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时期,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也是国内民族大融合时期,优越的社会环境对造物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审美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家具形体很大,具有厚重、华丽、浪漫的审美特征,外来的装饰风格与汉文化深厚积淀以及建筑大木作的富宏气质,对唐代的家具形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家具表现出装饰丰富、家具大型化、注重均匀对称、造型雍容大度、色彩富丽华贵的特点。
隋唐时期低形家具和高形家具相互交替,也是跪坐、盘腿坐与垂足并行的时期,从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北窟的唐代作品《剃度》(图23)中出现的各类家具中可得佐证。此时期高形家具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造型新颖的家具样式,如杌子、椅子、大桌、高榻、屏风、架格等家具新类型。作为高形家具的代表的桌子、椅子、长榻出现在隋唐之际。
敦煌莫高窟第473窟中的唐代作品《宴会图》(图24),在帷幔内有一张大桌和一张长凳,均方材所制,造型为非常简单的框架结构。桌子周边四面有垂帷,桌下结构不得见,推测应该与长凳的造型一样。长凳的高度已可供垂足坐,凳面攒边,边抹平做,四腿缩进安装,方腿直落,腿足间设有管脚枨 。
椅子在中国古代家具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它经历了上千年的从低坐到高坐、从跪坐到垂足坐的漫长演进。椅子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所记“绳床十,注:内四椅子”。最早的靠背椅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314窟西壁北侧的隋代作品《文殊菩萨》壁画中(图25),其为两出头官帽椅形制,椅子搭脑出头,后腿一木连做,扶手平直,与前腿垂直相交,扶手下镶板,尺寸较大,文殊菩萨趺坐其上。敦煌莫高窟第196窟的唐代壁画中的椅子为最早的四出头官帽椅的画例(图26),椅子髹朱漆,弓形搭脑 ,扶手平直,搭脑与扶手皆出头,是典型的四出头官帽椅样式,腿足有管脚枨。左边有一张两个僧人共坐的四面平箱体式壸门开光坐榻。
图23 唐 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北窟《剃度》
图24 唐 敦煌莫高窟第473窟《宴会图》中的大桌和长凳(线描图)
图25 隋 敦煌莫高窟第314窟西壁北侧《文殊菩萨》
图26 唐 敦煌莫高窟第196窟唐代壁画劳度叉斗圣变相中的靠背椅
唐代的上层社会在跏趺坐的基础上发展出垂足坐,坐具品种较为丰富,出现一种平面呈半圆形,三弯腿足内侧挖缺,被称为“月样杌子”的垂足坐具。唐代《宫乐图》中的大案周围一圈约有十几张“月样杌子”(图27),画中的“月样杌子”为壸门式板足造型,无束腰,杌面前面向内弯曲,后面向外弯曲,形成月牙形,杌面上有绣花坐垫,边抹上有镶嵌,后面中间垂挂蝴蝶结璎珞。壸门式牙板彭出,牙板下部两侧出尖挖缺与板足腿连成一体。足两侧剜成三弯曲线,看面中部有宝相花镶嵌装饰,足端两侧外翻兜转。杌子曲线优美,装饰华丽,造型特征具有唐代富贵浪漫的特征。
唐周昉《内人双陆图》(图28),画中有一张双层双陆局,两张“月样杌子”。“月样杌子”造型比上一例简单,杌面略呈半圆形,边抹为平面做法。四腿为直角板足式,上端挖曲尺形与壸门牙板结合,两侧中部挖缺成外凸云头纹,足端半朵云纹外突,底部平做,牙板与板足沿边起线,造型别致,浪漫洒脱。
“月样杌子”是唐代除床榻之外,贵族阶层使用最多的坐具。在宋画中出现“月样杌子”的坐具,如(传)宋赵佶摹张萱《捣练图》中绘的“月样杌子”(图29),造型比之前的洗练;宋人仿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中,也出现了“月样杌子”坐具(图30)。《挥扇仕女图》中的圈椅是在“月样杌子”的基础上加上椅圈,而成为圈椅样式(图31)的。圈椅最早的画例出现在唐代。
图27 唐 佚名《宫乐图》(局部)
图28 唐 周昉《内人双陆图》(局部)
唐代主流的家具形制是壸门箱体式,造型具有均匀对称的特点。壸门箱式形制主要用于床榻和小型家具制作。唐周昉《内人双陆图》(图28),画中有一张双层双陆局,为壸门式箱体结构。立墙皆平面造法。上层为承盘式双陆棋盘,下分两层,为同样的壸门式开光,长边两侧上下各分两组,短边两侧上下各分一组,中间承板落堂安装,板足造出内弯曲尺形,造型简练,四平八稳,均匀对称。
《宫乐图》中的大桌(图27),为壸门箱体式结构,尺寸较大,造型壮硕,装饰华丽,线脚工艺十分丰富。大桌面攒框,面心落堂安装,有方格网状纹饰,边抹四角有金属角花包镶。桌下为壸门箱体式,整体缩进安装,两侧有三组壸门,前后有五组壸门组成,壸门上带有小曲线连做成锯齿状,连接两侧曲线内弯的板足,板足下端向内弯弧,与贴地的托泥单交圈。边抹为三叠式,上层素混面,下两层平做,依次内缩呈叠涩 状。这种叠涩式的设计来源于佛教塔基、龛座及建筑台基中的须弥座 ,后来发展成有束腰结构的家具。明式家具中的冰盘沿 和托腮 可追溯于此。这张大桌的壸门的形制与《北齐校书图》中榻的壸门造型完全一致。敦煌莫高窟第468窟北壁西侧的唐代作品《十二大厂愿》中绘有一张四面平大桌(图32),壸门为大曲线轮廓。右侧殿内有佛趺坐在小榻上,榻为四面平形制,四足落地。
隋唐时期的框架结构的桌、梁架结构的高型案类在实践中应运而生,带束腰的家具开始出现。唐代画家卢棱伽的《六尊者像》中绘有带翘头的高束腰供案(图33)、高束腰的长方桌(图34)。
供案的案面两端设高翘头,翘头倾斜上扬后勾,形如鸟喙。束腰极高,下有托腮。鼓腿彭牙 ,牙板斜出成披肩样式,下部造出蜿蜒连贯的曲线,两侧透雕云纹与三弯腿足连成一体。腿足内侧锼挖,中间外凸,足端外凸出尖角落地。腿间装悬枨,悬枨造型弯曲连绵,呈八字形。
图29 (传)北宋 赵佶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图30 北宋 宋仿唐周昉《挥扇仕女图》中的“月样杌子”
图31 北宋 宋仿唐周昉《挥扇仕女图》中的圈椅
图32 唐 敦煌莫高窟第468窟北壁西侧《十二大厂愿》
图33 唐 卢棱伽《六尊者像》中的高束腰供案
图34 唐 卢棱伽《六尊者像》中的代束腰桌
高束腰的长方桌纹饰布满桌身,装饰风格非常繁缛。桌面很厚,边抹平做,有连续的方块图案纹饰。平地高束腰,束腰缩进较多,下有莲花瓣纹托腮,披肩式,沿边起线。托腮与腿足成直角连接。壸门牙板沿边起线。方腿直角结合成板足式,直落在托泥上,托泥内外边抹皆起线脚。这两件家具是中国古代家具中最早出现的高束腰案和桌的画例,同时证明至少在唐代已经出现带束腰的家具。
唐代梁架结构的画例可见敦煌莫高窟第85窟窟顶的晚唐壁画《楞伽经变》中的两张方桌(图35),桌为梁架结构,四腿直落,腿稍缩进安装。腿间无枨和牙板,无任何装饰,造型非常简单。
唐代家具上承秦汉,下启宋元,其中一些家具因沿袭上代形制,造型还是以箱体式板结构为主,如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像》中的四面平壸门箱体坐榻(图36),榻为正方形。每一面都有两组壸门开光。底部有托泥。造型空灵,线条流畅,器形优美。榻自出现后被沿用了很长时间,也成为家具向“高形”发展的标志。
中国古代从席坐到垂足坐延续了数千年,从先秦到唐代,“床榻”一直是坐具的称谓。普通人坐在席上或床上;统治阶级和富有阶层除了席、床之外,还有一种专用的家具,即榻。榻的地位极高,在佛教中,只有佛、菩萨才能享用床榻,如敦煌莫高窟第103窟东壁南侧的唐代作品《维摩诘》(图37),图中的维摩诘坐在榻上正与文殊菩萨对答,下面绘有各国使节和香积菩萨。到了唐代,这一现象才有了改变,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文人、达官贵人等基本是在床榻上或榻的周边活动。此时床代表的等级观念和象征的身份意义开始减弱,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榻的使用情况,敦煌莫高窟第23窟窟顶东侧的唐代作品《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图38)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日常生活的场景,舍内绘有两人共坐的一案形长榻,是最早出现的案形结构的榻的画。到了五代时期,以榻为单一活动中心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产生了桌、椅或桌、凳的组合方式。出现了插肩榫 案形结构的榻。
图35 唐 敦煌莫高窟第85窟壁画《楞伽经变》
图36 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像》(局部)
唐代家具的装饰非常丰富,家具的纹饰吸收了各民族文化,题材以花卉图案居多,忍冬纹、折枝花、团花、缠枝纹及花鸟成为家具的主要装饰纹样,具有装饰华丽、风格浪漫、色彩绚丽的特征。家具有素木漆饰、螺钿镶嵌类,并创新了漆雕工艺:即剔红、剔锡,并把这种工艺的制作发挥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后世的漆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家具传世者甚少,对唐代的家具了解只能借助绘画、壁画等图像资料以及少量出土的家具模型。
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件嵌螺细木双陆局(图39) ,长28厘米,高7.8厘米。双陆局为壸门式箱体形制。立墙皆平面造法。上层为承盘式双陆棋盘,盘两长边中间镶嵌上下弦月牙,左右各有六个螺钿花眼,盘中间有纵二条横二条格线,格线内镶嵌有云头、折枝花和飞鸟螺钿。棋盘之下的箱体为壸门开光样式,长边开两组,短边开一组,壸门轮廓成长曲线形,改变了之前小曲线连做的弧形壸门形轮廓,壸门轮廓与曲尺形板足连接,板足与贴地的托泥交圈。造型四平八稳,形制十分优美。这件嵌螺细木双陆局的形制与唐周昉《内人双陆图》中的类似,从而证明了绘画作品是根据实例来绘制的。
图37 唐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东壁南侧《维摩诘》
图38 唐 敦煌莫高窟第23窟窟顶东侧《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
图39 唐 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双陆局
图40 唐 紫檀嵌螺钿围棋棋局
图41 唐 紫檀凭几
图42 唐 紫檀凭几(局部)
图43 唐 紫檀琵琶
图44 唐 紫檀琵琶(局部)
在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保存了一批在盛唐的家具,这些家具保存状况良好,皆形制优美,工艺精湛无比,反映出唐代家具设计和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种类包括屏风、几案、床榻、椅子、双陆局、棋局、箱柜等等,其中有紫檀嵌螺钿围棋棋局(图40)、紫檀凭几(图41、42)、紫檀琵琶(图43、44)。这些器物证明了在唐代就有用硬木制作家具的实例,不过这些紫檀家具并非紫檀实木所制,而是采用紫檀贴皮来制作的,这些家具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使我们能一窥盛唐家具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