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切实提高图书质量助力出版社高质量发展

·李 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出版工作担负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使命,承担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立德树人、育人化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责任。在新时期,国家提出要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出版业的大事,也是每个出版从业者应关注的大事。

高质量发展涵盖了出版社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图书质量无疑是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离开了高水平的图书质量,高质量发展终究是一句空谈。多年来,我社在图书质量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历年上级检查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在读者中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不少读者把人大社图书与高质量图书画上了等号。但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对图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是全社所有人员都要重视、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浅见,以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人关注图书质量,助力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

一、切实增强质量意识,真正重视图书质量

目前,不少出版社存在一种现象,即只在图书质量出现问题时才开始强调质量,这种强调就像一阵风,随着时间消逝慢慢变弱,日常工作中还是时时催进度、日日赶出书。殊不知,图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造成这种现象的,说到底,还是质量意识不强,未能真正重视图书质量。

增强质量意识,重视图书质量,不是喊一句口号就能实现的,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思想理论学习,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坚强作用

国家新闻出版署制定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指出,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出版社可以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强化思想理论学习,深层次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路线,及时知晓最新的思想理论和前沿热点,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出版社改革创新,策划出版符合时代要求、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生活、满足人民需求的选题。同时,强化思想理论学习,也有助于编辑切实做好书稿政治导向把关工作,确保不碰“高压线”。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出版从业者质量意识

图书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高质量的图书产品是有营养、有品质的精神食粮,而那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格调低下的图书产品,则不啻为精神垃圾。出版职业是关乎心灵的职业,需要从业人员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不能为了追逐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职业道德,对图书质量漠然视之。出版社应该加强对出版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理论政策、出版法律法规等,使之承担起出版者的职责,强化其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出好书,出精品,做传世图书,多出优秀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求,杜绝粗制滥造,为读者负责,做合格产品,守住底线。

3.引导编辑和质检人员正确认识图书质检工作

表面上看,编辑和质检存在某种程度的对立。但实际上,编辑和质检只是出版业中不同的岗位,虽然工作流程、工作形式不尽相同,但有着共同的工作目的,就是提高图书质量。编辑应该认识到,质检为编辑服务,为质量服务;质检人员也应清楚,工作的目的是为质量服务,在工作中应放开手脚,大胆质疑,多提问题,但应查之有据,切实促进图书质量更趋完善。

二、认真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落实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图书质量稳步提升的有效保障。多年来,我社根据国家的标准和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完备的制度,有效保障了图书质量。在新阶段,制度建设方面还应该关注以下内容:

1.根据新的形势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人大社在2021年制定了关于政治内容审读方面的新制度、重大选题备案书稿检查的制度等,这些都是针对新发展要求对已有制度的完善。当然,我们还应该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根据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在制度管理下,图书产品生产符合国家质量要求,内容生产符合意识形态工作要求。

2.对已经制定的制度要强化落实

制度不落实,只能是空中楼阁。我社有很多很好的制度,如编辑部门设置质管员制度、责任校对制度、样书普查后再大批装订制度等,这些制度都是为进一步保障图书质量而制定的。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这些制度有的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个别好的制度流于形式。比如样书普查后再大批装订的制度,在实际执行中,质检部门拿到样书的同时,个别新书已经装订完成入库。固然入库后可以尽快进入销售环节,但编辑、质检、印制人员检查样书时发现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改正,一些图书往往带着问题走入市场。鉴于此,出版社要采取切实措施,督促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从而真正使制度成为图书质量的保障。

3.探索创新更有助于提高图书质量的管理和检查制度

新时期对图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版社在图书质量管理和检查方面应进一步创新,探索更适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路径。如:印前检查和生产环节如何协调;图书检查人员数量如何与图书检查的数量和质量匹配;图书检查结果如何运用才能促进编辑工作;等等。

三、重点做好流程管理,严格避免环节缺失

人大社在质量方面一贯坚持全流程管理,在选题论证、审读加工、印制装订、印后检查等方面能做到各环节有制度、制度落实有监管。但是,质管部在图书检查中发现,仍存在部分环节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1.策划环节审读样章工作有的不到位

在质检中发现个别图书差错率较高,编辑反馈时大多会加一句:原稿质量太差。原稿质量对图书最终质量有明显的影响。原稿质量太差的情况下,即使有认真的三审三校,也难以保证图书的最终质量。因此,策划编辑抽查样章、判断原稿的情况十分必要,这样可以避免审读加工环节发现问题退稿造成无效劳动,也可以发现书稿中待完善的问题,督促作者进一步修改。

2.三审环节有同一个人担任不同审次的现象

如检查过程中发现有初复审或复终审合一的现象,有的高版次图书修订内容不多,编辑认为之前已经三审三校过了,编辑加工工作相对简单,个别时候由同一人担任不同审次。其实高版次图书虽然有的修订内容不多,但出版时间有变化,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政策、文件甚至指导思想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此时更应做好三审三校环节。由不同编辑负责三个审次才能真正从不同角度完成审读工作,且后一审次也负有对前一审次的监督检查职责,如果同一个人负责不同审次的工作,这种监督和检查就大打折扣,流于形式。

3.有编校合一的现象

编辑和校对是出版行业中不同的岗位,负有不同的职责。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也不同。诚然,现在很多出版社没有专门的校对人员,校对工作大多由社会人员或校对公司承担,存在难以管理、水平不够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并不能成为编校合一甚至以编代校、以校代编的理由。出版社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种现象。例如,对我社制定的责任校对制度应认真落实,编辑部门设置专门的责任校对岗位,担任终校工作,这样既可以监督管理外校环节,又可以提高书稿最后一次校对的质量。另外,对于长期使用的外校人员,出版社可以将其纳入培训计划,促进其校对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分层培训,杜绝走过场现象

图书出版是一个常出常新的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许许多多新内容都要在图书中体现出来。因此编辑出版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国家要求对担任责任编辑人员每年进行不低于90学时的继续教育,出版社对社内人员也有讲座、经验分享等各种形式的培训,这些培训对编辑理论素养的增强、业务技能的提高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培训中有不少人员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如:线上培训只是播放视频然后答题,播放过程中都在做自己手头的工作,甚至是“拉进度条”式学习;线下培训或讲座时,不少人都带着书稿,边听边看甚至只看不听。分析这些现象的产生,固然有培训者水平不够、培训内容不够吸引人、接受培训的人员水平更高等原因,但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编辑人员对培训不重视。针对这种现象,有如下建议:

1.分层次培训

针对终审、复审、初审以及校对等人员的不同需求,举办不同的培训,如终审人员对政治内容审读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复审人员在编辑技能技巧方面互通有无,等等。也可以是内容分层次的培训,如一般出版知识的讲解、不同专业书稿的特色编辑加工方法分享等。

2.积极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集中培训

每年拿出一定的时间用于专门人员集中培训。特别是上级单位的集中培训,对图书质量检查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也更加权威,出版社应鼓励终审编辑积极参加此类培训。此外,还应注意培训人员的遴选,培训内容也应该贴近编辑出版人员的工作实际,切实帮助编辑出版人员提高工作水平。

五、适当控制选题规模,寻求质与量的最优平衡

国家新闻出版署制定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把提高质量作为出版工作的生命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正确处理出版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见,在质量与数量上,要把质量放在前面。出版业是文化产业,出版社是文化企业。作为企业,自然要注重效益和规模,但作为文化企业,还有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践行出版职责和使命的义务。对此,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如下建议:

1.进一步优化选题结构,有所为有所不为

出版领域很广泛,但要立足实际,做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己之长占有市场,而不是贸然进入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领域。不同的出版领域有不同的作者资源,不同的营销方式和渠道,贸然开辟一个新领域,就要配置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加成本。以己所短与人之所长竞争,自然会更加吃力。

2.对文字编辑的工作量酌情调整

想要保证图书质量的稳步增长,就不可能片面追求高工作量。出版社应该通过调研和具体核算,在质量和数量方面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否则在文编方面容易陷入一个怪圈:选题量大,需要增加编辑人员;人员增加,人力成本提高,进一步扩大规模;编辑人员工作压力大,承受不住而离职;再次增加编辑人员。在出版行业,一名优秀编辑的成长需要几年的时间,一般工作四五年以上编辑才逐渐成熟起来。恰恰是在新编辑逐渐成熟的几年中,离职率相对较高。在当前社会,出版业在薪酬方面并无特别的吸引力,且工作压力相对较大,这本身已经较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这个行业。而离职人员的增加,也提高了人才培养成本。在这一背景下,想要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提升质量,适当减轻工作量的压力,利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提升销量,应该比单纯通过提高出书数量增加码洋更加可行。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出版产品和服务,推动出版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是所有出版从业人员的职责,更需要所有出版从业人员的努力。我们应该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通过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做好出版流程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在促进编辑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助力出版社高质量发展。 l+xfOrRlY5eMlCrz22+mRvSeOOerVaa3aze67/x2O6NvMRbhZvcGZhRF8LUdKII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