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正报殊胜

经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义解

再告诉你,舍利弗,极乐国土常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例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这一些鸟类,昼夜六时,唱出和雅的音乐,这些音声在演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等妙法。这个国土的众生,听到这些音声后,都开始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你不要认为这些鸟类是罪报所生。为什么呢?因为那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舍利弗,那极乐国土,连恶道之名尚且都没有,怎么还会有恶道众生呢!这些鸟类,都是阿弥陀佛想要使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那极乐国土,微风吹动一行行七宝而成的树木,以及七宝而成的罗网,发出微妙音声。譬如百千种音乐,同时演奏。听到这些音声,自然产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阿弥陀佛以大功德大愿力成就了如此庄严的极乐世界!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上面讲住处和莲池都属于器世间,这里开始讲有情世间。有情世间即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生老病死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报;器世间也叫无情世间,即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也就是有情的依报,如山河大地草木城宅等等都是。

鸟是属于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众生,怎么会在极乐世界出现呢?下面有说明:“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也就是阿弥陀佛为了迎合世间众生玩鸟赏鸟的习惯,变成很多大家喜欢的鸟,演讲佛法。又因我方众生耳根最利,故以音声而作佛事。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常有,不是时有时无;种种,说明品类不一;奇妙,外貌殊胜,且能说法,与众不同;杂色,五颜六色,多而且美。接着略说六种鸟。

白鹤,以纯白为正,在中国号称仙鸟,是长寿的象征。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极危。

孔雀,华彩夺目,作为观赏鸟类,是世界上许多动物园的主要展出动物,早已名声四播。

鹦鹉,以红嘴绿羽为贵,能学人语,是人们喜爱的观赏鸟。

舍利,产于印度的鸟,音译又作奢利、奢梨迦、奢綟,意为鸲鹆、鹦鹆、鹙鹭、春鹦、春鸲等,或称百舌鸟、反舌鸟等。全身黑色,唯颈部带黄色,嘴赤,有雀二倍大,如鹦鹉能学人语,性极伶俐。

迦陵频伽,产于印度的鸟,属于雀类,是一种以音声美妙著称的鸟类。音译又作歌罗频伽、羯逻频迦、羯罗频伽、迦陵、迦毗、频迦等,意为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正法念处经》说“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

共命之鸟,一身两头,一个身体,两个生命。人间难得见到,故也成为人类观赏的珍稀鸟类。音译作耆婆耆婆迦,意为生。《胜天王经》说“生生”。《法华经》说“命命”。因为一个身体寄托了两个生命,故称共命。虽然身体相同,心却不同。释迦佛与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往昔为共命鸟,提婆达多贪睡,释迦常醒。醒者因取香果而食,香气芬然。睡者醒来后很生气,心想:“你瞒着我食香果,我就要以毒果害死你。”就吞食毒果,二命俱丧。

以上都是人间难以见到的珍稀鸟类,而在极乐世界都可以看见,并且其外表远远胜过人间的鸟。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所有这些奇妙的珍稀鸟类,从来不会疲倦,不分昼夜地说法。不同我方鸟类,夜栖昼鸣。再说极乐众生都是莲花托生的纯净之身,心中没有杂念,也就不消耗体力,本来就没有昏睡,所以都不需要晚上睡觉。

这些可爱的鸟在说什么法呢?在说七科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共计七科,三十七品,又名三十七道品。

因为极乐众生已经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三科道品,所以这些鸟类就直接从五根、五力开始演说。

四念处:一、身念处,观身不净,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观苦乐等感受都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观此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四、法念处,观法无我,法指一切存在的现象,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所以诸法无我。

极乐世界不必有四观,因为极乐众生,莲花化生,清净庄严,不必观身不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必观受是苦。净土之心,真实常住,远离生灭无常,不必观心无常。净土五阴之身以及一切存在现象,都可随意变现,不必观法无我。

四正勤:一已生恶令断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起,四已生善令增长。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净土众生,已经圆证三不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只有善没有恶,净念相继,常在禅定中,不再退入凡夫位,不退菩萨行。不退无上道,念念趣向正觉。所以,极乐世界不必再有四正勤。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四念处、修实智慧、四正勤、修正精进。智慧增长,还要增加定力,有四种禅定可以摄心,所修之法,如愿满足,故名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二、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三、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四、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修行四如意足,能发神通,满足一切愿望,而到了极乐世界,这一切愿望已经满足。一欲如意足,以前企求解脱之法,欣慕极乐净土,今已得生。二精进如意足,到了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不会再退步。三心如意足,到了极乐世界,菩提之心,念念不忘。四思如意足,到了极乐世界就深入佛慧,走向觉悟。所以,极乐世界不必再有四正勤。

五根:信、进、念、定、慧。根,树木有根才能长出花果,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一、信根,坚信正法及一切助道善法。二、精进根,修正法,从不懈怠。三、念根,只念正法及一切助道善法,无其他杂念。四、定根,摄心不散,心在正念。五、慧根,有智慧去分辨是非,不为邪说所迷惑。

五力:力即力用,前五根增长,就有大力用,不为其他恶法所折服。一、信力,信根增长,能破一切邪教邪说。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三、念力,念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四、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胡思乱想,开发禅定。五、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一切疑惑。

七菩提分:梵语菩提,意为觉,故又叫七觉分,也叫七觉支、七觉意。一、择法觉分,能以智慧分辨是非,去伪存真。二、精进觉分,勤奋修行真法,不做无益苦行。三、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四、除觉分,能断除邪见烦恼。五、舍觉分,能舍离所见虚妄之境,不再追忆。六、定觉分,能觉悟自心禅定还非究竟,不能就此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七、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时刻观念正法,令定慧均等。

八圣道分:又作八正道、八道谛。一、正见,坚持真理。二、正思惟,心无邪念。三、正语,言无虚妄,包括不说妄语(说假话)、绮语(花言巧语)、恶口(恶口伤人)、两舌(挑拨离间语)。世尊针对出家人又说了以四种邪命为生的口业:种值田园,和合汤药,名下口食(出家人必须没有一切田产,只能乞食,故不能从事种植业。佛法传到中国后则形势发生变化,出家人得不到供养,故改为农禅并举);仰观星宿,推测盈虚,名仰口食;谄媚豪贵,游说四方,名方口食;以咒术呼召鬼神,以及卜卦、算命、看相为业者,名维口食。四、正业,正确的行为,不做杀生、偷盗、邪淫、酗酒、贩毒等恶事。要从事爱护生命、布施与慈善、遵守性道德等善行。五、正命,正当的职业,远离五种邪命:诈现异相(特异功能),博取信仰,如辟谷、得道、神通等事;自说功能,以伶牙俐齿,抑人扬己,自逞功能;占相吉相,攻学异术,看相算命,讲谈吉凶,而求利益;高声现威,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而求利益;说所得供养之多,以动人心,而求利益。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里是作总结,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也就是念三宝。皈依三宝,才算开始走入觉悟之门,是一切佛教修行者最初,也是最终的一件事情。佛法僧与修行人相始终,无时无刻都不能相离,念佛,则能觉悟,念法,则开智慧,念僧,则有导师。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天听到众鸟说法,自然产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让自心永远不偏离正道。

三宝就是指佛、法、僧三者而言,三宝常常分为现前三宝、住持三宝、一体三宝等种类。

现前三宝:就是指释尊在世时的三宝而言。释尊本身就是佛宝,佛所说的教理就是法宝,释尊弟子如比丘、比丘尼等出家僧团就是僧宝。

住持三宝:佛灭后各时代佛教中的三宝就是住持三宝。被当成佛宝的是由金属、木石等所塑造的佛像,或画在纸上的佛像。被当成法宝的则是写在树叶、树皮、布帛、纸等物上的经典,或印刷成经卷书册的佛教圣典,古代高僧大德说为黄卷赤轴。被当成僧宝的是比丘、比丘尼等出家僧团,也就是现方袍圆领之僧相的出家人。

一体三宝:也称为同体三宝。佛法僧三宝,这三者应该当作一个统一体而不可分割。佛发现了法,并且说法,因此而有佛的教理,如果没有佛陀悟法说法,便没有佛教教理,所以法是依存于佛的。佛是凭借发现法、悟法而成佛,因此,离开法,佛也就不存在。僧是佛的代表(象征),是代替佛向民众说法的人,因此,离开佛与法,僧是不可能独存的。反过来说,佛与法也必须依赖僧宝的传布弘扬才更能显示出其价值和意义。也只有僧宝才能将佛和法的机能显现出来。佛、法、僧三者之密不可分的关系,故称为一体三宝。

现在我们一般说到的三宝,是住持三宝。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说:“雕铸塑宝,名为佛画。黄卷赤轴,名为法宝。比丘五众,和合无争,名为僧宝。即世间三宝也。”

又说:“比丘五众者,律中五人以上,同一羯磨,和合无争,如水乳合,名和合众。”

出家五众,即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式叉摩那(华译为学法女,就是将受具足戒而先学六法的女子)、沙弥(出家受十戒的男子)、沙弥尼(出家受十戒的女子)。

羯磨,译为“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莲池大师说,按照戒律规定,一个有五人以上的僧团,一起共同修学,非常团结,和合无争,水乳交融,叫做和合众。这样的僧团,就是僧宝。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就是大家一同修证共同选择的涅槃寂灭的真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争,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此文提出问答,恐人疑惑。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一大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在还没有成佛精进修行的时候说,如果我的佛土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我誓不成佛。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成就的净土,所以一定不会有恶道众生。凡是往生极乐的人,与佛一样像好光明,恶道众生往生极乐,也不再有恶道相貌,同佛相好。《无量寿经》法藏愿后偈说,“一切来生者,修习清净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极乐世界的鸟不是因为业力牵引而在六道轮回中的鸟,之所以有这些鸟,都是因为阿弥陀佛有大愿力,欲令法音宣扬流布,以不思议力,变化所作。三恶道,由五逆十恶,感地狱道报,由悭贪嫉妒,感饿鬼道报,由愚痴暗昧,感畜生道报。极乐世界只有善没有恶,哪里会有恶道之实呢?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上面是众鸟说法,是有情说法,这里是无情说法,在极乐世界,有情与无情,都能够同宣妙法。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四教道品,即将佛陀一生之说教,依内容、形式而分判为四类。古来采用此种分类法者颇多。化法四教指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四教。

佛陀有四教道品等无量法门,都是众生解脱之法,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凭借有情和无情同时演说妙法,而不同根基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的体会,从而都能够皈依三宝,随时随地念佛念法念僧。

《维摩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一音,是说佛的平等,佛的平等音声,从自性流出,众生根基虽不等,但都能有所了解。鸠摩罗什说,佛的一音即平等音,并无差别。佛的音声,虽平等无差别,然因众生的根基有大小利钝,烦恼有轻重厚薄的不同,所以于众生的心中,出现不一样的理解,但其最后归宿都一样的。

引论

一、为什么说三十七道品可以通大乘佛法?

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圣道的法门,即三十七道品,也叫三十七菩提分法。按照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序渐进,依次修行,就能证得无上觉悟。称为“道品”,《出法界次第》说:“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三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四谛即“苦集灭道”。“谛”即真理,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弟子始说此法,称初转法轮。因为初转法轮,佛陀为小乘声闻说四谛法,所以常常把四谛理解为小乘教法。而实际上,四谛是一切法门的基础,虽然小乘声闻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但能够修到阿罗汉已经解脱生死轮回,并且他能够在此基础上以小转大,趋向无上菩提。

苦谛:苦即三界轮回生死之苦,有三苦、八苦等。八苦已经解说,三苦,因恶缘逼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虽然遇到善缘,暂时快乐,可人生无常,四大分离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名行苦。

集谛: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嗔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等苦果。

灭谛:又名尽谛,灭二十五有(三界的果报,分为二十五类,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寂灭涅槃,跳出三界,永无生死轮回的牵累。

道谛:道即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大类有七科道品,详分为三十七道品。

专修四谛以求涅槃者,一般称其为小乘声闻人。可大乘的根基也是需要从四谛开始的,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藏通别圆是天台宗所说的化法四教。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说因缘生灭四谛,声闻、缘觉(自悟成佛)二乘教法,傍化菩萨。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而同学,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

蕅益大师说,四谛可以与藏通别圆一切佛法都相通,藏教是小乘教,依生灭四谛而修。但通教、别教、圆教都是大乘教,他们都要从四谛修起,以四谛为基础通向无上觉悟。即使藏教四谛,也旁化菩萨。因此,一切佛法都不能离开四谛。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说:“三十七品,属小乘法,实通大乘,随其心行,如诸经论中说。”

莲池大师认为,三十七道品表面上看属于小乘法,实际通向大乘,随众生之心由小向大,修行功夫由浅至深,其归宿都是一样的,很多经论都是这个观点。

《瑜伽师地论》四十四说:“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种,三十七品,是其中别义,通于大小。”《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净名经》说:“道品是道场。”又说“道品是法身因”。《摄大乘论》说:“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涅槃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

二、阿弥陀佛化为众鸟说法有何意义?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里有人问:

化作众鸟何义?

大师答: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

悉檀,意为成就、宗、理等,我们在《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已经讲述。

极乐世界众鸟说法有四悉檀因缘。

第一、世界悉檀,佛先顺凡情,随顺众生而说法,让众生喜闻乐见世界,令闻者欢喜适悦。因为世间凡情,都喜欢观赏这些珍稀鸟类,佛就化为这些鸟,让我们见着欢喜,又由看见欢喜而后闻法。

第二、为人悉檀,佛说法鉴众生之机,随机宜之大小,宿种之浅深,说各人所对应之法,令彼发起正信,增长善根。鸟儿能够说法,事情很奇特,适应我们众生好奇的习惯,佛借此对症下药,使不同根基的听众,都能闻法生善。

第三、对治悉檀,施种种之法药,除遣众生之恶病。鸟能说法,不可轻视,消除听众的分别心,生起真正的平等心。

第四、第一义悉檀,鸟就是阿弥陀佛,让众生明白诸法实相,最后觉悟。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明白鸟儿也是佛的法身所现,那么就真正觉悟了。

三、为什么无情也能说法?

《阿弥陀经》说:“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是无情在说法。

圆瑛法师讲解《阿弥陀经要解》时有人问:

无情声,何以亦能说法?

法师答:情与无情共一体,迷者茫然罔觉,悟者豁然契入。如香岩闻击竹声,而悟道者是也。又古德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此土无情尚然,何况极乐庄严佛土耶!

法师回答,有情与无情实际是一体的,迷者茫然不能觉悟,开悟的人就能够体会其中奥妙。从前香岩禅师听到石头击打在竹子上的声音就开悟了。还有苏东坡在庐山听到流水声音,便在诗句中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娑婆世界的人尚且都能从无情那里开悟,何况庄严无比的极乐佛土呢!

香岩智闲禅师原是百丈门下最为伶俐的学人,他在百丈面前可以问一答十。在百丈圆寂以后,沩山灵祐禅师为了使他能透过祖师关捩子(比喻事物的紧要处),便叫他在“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香岩被这一问给难倒了,他多次请求沩山给他说破,但沩山说:“我若说于汝,汝以后骂我去,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香岩没办法,只得礼辞沩山游方,有一次,他在做除草的农活时,无意中将一块石头向远处一甩,那石头正好击在竹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不料这一击脆响正好叩启了香岩的悟道之门,使他豁地顿悟了(见《五灯会元》卷九)。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是北宋苏轼三诗句。苏东坡居士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

参禅前的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禅时的境界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后,其境界则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除了以上例子,历史上还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

生公指晋末高僧竺道生,原姓魏,因其师父竺法汰来自天竺(古印度),故改为竺姓,世称生公。道生15岁就登坛讲法,20岁上庐山讲授佛法,成为江南的佛学大师。他潜心研究刚传入中国的《涅槃经》,参悟到其中的奥妙,得出“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推断,因此被逐出庐山,并流浪到苏州虎丘山。在这里,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一阐提(断善根的大恶人)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后来昙无谶译出的全部《涅槃经》传至建康(今江苏南京),经中果然也讲到“一阐提人有佛性”,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胫而走。 qbzeBCvuW8zWl5m4UdnMQWnBGqZpHzN0pXOU1oxKFwry6hStpJCb8RfrLRxG37A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