩無差,然後判斷始免於誤,以其毫無勝心私意也。否則如無星之稱,但憑一時之好惡出之,或輕下雌黃,或隨人起倒,不唯自誤,更以誤人。此不可不致謹也。因見大著《讀書記名劄》根據梁氏《清代學術概論》品題清初諸老,實有未當。 如盛推顏習齋及以陽明為空疏之類。 此見不捨,恐終難以入理。不敢孤負來問,聊貢所疑。如不相契,自不妨各從所好。專復。敬俟抉擇。不宣。 Ad0yOfHrNC5RHKMUcZUU5/0zeHDCe+k/nMmUhS8FkRhsU5V9jy3wzoLaePKTHw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