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给男人的婚姻贴士

从20世纪末的普通男人的视角看,复制达尔文的幸福婚姻计划似乎没有太大的可能。不过,我们也许可以从达尔文的生命历程中找到些能切实维持一段婚姻的关键之处。让我们从他走进婚姻的三个步骤开始:(1)理性而有条不紊地决定结婚;(2)找一个在实际生活中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人;(3)娶她为妻。

一位传记作家曾指责达尔文这种公式化的程序,悲叹“他对婚姻的深思熟虑对应的是情感上的空虚”。 9 也许是这样。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达尔文一直是一位慈爱的丈夫和父亲。任何想要充当这一角色的男人,都可以从达尔文对婚姻“情感空虚”的思虑中获益。这是可以移植到现代社会的经验。

也就是说,持久的爱是一个人“下决定”才能完成的事。终生的彼此忠诚其实并不自然,甚至对女人来说也不是,对男人就更是如此。它需要我们用所谓的“意志”(缺乏更好的表达术语)去坚守。因此,达尔文把婚姻问题与婚姻配偶问题做了明显区分,这是很合适的做法。他最终坚定地下决心结婚并重视婚姻,对他来说,这与选择配偶是同样重要的事情。

这并不是说年轻人不能指望被爱情所俘获,毕竟达尔文在自己婚礼那天就很激动。但是,男人一时燃起的情爱之火是否能准确地衡量出他们对婚姻的忍耐力,那是另一个问题。这种热情迟早会消退,之后婚姻的存亡就取决于尊重、包容、单纯的情感和(尤其是现在的)决心。有了这些因素的协助,一种配得上“爱”这一标签的情感就可以持续下去,直到生命结束。但它与婚姻刚开始时的“爱”不同,是否前者才是更丰富、更深沉、更触及灵魂的爱?人们观点不一,但它确实更深刻感人。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婚姻从来不是天作之合。促使人们离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许多男人(也包括不少女人)相信他们的结婚对象是“错的人”,下次婚姻就能遇到“对的人”。好像并非如此,离婚统计数据更支持塞缪尔·约翰逊 的观点,即男人再婚的决定往往是“希望战胜经验的结果”。 10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持有同样的冷静观点。密尔坚持对多元道德观宽容以待,他强调社会中那些不墨守成规者的实验行为能带来长远价值,但他不建议将道德冒险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论自由》一书激进思想的背后正是密尔的信念,即将我们的冲动牢牢地置于大脑控制之下。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大多数人获取幸福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期望婚姻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幸福,却不知道幸福的不足之处恰恰源于自己,因为他们幻想和别人在一起应该会更幸福。”他为不快乐的人给出的建议是:静静待着,直到这种感觉过去。“如果他们继续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失望的感觉就会消退,他们依然能幸福地一起生活。而这种幸福的程度,不亚于恢复单身或与其他人重新结合所能获得的最大幸福,不同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需经历重复失败所带来的疲倦感。” 11

许多男人,也包括较少的女人,会在一段新恋情的初期感到很享受。但最终他们可能会发现,刚开始交往时他们对未来长久欢愉的预测,其实只是基因带来的一种错觉。切记,基因的目标是让我们更多地繁衍,而不是让我们持续快乐。(在我们自己设计的环境中,这其实也行不通,在一夫多妻制违法的现代社会,相比自然选择的“意图”,多配偶的冲动可能会对所有当事人造成更大的感情伤害,尤其是子女。)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开垦一块新田地带来的短暂快乐,是否能超过放弃旧耕地产生的痛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更不用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太容易暴露一个人内心的向往。很多人(尤其是男人)不愿承认,但答案通常是否定的。

无论如何,是否应通过每分每秒快乐与痛苦的总和来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存在着争论。也许生命累积的惯性就能产生影响,世世代代的男人都证明,从长远来看,与一个女人和几个小孩子共同度过一生,尽管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但也能得到其他生活方式无法企及的回报。当然,我们不应该无限制地重视那些已婚老男人给出的证言。在这个世界上,每当有一个已婚男人声称自己拥有充实的人生,就至少有一个单身汉也声称他非常享受自己“四处征战”的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说的老男人很多在早期也都体验过性自由的生活,并且他们坦诚很享受那一阶段。而持另一种观点的人,其实没法说出创建一个家庭并坚持下去是什么滋味。

密尔在更宏观的层面上阐述了这一点。即使是作为功利主义最重要代言人的密尔,也坚持认为“快乐和摆脱痛苦,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这句话并不是它听起来的表面意思。他相信,所有受到你的行为影响的人(尤其是你的婚姻所涉及的人),其快乐和痛苦都属于你的道德积分。此外,密尔不仅强调快乐的数量,而且强调快乐的质量,并为涉及“高级能力”的快乐赋予了特殊价值 。他写道:“很少有人会愿意变成任何一种低等动物,哪怕这样可以让他充分享受野兽的乐趣……做一个不满的人,远好过做一头满足的猪;做不满的苏格拉底,远好过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如果傻瓜或猪有不同的意见,那是因为他们只了解自己的世界,而另一方则对双方的生活方式都有所了解。” 12 S0lveCrkEY5QWFuIHKyu0cF+NhicPzsADUYl3j4HzkTb9QbS0cr0YZdn6GoQQz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