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浅谈出版单位数码印刷与传统胶印融合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廖 斌·

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印刷技术突破了原有的界限,产生了新的印刷方式——数码印刷。数码印刷是印刷过程数字化的一种印刷方式,宽泛地讲,印刷过程的部分或全部数字化都可称为数码印刷。按此定义,胶片被废止使用后取而代之的计算机直接制版(computer-to-plate,CTP),也属于数码印刷的范畴。但本文所述的数码印刷,不是宽泛的数码印刷,而是特指印刷文件(不出胶片)不经印版(无拼晒版)而直接图文成像(direct image,DI)的一种数字印刷方式。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码印刷机问世于1993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数码印刷技术在硬件、软件以及材料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码印刷也因其无起印量、数据可变、周期较短、环保等优势,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于出版单位的图书印刷中。相较于传统胶印,不到30岁的数码印刷算是一种新的印刷方式,后者在印刷质量、印刷幅面、印刷成本、大批量印刷等方面劣势明显。目前,除个别以学术出版业务为主的出版单位外,大部分出版单位还只是将数码印刷作为一种补充的印刷方式,用于印刷小印量图书品种。但随着数码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印刷在印刷质量、印刷幅面方面必定会逐步缩小与传统印刷的差距。同时,随着数码印刷用户、使用量的增加,购机成本、耗材使用成本必定会逐步降低,从而使得印刷成本逐步降低。虽然数码印刷目前只是传统胶印的补充,但数码印刷与传统胶印的共生共存局面已基本形成,它们在实际使用中优势互补,不断融合发展。下面结合国内数码印刷的现状,谈谈出版单位数码印刷与传统胶印融合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出版管理方式的融合

就数码印刷在大多数出版单位的使用现状而言,一般是在新书预估销量不大、加印书订单数量少,采用传统胶印成本不合算的情况下才采用数码印刷。

在进行新书选题申报的时候,按常规的选题论证办法,仅考虑成本因素的话,销量不大的选题通过论证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此类选题在社会效益、学术影响方面确有出版价值,则出版单位应该对此类图书进行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制定一套在选题策划、选题论证、工艺选择、印刷方式选择等方面有别于常规选题的制度。

订单数量少的急单加印,数码印刷单册成本高,如果按照采用传统胶印工艺时的定价叠加一定折扣批发或者零售,这种订单基本就属于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这种时候,出版单位一般会采取重新申报选题或提价的方式抵消成本影响。出版单位内部重新申报选题有一定的流程,审批需要一定的时间;新选题通过后,再向出版管理部门申请国际标准书号的附加码,这也需要时间。出版单位内外审批时间相加,至少得耗费一两天,多急的订单都得等附加码下来后才能安排印刷。

目前,随着出版资源向极少数的政策性出版单位集中,大多数出版单位平均印数逐年下降成了不争的事实。平均印数的逐年下降,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图书尤其是加印图书落入适合数码印刷的印数区间。以目前较为通行的工价体系测算,数码印刷与传统胶印成本持平的印数在1500册上下。也就是说,如果仅考虑成本因素,单印次印数在1500册及以下,采用数码印刷是合算的。单印次印数在1500册及以下的图书,在大多数出版单位所占的比例不会太低,而且将来会越来越高,因而数码印刷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那么加印书申报新选题、申请附加码也会越来越频繁。在数码印刷比重将逐步提升的情况下,出版单位内部对改定价和重新申请选题的流程做出调整,出版管理部门结合出版单位现状对附加码审批流程做出改变,促进审批时间的缩短,都是需要未雨绸缪、尽早谋划的事情。只有出版单位内外管理方式做出改变和调整,传统胶印与数码印刷才能更好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二、生产流程的融合

在CTP技术出现之前,传统胶印的生产流程一般为:

picture

在①中,胶片是所印图文信息的实物传递载体,设计/排版/制作生成的数字图文信息先传递给实物胶片,再由胶片传递到实物印版。

CTP技术出现之后,传统胶印的生产流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融入CTP技术后传统胶印的生产流程变为:

picture

由于胶片在国内基本被废止使用,②是目前国内主流的生产流程,这可以视为数字技术对传统胶印的改造和融合。和①相比,②在拼版、晒版环节融入了数字技术,以之取代了实物胶片,设计/排版/制作生成的数字图文信息以非实物的数字形式直接传递到印版。这样改造融合后的图文信息传递方式,要比①更直接、更高效、更保真、更环保。

数码印刷是目前生产流程数字化最多(虽然还未实现真正的全程数字化)的一种印刷方式,一般的生产流程为:

picture

和②相比,③的数字技术更前进了一步,设计/排版/制作生成的数字图文信息经过DI处理直接就可以进行印刷,连②中的实物印版都不需要了。目前的数码印刷,就如同喷墨打印机一样,装上墨粉配以软件驱动,设计/排版/制作好的文件就可以印刷了。

目前国内大部分出版单位的图书生产流程,基本都是②和③并行,以②为主导,以③为补充。②和③从设计/排版/制作到生成通用的印刷PDF文件,均已实现融合。

三、生产管理的融合

传统胶印与数码印刷两种不同的生产流程涉及不同的生产管理内容。这些不同的生产管理内容,是分开管理还是融合到一起来管理呢?显然,分开管理会增加更多的人力,付出更多的成本,融合到一起管理是一个比较现实和理性的选择。将它们融合在一起管理时,出版单位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选题及产品设计。出版单位在选题及产品设计阶段,要根据市场需求估算销售预期,结合传统胶印与数码印刷两种印刷方式可实现的印刷工艺、印装质量,兼顾两种印刷方式的印装成本,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最后确定合适的印刷方式。

二是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随着数码印刷的逐步普及,数码印刷已成为生产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工作内容的改变和增加,会引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新需求,目前比较现实的选择,是由现有的生产部门或者印制部门来负责新出现的数码印刷生产需求。同时,数码印刷毕竟有异于传统印刷,生产部门或者印制部门要培训并配备懂工艺、懂技术的专门人员管理数码印刷,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现同一部门下生产的融合管理。

三是标准制定。传统胶印与数码印刷在文件格式融合上的基本要求,就是同一个文件能同时被两种印刷方式所使用。目前印刷PDF文件格式能满足这种要求,所以印刷PDF文件格式应作为印刷文件保存的标准格式。同时,为了便于保存和查找,印刷文件的命名必须标准化,要体现书名、ISBN、版印次、文件完成和修改时间等要素。

质量标准方面,传统胶印由于历史悠久,有一套完备的质量评价标准。数码印刷属于新兴的印刷方式,数字技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印刷质量也在随之不断改善和提高,目前还不具备制定一套质量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但随着数码印刷在质量上逐渐向传统胶印靠近,以传统胶印的质量评价标准作为数码胶印的质量参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

四是统一数据平台。传统胶印与数码印刷的共存共生、融合发展,需要一个同时适用于两种印刷方式的统一数据平台。有了这样的数据平台,对于少量订单产生的传统胶印需求,可以把按标准规范保存的封面、正文等印刷文件,直接传输给数码印刷公司按需生产,一键实现向数码印刷的切换。相反,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平台,封面、正文文件可能要分别从设计者、排版公司调取,由于调取的文件无法确保百分之百准确,一般封面还得重新打样、正文还得重新晒蓝样,这样既耽误周期,也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

五是数据对接。不管是传统胶印还是数码印刷,出版单位的数据平台应该是开放的,既要对设计/排版/制作公司开放,方便它们上传封面、正文等文件,又要对印刷公司开放,方便它们下载这些文件。

四、生产链的融合

出版单位的上游有设计/排版/制作公司和纸张材料供应商等,下游有传统胶印、数码印刷等公司。整个生产链条要想顺畅运转起来,不仅需要出版单位自身通过顶层设计来调整改进出版管理方式、融合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还高度依赖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支持与配合。国内出版单位适应传统胶印的生产运作模式十分成熟,生产链上各角色分工明确,整个生产链条运转良好。而建立适应传统胶印与数码印刷融合的生产链,对大部分出版社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出版单位还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传统胶印与数码印刷融合的生产运作模式。

“一切能够数字化的终将被数字化”,只要纸质图书还存在,数字化改造印刷方式的步伐就不会停止,传统胶印与数码印刷的融合就不会停止。出版单位只有紧跟传统与数字化融合的趋势,调整改进出版管理方式,融合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理顺生产链条,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赢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mzvqceQHU+5DB+PQv5BxQlvDCPXYaO8nxNO6J6FRcjKdHkbyFyI1ummLErKW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