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图书质量的几点思考

·鞠方安·

图书质量既是老话题,一定意义上也是常说常新的话题。现将个人的一些体会汇总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出书流程四环节决定图书质量

显然,一本书的质量,取决于一本书的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而生产过程的质量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量。

1.编写质量决定图书质量

编写质量体现策划质量,是图书质量的基础和源头。合格或者高质量的书稿,不仅符合传统的齐、清、定要求,也一定是一个政治合格、内容全面、逻辑清晰、创新引领、配套齐全、读者友好、全面落实和贯彻策划意图的立体生态系统。作者和策划编辑的高质量工作,是保证图书质量的第一关。

2.编校质量决定图书质量

编校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第二道关口。成熟的、老道的、专业的、负责的编辑,能够使书稿保值增值,为书稿增光添彩,充分体现“为读者着想”和“为他人作嫁衣”。编校环节的重要性无须赘言。

3.排版装帧设计质量决定图书质量

排版和装帧设计是一本书的要素之一。版式、字体字号、页面字数、开本、封面风格、用纸,都应当认真设计,并与作者充分沟通,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本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不能够随意打扮。内容与形式和外表之间有一个和谐的搭配,才是好的产品。但由于出书压力和其他很多因素,排版装帧设计环节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4.印制质量决定图书质量

印制是生产一本书的最后环节,是实现前面三个环节的临门一脚。临门一脚,要确保“球”进“球门”。如果一本书出版之后,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散架”、页码顺序错乱、材料用纸使用不当等情况,那就前功尽弃了。

综合以上,一本好书,一定是编写质量、编校质量、排版装帧设计质量、印制质量都过硬的书。四者之中,编写质量是基础,编校质量是核心,排版装帧设计质量、印制质量是保障。只有出书的四个环节有机协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才能生产出合格和理想的产品。

二、对部分编校个案的解读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文化的表达,是对客观物质世界以符号进行标识的系统。通过人的意识把物质世界符号化、系统化之后,语言便具有了思想和情感色彩,便具有了对世界的反作用力——即影响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十分神奇的事情。同时,语言的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功能,是表述客观世界的规律。客观世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含有感情色彩。就书稿编校而言,把准确(恰当)的词汇放置在恰当的地方以表达恰当的思想,似乎可以作为一般原则。

下面结合书稿中的一些个案谈一谈个人的体会。

案例一:“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汽车销售将会有报复性增长。”

解读:“报复”在汉语文化里通常表达消极、被动的意思,不是积极、正向的文化负载词。在报章杂志中,我们时而会看到“报复性增长”这种表述,细究一下,这种表述明显是有问题的。个人认为可以将其改为“恢复性/补偿性/跨越式增长”,这些都比“报复性增长”好很多。写作、著述的原则之一,是尽量使用正能量和积极意义的表达。当然,对于特殊语境和文体则另当别论。

案例二:“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剥丝抽茧的研究。”

解读:正确的说法应当是“抽丝剥茧”。“抽丝剥茧”来源于实践,表达的是做事有板有眼、有条有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获取蚕丝和茧子的加工过程,是先抽丝,丝尽,蚕壳现,再从蚕壳里取出茧子。故有“抽丝剥茧”之说。如果我们的老祖宗一开始就用“剥丝抽茧”,也就无问题了;但问题是,老祖宗没有那样说。对于约定俗成的表达,我们不能随意更改。

案例三:“老公,你真好。”

解读:一般语境下,“老公”一词已经十分流行,成了对丈夫的美称、赞语、撒娇语。但实际上,“老公”“公公”在封建时代曾经是对宫中阉人、太监的专有称呼。所以,女士们在恭维、赞美自己的丈夫时,用“先生”二字似乎更好;对等地,先生在恭维、赞美自己的妻子时,“太太、夫人”是首选。而我们指称别人的丈夫时,也最好不用或者少用“老公”。就是说,当一个词、概念、称谓具有多重意义,而这些意义分别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内涵时,我们使用这个词时就要十分谨慎了,最好的办法是选择其他意义明确、没有歧义的替代词。

案例四:“哇塞!”

解读:在我们的流行文化中,“哇塞”二字好像成了时尚。但有学者考证,“哇塞”二字起源于台湾地区,是一种脏话。一些貌似“时尚”的流行语,不一定是真正的时尚,我们还是谨慎使用为好。但“哇”字一般是安全可用的(“哇”字对应英语的“wow”,可以表示惊叹、赞赏、惊喜等意义)。

案例五:“古人于奴,髡首、黥额、刖足、去势,乃家常茶饭,盲其一目固无所惜。”(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2012年,P31)

解读:郭沫若是历史学大家、才华横溢的大学者。他在这里使用的“家常茶饭”非常到位,把中国文化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概括为再简洁不过的四个字。目前我们使用的“家常便饭”,不知如何演变而来,窃以为它比“家常茶饭”逊色了很多很多。因而我认为,当我们在书稿中看到“家常茶饭”这样的用法时,就不能够轻易地将其改为“家常便饭”。

案例六:“国际儒学论坛”译成英语,International Confucianism Forum和International Forum on Confucianism,哪个更好?

解读:初译为International Confucianism Forum,与专家协商后,改为International Forum on Confucianism,更准确严谨。

案例七:

A Cooperation Project Betwee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and

Harvard College

这个英语短语的内容和排版,有问题吗?

解读:上述翻译和排版也可以,但不是最理想的。最理想的翻译和排版是:

A Co-project Betwee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Harvard College(and排在第二行,是规范的)

案例八:Chinaman,可以翻译为“中国人”吗?

解读:Chinaman在历史上是西方人(尤其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蔑称,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含义。

当然,对于“Chinaman”的含义,也要具体情境具体分析。比如近代来华的一位美国外交官何天爵,就写过一本英文书,名为 The Real Chinaman 。在这本书里,何天爵系统、简洁、客观地描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Chinaman没有任何歧视性的心态和描述。因而,那本书的名字就被汉译为《真正的中国佬》,全书中文版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中华书局再次出版发行。

总之,保证和提升图书质量的基础,在于编辑的文化素质、学养和经验积累,以及编辑与作者之间平等的、良性的沟通和互动。编辑工作是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重要一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不可或缺,也不可小觑。 SATj3yXC6s2lGiVKc50J95AjNcPMAoVW02umT3cExgPvnUI+hO3HbDw0bnpRXUu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