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法会圣众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癨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 icon 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义解

佛陀所说的这部经是我阿难在场亲自听闻的。

那个时候,佛在舍卫国癨(qí)树给(jǐ)孤独园,在场听法的有佛陀的出家大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都是大阿罗汉,大众所敬奉的善知识。其中有长(zhǎng)老舍利弗、摩诃(hē)目犍(qián)连、摩诃迦(jiā)叶(shè)、摩诃迦旃(zhān)延、摩诃俱絺(chī)罗、离婆多、周利槃(pán)陀伽(qié)、难陀、阿难陀、罗睺(hóu)罗、憍(jiāo)梵(fàn)波提、宾头卢颇(pō)罗堕(duò)、迦留陀夷(yí)、摩诃劫(jié)宾那、薄拘(jū)罗、阿 icon (nóu)楼驮(tuó),等等这样一些非常闻名的大弟子。不仅如此,许多大菩萨也入会了,有文殊菩萨、阿逸(yì)多菩萨、乾(qián)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等等这样一些非常闻名的大菩萨。此外,还有释提桓因等无数天神和六道众生在场。

如是我闻。

这是所有佛经开头都有的话,又译为“闻如是”、“我闻如是”。依传统的说法,经前加入“如是我闻”,有四义:

第一,遵佛遗嘱。佛陀与孔子一样,述而不作,他讲法是为了普渡众生,而不是为了获得个人名利而著书立说,所以他在生时虽然讲了八万四千法,却没有写一本书。到了佛陀快要圆寂时,跟随佛陀听法最多的大弟子阿难非常悲痛,阿 icon 楼驮劝导阿难说:“阿难!现时不是你要哭的时候,你是多闻第一,负有流传佛法的责任,当速向佛请问后事才对。佛所说一切遗教,理当结集,在经首宜安何语?以取信于天下后世。”阿难承教而启问佛陀,佛说:“善哉!阿难!你不愧多闻第一,能担当大事,阿难!谛听!我当为你说。我灭度后,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弟子若干俱’。”

第二,断众疑。佛灭度后不久,有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阿难在结集经典时,高升法座,忽然相好庄严如佛,众人就起了三种疑问?一是疑佛陀托身?二是疑他方佛来?三是疑阿难成佛?一闻“如是我闻”等语,三疑顿断。

第三,息争论。既然都是佛陀所说,并非阿难个人说法,就不需要再争论,佛弟子可以依教奉行。

第四,异外道。与外道经典相区别,与邪说歪道相区别。

舍卫国癨树给孤独园。

这是佛陀说阿弥陀经的地方。舍卫,是音译,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意译为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据《经律异相》记载,舍卫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名叫须达多,想要找一个好地方,建造精舍供奉佛陀。只有癨陀太子的花园,方圆八十顷(过去迦叶佛的道场也在这里),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可作建造精舍的好地方。于是长者去请求太子,想要购买花园。太子说:“如果能用黄金布满全园,我就把花园卖给您。”须达多非常高兴地说:“园子已经属于我了!”就运来黄金,布置全园,很快就要布满了,太子急忙说:“我是开玩笑的,不是真的要卖。”须达多说太子位尊,不会有戏言,一定要买下这个园子,太子却不去拿他的金子,于是共同商量一起供佛,用地上的金子建造了一千二百所精舍。精舍建成后,国王、大臣和百姓,有十八亿人,一起来迎佛。世尊一进去,大放光明,天乐飘扬,天鼓自鸣。

这就是佛经中“癨树给孤独园”的来历。园中的树没有卖给须达多,应是癨陀太子的布施,所以说“癨树”。须达多因为经常救济孤独贫困的人,所以又称“给孤独”,那么“给孤独园”的意思就是须达多布施的园子。

大比丘僧。

中国俗称出家的和尚,男子出家进入佛教教团,受具足戒且满二十岁以上的修行僧。意译为乞士,在印度,一般出家僧都在游历各地化缘乞食,他们的生活型态首先须遵守三衣一钵,乞食自活,住在寂静的地方,少欲知足,离诸世俗烦恼,精进修道,以期证得涅槃。

《大智度论》卷三说比丘有“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及怖魔”之义,其文说:“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中略)复次,比丘名破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比丘具足的戒律,依各部派所传而有数目上的不同,《四分律》戒本认为须受二百五十戒。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是对大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的评价。

阿罗汉,是小乘佛教声闻乘(闻佛言教而觉悟)中的最高果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再有轮回,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大阿罗汉,那就不再是小乘佛教的阿罗汉了,小乘佛教的阿罗汉虽然已经摆脱生死轮回,但是他只求自度,就不能具有大乘佛教的圆满境界,当阿罗汉由小向大,发起大乘的菩提心时,就进入了大乘菩萨的行列。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就是说他们都是大乘佛教里的菩萨。

中国净土宗第九祖藕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净土证此不思议法,故名大也。”蕅益大师的意思,这些人本来都是已经证果的大菩萨,以大化小,示现为小乘的声闻,来引导大家修行净土念佛法门。

“众所知识”,我翻阅一般《阿弥陀经》的白话翻译,一般作为“为众人所熟知共识”来解释,这句话唐玄奘法师译为“众望所识”,也就是这些大比丘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为大众所认识。

但知识也是佛教的一个专有名词。在佛经里,知识即朋友的异称。就为人而言,其人若善,则为善友即善知识;若恶,则为恶友即恶知识。说法引导我于善处者,是善友,故称善知识,也单称知识。增一阿含经卷十一有善知识品。

因此,此处“众所知识”,也可理解为“大众所敬奉的善知识”,中国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说:“知识者,闻名钦德曰知,现形敬奉曰识。一云见形为知,见心为识。一云知即是识。亦可众中知识,为众导故。”

莲池大师说“众中知识,为众导故”,指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大众的善知识,因为他们可以引导大家到解脱的彼岸。

长老舍利弗。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之称。梵汉并译,则称舍利子、舍梨子,因他的母亲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摩陀罗之女,以眼似舍利鸟,名舍利,故“舍利弗”之语意即“舍利之子”之意。长老,指舍利弗年高德望,众之所尊。在《阿弥陀经》,释迦牟尼把最受尊敬的舍利弗位列首位,并作为本经的对机者,其中大有深意。也是让大众不要认为净土念佛法门太简单,连舍利弗这样的大智者也是非常尊重和提倡念佛法门的。

佛陀对舍利弗是极为信任,极为赞叹的。《杂阿含经》载:“佛告舍利弗,汝今如是为我长子,住于仪法,我所应转法轮,汝亦随转。”佛陀也曾称赞他“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在佛法的弘扬,众生的教化方面,舍利弗有相当大的贡献。

摩诃目犍连。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神通第一”之称。“摩诃”是“大”的意思,故汉译另有大目犍连、大目连等名。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

据《盂兰盆经》载,目犍连曾为救母出离饿鬼道,而于七月十五日供养十方大德僧众,成为后世盂兰盆会的由来。

在佛陀弟子之中,舍利弗与目犍连被称为佛陀门下的“双贤”,是佛陀弘法的左右手。佛陀曾说:“舍利子生诸梵行;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此二人当于我弟子中最为上首,智慧无量,神足第一。”

除了智慧、弘法为后人所称道之外,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友情,及其对佛陀的情谊,也是至情至性的。当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伤,即将涅槃时,舍利弗又知道佛陀即将辞世,他不忍见到佛陀与目犍连先他入灭,因此乃向佛陀请辞,然后回到故乡安详地进入涅槃。

摩诃迦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头陀第一”之称。又名大迦叶,意为饮光。为禅宗第一祖。生于王舍城近郊婆罗门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著的修行者,难行能行,精进苦修,头陀就是修苦行。他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灭后,成为教团的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为法之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才入涅槃。

大迦叶最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故事,至今传诵不绝。“拈华微笑”是佛陀拈花示众,迦叶尊者因了悟而破颜微笑之禅宗典故,全称“拈华瞬目破颜微笑”,又作“拈花微笑”。后世引申为默然两心相通之意。

据《联灯会要》卷一记载,释尊于灵鹫山登座,当其拈华默然之际,大众俱不解其意,唯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乃当众宣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个故事是说释迦牟尼佛拿起一支花,却不说话。大家都是来听法的,怎么佛陀就举起一支花给大家看,却一言不发呢?所以大家都有点莫名其妙,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佛陀是什么意思。在大家惊愕之际,唯独迦叶在那里笑起来了。大家也不知道迦叶笑什么,但正在这时,佛陀就说我最高的法门已经传给迦叶了。这就是禅宗西天第一祖迦叶的故事。

从此,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印心,即心即佛。这一宗派在印度传到达摩,达摩传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第一祖。

摩诃迦旃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论议第一”之称。又名摩诃迦多衍那,意译大剪剔种男。西印度阿槃提国人,彼出家归佛后,从其本姓称大迦旃延,勤行不懈,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灭度后,从事教化,屡与外道论战,所以于佛陀弟子中,称“论议第一”。

摩诃俱絺罗。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答问第一”之称。又作摩诃拘絺罗、大拘絺罗等,意译为大肚持、大胜或大膝。善辩才,以能应答疑难质问而闻名。

据《大智度论》卷一载,舍利弗之舅与摩诃俱絺罗为同一人,但《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则说是两人。据说舍利弗的舅父外称“长爪梵志”,他姐姐身怀舍利弗时,辩才无碍。“长爪梵志”每次与姐辩论时必输,以前不如此,他想到其姐所怀婴儿必有大智慧,我不能落后于他,发誓若不为第一师,誓不剪爪,故称为“长爪梵志”。

离婆多。

意为星宿,就是二十八宿中的第四个星宿,叫“房日兔”,其父母祈祷于星宿而生,故叫做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

周利槃陀伽。

又名周利槃特、周利般兔等,意为小路边生、蛇奴、小路或髻道。其母为王舍城长者之女,因与男奴私通而流寓他乡,后于路边产下二子,均以“路生”命名。兄名摩诃槃特,弟即周利槃特。兄弟二人先后出家,为佛陀弟子,仅持一偈,辩才无碍,有“义持第一”之称。

周利槃陀伽由于生性愚钝,因此又被戏称称为“愚路”。曾经随其兄受一偈,经过三个还不能背诵,被兄驱逐。释尊知道了,教他一边扫地一边念扫尘除垢。周利槃陀伽精进不懈,心无杂念,一日豁然开悟而证得阿罗汉果。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依《四分律》卷十二所述,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尼说法。

难陀。

又名难努、难屠、难提,意为欢喜、有喜、嘉乐、喜。因其妻孙陀利之名而别称“孙陀罗难陀”。系净饭王之第二子,释尊之继母摩诃波阇波提所生,为释尊之异母弟。其人身长一丈五尺二寸,容姿端正,为世所称,故“仪容第一”。

关于其出家因缘,依《杂宝藏经》卷八所载,佛成道后,归迦毗罗卫城时,想要度化已婚的难陀出家,而难陀因为眷恋其妻而不答应。佛以神通携难陀至忉利天,使见众多貌美之天女;不久又携之至地狱,使见地狱之苦状。如此,使难陀恻然警醒人命无常,终能诚心归依佛陀,而证得阿罗汉果。

阿难陀。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多闻第一”之称。简称为阿难,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的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的说法多能朗朗背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阿难在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痛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背诵经文的人,对于佛经的传承,功不可没。

阿难还让佛陀破例收女人出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的成立,功不可没。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给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给阿难,故阿难为禅宗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腫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

罗睺罗。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密行第一”之称。又名罗护罗、罗吼罗、罗云等,意为作覆障、障月、执日。系佛陀出家前之子。

据《未曾有因缘经》卷上载,佛陀成道后六年始还迦毗罗城,令罗睺罗出家受戒,以舍利弗为和尚(受戒仪式三师之一)、目犍连为阿阇梨(受戒仪式三师之一),此即佛教有沙弥(初出家受持十戒的小和尚)之始。其为沙弥时,有种种不如法,受佛训诫,后严守制戒,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自古誉称“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又名骄梵拔提、憍梵钵提、憍梵钵等。意为牛主、牛王、牛王眼、牛迹、牛相、牛司。尝以舍利弗为师。

前世为沙弥时,见老比丘诵经,轻蔑而捉弄说:“如牛食草。”老比丘已证阿罗汉果,告他:“你此言有罪,应速忏悔”。憍梵波提随即忏悔,因为忏悔及时,不堕地狱,可还是堕落为牛五百世。故净土宗第九祖藕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牛司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

“受天供养”有个故事。因憍梵波提外形似牛,像牛一样老是咀嚼,一般人看见他这个样子,不会知道他已证阿罗汉果,就会讥笑他。如果毁谤一个得道的人,必受恶报。释尊怜悯世间凡夫,为免其因无知讥笑而受苦报,故令憍梵波提常住于忉利天上尸利沙园,修习禅定。天神有天眼,知其证果,敬奉而供养之,故称“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

全称是“宾头卢颇罗堕誓”,“宾头卢”译中文为“不动”,“颇罗堕誓”译中文为“利根”。在十六罗汉中宾头卢位于第一,现白头长眉之相,永住于世。

据《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中宾头卢长老自述往事:昔世尊住舍卫国,有五百阿罗汉,那时给孤独长者女儿请求供养僧众,她在富楼那跋陀那国,请佛及比丘僧去。大比丘各乘空而往(运用神足通凌空而去),宾头卢则与众不同,神通更大,他以神力合大山(双肩挑着两座大山)前往受请。世尊知道后,呵责他:“汝那得现神足如是,我今罚汝,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护持我正法,勿令灭也”。所以藕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据说,宾头卢已有三千多岁,不露身份,混迹众生中,为众生福田。

所谓福田者,指能令众生生长福德资粮之人或物。修福(培福)之人供养福田,可得福德之果,犹如农夫耕田,可得丰收之果,故以“田”字喻之。而得名曰“福田”也。

迦留陀夷。

又名迦楼陀夷、迦卢陀夷等,简称优陀夷,意为大粗黑、粗黑、黑曜、黑光,以其身黑,故又名黑乌陀夷、黑优陀。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据《大宝积经》卷六十一载:世尊欲令迦留陀夷前往教化净饭王,因为唯世尊与迦留陀夷前世与净饭王有缘,只有迦卢陀夷能教化净饭王。佛说:“优陀夷,我诸声闻弟子之中,汝能教化诸邑聚落最为第一”。尔时世尊即以偈颂告优陀夷言:“汝具巧方便,往化净饭王。摧倒邪慢幢,当建正法灯。更无有能化,净饭大王者。唯汝优陀夷,过去曾同行”。

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载,迦留陀夷身色极黑,一夜行乞至孕妇家,巧遇闪电,孕妇于电光中见之,误以为黑鬼,因而受惊堕胎。佛陀闻知此事后,制定过午不得行乞之戒,佛门出家人过午不食即由此而来。

摩诃劫宾那。

又名摩诃劫宾宁,意为“房宿”,二十八宿之一。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他是天文学家,不假任何天文仪器而能了知太空星宿之位置,故名“知星宿第一”。

据《贤愚因缘经》卷七载,此长老是金地国劫宾宁王的太子,其父死后,继承王位。他体性聪明,大力勇健,兵多将广,威风远振。想要兴兵攻打舍卫国,舍卫国波斯匿王惊惶失措,请佛出来调节。佛以种种方便,折服劫宾那。劫宾那也因此对佛法心生敬信,求请出家。佛即听许,后证阿罗汉果。

“房宿”为名之事,一说当年其父母祷于房星而生之,故以‘房宿’为名。一说他于某日往诣佛所时,途中为雨所阻,借宿于陶师房中,世尊知其根机已熟,化身为老比丘,与之共宿,当夜即化令得道,故名房宿。

薄拘罗。

又名薄矩罗、薄俱罗等,意为重姓、卖姓、善容。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善容尊者,寿命第一。”

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四载,薄拘罗幼时为其母所嫌恶,被掷置饼炉及有热汤的锅中,皆不死,后被投入河中,为一大鱼所吞食,捕鱼师钓得此鱼,卖与薄拘罗之父,乃得救。

为何薄拘罗大难不死,并且寿命很长?据《杂阿含经》卷二十三载,薄拘罗于过去毗婆尸佛出世时为一长者,皈依佛祖,持不杀戒,因以一钱布施毗婆尸佛,此后九十一劫常得无病长寿。另有记载在毗婆尸佛之时,薄拘罗在槃昙摩国卖药,以一呵黎勒药供养诸比丘,由此功德,九十一劫不堕恶道,生于天上人间,得福乐自然。

icon 楼驮。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天眼第一”之称。又名阿尼卢陀、阿那律、阿楼陀等,意为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城之释氏,佛陀之从弟。关于其身世,有说为斛饭王之子,又说甘露饭王之子。佛陀成道后归乡,阿那律与阿难、难陀、优波离等,即于其时出家为佛弟子。

依《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九所载,阿那律出家之初,曾经在佛陀前听法打瞌睡,佛呵责他“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他听后痛加忏悔,立誓彻夜不眠,精勤修道,终使肉眼败坏而失明。然而也由于他禅修精进,心眼渐开,最后乃得到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经说“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阎浮提就是我们人类居住的世界,他能够看这个世界犹如在手掌中的果子。因此,他在佛弟子中,有“天眼第一”的雅号。《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说:“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谓阿那律比丘是。”

菩萨摩诃萨。

全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有情。摩诃萨埵,意为大众生。大与小相区别,与小乘只求自度,不求度人相区别。故藕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众生,乃智悲双运,自他兼利之称。”意思是大菩萨,就是求最高大道之人,他们普渡众生,既有智慧,又很慈悲,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文殊师利法王子。

又名曼殊师利、妙吉祥,中国习惯叫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中最以智慧著称的菩萨。由于他在所有菩萨中,是辅佐释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成为中国的四大菩萨,其道场分别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依大乘经典所载,在所有大菩萨中,文殊菩萨不只是四大菩萨中“大智”的象征,而且,在过去世他曾为七佛之师。其锐利的智慧,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三世觉母妙吉祥”的尊号。而且,依《首楞严三昧经》所载,他在久远的过去世早已成佛,号称龙种上如来。所以,他与普贤菩萨成为释迦牟尼佛二胁侍,只不过是一种以大化小慈悲救世的示现而已。

文殊菩萨除了过去世是诸佛之师外,对释迦牟尼佛也曾有教诲。《放钵经》释迦牟尼说:“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中,释尊曾经预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止,为众生于中说法。”这里的“振那”,相传即是中国(支那),五顶之山,即五台山(又名清凉山)。

阿逸多菩萨。

中国人熟悉的弥勒菩萨,“阿逸多”,意为“无能胜”,弥勒菩萨的名字是其名也。“弥勒”,意为“慈氏”,弥勒菩萨的姓。姓与名意为“慈无能胜”。

阿逸多菩萨何以姓“慈氏”?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说:“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故以慈姓。“弗沙佛”,是释尊于过去世修行时所事奉之佛。《俱舍论记》卷十八说:“彼佛(指弗沙佛)有二菩萨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释迦牟尼,二名梅怛(dá)俪(lì)药”,梅怛俪药即弥勒菩萨。由此可知,释尊与弥勒,过去世中曾为同门弟子。

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故与古佛文殊菩萨相比,排在其次。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据《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记载,弥勒菩萨当来下生地球示现成佛。现居等觉之位,等觉者,去佛一等,即“一生补处”位,就是成佛的最后一个阶段。

乾陀诃提菩萨。

乾陀诃提意为“不休息”。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说:“不休息者,行诸梵行,历恒沙劫,然後授记,经此多劫,曾不休息故。”意思是菩萨长劫修行从无间断,从来没有休息过。

常精进菩萨。

精进就是勤奋不懈的意思。在佛教里,精进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为菩萨修行实践的六波罗蜜之一。

常精进菩萨,是一位勤奋不懈普渡众生的菩萨,据《宝积经》记载,此菩萨为了度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这个人还是没有受到佛法的感化,可常精进菩萨却没有一点舍弃他的念头,故可为菩萨中精进的榜样。

释提桓因。

全称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亦称“帝释天”、“帝释”,意为能天主,因有广大福德,能为忉(dāo)利天主。儒家称做“皇皇上帝”,道家称“玉帝”或“玉皇大天尊”,佛家称三十三天王、帝释、释提桓因,都是称同一上帝,威权统辖四大天王。

忉利天,译为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广八万由旬,中为善见城,是帝释天主所居之宫城,称善法堂天。其四方四维各有四天,共有三十二天,故名三十三天。

据佛经所说,帝释天主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就生到忉利天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又说于过去迦叶佛时为一女人,见迦叶佛入灭发心修塔,欲令高广庄严,倾资竭诚而造。外有三十二女,亦发心共成,因为这个福田,生为忉利天主,其余三十二人为四周三十二天之天主。

帝释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神,镇护东方,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于每半月之三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万民之善恶邪正,奖善罚恶。

根据六道轮回的情况,天界众生属于三善道,是六道众生中福报最好的。根据生前修行功力不同,天界众生分为三个层次,即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共有四禅28天,一层比一层高,低层的看不见高层的。

(一)欲界天

1.四王天: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

2.忉利天:天王佛称释提恒因,儒称皇皇上帝,道称玉皇大帝

3.夜摩天:过此天仙家不知

4.兜率天:内院为弥勒所居

5.化乐天

6.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天

7.梵众天:此天以下三天为初禅

8.梵辅天

9.大梵天:自谓创造世界

10.少光天:此天以下三天为二禅

11.无量光天

12.光音天:人最初从此天而来

13.少净天:此天以下三天为三禅

14.无量净天

15.遍净天

16.无云天:此天以下九天为四禅

17.福生天

18.广果天:此天后无烦热

19.无想天:外道修无想定

20.无烦天:此天以下五天称五净居天,为声闻第三果阿那含所居,不再生欲界

21.无热天

22.善见天

23.善现天

24.色究竟天

(三)无色界天

25.空无边处天

26.识无边处天

27.无所有处天

28.非想非非想天:最高的天,有八万劫禅定

引论

一、出席法会大众的寓意是什么?

《阿弥陀经》开头列出了僧人、菩萨、天人三种不同听众,为什么要列出这些听众?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说:“上并菩萨,是小大一对,今及诸天大众,是圣凡一对。圣凡共闻此经,毋谓净土为凡夫所不能也。”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上而彻乎诸圣也,上亦与之俱,下而彻乎六凡也,下亦与之俱。”

这是告诉我们净土法门,无论圣凡、贤愚都可以修学,是一切众生都可以修学的解脱法门。

中国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说:“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上圣下凡共修,大机与小根同受者,无如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

印光大师说:“普遍利益上中下三种根机,统摄一切修行的法门。不论是上根圣者,还出下根凡夫,都可共同修行,大根机与小根器都可以共同领受者,则没有像净土法门一样殊胜而超绝也。”

二、为什么僧人居首,菩萨其次,天人最后?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

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

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

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佛教有三宝,即佛法僧,僧人的心是出世的,所以是世间清净的象征。佛在世时,众生可以随佛修学,但是佛入灭以后,就只能靠僧宝弘扬佛法,他们是佛教存在的标志,是世间一切众生最直接的福田。所以僧人应该排在最前面。

《阿弥陀经》中入会的菩萨都是大菩萨,像文殊菩萨还是诸佛的师父,本来地位都是要比僧人高的,可排在中间,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菩萨我们一般人看不见,他们没有固定的形象,不能成为我们一般人最直接的导师。当然,如果我们精进修行,也能感动菩萨现身,但那也只是菩萨的化身,大菩萨没有固定的形象。

此外,菩萨居中,表明中道,佛法立于中道,对执著“无”(人死如灯灭)的人,说有六道轮回;对于执著“有”(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的人,说世间无常的道理。于净土法门也是如此,执著“唯心净土”观点的人,他们说净土只是在心中的人,大菩萨则立于中道,告诉他们心净有净土,并不妨碍西方极乐世界实有净土。因心秽有我们人类这样的秽土,那么心净也有西方极乐世界那样的净土。

天神和人类以及一切众生排在最后,这是因为凡圣杂处,他们代表了六道轮回的众生相,并没有解脱,所以只能排在最后。虽然没有解脱,但他们来听法,接受了佛法,就成为佛教的护法,所以作为外护,他们应该排在最外一层。

三、什么是经首六成就?

我国华严宗第五祖宗密大师《盂兰盆经疏》卷下说:

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人俱。诸经多具六种成就,文或阙略,义必具之,谓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

就是每部佛经篇首都必须具备的六项内容,即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阿弥陀经》“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癨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若干人俱”,是众成就。具此六缘则教兴,故名六成就。

佛教认为一切都需要缘分,“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这是佛教的一句话,佛法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际遇和缘分下才产生。

六种成就的具体含义分述如下:

1.信成就,如是之法,是佛所说,信受不疑,故名信成就。

2.闻成就,闻即我闻,如是之法,阿难自言我曾亲从佛闻,故名闻成就。

3.时成就,时即一时,众生有缘,在特定世间,能感佛即现身教化,故名时成就。

4.主成就,主即佛,佛为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名主成就。

5.处成就,处即佛说法之处,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或摩竭提国,或舍卫国等,即是其处,故名处成就。

6.众成就,众即声闻僧、菩萨、天人等诸大众,佛说法,必有大众云集同听,故名众成就。

四、什么是三分科经?

讲经说法分为三段,始于晋朝的道安,至刘宋以后,便广受各家采用。直迄今日,这个分法仍然通行。

经文分成三个部份,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称为“三分科经”,或称“一经三段”。

第一、序分,指一经的开头,记述说此经的人、时、处、当机、会众等说经因缘的一段文字。有通序、别序。通序,就是一般经典都有的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此是通序。别序,就是这部经特有的,《阿弥陀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就是别序,别,以诸经所说,各有缘起不同,故名别。虽分通别,总名序分。

第二、正宗分,宗即主也,全经核心部分。《阿弥陀经》之核心部分即说净土三资粮“信愿行”,生信,发愿,持名念佛,往生净土,这是全经的宗旨。

第三、流通分,劝赞读诵此经,流传此经,故名流通分,一般都说欢喜信受。 KuGR+QsmZOw1xlWyHm2scIS9vzqsy/hJI0nTDoBY3RmklzOVSEuu3k9AyfuRLx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