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章。文辞简约,一气呵成,引经据典,意义深刻,影响深远。它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做人、处事、治国等都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为本,以德为先。修身成功了,道德完美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从“孝弟”开始,然后才能齐家,一家和谐,一国才能和谐,这就说明了治国平天下与修身齐家的一致性,是辩证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推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代我国台湾将《大学》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我国内地高校某些专业《大学》亦是必修课。
本书选用《大学》古本,恢复其本来面貌。朱熹《大学章句》版本修改甚大,且为其理学服务,虽有参考价值,但终究不是《大学》原本了。
曾子(前505—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参与编写了《论语》,撰写了《大学》《孝经》等作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大 学 [1] 之 道 , 在 明 明 德 , 在 亲 民 [2] , 在 止 于 至 善 。
知 止 而 后 有 定 , 定 而 后 能 静 , 静 而 后 能 安 , 安 而 后 能 虑 , 虑 而 后 能 得 。 物 有 本 末 , 事 有 终 始 。 知 所 先 后 , 则 近 道 矣 。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于 天 下 者 , 先 治 其 国 。 欲 治 其 国 者 , 先 齐 其 家 。 欲 齐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身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诚 其 意 。 欲 诚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 致 知 [3] 在 格 物 [4] 。
物 格 而 后 知 至 , 知 至 而 后 意 诚 , 意 诚 而 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 身 修 , 身 修 而 后 家 齐 , 家 齐 而 后 国 治 , 国 治 而 后 天 下 平 。
自 天 子 以 至 于 庶 人 [5] , 壹 是 皆 以 修 身 为 本 。 其 本 乱 而 末 治 者 , 否 矣 。 其 所 厚 者 薄 [6] , 而 其 所 薄 者 厚 [7] , 未 之 有 也 [8] 。 此 谓 知 本 , 此 谓 知 之 至 也 。
所 谓 诚 其 意 者 , 毋 自 欺 也 。 如 恶 恶 臭 [9] , 如 好 好 色 [10] , 此 之 谓 自 谦 [11] 。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独 也 。 小 人 闲 居 [12] 为 不 善 , 无 所 不 至 , 见 君 子 而 后 厌 然 [13] , 掩 其 不 善 而 著 其 善 。 人 之 视 己 , 如 见 其 肺 肝 然 , 则 何 益 矣 ! 此 谓 诚 于 中 , 形 于 外 ,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独 也 。
曾 子 曰 :“ 十 目 所 视 , 十 手 所 指 , 其 严 乎 !” 富 润 屋 , 德 润 身 [14] , 心 广 体 胖 [15] , 故 君 子 必 诚 其 意 。
《 诗 [16] 》 云 :“ 瞻 彼 淇 澳 [17] , 菉 竹 猗 猗 [18] 。 有 斐 [19] 君 子 , 如 切 如 磋 , 如 琢 如 磨 。 瑟 兮 僴 兮 [20] , 赫 兮 晅 兮 [21] 。 有 斐 君 子 , 终 不 可 谖 [22] 兮 。”“ 如 切 如 磋 ” 者 , 道 学 也 ;“ 如 琢 如 磨 ” 者 , 自 修 也 。“ 瑟 兮 僴 兮 ” 者 , 恂 慄 [23] 也 ;“ 赫 兮 晅 兮 ” 者 , 威 仪 也 。“ 有 斐 君 子 , 终 不 可 谖 兮 ” 者 , 道 盛 德 至 善 , 民 之 不 能 忘 也 。
《 诗 [24] 》 云 :“ 於 戏 [25] , 前 王 [26] 不 忘 !” 君 子 贤 其 贤 而 亲 其 亲 , 小 人 乐 其 乐 而 利 其 利 [27] , 此 以 没 世 [28] 不 忘 也 。
《 康 诰 》 曰 :“ 克 明 德 [29] 。”《 大 甲 [30] 》 曰 :“ 顾 諟 天 之 明 命 [31] 。”《 帝 典 》 曰 :“ 克 明 峻 德 [32] 。” 皆 自 明 [33] 也 。
汤 [34] 之 《 盘 铭 [35] 》 曰 :“ 苟 日 新 , 日 日 新 , 又 日 新 [36] 。”《 康 诰 》 曰 :“ 作 新 民 [37] 。”《 诗 》 曰 :“ 周 虽 旧 邦 , 其 命 维 新 [38] 。” 是 故 君 子 无 所 不 用 其 极 。
《 诗 》 云 :“ 邦 畿 千 里 , 维 民 所 止 [39] 。”《 诗 》 云 :“ 缗 蛮 黄 鸟 , 止 于 丘 隅 [40] 。” 子 曰 :“ 于 止 , 知 其 所 止 , 可 以 人 而 不 如 鸟 乎 ?”
《 诗 》 云 :“ 穆 穆 文 王 , 於 缉 熙 敬 止 [41] !” 为 人 君 , 止 于 仁 ; 为 人 臣 , 止 于 敬 ; 为 人 子 , 止 于 孝 ; 为 人 父 , 止 于 慈 ; 与 国 人 交 , 止 于 信 。
子 曰 :“ 听 讼 , 吾 犹 人 也 , 必 也 使 无 讼 乎 !” 无 情 者 [42] 不 得 尽 其 辞 , 大 畏 民 志 [43] 。 此 谓 知 本 。
所 谓 修 身 在 正 其 心 者 , 身 有 所 忿 懥 [44] , 则 不 得 其 正 ; 有 所 恐 惧 , 则 不 得 其 正 ; 有 所 好 乐 [45] , 则 不 得 其 正 ; 有 所 忧 患 , 则 不 得 其 正 。 心 不 在 焉 , 视 而 不 见 , 听 而 不 闻 , 食 而 不 知 其 味 。 此 谓 修 身 在 正 其 心 。
所 谓 齐 其 家 在 修 其 身 者 , 人 之 其 所 亲 爱 而 辟 [46] 焉 , 之 其 所 贱 恶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畏 敬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哀 矜 而 辟 焉 , 之 其 所 敖 惰 [47] 而 辟 焉 。 故 好 而 知 其 恶 [48] , 恶 而 知 其 美 [49] 者 , 天 下 鲜 矣 。 故 谚 有 之 曰 :“ 人 莫 知 其 子 之 恶 , 莫 知 其 苗 之 硕 。” 此 谓 身 不 修 , 不 可 以 齐 其 家 。
所 谓 治 国 必 先 齐 其 家 者 , 其 家 不 可 教 而 能 教 人 者 , 无 之 。 故 君 子 不 出 家 而 成 教 于 国 。
孝 者 , 所 以 事 君 也 ; 弟 [50] 者 , 所 以 事 长 也 ; 慈 者 , 所 以 使 众 也 。《 康 诰 》 曰 :“ 如 保 赤 子 [51] 。” 心 诚 求 之 , 虽 不 中 [52] , 不 远 矣 。 未 有 学 养 子 而 后 嫁 者 也 。
一 家 仁 , 一 国 兴 仁 ; 一 家 让 , 一 国 兴 让 ; 一 人 贪 戾 , 一 国 作 乱 。 其 机 [53] 如 此 。 此 谓 一 言 偾 [54] 事 , 一 人 定 国 。 尧 、 舜 [55] 率 天 下 以 仁 , 而 民 从 之 。 桀 、 纣 [56] 率 天 下 以 暴 , 而 民 从 之 。 其 所 令 反 其 所 好 , 而 民 不 从 。 是 故 君 子 有 诸 己 而 后 求 诸 人 , 无 诸 己 而 后 非 诸 人 。 所 藏 乎 身 不 恕 , 而 能 喻 诸 人 者 , 未 之 有 也 。 故 治 国 在 齐 其 家 。《 诗 [57] 》 云 :“ 桃 之 夭 夭 , 其 叶 蓁 蓁 。 之 子 于 归 [58] , 宜 其 家 人 [59] 。” 宜 其 家 人 , 而 后 可 以 教 国 人 。《 诗 [60] 》 云 :“ 宜 兄 宜 弟 [61] 。” 宜 兄 宜 弟 , 而 后 可 以 教 国 人 。《 诗 [62] 》 云 :“ 其 仪 不 忒 , 正 是 四 国 [63] 。” 其 为 父 子 兄 弟 足 法 , 而 后 民 法 之 也 。 此 谓 治 国 在 齐 其 家 。
所 谓 平 天 下 在 治 其 国 者 , 上 老 老 而 民 兴 孝 , 上 长 长 而 民 兴 弟 [64] , 上 恤 孤 [65] 而 民 不 倍 [66] , 是 以 君 子 有 絜 矩 [67] 之 道 也 。 所 恶 于 上 , 毋 以 使 下 , 所 恶 于 下 , 毋 以 事 上 ; 所 恶 于 前 , 毋 以 先 后 ; 所 恶 于 后 , 毋 以 从 前 ; 所 恶 于 右 , 毋 以 交 于 左 ; 所 恶 于 左 , 毋 以 交 于 右 。 此 之 谓 絜 矩 之 道 。
《 诗 》 云 :“ 乐 只 君 子 , 民 之 父 母 [68] 。” 民 之 所 好 好 之 , 民 之 所 恶 恶 之 , 此 之 谓 民 之 父 母 。《 诗 》 云 :“ 节 彼 南 山 , 维 石 岩 岩 , 赫 赫 师 尹 , 民 具 尔 瞻 [69] 。” 有 国 者 不 可 以 不 慎 , 辟 [70] 则 为 天 下 僇 [71] 矣 。
《 诗 》 云 :“ 殷 之 未 丧 师 , 克 配 上 帝 。 仪 监 于 殷 , 峻 命 不 易 [72] 。” 道 得 众 则 得 国 , 失 众 则 失 国 。 是 故 君 子 先 慎 乎 德 。 有 德 此 [73] 有 人 , 有 人 此 有 土 , 有 土 此 有 财 , 有 财 此 有 用 。
德 者 本 也 , 财 者 末 也 。 外 本 内 末 , 争 民 施 夺 。 是 故 财 聚 则 民 散 , 财 散 则 民 聚 。 是 故 言 : 悖 [74] 而 出 者 , 亦 悖 而 入 ; 货 [75] 悖 而 入 者 , 亦 悖 而 出 。
《 康 诰 》 曰 :“ 惟 命 不 于 常 [76] 。” 道 善 则 得 之 , 不 善 则 失 之 矣 。
《 楚 书 》 曰 :“ 楚 国 无 以 为 宝 , 惟 善 以 为 宝 [77] 。” 舅 犯 [78] 曰 :“ 亡 人 无 以 为 宝 , 仁 亲 以 为 宝 [79] 。”
《 秦 誓 [80] 》 曰 :“ 若 有 一 介 臣 , 断 断 [81] 兮 无 他 技 , 其 心 休 休 [82] 焉 , 其 如 有 容 [83] 焉 。 人 之 有 技 , 若 己 有 之 ; 人 之 彦 圣 [84] , 其 心 好 之 。 不 啻 若 自 其 口 出 , 寔 [85] 能 容 之 。 以 能 保 我 子 孙 黎 民 , 尚 亦 有 利 哉 ! 人 之 有 技 , 媢 疾 [86] 以 恶 之 ; 人 之 彦 圣 , 而 违 之 俾 不 通 。 寔 不 能 容 , 以 不 能 保 我 子 孙 黎 民 , 亦 曰 殆 哉 !”
唯 仁 人 放 流 [87] 之 , 迸 诸 四 夷 [88] , 不 与 同 中 国 [89] 。 此 谓 唯 仁 人 为 能 爱 人 , 能 恶 人 。 见 贤 而 不 能 举 , 举 而 不 能 先 [90] , 命 [91] 也 ; 见 不 善 而 不 能 退 [92] , 退 而 不 能 远 [93] , 过 也 。 好 [94] 人 之 所 恶 , 恶 人 之 所 好 , 是 谓 拂 人 之 性 , 菑 [95] 必 逮 夫 身 。 是 故 君 子 有 大 道 , 必 忠 信 以 得 之 , 骄 泰 以 失 之 。
生 财 有 大 道 。 生 之 者 众 , 食 之 者 寡 , 为 之 者 疾 , 用 之 者 舒 [96] , 则 财 恒 足 矣 。 仁 者 以 财 发 身 [97] , 不 仁 者 以 身 发 财 。 未 有 上 好 仁 而 下 不 好 义 者 也 , 未 有 好 义 其 事 不 终 者 也 , 未 有 府 库 财 非 其 财 者 也 。 孟 献 子 [98] 曰 :“ 畜 马 乘 [99] 不 察 于 鸡 豚 , 伐 冰 之 家 [100] 不 畜 牛 羊 , 百 乘 之 家 [101] 不 畜 聚 敛 之 臣 [102] 。 与 其 有 聚 敛 之 臣 , 宁 有 盗 臣 [103] 。” 此 谓 国 不 以 利 为 利 , 以 义 为 利 也 。 长 国 家 [104] 而 务 财 用 者 , 必 自 小 人 [105] 矣 。 彼 为 善 之 , 小 人 之 使 为 国 家 , 灾 害 并 至 。 虽 有 善 者 , 亦 无 如 之 何 矣 ! 此 谓 国 不 以 利 为 利 , 以 义 为 利 也 。
注释
[1] 大学:朱熹注:“大,旧音泰,今读如字。”又云:“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就是说古代“大学”读音为“太学”,到朱熹的时候直接读为“大学”了。如果读为“太学”,指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蓺(同‘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同‘艺’)焉,履大节焉。”卢辩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说明孩子八岁读书,到束发(十五岁)时读大学。朱熹解释“大学”为“大人之学”,则“大”直接是本字的读音与意义了。
[2] 亲民:亲近民众,仁爱百姓,不脱离人民群众。朱熹引程子语为“新民”,则是引导、教化人民弃旧图新之意。
[3] 致知:儒家哲学用语。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
[4] 格物:推究事物之理。清末称西洋自然科学为“格物”。朱熹注:“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5] 庶人:平民百姓。
[6]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7]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8]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9] 恶(wù)恶(è)臭(xiù):讨厌恶臭的气味。
[10] 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色。
[11] 谦(qiè):同“慊”,满足,满意。
[12] 闲居:避人独居。
[13] 厌然:孔颖达疏:“厌然,闭藏其不善之事。”
[14] 富润屋,德润身: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可以修养身心。
[15] 心广体胖(pán):心胸宽广,身体舒适。胖:安泰舒适。
[16] 诗:此指《诗经·卫风·淇澳》。
[17] 淇澳(ào):亦作“淇奥”。淇水岸边。淇,古代的水名,在今河南北部。澳,水边地。
[18] 菉(lù)竹猗(yī)猗:绿竹美丽繁茂。菉,通“绿”。猗猗,美丽茂盛。
[19] 斐(fěi):有文彩的。
[20] 瑟兮僴(xiàn)兮:庄严威武。瑟,庄严貌。僴,同“僩”,有两种解释。一指胸襟开阔貌,毛传:“僩,宽大也。”二指武勇威严貌,郑玄注:“言其容貌严栗也。”
[21] 赫兮咺(xuān)兮:显赫貌。毛传:“赫,有明德赫赫然。咺,威仪容止宣著也。”
[22] 谖:忘记。
[23] 恂(xún)慄:惊恐、畏惧之意。恂慄又作“恂栗”。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郑玄注:“‘恂’字或作‘峻’……言其容貌严栗也。”朱熹注:“恂栗,战惧也。”
[24] 诗:此指《诗经·周颂·烈文》。
[25] 於(wū)戏(hū):同“于乎”“呜呼”。感叹词。
[26] 前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27]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安享他的安乐,获得他的利益。小人,平民百姓。朱熹注:“小人,谓后民也。”
[28] 没世:过世。没,通“殁”。
[29] 克明德:能够弘扬美德。出自《尚书·周书·康诰》。克,能够。明,弘扬,发扬。
[30] 大甲:同“太甲”,是《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31] 顾諟(shì)天之明命:敬奉上天圣明的命令。《书·太甲上》:“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孔传:“顾谓常目在之,諟,是也。言敬奉天命,承顺天地。”孔颖达疏:“《说文》云:顾,还视也。諟与是,古今之字异,故变文为是也。言先王每有所行,必还回视是天之明命。”后以“顾諟”指敬奉、禀顺天命。諟,此。明命,圣明的命令。
[32] 克明峻德: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通,崇高之意。
[33] 自明:自己去发扬光明的德性。
[34] 汤:历史上的商汤。
[35] 盘铭:古代刻在盥洗盘器上的劝戒文辞。郑玄注:“盘铭,刻戒于盘也。”孔颖达疏:“汤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必于沐浴之盘者,戒之甚也。”
[36]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诚能一天洗涤污垢而自新,就应当天天不间断弃旧图新,使自己每一天都身心清净。朱熹注:“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37] 作新民:激发人们天天更新,天天进步。出自《尚书·周书·康诰》。作,激发。新民,使民更新,弃旧从新,弃恶从善。
[38]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的天命是新的。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有的国家。其命,在这里指周朝所秉承的天命。维:助词,无意义。
[39] 邦畿(jī)千里,维民所止: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出自《诗经·商颂·玄鸟》。畿:指都城和周边地区。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
[40] 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出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鸟叫声。隅,角落之意。止,栖息。
[41] 穆穆文王,於(wū)缉熙敬止:缉,连续不断的意思。熙,光明。止,停留在修身的最高境界,止于至善。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朱熹注:“‘於缉’之‘於’,音乌。《诗经·文王》之篇。‘穆穆’,深远之意。‘於’,叹美辞。‘缉’,继续也。‘熙’,光明也。‘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
[42] 无情者:有违实情的人。朱熹注:“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
[43] 民志:指民心。
[44] 忿懥(zhì):亦作“忿疐”“忿懫”。发怒。
[45] 好(hào)乐(yào):喜好,嗜好。乐,意为爱好,喜欢。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46] 辟(pì):偏向一边的看法。朱熹注:“辟,犹偏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五者,即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47] 敖惰:傲慢怠惰。
[48] 好(hào)而知其恶(è):喜欢他但是又认识他的缺点。好,喜欢。恶,不好。
[49] 恶(wù)而知其美:不喜欢他但是又认识他的优点。
[50] 弟(tì):同“悌”,敬爱兄长。
[51] 如保赤子:作为国君保护老百姓就要像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出自《尚书·周书·康诰》。如:与“若”同,好像。
[52] 中(zhòng):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此处指达到预期的目标。
[53] 机:古代弓箭上的机关,这里指的是关键。朱熹注:“机,发动所由也。”
[54] 偾(fèn):败坏之意。朱熹注:“偾,覆败也。”
[55] 尧、舜:古代仁君的代表。
[56] 桀、纣: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君主,残暴至极。纣,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两人与尧舜相对,是古代暴君的代表。
[57] 诗:此指《诗经·周南·桃夭》。
[58] 之子于归:与“之女子于归”同,指女子出嫁。
[59] 宜其家人:使一家人都和睦。宜,适宜,和睦。
[60] 诗:此指《诗经·小雅·蓼萧》。
[61] 宜兄宜弟:指尊敬兄长、爱护兄弟。
[62] 诗:此指《诗经·国风·曹风·鸤(shī)鸠》。
[63] 其仪不忒(tè),正是四国: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各国的准则。出自《诗经·国风·曹风·鸤(shī)鸠》。仪,仪容。忒,差错。正,匡正,教正。四国,四方各国。
[64] 弟(tì):同“悌”,敬爱兄长。
[65] 恤孤:存恤孤弱的人。孔颖达疏:“孤弱之人,人所遗弃。在上君长若能忧恤孤弱不遗,则下民学之,不相弃倍。”孤,指幼年丧父的孤儿。
[66] 倍:通“背”,背离,背叛。
[67] 絜(xié)矩:絜,度量;矩,画方形的用具,引申为法度。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一言一行要有模范作用。郑玄注:“絜,犹结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谓当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朱熹注:“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方,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68]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快乐啊国君,您是百姓的父母。出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欢快,喜悦。只,助词,无意义。朱熹注:“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
[69]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高高的南山,多么险峻,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通“截”,高耸的样子。朱熹注:“节,截然高大貌。”维,语气词,无意义。岩岩,险峻之意。赫赫,显赫,显著的样子。师尹:指的是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具,通“俱”。瞻,瞻仰、仰视之意。
[70] 辟(pì):出偏,偏向,偏颇。
[71] 僇(lù):杀戮。朱熹注:“僇,与‘戮’同。”
[72]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仪,《诗》作“宜”,应该。监,警戒,鉴戒。峻,《诗》作“骏”,大。不易,朱熹注:“言难保也。”
[73] 此:乃,则,副词,后“此”同。
[74] 悖(bèi):逆、反。
[75] 货:财富。
[76] 惟命不于常: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出自《尚书·康诰》:“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其意是: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你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不要使得我们周人列祖列宗的祭祀断绝啊!常:恒久,长久不变。
[77]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出自《楚书》(楚昭王时编写的史书)。王孙圉(yǔ)受楚昭王之命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之事。王孙圉回应说楚国从来不把美玉当珍宝,而只是将那些和观射父一样的大臣看作珍宝。
[78] 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名狐偃,字子犯。
[79]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仁爱亲人当作珍宝。亡人:逃亡之人,特指重耳。子犯对重耳说这些话的历史情形是,晋僖公四年,晋献公因听信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回国执政。子犯得知此事,认为不能回去,随即对重耳说了这样的话。
[80] 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81] 断断:专诚守一。孔颖达疏引王肃曰:“断断,守善之貌。无他技能,徒守善而已。”
[82] 休休:形容宽容,气魄大。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郑康成曰:“休休,宽容也。”孙星衍疏:“郑注见《大学释文》。以休休为宽容貌者,何氏注《公羊》云:‘休休,美大貌。’大即宽容之义。”
[83] 有容:指能够包容人。
[84] 彦圣:善美明达。亦指善美明达之士。孔颖达疏:“见人之美善通圣者,其心爱好之。”
[85] 寔:同“是”,此,这。
[86] 媢(mào)疾:嫉妒。
[87] 放流:即流放。
[88] 迸诸四夷:把他们驱逐到边远地区。迸,同“屏”,驱逐之意。朱熹注:“迸,读为屏,古字通用。迸,犹逐也。”四夷,东南西北各方之夷,边远地区。
[89] 中国:指的是国家的中心地区。
[90] 先:优先。
[91] 命:是“慢”之误字。轻慢之意。朱熹注:“命,郑氏云‘当作慢’,程子云‘当作怠’,未详孰是。”
[92] 退:黜退,使之离开。
[93] 远:边远,流放到边远地区。
[94] 好(hào)人之所恶(wù):喜好众人所厌恶的。
[95] 菑(zāi):同“灾”。
[96]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做得快,用得慢。疾,迅速,此指工作效率高(勤奋),花费时间短。舒,舒缓,缓慢,此指积累的财富多,但花费它却很缓慢(节俭)。
[97] 发身:修养身心。发,发起之意。朱熹注:“发,犹起也。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货。”
[98] 孟献子:鲁国的贤大夫,姓仲孙,名蔑。
[99] 畜马乘(shèng):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乘”是四匹马拉的车,古代大夫级的待遇。
[100] 伐冰之家: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郑玄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
[101] 百乘之家:家中有一百辆车,是古代的大家族,通常是有封地的诸侯王。
[102] 聚敛之臣:聚敛民财的家臣。
[103] 盗臣:指盗窃府库财物的家臣。
[104] 长(zhǎng)国家:成为一国之长,国君、帝王等人。
[105] 小人:上文所述“不善”“恶人”。一国之长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