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台风记

那些年遭遇过的台风

2018年,号称最强台风的“山竹”掠过深圳,我闭关在家两日,想到2017年在珠海遭遇“天鸽”,2016年刚从厦门回来没多久“莫兰蒂”就登陆了,不由得回忆了一下那些年遭遇过的台风。回想起来,可以从1993年登陆珠海的台风开始。

台湾作家张晓风有篇散文,大意是问自己的女儿印象最深的时刻,结果女儿说是台风来临的时候,因为停电时她穿着长袍捧着蜡烛走来走去,妈妈夸她像小天使,想起来仍然温馨满怀。台风带来的停电、停水、停课、停工,确实给平凡的生活乱一点节奏,增一些异彩。台风来之前,等风来派生出很多搞笑段子,风过后还有很多自娱自乐的话题。“山竹”过后的周一上班路上,来不及清理的残枝挡道,若干人辛苦穿越攀援,莫名喜感。

作为一个山里人,我1993年初到珠海第一次听说台风的时候,兴奋满满,恨不得打车到情侣路看浪,结果当日出租车死活不见踪影,只好作罢。2003年台风“杜鹃”在深圳东部登陆,不少“驴友”兴致勃勃地组织前往围观,在他们身上,似乎看到当年的我。

台风到底是灾难,1993年,第16号、17号连续两个强台风登陆珠海,第二个台风登陆的时候,在园林所四楼宿舍,眼见阳台后的那面有了缝隙的墙被吹得摇晃,缝隙增大,吓得魂不附体,所有的浪漫统统消失,赶紧叫同事帮忙拿个粗杠子顶上,以防夜半坍塌,遭遇不测。也是那次台风时,楼下梁会计开的小店遇险,黄先生奋不顾身地帮忙,倒是给他增加了不少印象分。

2017年到珠海开会,遭遇台风“天鸽”正面登陆,位于横琴的华发行政公寓酒店大堂的玻璃被吹破,为了住客安全,在酒店入住的客人全部被疏散到地下。生平第一次当了灾民,与会的专家还是努力把会议行程进行完,完事之后大家相视一笑:也算是患难与共了。

2018年,“山竹”掠过深圳前夕,我正参加一个学术论坛,在台上侃侃而谈的专家们散了会,要赶回港澳,以防各种交通工具停摆,那天黄昏的天色异常艳丽。粤港澳大湾区如今成为国家战略规划区,从台风的共同记忆而言,以后大湾区各城市的防灾避险就是真正意义的风雨同舟。

风云冷暖

大自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同天气元素的剂量调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伤害。在故乡贵州,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云气上升到云贵高原,凝结不散,又没有顺畅的季风,于是经常阴云蔽日。夏日偶尔有阵雨,春秋之际阳光从薄薄的云层透出,便是山里的小清新天气。冬日会有霜冻,如果连续遭遇低温,大范围的霜冻也会成为灾害,比如2008年南方地区大范围发生的冰灾。

在南京读大学期间,感受到江南的梅雨季,也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云雨胶着状态下的气候,鲜少狂风雷暴,雨绵绵地下得阴凉,斜风细雨自然生出很多诗意。一旦降雨持续,低海拔区域发生水灾的概率很高,如1991年的华东水灾,倒是成就了我们在空无一人的苏州园林里感受古典园林的氛围。

台风的到来大都会伴随暴雨,雨云被狂风裹挟至登陆点,发泄般地倾泻而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在珠海,连续十几天的降雨导致海水倒灌,出现了咸潮,自来水供应也因此受到影响,还记得珠海好友邹琳抱怨这个南方多雨的城市居然闹水荒的表情。

在台湾,热带气旋最容易带来瓢泼大雨。台湾多山地,台风过后暴雨紧跟,从而易导致道路坍塌、水土流失、山地滑坡等灾害,这让台湾成为自然灾害最多发的地区之一。2018年“山竹”登陆过后,深圳举办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提及《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让人开了眼界,台湾专家谈及水土保持的经验,其敬业精神也让人印象深刻。

冷暖气流之间的角力和媾合,决定了气候带的形成与植被的分布,进而影响了山川大地与人类聚居、繁衍。人生世间,最初只是希求获得防风避雨的场所,渐渐聚居形成社会,形成文化,乃至文明。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竺可桢先生有几篇论文论及文明发展与天气的关系,历史上的小冰河极寒时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迟缓期,对比中国、欧洲的历史,会发现惊人的吻合。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两个时期——汉朝与唐朝,也是气温明显偏高的两个温暖期,万物繁荣生长,农耕文明得以蓬勃发展。历史上的几个小冰河时期也同样与战乱、动荡相关联,例如三国末年、南宋、明末,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粮食大量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19世纪后拜工业革命所赐,二氧化碳增多,更大范围的冰川融化,天气突变,台风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剧烈,美国电影《后天》前半截,生动预见冰川大面积融化、气候突变之后各地并发的灾害,飓风、海啸、极寒、洪水等,值得人们警醒。

灾害里的众生

台风属于天灾,房屋被淹,农田被毁,工业厂房机器被损,城市基础设施被破坏,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越是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台风来临时面临的潜在威胁也越多,倒伏的树木、破碎的玻璃、被掀翻的广告牌以及被吹落的空调室外机,都是潜在的致命杀手。因此台风来临时,最安全的做法是呆在加固好门窗的房间里。相比大部分有房屋庇护的人类,台风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树木,其次是以树木为庇护所的动物们。

绿地系统具有防灾避险的功能,但是当下的城市绿地受限于各种基础设施,植被的地下空间越来越局促,人们需要树大荫浓来遮阳挡雨,却不给植物足够的生长空间。大部分的行道树被束缚在有限的绿地里,与各种管线纠缠,台风来临,头重脚轻根底浅,防护能力极弱,“山竹”过后,深圳市内很多以根系发达著称的大叶榕被台风掀翻,露出被市政设施束缚成方形的根系,默默诉说生存的艰难。

2017年在珠海亲眼目睹“天鸽”之后的植被惨状,成排的行道树倒伏,连片的苗木被拦腰折断。事实证明棕榈科的大王椰子抵御台风的能力最强,“天鸽”过后,珠海海关大门旁边的几棵大王椰子虽被刮掉了一半的叶子,但也能继续支撑。江门市台山也大量种植了大王椰子,这里是被台风登陆最多的地点之一,大王椰子可以说是“剩者为王”了。

2016年5月游览厦门鼓浪屿,对岛上美丽的大树印象深刻。接下来厦门遭遇“莫兰蒂”,鼓浪屿上很多盘根错节的大榕树被掀翻,不少以树为主的景点也遭到破坏。但是景区管理者迅速清理残枝,快速启动风景重建。2017年,鼓浪屿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展示出这个城市管理者的卓绝能力。

深圳应对“山竹”的举措也体现出城市管理的应急能力。台风当日,实时发布风球信息,提醒市民停留在家,组织临海高危区域的居民们到深圳湾体育馆避难。台风过后,相关部门快速清理现场,保证道路畅通,保证供水供电,新闻报道也趋于理性。之后,有声音提议建立“山竹纪念馆”,我觉得很大程度不可行。台风大面积侵袭人口密集的大都会,快速修复并组织灾后重建,考验政府管理能力,加强预防比纪念意义更大。

针对气候突变带来的灾害,防患于未然是首要工作。灾前组织民众加强防灾预演,优化基础设施,还需要借此机会宣传生态环保理念。灾难之下,天地之间,彼此伸手扶助,共同经历了台风的时刻,或许也成为某些孩子们成长中最温馨的记忆。 +Nsv/cvAb7bz5SBLHEcC0626O2f8SRshas20aRBaS1RbNBmSmLntihPK6ZLZTg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