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国必有大战略

大战略要估计和运用财政压力、商业压力以及并非最不重要的道义压力来削弱敌人的意志。

德国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如此定义“战略”:战略就是为了达到战争目标而对战斗的运用。《战争论》的观点虽然不能诠释今天的具体情况,但国家战略的要义和真谛却始终是为达成某种目标。

当时战略环境极为简单,军事力量在所有国家影响因素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国家战略研究仅仅局限在军事领域,所谓国家战略,单纯指代军事战略。

兵书战策,古已有之,孙子十三篇足以媲美两千年后的克劳塞维茨。《孙子兵法》云:“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军事领域早就不能涵盖“战略”二字的内涵。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战争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人力比拼,而是更看重国家的经济实力,所谓战争背后是空前复杂化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心理因素对抗。

战场上能达成某种目标。如果非战争手段一样可以实现,何必动刀动枪?

近代战争已经不是国家战略的惟一重点,例如,欧洲诸国争霸的重点是经济,而最能代表经济运行效率的行业则是金融。为达成某一战略目标,扰乱对方金融市场的手段被空前复杂化,政治、经济、科技乃至公众心理,无一不是考虑因素,军事因素和非军事因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大战略”概念应运而生。

1929年,李德·哈特(1895—1970)在《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Strategy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大战略”的概念: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而最有效地发挥国家全部力量的艺术;它包括采取外交措施、施加经济压力,与盟国缔结有利的条约,动员全国的工业和分配现有的人力,以及使用陆海空军进行协同作战。

在李德·哈特看来,作战力量只不过是大战略的手段之一,大战略的任务是“协调和指导国家的全部力量以便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即国家政策所确定的目标”。

总体上,大战略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等。如果政治、经济、心理措施得当,根本就不用动用武力,不需要按传统的赤裸裸的方式使用军队。这远比一场战争复杂,既要算计又要发展国家的经济力量和人力,以便维持作战部队。

……对精神力量也应如此,因为培养、加强国民取胜和忍耐的意志,同掌握有形的实力一样重要……这还不够,因为作战力量只不过是大战略的手段之一。大战略要估计和运用财政压力、商业压力以及并非最不重要的道义压力来削弱敌人的意志。军事战略只看见战争本身,而大战略则越过战争看到未来的和平。战略不仅把各种手段结合起来,而且协调其运用,以免有损于未来稳定而繁荣的和平状态……

——李德·哈特《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

大战略的概念很快就在西方得到了实践,第一代世界霸主英国就是其中之一。1935年,英国军方对大战略进行了界定,认为大战略是最积极地运用国家全部力量的艺术,包括外交、经济压力,动员国家全部工业和人力资源,使之与陆海空三军协调行动。

这一思想是现代大战略思维的雏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便通观全局做出了战略决策,为了实现战胜法西斯的目标不惜与宿敌苏联结盟。

1941年12月31日,美英两国签署的备忘录以“美英大战略”为总标题,这是美、英两国指导反法西斯战争的纲领性文件。“大战略”明确了战争方针,无论如何先打败德国法西斯,即遵循“德国第一”、“先欧后亚”的大方针,首先打败德国,继而打败日本,至于苏联,以后再见招拆招。

然而,在国际舞台上“大战略”是不存在标准答案的,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复制其他国家的“大战略”。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禀赋,对一个国家适用的战略,放到另一个国家不是未必好使,而是一定不好使。因为,所有的历史条件都已经改变,战术尚有可能学习,战略只能独创。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ilGT2+dTlkxPrP+qxVaCJIyLD/S2BIMLfFoWrvt8+51hzEF61wnaUg6/OL/bHM1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