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光绪亲政:被处处掣肘的最高统治者

1.光绪:为什么当皇帝这么累?

众所周知,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并不掌握帝国真正的实权。

然而,他的工作强度丝毫不亚于历任的清朝皇帝们。我们现代上班族谈虎色变的“996”,在清朝皇帝面前都不值一提。“996”的员工好歹一周还能休息一天,清朝皇帝却是全年无休,一年中除了自己和太后过生日,只在春节、端午、中秋各放一天假。而像雍正这样的超级工作狂,就连春节那天都忍不住要加会儿班。所以,清宫剧中那个天天在后宫跟妃子们打情骂俏的雍正,完全是冒牌货。

光绪皇帝每天的工作安排是这样的:凌晨3点之前就起床,准备早朝。早朝结束后,吃早饭,然后看奏折。看完奏折后,接见军机大臣,听他们汇报工作。军机大臣见面后,要根据皇帝的口谕和奏折中的朱批,交给军机章京来拟旨。军机大臣对拟好的谕旨进行文字审核和语言润色后,再交给皇帝审查批准。

皇帝批完奏折后,一般都到中午12点了。吃完午饭后,光绪会出席一些国家祭祀活动,或者再接着处理一些政务。然后,下午5点前便开始睡觉。夜生活?完全不存在的。

这就是为什么清政府要严格限制可以上奏的人数,因为皇帝再怎么勤政,他一个人也看不完上百份奏折。按照规定,拥有上奏权的只有少数高层官员,人数一般在数百人。如果平民百姓和中下层官员想上奏皇帝,就只能找有上奏权的机构与官员为其代奏。当然,这些机构和官员也不敢随便代奏,不然皇帝还是会被累得吐血。

皇帝之所以这么劳累,完全是清朝君权无限膨胀的结果。本来,秦汉之时,皇室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最高领袖,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宰相是政府的最高长官,负责处理具体的政务。有这样的政治分工,皇帝就不必日夜操劳。也正因为如此,皇帝的专制可以称之为开明的专制,皇帝的意志不是绝对的权威,例如在唐宋时期,诏敕上必须要有宰相盖的章,否则无法生效。到了明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自己兼职当宰相,包揽了全国政务,每天都要看连篇累牍的奏章,做出最优方案的决策。

不过,明朝的君权还没有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明代虽说一切事权集中在皇帝,究竟还有历史旧传统,亦并不是全由皇帝来独裁。有许多事,是必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当时小官归吏部尚书任用,大官则由七卿、九卿,或再加上外面的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推举,这叫作廷推。倘使有大事,各部不能单独决定,也常由七卿、九卿公决,这叫作廷议。倘使有大的狱讼,三法司解决不了,也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这叫作廷鞫。这一制度,本来汉代早就有,朝廷集议大事,屡见正史记载,可见一切事,还不是全由皇帝独裁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出了那么多混球皇帝,却还能拖很长时间才崩溃的原因。

清朝时期,皇帝的权力走向极致。康熙时期的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乾隆时期的军机处,都只是皇帝决策的咨询机构。而军机处与其说是咨询机构,不如说只是一个皇帝的机要秘书处。皇帝根本不允许大臣们操心国家大事,只要你们老老实实地当一个执行皇帝决策的工具人就行了。乾隆说:“使为人君者身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这就要求皇帝必须精力过人,不然天天加班连轴转,身体根本撑不住,很容易猝死;皇帝还必须智识过人,不然所做的任何一个决策有误,都有可能误尽苍生;此外,皇帝还需要有非同一般的意志品质、战略眼光、责任心。但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皇帝,可遇而不可求。一旦新上任的皇帝业务能力不行,或是身体素质不行,那么朝政就会陷入混乱,国家就会面临危机。

就算是近乎完美的皇帝,他也会老眼昏花,也会神志不清,这时他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乾隆皇帝晚年时期,放任和珅敛财,纵容官员贪腐,导致国家开始走向衰败,人民饥肠辘辘、卖儿鬻女,只得铤而走险。当他宣布退位之后仅仅一个星期,太上皇的位子还没有坐热,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

这场起义彻底粉碎了康乾盛世的虚幻镜像,甚至差点提前让大清帝国“剧终”。

2.强行改变侄子的人生:慈禧的权欲

本来,载湉的人生是不应该这么辛苦的。他母亲是西太后的妹妹,父亲是醇亲王奕譞。不出意外,载湉将过着普通八旗贵族的生活,就像那个惇亲王奕誴,每逢夏天,就穿着汗衫裤衩,摇着扇子,在什刹海乘凉,好不自在。当一个悠闲的北京大爷,绝对要比当紫禁城里的勤政皇帝舒服得多。

可是,他的人生被慈禧强行改变了。慈禧的亲儿子同治皇帝死后,新皇帝理应从“溥”字辈中选一个。但是,慈禧认为,如果立了“溥”字辈的皇帝,那么自己就从皇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辈分上去之后,虽然仍然享受无上尊荣,但是垂帘听政的理由就很难再自圆其说了。因为就算新皇帝需要垂帘听政,那听政的女人也应该是新皇帝的母亲,而不是祖母。

当然,清朝也有祖母垂帘听政的特例,那就是康熙帝的祖母孝庄太后。但那是因为康熙帝的母亲孝康章皇后早在康熙二年就去世了,孝庄太后来垂帘听政合情合理。

慈禧知道,自己实在找不到这种合情合理的借口,但是她特别擅长蛮不讲理。于是,她选择了自己亲妹妹的孩子来当皇帝,这样,自己还是皇太后了。而本应该晋升为皇太后的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忒氏,在慈禧的逼迫下只得自杀。

醇亲王夫妻当然不愿意载湉去当皇帝,因为这意味着从此亲情两断、骨肉分离,父子关系将变成君臣关系。奕譞跪在慈禧面前又是磕头又是大哭,即使昏迷倒地也无法挽回。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年仅4岁的儿子被抬进皇宫,被慈禧太后作为操纵权柄的工具而玩弄于股掌。

光绪登基的那一年,中国北方出现特大旱灾造成的饥荒。这场饥荒持续4年,尤其以1877年(丁丑年)和1878年(戊寅年)最为惨烈,因此史称“丁戊奇荒”,前后死亡人数950万至2000万,还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或被贩卖到外地。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不得不扶老携幼,号泣中途,带病忍饥,踉跄载道。慈禧太后直到灾荒出现的第三年,才下令官员前往河南赈灾。反应如此之慢,只能说明清政府已经丧失了对国家、国民最起码的责任心。

年幼的光绪皇帝并不知道这一切,他从小身子骨就弱,根据他老师翁同龢的日记所载,他瘦弱多病,经常感冒,腹痛头疼,说话结结巴巴,且胆小怕事,雨天打雷都会吓得大喊大叫。要把这样一个病恹恹的孩子培养成人,确实不容易。根据当时在朝重臣瞿鸿禨的回忆,慈禧曾经亲口对他说:“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从娘家算,又是我亲妹妹之子,我岂有不爱怜之理!皇帝抱入宫时,才4岁,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我每日亲与涂拭,昼间常卧我寝榻上,看着天气寒暖,亲自为他加减衣衿,节其饮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时即胆怯,怕听到大声特别是雷声,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搂在怀里,寸步不离。皇帝三五岁后,我每日亲书方纸,教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慈禧的话里水分太大,小皇帝的生活起居,她都推给了总管太监范长禄。此人贪财好利,绝非善茬,对光绪的照顾三心二意,有时候光绪连饭都吃不饱,还要偷偷去太监房里找吃的。光绪生病的时候,他也不管不问,不找太医,气得翁同龢在日记里写道:“若辈之愚而悖矣!”

太监寇连材在笔记中记载慈禧对小皇帝的教育,“西太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厉色,少年时每日呵斥之声不断,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故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太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 。这就是慈禧所谓的“爱怜”。

至于慈禧说自己口授给小皇帝“四书”、《诗经》,那只能说是慈禧在给自己脸上贴金。她曾经代笔同治皇帝下发斥责奕䜣的朱谕,结果朱谕里的错别字多得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就她这样的文化程度,如果还坚持口授经典的话,只能是误人子弟。

慈禧剥夺了光绪童年的快乐和自由,并从思想上用封建伦理孝道对他进行束缚,让他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她曾反复指示帝师翁同龢,多教给光绪一些孝道的思想。慈禧规定光绪必须每天向她问安,仰望她那威严的表情,让他的头脑中逐渐形成太后绝对权威的形象。哪怕在太岁头上动土,也不能在皇太后头上动土。

在整个紫禁城中,光绪在感情上唯一可以依赖的人,可能就是他的汉文师傅翁同龢了。翁同龢作为帝师,之前还教过同治皇帝,但是同治皇帝显然不是块读书的材料,比起摇头晃脑地朗诵四书五经,他更喜欢溜出紫禁城到处鬼混。不过,翁同龢欣喜地发现,光绪皇帝是个勤奋好学的苗子,有时候宫中举行庆典活动,慈禧看戏看得如痴如醉,他却一个人独自到书房读书写字,还说“钟鼓雅音,此等皆郑声”。

由于朝夕相处,光绪已经将翁同龢当成父亲一样看待,以此来弥补自己缺失的父爱。而母爱的代替者,则是东太后慈安。相比较冷酷严厉的西太后慈禧,皇额娘慈安太后对他和颜悦色、温情脉脉。一直谋求唯我独尊的慈禧太后本就对慈安心怀不满,因为慈安才是咸丰帝的正妻。在中国的礼法上,东为大,地位更高。光绪六年(1880),两宫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去东陵致祭,慈安认为慈禧只是咸丰帝的嫔妃,不应该与自己并列,便命令慈禧退后拜祭。慈禧本想撒泼打滚,大吵一架,但是碍于礼法和祭祀的严肃气氛,还是忍下了这口气,退到了后面。

让慈禧觉得更可气的是,当年慈安对同治皇帝“抚爱穆宗,一如己出”,对他宽厚慈祥,体贴关照,赢得了同治的爱戴。相反,慈禧虽然是同治皇帝的亲生母亲,但是刻薄寡恩,严厉万分,导致同治皇帝跟她非常疏远,这使得慈禧对慈安恨之入骨。如今,慈禧察觉到小皇帝跟东太后的感情越来越深,而跟自己貌合神离,她当然更是怒火交加:她不容许慈安再一次骑在自己的头上。

不过,还没等两宫太后正式交锋,一场惊心动魄的宫斗大剧就上演,光绪七年(1881)慈安太后去世了。虽然慈禧有毒杀她的嫌疑,不过根据翁同龢的日记,慈安是因为早晨突发重度癫痫而摔倒,之后整个上午都牙关紧闭,意识模糊,下午大小便失禁,并有浓痰堵住气管,当天晚上就离开了人世。而且慈安去世的时候已经45岁,在那个人均寿命普遍很短的时代,这个岁数的人去世相当正常。

慈禧的眼中钉、肉中刺终于去另一个世界了,以至于她高兴地在慈安丧礼期间连丧服都不穿,还穿着平时的衣服。从此,两宫垂帘听政,变成了她一手遮天。

3.举重若轻:慈禧架空光绪的手段

对于皇额娘的去世,光绪明显地感觉到一股寒意,“载湉之困厄,乃由此始”。

按照中国古代王朝的惯例,皇帝到了14岁就应该亲政。早在光绪皇帝4岁登基之时,慈禧就对大臣们保证“一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但是慈禧的个人诚信记录,放到今天,肯定能上失信人员名单,连高铁都没有资格坐。慈禧一拖再拖,一直拖到光绪19岁才宣布让他结婚、亲政。为了进一步控制住光绪,慈禧让她的侄女,同时也是光绪表姐的叶赫那拉氏成为皇后。叶赫那拉氏已经22岁,比光绪大3岁,放在那个年代已经是恨嫁的老姑娘了,而且她的长相非常土气,光绪对她实在是提不起男欢女爱的兴趣。

慈禧给光绪选定了两个嫔妃,是一对姐妹:姐姐瑾嫔,15岁;妹妹珍嫔,13岁。当时,她们还没有发育开来,放到今天都是还在准备学习考试的初中生。几年之后,珍嫔女大十八变,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让光绪坠入难以自拔的爱河。慈禧眼看自己的侄女被冷落,就经常找珍嫔的麻烦,动辄就让大太监李莲英去掌珍嫔的嘴。慈禧也是用这种折磨珍嫔的方式,来警告光绪皇帝,谁才是大清国真正的主人。

亲政后的光绪皇帝,跟亲政之前一样,只是一枚橡皮图章。而且正如前文所说,还是一枚非常劳累的橡皮图章。满朝大臣都是慈禧的人,他们心领神会,知道皇太后留恋权柄,便集体上奏,“合词恳请(太后)训政数年”,或“从缓归政以懋圣学”,极尽肉麻吹捧之能事。慈禧听到这些阿谀奉承之词,便顺水推舟,表示皇帝还很年轻,政治经验不足,治国难以有方,我就勉为其难,再训政几年吧!

整套戏演完,慈禧如愿以偿,继续掌握朝廷实权。而且,她虽然拥有皇帝的权力,却不用尽皇帝的义务,她每天都有闲情逸致看戏班子的大型文艺会演,就像她的丈夫咸丰帝一样。她从不管那些纷繁复杂的国事,她只牢牢地把握住朝廷高层的人事任免权。只要朝廷里都是自己的人,权力就能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得不说,慈禧这种“举重若轻”的统治手段,确实相当高明。她虽然毫无才识,但凭借强烈的政治欲望,彻底的无情,刻骨的恶毒,阴狠的手法,以及无与伦比的好运,在晚清杀机四伏的政治战场上,创下统治中国半个世纪的奇迹。 4c4qKD0v5Fi8xehsmw8taw2wg+qn5YUWxKdVzQehJENzgpY4/Pl+fFKNPUKYb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