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人们向来重视体育教学在大学生强身健体方面的显功能,相对而言却不太重视甚至忽视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所具有的潜功能。之所以说体育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因为人们通过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可以发展身体素质、培养社会角色、掌握体育的价值规范,并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 有论者更进一步地将体育社会化的功能划分为五个方面,即传授生活技术和技能,培养社会规范,形塑社会价值观,习得社会角色以及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就提出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全部生活做准备和培养健全活动的人。社会冲突论支持者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le)也曾以体育竞赛活动来分析人的社会化,并将个体的社会化视为冲突中的一个因素。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从社会学角度阐述过有关清教徒对体育的兴趣。近些年,“通过体育进行社会化”在理论层面和实践中被愈发关注,但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多地关注传统的力量、技术性体育教学,没有足够重视像体育舞蹈之类的新兴体育艺术类教学在社会化方面的功能,尤其对高校体育美育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探究甚少。

鉴于此,本研究关注高等学校的体育美育功能,尤其是体育美育与大学生社会化之间的关联性。

首先,从宏观方面看,对体育美育模式的发展变迁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能够为现阶段新型模式的开发提供经验性建议;对体育美育教学进程进行研究,分析学生在其过程中的“社会化”有助于发现和改进教学模式的不足;以不同社会阶层为变量因素,研究接受体育美育后效果差异存在的原因,以此针对不同阶层、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除此之外,对体育政策、体育美育休闲、体育美育娱乐与消费、影响体育美育教学效果的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也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探究摸索新型体育美育教学模式的多种思路。

其次,从微观方面看,体育美育教学过程本身也存在社会角色、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等体育社会学涉及的社会结构和关系。体育教学中的活动方式和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是契合的,它是庞大社会活动的缩影,是实际社会实践的角色模拟。传统的美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授美学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的角色状态,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而新型的体育美育模式是以学生的兴趣学习为主导,在教学中以身体的练习、互动和实践来完成美育的过程,以“戏剧角色—自我认知”的社会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的角色扮演中进行身体的构建。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认为,身体是人的行动不可或缺的要素,它直接介入和影响着日常的生活状态,个体有能力监管和控制自己身体的表演,使社会互动向着有利于个体展演(performance)的方向发展。戈夫曼分析了“身体习语的共享词汇”(shared vocabularies of body idiom)(或“约定俗成的非言语语言形式”),是这些东西指引着人们对于身体外表和展演的感知。 它泛指“穿着、举止、运动与位置、音高、挥手或致礼等身体姿势、脸部装饰、明白的表情”。 这种身体习语的展演可以帮助我们归类身体发出的信息,在一定的范畴中判断个体所处的社会层次和位置。这些对于身体形态的感知会影响个体控制和呈现身体的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在《社会组织》( Social Organization )中提出“镜中我”观点,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自我的认识是通过与他人互动而形成的。他人对行动者本身的态度和评价是行动者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把握自我行为,于是形成这样一种联系:我们设想自身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在做出行为后,我们产生理解他人评价和态度的想象——根据我们的想象中他人的态度做出下一步行为。在新型体育美育教学模式中,利用“镜中我”理论,学生可以观察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表现来对照自己的学习状态。教师对学生要多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以此激励学生做出更多的期待行为,培养其自信,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再比如,受“情景逼迫”原理的启发,老师会挑选不同水平的学生上台展示。在众多学生的注意下,上台学生会碍于面子逼迫自己展现出最好的一面,从而有效避免学生产生松懈和懒惰的态度,以此激发学生的潜力。

综上所述,探究体育美育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在现代体育高度竞技化、大众化、科学化、商业化的背景下,如何使体育美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系统,在存活的基础上蓬勃发展。

第二,研究体育美育中的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等,为制定和实施体育美育的战略、方法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第三,在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为体育美育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发提供助力。

对于上述研究论题,本书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理论,通过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探讨体育美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并尝试总结出高效的教学方法,使体育课程中的美学教育效果最优化。

二、研究视角

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人类文明病不断蔓延,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对自我身体的健康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几十年,人们对自我身体的管控和建设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身体将成为现代人自我关注和认同的关键要素。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体并视它为个体与社会认同的表达载体。健康的体魄、得体的形态和优雅的行为举止使人看起来精神焕发、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在社会交往中,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互动中,身体表达所呈现出的优势愈发明显,并被赋予了新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价值。

随着身体与个体认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人们更加倾向于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需求性形塑,改变原有的体型和外表,从身体的外观来向社会呈现一种自我的认同感。“身体无论是作为个人资源,还是作为社会符号,发出有关某人自我认同的讯息,都具有重要的意涵。在这种情形下,身体变成可塑的实体,在其主人的时刻用心和艰辛劳作之下,得到形塑和打磨。” 个体的身体建构不仅仅是为了预防疾病,还在于让我们在自己乃至别人眼里看起来更健康且形象更良好。良好的外表是健康的体现形式,健康越来越系于外表,系于欧文·戈夫曼所称的“自我呈现”(presentation of self)。特定的体型和外表富含内在的意义,身体所扮演的角色往往被内化,影响个体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身体在日常接触的结构化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外在呈现形式不时地释放人与人之间交往意向的信息,其中包括形体、姿态、举止、行为等。人人都想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以得到他人和群体的身份认可。当然,理想的身体形态呈现形式,会得到个体所期待的社会反馈,从而在互动和交往中获得更多的资源。正是人们这种形塑身体进而获得社会认同的需要,促进了身体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开始关注身体的重要性,聚焦于身体的研究,把传统社会学中对身体“隐含”的重要性放到前端,集中关注身体和人的具身体现。健康的身体已经成为国民强健和国家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够体现出整个民族的社会风貌。在以身体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观点中,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致力于研究身体与话语、权力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身体是被权力操纵、塑造和规训的对象,受社会力量所制约。与福柯不同,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试图提出一种“实践的理论”,以考察个体怎样使自身和行为适应社会结构,但不是完全为这些结构所先验地决定;个体在具体的行动语境中会即兴创作规则,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成规。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阶层的区分依赖于惯习并体现于身体。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观点是,身体既不是躯体或肉体,又不是心灵和思想支配的机器,身体从来都是和心灵结合在一起的。综上所述,身体的重要性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愈发突出,但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身体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分析,而忽略了身体本身的建构过程、身体美构成元素的探讨以及身体美的建构方法体系。

学校不仅是学生心智教育的场所,也是学生身体形塑的场所。然而,社会学家提到的学校教育理论主要聚焦于语言和心智的发展,只关注抽象的知识,而忽略了身体的呈现形式和学校教育的具身体现。无论是结构主义社会学还是解释性社会学,都未能充分重视人的具身体现的整体性质,只有很少学者明确地把微观的身体作为研究重点。身体在社会学中既在场又缺席。在场是因为身体所带来的机会和约束,成就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并使其有了具身性;缺席是指社会学有关身体的研究重点很少聚焦于独立领域的身体,总是将人的身体化约为社会力量。众所周知,身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的,但什么是完善的身体,如何构建理想化的身体,身体的外表形式如何适应社会性结构行动的方式,以及社会的力量又是如何回馈给身体以新的构建,是值得研究的难题。事实上,社会学研究一定会关系到人的不同具身体现特征。身体呈现的各种能力、感觉、体验和管理,不仅是实施个人行动和约束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对社会的形成和维护至关重要。因此,借助以往社会学对身体与社会的相关研究,梳理身体概念,确定身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位置,以创新的思路研究身体呈现外在、内在美的表现形式与社会互动之间的关系,寻求更加合理的体育美育方法,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和谐美的身体建构是十分重要的。

总的来讲,身体社会学的关注点在于对身体进行建构的社会基础以及影响社会结构的身体性要素。身体与社会基础构成互为变量的函数关系,二者互相影响。本书将从身体建构的社会影响入手,试图深入探究在建构较完美身体过程中存在的社会性力量。身体塑造和自我呈现作为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施加影响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身体从建构初始到达成完备状态的过程中,体育是一种最为常见也是最为直观有效的“驯化”手段。因此,对身体建构过程的探究避不开塑造手段——体育。那么体育在身体与社会性要素的相互作用之间充当何种角色,如何起到沟通二者的作用,由此产生的问题便延伸至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社会现象。体育社会现象主要包括社会和个人,社会行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社会学对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何把纯生物性的个体转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人,即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如何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状态,以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所以说,对体育运动中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做社会学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来,学界也出现了一些对学校体育群体的相关研究,其中包括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体育参与和大学生社会化等课题。这些研究成果在学生社会观念的形成、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发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现代的体育教育已不是教育的附庸,它承载着培养现代人的个性、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任务,对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与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完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在增进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体育文化将更加有意识地作用于人的社会适应性,完善人们的思维、观念、能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人格等,由此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将肩负更加重要的责任,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培养人们的文明习惯,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关乎发展的全局。本书将从体育社会学视角,对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个人与群体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展开研究。

三、研究意义

美育即美学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强调感性认知的一种修养行为。学者们对美育往往从其实现过程角度进行抽象界定。袁济喜认为,美育是伴随着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生而形成的,它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己潜在或显在的审美意识来对自身进行教育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从广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类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人对美的感受力是人的主体性成熟的标志,它使人类从与外界事物的功利欲求关系中解放出来,升华成为一种反观自身、欣赏自身创造之美的关系。 也就是说,美育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从形成美学价值观到提高自身关于人与社会的审美趣味,最终实现人格和人性修养的过程。

本书关于新型体育美育模式的研究,是以体育充当人格与人性终极修养的初级载体,围绕体育舞蹈课程构建系统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方案,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本书接下来将用剥茧抽丝的逻辑,对从美育本身到新型体育美育模式进行递进式的说明。

(一)理论意义

研究体育美育对大学生社会化作用的理论意义大多源于对美学与人生修养的探讨,并且将其触角伸向社会各个方面。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强调人生解放与美学精神的联系,从更深层次解释了美与人生的关系。在王国维之后,梁启超在美学方面也有新解。梁启超认为,审美趣味体现个人与民族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与情感方式。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个体如果失去审美情趣,生活便没有了意义。在他看来,美具有激活民族力量的向上作用,其意义是绝对不可低估的。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以造就人格的完善为目标,强调“德、智、体、美”并重的思想,这对今天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认为,一个健康的学生或学者,在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会阻碍他事业的发展,而美育会唤醒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不仅使他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还会给他的事业带来无限生机。如果教育只是为了将人培养成智育的机器,时间长了,不知美为何物,缺乏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低下,则要么在低俗的娱乐中消遣,要么患上厌世的毛病,人格世界容易走向崩溃。美育犹如人的神经系统,它的实施寓于德、智、体诸育及日常生活中。他提出把体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倡导在体育中具体实施美育,反对弓腰屈背、囚首垢面,要求学生短发轻装,加强锻炼以强健体格,培养健康的身体审美观。

而现当代对美育哲学意义的研究与近代一样,出于美育与人生,而又深入对社会意义的探索之中。当然,在现当代美育研究中,对哲学意义的探讨并不是其创新点。相对于过去,现当代美育哲学意义研究除了倾向于理论内容与美育实践主张的探讨,更多的是延续了近代以现实主义视角来解读美育哲学意义的道路。

(二)现实意义

探讨体育美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近现代化进程中,王国维对清末中国的社会风尚与人们的麻木心态深有体会。他痛感于人们失去理想、失去生活乐趣,唯知蝇营狗苟、追名逐利。当时人们的这种心态和庸俗思想集中体现在腐朽且极具诱惑力的官本位上——权力给人带来太多的私利和获得实利的通道。对官本位的迷恋与崇拜,反映社会权力失去制衡、贪污腐化成风、为所欲为的状况,这种行为和价值观最能毒化社会风气并消解人格。 纵观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和高校学生的美育现状,当代美育学家的思想足以令现今的教育者们深省和反思。美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要体现,个体的审美素质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美育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方向舵。风向标是指个体审美素质反映着社会整体的审美状态和价值需求;方向舵是指个体审美素质的培养,其又能够影响社会整体审美氛围的变迁。其次,审美素质的提升能够促进社会和谐,这种和谐是社会对于发展可持续性的认知,即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理性精神和感性追求的结合,法制意识和人文情怀的协调,等等。

中国经济发展的腾飞与文化追求的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在变幻无常的多元化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在浮躁趋利的社会大环境中失衡,缺乏坚定的信仰,精神世界空虚,急功近利风气越发泛滥,“五常”(仁、义、礼、智、信)等人生修养之美或者说人格气质之美在人的生命中逐渐黯淡。对美的事物,特别是人之美——美的身体与美的心灵的忽视,让中华民族看起来孱弱、奢靡,缺乏生气。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有些人在功利主义的不良影响下,丧失了对身体的合理建构和管控。身体的生物性健康和社会性健康处于危险的边缘。一方面,营养过剩、运动不足造成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社会不公、心理失衡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运行。身体的具身体现,特别是大腹便便、浮躁好夸的社会精英形象所呈现的审美偏差给青年人造成不良的影响。人际互动的重利和奢侈造成的不良社会风气,已经影响整个民族的健康风貌。更多的人失去了对美的追求,特别是对身体美的构造,身体美的内涵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对身体的管理和控制在逐渐失效,社会个体的整体素养在下降。

国际视野中的土豪形象,无疑算得上是对我国部分民众的一种较为贴切的形容。拉斯维加斯的赌场、老佛爷国际奢侈专卖,为适应当前社会需要,专设中文柜台服务,瞄准了中国富豪鼓鼓的钱袋。令人遗憾的是,金银万两买下来的路易威登、迪奥、香奈儿或是爱马仕,却换不来真正的气质与尊重。所以说,对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泛滥,只能从意识形态和精神层面进行修正。从社会层面讲,美育能够弥补功利主义的缺陷。美学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认为,审美的“游戏冲动”可以协调“感性冲动”(本能)和“形式冲动”(道德)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哲学家黑格尔(Friedrich Hegel)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赋予主体以自由。

美育在提高人们鉴别“真、善、美”能力的同时,有激活民族力量与人格力量的作用,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对国民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富强的重任,他们对美的认知态度及人格的完善会直接影响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驱动力。但如今教育中的美育在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严重缺失,学生的审美素养每况愈下,智力的快速增长与人格的缺失极不相称,高智商、低情商,高学位、低素养的人比比皆是。美育的缺失对人体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美育是社会提升人格的重要手段,通过美育可以熏染人的心灵,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美的教育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有利于培养人们外在的良好精神气质、包容且富有爱心的胸怀和与人为善的崇高境界。美育是现代社会人格的重要塑造手段。从个体层面来说,美育对人格和个体性格上的缺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美的教化能够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健全心智,造就符合社会期待的审美性人格,对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和完善起到关键性作用。它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养的社会人才的必备条件,是未来社会和谐运行的保障。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干扰,没能把培养国民健康向上人格的美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与升学率指标无关的美育被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层面缺失对美育的引导,致使学生失去了对美的感知和认识。许多人把学校的美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审美活动的多样性。然而,美育对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与想象力,从而使个体更好地掌握社会资源,增强自身吸引力,创造更多社会互动的机会。在当前大学倡导通识教育的背景下,美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教学领域更是忽略了对美育的尝试。在体育教学中发掘美育的价值,能够使个体实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重新唤醒个体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改善社会整体的价值追求,强化个人对于社会价值的认同,提高关于“美”的社会评判标准。 DqKAAL8n5ZybGLkjXJjqN8bCes8c1QMOOrcOZC5fp28kDsVOuyoxefnC6LcVGc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