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孙璐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国家、省、市颁布了各级各类文件,从战略高度上强调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2012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组织实施等内容。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首次明确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的要求与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正逐渐呈现以下深入实践和全面推进的发展趋势。

(一)普遍性开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健康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化程度持续提高,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目前,很多学校都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二)专业化执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以推动这项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心理健康教师的队伍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各地将制定执教(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学历要求,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以及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执教(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三)发展性视角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教育,并将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其心理潜能。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着眼于解决绝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共同话题。发展性辅导与积极取向已经成为各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流理念和实践主线,多数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更多可能性。

(四)现代化支撑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技术保证,将进一步大幅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心理辅导专业器材,以及心理健康自助系统等的合理运用,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管理水平逐渐得到提高。心理健康线上直播课程、心理微课堂的设计开发,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范围,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问题寻求专业辅导。多媒体心理辅导网络平台的搭建开通,逐渐形成师生之间、师师之间以及与专家督导之间的有效联结渠道。

(五)全方位整合

建立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衔接,不再“各自为战”。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以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整合视角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学校全员参与的教育策略。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再局限于形式上的联系,而专注于理念与内涵上的融合。心理教师会走出“单打独斗”的模式,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将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逐步构建完善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全员参与贯彻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性教育。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活动构成的教育工作,承担着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有着自己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特有的教学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这也是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所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从教育教学活动层面上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生成的教育活动。在最终的目标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通过与其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协同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进而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文件精神,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要求很高的工作,它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学业规划乃至生命安全等问题。因此,需要接受科学的理论指导,依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循序渐进地在关键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尊重学生心理的客观事实,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调节、发展自我心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注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步入内涵发展的阶段,从最初的理念普及已经走向追求实效的阶段。其中,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教育实践。学校应当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管理有机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深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这一切都与学校的各项教育实践息息相关。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收集学校师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效果,以更好地调整、完善工作来满足师生及学校的现存需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矛盾的处理与化解效果上;

●是否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

●是否从整体的角度思考学生,将影响学生的外部条件与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条件相结合,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以整合的思想来看待学生的心理发展。

2.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更不同于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其侧重点不是矫正和治疗,而是教育和辅导。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应急和突发性事件中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每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应认识到,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处理好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重在预防。“治未病”“预防胜于治疗”绝不是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面临心理危机了才施以援助,而是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处理发展中遇到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对严重的心理问题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构建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从三个层面分阶段、分对象、分层次地开展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养的提升为立足点,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这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了解和掌握全体学生的共同需求及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和困惑;

●平等地看待每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心育活动中来,关注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时刻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与身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全体学生教育公平的同时,还需要尊重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与辅导,因材施教,在集体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切实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4.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明确教育目标,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设计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健康、和谐、积极地发展。这要求教师要努力夯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基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与素养,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教授活动,而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让学生学会助人、学会自助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决策的能力与资源调动的能力等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体如下。

●秉持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认识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主体。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通过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与反思让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成长为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独立个体。

●采取鼓励、引导、帮助的教育手段,不替代学生去发现、思考和解决其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在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合作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准确定位师生互动的关系,既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同时又为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心理援助,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创造积极、主动的师生互动关系。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向学校师生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心理健康基本概念,认识到健康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掌握心理健康具有的特点,知道心理异常的划分标准,了解焦虑、抑郁、恐惧、注意力缺陷障碍、攻击性行为等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及调整策略,掌握心理问题的求助渠道,让师生对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有科学、准确的认识,掌握一定的心理问题识别与判断的基本技巧,能迅速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人和自己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2.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旨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业成就,提高其学习心理品质与技能,并对学生遇到的各种学习心理问题进行辅导,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改进其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其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进行积极辅导,甚至对他们学习中产生的一些障碍进行矫正,如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注意力不集中、自卑、自暴自弃、学校恐惧等问题。

3.人格与人际关系辅导

中小学生处于人格成长的敏感期,学校应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分阶段的人格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这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人际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等),并实现个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认识情绪并合理地表达情绪,掌握调适情绪的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地认识青春期及处理青春期的困扰,培养抗挫折能力与合作品质;等等。

4.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通过丰富日常的休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对于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潜在的影响,同时对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中小学生而言,在闲暇时间里,如果能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取代消极的混日子,能够让生活充实丰富,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缓解因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又能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发展特长。如果学生经历了丧失、痛苦、挫折等心理应激创伤性事件,如失去亲近的亲人、朋友,希望破灭,自尊受挫,以及身体的损害等,不仅影响他们当下的生活与学习,甚至会留下终生的阴影。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种生活的创伤性事件,培养心理弹性及抗挫折能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联系世界的重要途径。如何帮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的影响、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等,已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问题,这些都是生活辅导的重要内容。

5.升学与择业辅导

随着全国新高考综合改革及育人方式变革的推进,学校教育愈发重视学生的升学与择业辅导,生涯发展辅导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生涯辅导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旨在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之上,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意向,为高中进行选科选考,未来进行职业选择做好准备,为今后顺利地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生涯唤醒、自我探索、环境探索、生涯抉择等一系列分步骤、系统的辅导活动,逐步帮助学生实现生涯成熟。这类辅导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自我认识指导。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认识并发现自身优势与价值,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提升自我调控、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唤醒自我生涯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信念,形成和发展健全的人格。

●学业发展指导。 指导学生了解不同学段的课程设计、学科知识体系和核心素养等要求,明确个人学习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选修,确定选考科目,积极主动地完成各科学业任务;采用科学方法,对自身学业与能力水平做出正确评估,做好未来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必要准备。

●生涯规划指导。 指导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掌握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主要方法,结合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适合自己学业和职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初步设计合理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路径,并考虑实现每一个目标的相关措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朝着自己的职业理想迈进。

●职业探索引导。 指导学生了解社会角色、社会分工的发展动态以及不同职业的专业素养要求,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未来学习专业与社会职业的探索能力,拓宽生涯发展视野,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增强社会意识、社会理解。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除了要从目标与内容上讨论其构架,还需要明确具体服务的途径与载体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通常包括课程与活动、心理辅导、心理测评与评估、预警干预与转介,以及家校合作与支持。

1.课程与活动

(1)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核心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课程是以团体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主题班队活动,也不同于一般的小团体辅导。因此,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并非像其他学科课程一样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理论或相关知识,而是在于提升其心理素养,掌握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获得助人自助的能力。

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等,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2)校园心理活动

校园心理活动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要求。近年来,各地各校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心理辅导系列活动。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或活动周、学生心理社团、心理主题班会、校园心理剧、心理主题沙龙、经典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征文比赛、笑脸墙、成长记录照片展等等,颇受师生欢迎。

2.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信箱、热线电话等形式,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多种求助通道,使其能够宣泄和调节情绪,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两种形式。

(1)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是一种通过鉴别、诊断分析和干预,解决学生个别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辅导形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共性的一面,但更多的则表现为个性化的一面。相比之下,个别心理辅导对心理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更高,它是衡量心理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个别心理辅导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应该是每一位学校心理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从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实践情况看,小学、初中和高中对个别心理辅导的需求和形式是不同的,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相关。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越来越喜欢使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向心理教师寻求帮助,因此,个别心理辅导的方式正在趋于多样化、信息化。

(2)团体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侧重服务于个别学生的成长需求,而团体心理辅导则侧重解决部分学生共同的成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一对一的个别心理辅导占据心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大多数的学校仅配备1~2位专职心理教师,难以满足成百上千学生的需求,时常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供更为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对有相同辅导需求的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某一辅导主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共识和目标,进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态度、情绪和行为。

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课程的区别在于成员结构的不同,心理健康课程以班级为单位,一般为异质群体,而团体心理辅导打破了班级的界限,可以是异质群体,也可以是同质群体。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供安全的氛围,使成员获得信赖和接纳,相互影响,彼此理解和支持,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助人,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实现感。

3.心理测评与评估

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心理测评工具来评估学生的需求、兴趣、智力发展以及学业成就等,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服务之一。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测评系统,能够发现与鉴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客观评价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以及促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课题研究。在运用心理测评工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心理教师要特别注意结果解释的科学性和内容的保密性。如何运用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校园氛围、班级风气、同伴群体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进行评估,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4.预警干预与转介

以上三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少数心理障碍及超越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能力之外的个案,则需要转介到医院或者高一层次的心理专业机构。因此,心理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将其转介到相关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诊治部门,同时做好协同合作和学生返校的后续心理支持工作。对个别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干预和转介是学校心理服务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对于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转介系统,尚有待更为深入细致的实践探索。

5.家校合作与支持

家庭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影响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要比学校更为持久、深远,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无法替代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可以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给家长提供辅导建议,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内容包括: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使其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改进家庭教育生态环境,提高亲子沟通质量;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传递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等等。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2017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目标包含着相同的要素,与德育目标相互衔接,具有同向教育效果的特点,这种任务和目标的交叉重叠,反映出二者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心理基础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德育目标的达成。

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不能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区分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例如,有些教师不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平时不大关注性格内向、情绪失调的学生,容易认为这些学生不融入班集体,把焦虑情绪说成患得患失,把由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等等。有的学生其行为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品行道德的问题,但究其根源,基本都与其心理息息相关。这种不恰当的评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难以开展德育工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德育的工作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会使德育工作发生深刻的变化,能够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尊重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应对策略,支持和保障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例如,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品行养成、师生沟通艺术、偶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给予合理的心理学建议。 TQIlwgnqAsrqMcKyST/8mOlmVFF5FgiUe6tM4Z6iINwXOmdeauWCuDX7MO+5Zc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