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形成的,也是在根据变化的形势与任务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业已具有了较为成熟的形态。比如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强调要同时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两只脚”、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作用,而不能有所偏废,实质上就是要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稳定、可持续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与治理结构。此外,在处理很多矛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表现出这种不走极端、追求均衡协调的文明特质。
最为集中反映这一文明特质的,是胡锦涛于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概括的“十个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凝缩在这些宝贵经验中的精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中华文明易道-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而形成的顺时守中文明特质,内中包含着因应权衡的极高实践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矛盾论,坚持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把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看作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也许有人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特”在何处抱有疑问,实际上,它特就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就特在把看似矛盾的不同事物或事物的不同方面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基本的矛盾关系的结合与协调,具有可持续性,不摇摆;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能有效解决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实际问题,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不僵化。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是顺随时代潮流、因应形势变化而不断推进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相互结合、相互促动的双重创新过程。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社会变化之剧、成就之大,不仅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就是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来看,也是蔚为壮观、可圈可点的,因此这40多年是高度浓缩的,创新步伐是非常快的。实践创新可以说贯穿整个改革开放历程,其间遇到的重大阻碍和困难,可以说都是通过出台重大改革举措、推进关键领域实践创新予以克服和解决的。理论创新的步伐也是从未停息过,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不断回应和解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创立新的重大理论。这最好不过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时守中文明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