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非常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希望激发人的精神力量并使其发挥到极致,以在物质和技术条件很有限的情况下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所以人的精神力量的激发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可能产生相当的促进作用的,只是我们不能过度夸大这种促进作用,而看不到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展现精神力量的人本身,仍然处于特定社会生产力的结构性约束中。
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篇之作”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其中他讲了这么一段:“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也就是说,
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必然需要调动作为生产力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就整个社会而言,不能把这种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仅仅寄托在人的精神觉悟上,因为多数人的精神觉悟总是受制于既有的物质状况。对于任何心怀改造社会高远理想的人士而言,这都是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接受的严酷现实。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至于否定了精神力量,把人视为纯粹的“经济动物”。对中华文明的体用不二传统而言,物质和精神绝不是二元对立的东西,就像人的身心本为一体,而非二物。所以,承继这一文明传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从“功能”(也就是“用”,最根本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之后,并没有因此堕入所谓庸俗的“实用主义”,更没有像有人认为的那样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未舍“体”而言“用”。从邓小平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可见一斑。
更根本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虽然早在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经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但这一表述所言并非社会主义的究竟境地。在1992年初发表的著名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界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也就是讲,对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只是手段罢了。这也正是不能舍“体”而言“用”。
实际上,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抑或是任何别的社会形态,都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在于为何以及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必然要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寻求答案。在2001年7月1日发表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也就是说,
社会主义制度之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应该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要体现在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此也就需要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除了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本质特征、本质属性、本质要求中,到底哪一个才是“最本质的”?换言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才能做到呢?最根本的是靠什么呢?
答案是党的领导。不仅是党的领导,而且是党的全面领导、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的领导之所以是最大优势,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其他各方面的优势才可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而缺了党的领导,其他优势就要打折扣,甚至谈不上是优势了。“最本质特征”论是从实践发展中得出的基本结论,因此习近平还强调,“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当然,“最本质特征”论并没有否定生产力标准,而是更深刻地把握到了党的领导与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由此又可推进一步,思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往何处去的问题。进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用不二特质,不仅表现在以共同富裕为体、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用,更根本的,它本身就是朝着更发达的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究竟境地进发的,最终落脚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向前挺进一步,也就是往更发达的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靠近一步。重要的不是好高骛远想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是脚踏实地做好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这种于“当下”见道、证道的精神,不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用不二特质的显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