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 宋代家具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教育、商品经济的繁荣时期,社会审美思潮在继承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前提下鼓励创新,提倡自然主义,造物体现出平素简约和自然雅致的审美特征。宋代的词作、散文、书法、绘画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同时工艺美术取得的成就与历史地位也是举世瞩目的。正如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际。”

宋人在哲学上尊崇自然,在新儒学思潮的倡导下,追求秩序和法度,反映在造物上是一种理性思维和规范的形态。宋代工艺美术具有典雅、简素的艺术风格,陶瓷、漆器、染织大多造型古雅、色彩纯净、内敛天真、不事雕琢,以质朴取胜,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素朴简雅为其审美的主要特征。家具设计与制作也受其影响,宋代家具风格以工整、简约、挺秀、素雅为主要特点,追求造型上的风格统一和细节变化,具有复古与创新、自然与装饰并存的审美特征,体现出宋人以简洁素朴为美的审美特征。

宋代家具实现了高形家具由成熟到普及的过程,创造出以框架和梁架结构的直线型为主的家具形式,采用榫卯构件的交结,用严谨的尺度组成优美的比例,形成了造型平淡自然、风格文雅清秀的艺术风格,与唐代家具恢宏大气和装饰华美所表现出来的富丽华贵风格完全不同。

宋代家具的种类有坐具、卧具、承具、庋具、架格、屏具、架具,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家具品种,这些家具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家具类型,并出现了更多造型的家具,如高桌、高案、折背椅、交椅等品种。

宋代家具的材料有木、竹、藤、草、石等,但主要还是以木材为主,使用的木材有柏木、楠木、杉木、杨木、桐木、楸木、杏木、梓木、榆木等软木及乌木、紫檀木、花梨木等硬木。

图51 宋 摹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图52 宋 摹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宋代完成了高形家具的发展进程,总体风格自然和简素,但两宋的家具形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北宋高形家具基本普及,南宋完成了高形家具的成熟化和系列化的进程。如果以地域来分,可以以淮河为界。淮北的黄河流域地区为北方风格,淮南的长江流域地区为南方风格。北方风格包括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地区,这些地区受到游牧民族文化影响,家具多用雕饰与朱髹金饰,造型雄浑朴拙。南宋都城临安,正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南方家具风格受其影响较大,家具以素漆家具为多,风格趋于简练和典雅。

(一)北宋家具的形制分析

随着高形家具的形成和普及,家具形制有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少量家具沿袭古制,采用箱体板形结构之外,家具大多突破前朝的箱体式结构、板形结构,大多以四面平框架结构和梁架结构的形式出现。框架结构主要用于床榻和大型桌案制作,并深入借鉴建筑大木作的构造方式,实现了梁架结构家具的快速发展,其中以梁架结构的案形和椅子家具为多,并逐渐趋于成熟。家具的榫卯和线脚工艺有长足的进步,线脚工艺逐渐丰富,混面和冰盘沿等线脚工艺开始运用。

四面平框架结构的家具以北宋画家苏汉臣的《妆靓仕女图》(图53)和北宋画家王诜《绣栊晓镜图》(图54)中的家具最具代表性:

《妆靓仕女图》 中的大桌和小坐榻都是四面平框架结构,两件家具制式一样,面子很厚,上有织物铺盖。

桌子为素漆。边抹平做。通体有纹饰,绘制精细。牙板与腿交圈,腿内侧挖成曲尺形,足端两侧双双外凸上翘,锼剜成卷转花叶轮廓,落在贴地一周的托泥上。小坐榻采用朱漆彩绘或漆雕工艺。这两件家具造型简练,形制优美,最大特点是脱离了之前箱体板构造形式,采用四足落地的框架形式,是家具结构与形制的重大突破。此时的四面平结构的家具大多需要托泥辅助家具的结构,用以增加结构上的牢固度,说明北宋时期的榫卯结构还处于完善阶段。

《绣栊晓镜图》中有坐榻一张,长方桌一张。

坐榻为素漆,形制沿袭古制,为四面平箱体多洞式开光的板形构造,造型圆婉合度,弧线流畅。板足 曲线内弯与托泥交圈。榻面铺席,席子周边有锦帛包边;长方桌髹黑漆,四面平无束腰结体,采用四足支撑的框架结构。桌面有织物铺盖,四角有带子绑在四角上。桌面、边抹和腿三个构件用粽角榫 在同一处相交,这种结构欠缺牢固,说明北宋家具尚未解决结构的合理性问题。腿足挖缺做 ,内侧挖成曲尺形,足端双双上翘,剜出卷转花叶轮廓。腿足内侧的大曲线可视为之前壸门轮廓遗留的痕迹。这张长方桌造型简约、挺拔、空灵,卓然而立,是之前四面平箱体结构演进为宋式四面平框架结构的一个典型案例。

图53 北宋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中的四面平坐榻、四面平大桌

图54 北宋 王诜《绣栊晓镜图》中的四面平条桌、榻

图55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平头案、条凳

梁架结构的家具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最具代表性,画中平头案、酒桌、桌凳组合随处可见(图55)。平头案皆为圆腿素刀牙夹头榫 造型,有通长牙板和断牙式牙板,前后有顺枨或无顺枨的形制。北宋时期大量出现的圆腿刀牙案形梁架结构的家具开始代替前代的板足结构的家具,是对前代家具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表现出梁架结构的家具在北宋开始已经成熟,代表着中国古代家具形制的巨变。圆腿夹头榫刀牙结成为之后明式家具的主流形制之一。

北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中的榻和脚踏(图56)虽然造型沿袭古制,为箱体式结构,但线脚却有了很大的发展。线脚工艺十分丰富,家具边抹出现混面和冰盘沿的做法,是古代家具采用这种线脚工艺的较早画例。

榻为壸门式有束腰结构,脚踏为无束腰结构。榻面铺席,席子有华丽纹饰的锦帛包边。榻座边抹素混面上下起线,下设有很窄的束腰。圈口 为壸门式开光,正面分成四组,侧面分两组,沿边起线。托泥比榻面略大,平面做法,上下起线。在箱体式家具上尝试用束腰的做法,说明北宋在家具结构上比前代有了很大的突破。脚踏面攒框镶板。边抹素混面内缩,造出冰盘沿,是古代家具中冰盘沿线脚出现较早的一例,证明了冰盘沿线脚工艺至少在北宋已用于家具制作了。无束腰,圈口开光,正面分成两组,侧面一组,沿边起线,托泥比踏面略大,边抹平做,上下起线。这两件家具造型方正,工艺精美。通体皆有纹饰,似为漆饰工艺。

图56 (传)北宋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局部)

图57 金 山西大同阎德源墓出土的罗汉床模型

山西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罗汉床模型(图57):边抹素混面上下起线,闷榫制作,边抹立面格角,采用燕尾榫明榫的做法。形制继承了五代插肩榫木榻的造型特点,榫卯工艺比五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它是边抹采用混面线脚工艺最早的实物案例。

高形家具中最具代表性的椅类,在宋代开始大发展。《东京梦华录》 一书中,就有金交椅、檀木椅子、竹椅子、朱髹金饰椅子的名称。

宋之前的高型坐具以墩类、凳类为主,基本都没有靠背。到了北宋,带倚靠功能的坐具开始盛行起来。这类舒适性较强的家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家具。还出现了椅背和扶手平直造型的靠背椅、两出头靠背椅、交椅等,这些家具是前代未有的制式。

《清明上河图》画中出现十几件各种造型的椅子和凳子,造型有罗锅式搭脑、背板攒框 的两出头靠背椅(图58)和弓形搭脑的交椅(图59)。其中的交椅的搭脑出头向后弯翘,背板为两根弓形横枨,坐面为藤编屉面。画中还有两张长凳,面攒边,面心疑似藤屉,侧面腿足间设有双枨,形制与明式家具中的春凳别无二样。

北宋时期的绘画作品《文会图》(图60),画面上出现三人围坐于案旁边,配有带脚踏的直搭脑出头靠背椅。椅子以竹子(或仿竹)制成,造型方正,用料纤细,侧面设双枨,安装位置很高,坐面下设有角牙。

图58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两出头靠背椅

图59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弓形搭脑交椅

图60 北宋 佚名《文会图》(局部)

北宋张先《十咏图》中绘有四把靠背椅(图61),直搭脑出头。背板两边为竖材,打槽纳入板心。画中还有一张断牙式带单顺枨的小案,梁架案形结体,案上置有一件须弥座式围棋盘,箱体结构,束腰处多处开光,形制十分优美。

屏风作为常用的家具,在北宋得到普及。宋代的室内设计方式通常采用居室中堂设置屏风,在屏风前置一桌两椅,或置一椅、两个杌凳,或几人对坐的形式。文人士大夫更喜好屏与榻的组合方式。攒框式的屏风成为室内装饰的重要界面,并将前代最具阶层地位象征意义的屏风作为日常家具使用了,如《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屏风(图62)。

(二)南宋家具的形制分析

在此时期,框架结构和梁架结构的家具开始大量出现,成为家具的主流形制,从而取代了隋唐时期及更早的板形箱体壸门式结构。家具结构趋于合理,高形家具的形制向成熟化、系列化快速发展,出现多种家具的组合方式,榫卯及线脚工艺日臻成熟。注重审美品位,并最终形成了高形家具的完整体系。

1.南宋时期,四面平框架结构的桌子和杌凳在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中频频出现,画例明显多于北宋。

图61 北宋 张先《十咏图》中的直搭脑出头靠背椅、断牙式带单顺枨小案、箱式棋盘

图62 宋 摹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屏风

图63 南宋 李嵩《听阮图》中的四面平榻

南宋画家李嵩(1166—1243)的《听阮图》中出现一张四足支撑的四面平框架结构榻(图63):榻髹黑漆,榻面铺镶边席子。牙条造出大弧线壸门轮廓,改变了前朝多曲线壸门轮廓的造型。大壸门线条收放自如,弹性十足,极具美感。牙板与腿交角处透雕卷云纹,纹饰十分优美。足端内翻兜转,挖缺成云纹,四足落在托泥上。榻的造型优美,线条简约,艺术性极强。

李嵩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说明这张榻属于南宋江南风格的家具。李嵩少年时曾为木工,后成为画院画家,对家具的造型的把握、细节的描绘自然会非常写实、精准。

宋马远《西园雅集图》中有框架结构黑漆四面平大画桌一张,杌凳两张(图64)。画桌造型简约,面攒边镶板,面心板为土黄漆或藤编,边抹中间打凹(是最早出现边抹打凹的画例)。腿足内侧挖成曲尺形与素牙板连接形,足下部双双外凸,造出花叶足,花叶上卷,足端收小,落在托泥上。托泥带足,足外撇。杌凳形制与画桌相同,边抹平做不起线,面有方格子,疑似藤编屉面所制。南宋的许多绘画作品中出现较多藤编屉面的家具,说明藤编屉面家具在南宋已经十分流行了。

图64 南宋 马远《西园雅集图》中的四面平大画桌、杌凳

宋画《槐荫消夏图》中的榻(图65):四面平结体,四角安足,长边中间加了两条足来支撑结构,长边分三组,两侧一组,形制上与之前的箱体式榻有较大的区别。榻面格角攒框,面心有花纹装饰,疑似藤编屉面。榻不设牙板,腿挖缺成曲尺形与边抹相交圈,做法带有壸门床榻的痕迹。腿足用料较为单细,足端造出仰俯花叶轮廓,落在托泥上,托泥带垂云足。榻后置一张黑漆带顺枨断牙式刀牙板平头案,梁架结构,独板厚面制成。边抹平切,牙头小巧,腿和枨用料十分纤细,两件家具均造型优美、古意盎然。画中的家具采用屏风、榻和平头案相组合的方式。

2.南宋时束腰家具明显多于之前,标志着家具结构的合理性已经得到解决。

束腰家具主要解决了家具构件间受力的稳定性,束腰、牙板与腿之间的构件连成单元整体,这种分层的设计,使家具的结构更趋合理,从而避免了之前家具采用大料制作箱体构造的形式。

(传)宋人《十八学士图》画面中有榻、屏风、画桌、方桌、官帽椅、扶手椅(图66)。

图65 南宋 佚名《槐荫消夏图》(局部)

画桌为有束腰结构,最大的特点是阳线、洼线、委角线和栏水线等各种线脚的运用。面格角攒框镶大理石,边抹打洼上下起线。鼓腿彭牙,壸门式牙子 ,两侧透雕卷云纹,沿边起线。腿有两块板材直角拼接而成,为板足式,直角处疑似委角做法,两侧中部和足下外凸云头纹,足端以方足结束,沿边起线。画桌造型厚重华丽,线脚丰富,装饰繁缛,器形优美,一改宋代家具简素的风格,属于宋代家具中比较独特的做法。

后面的坐榻为四面平箱体式结体,与前朝不同的是线脚工艺变得非常丰富。榻面格角攒框。边抹周身起线,立面方立柱间隔嵌装绦环板,立柱起线。箱体开光透雕如意云头,沿边起线。底座外撇,呈覆盆式,带云纹足。足端回卷,沿边起线。

前面的竹靠背椅与脚踏连成一体,足端外撇。背板三攒式开光。椅盘垛边做法,椅面下四面圈口制作成扁圆形。足间设上下双根管脚枨与脚踏连成一体。构件皆有细竹捆扎,造型方正平直,用料单细。这种造型方正平直的形制可视为明式玫瑰椅的前身。左侧有一张黑漆扶手椅,弓形搭脑,两侧出头,后腿三弯式,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屏风后有一张髹朱漆有束腰方桌,面攒框装心板,沿线起栏水线。边抹平做,沿边起线。平地束腰,下设壸门牙板,腿肩彭出,腿肩上浮雕云纹。腿内侧挖缺做,有三处卷云外凸,足端收窄。桌子线脚工艺丰富,形制秾华优美。

屏风攒框镶画,石质抱鼓式座。

(传)宋刘松年《唐五学士图》中有高束腰画桌子两张,高束腰香几一张,坐墩二个,书柜一个(图67)。

前面画桌疑似黑漆描金或嵌螺钿,大喷面,面攒框嵌装云石,边抹平面做法。拱肩高束腰,鼓腿彭牙。腿足与牙板内侧大弧度交圈,线条优美。桌下两侧设双横枨,前后有顺枨。宋式高束腰的桌子在结构的牢固上还需要通过加枨来增加桌子的稳定性,说明榫卯结构未臻成熟。足下突出部分下雕卷转花叶。桌子造型优雅,气韵极佳。

后面的桌子为素漆壸门式,大喷面。牙子与腿足大交圈相交,沿边起线。拱肩高束腰,鼓腿彭牙,器形极其优美。

桌子一侧还有一张朱漆镶石面高束腰香几。四腿直落,内翻马蹄,马蹄兜转上勾,是宋画中最早出现马蹄足的画例。牙板为断牙壸门式。四腿部间用双横枨固定,横枨之上有四面设有悬空弓形枨装饰。形制独特,气韵生动,造型更像魏晋时期的家具风格。

前面的坐墩为竹制,六处开光。右侧的坐墩为素漆,有束腰,牙板蜷曲包球。足端花叶上蜷,落在托泥上。右上角小书柜为盝顶式,横竖材相交处有金属件加固,中间有两扇小门,里面有两层格板。

图66 (传)宋 佚名《十八学士图》中的有束腰书桌

图67 (传)南宋 刘松年《唐五学士图》中的画桌、书橱、高几和藤墩

以上画例中的有束腰家具都具有完整的形制特征,其中桌型家具都突出腿足和牙子的装饰,讲究构件的装饰与家具整体风格的协调,审美品位极高。

3.南宋时期圆腿夹头榫素刀牙平头逐渐成为案形家具的主流形制。

南宋绍兴年间浙江於潜画家楼璹的《耕织图》(图68),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图中出现大量梁架结构的圆腿夹头榫素刀牙平头案,案子尺寸有长有短,有高有低。画中还出现圆腿夹头榫结构的案形坐榻(图69)。其与之前案子的区别在于前后无顺枨,两腿间的侧面设单枨或双枨,与之后的明式家具造型完全一致,证明了在南宋初年江南家具的形制已经完全发展成熟。

画中有一具置于平头案上的四抹门小圆角柜。用料单细,小刀牙极具美感。柜顶部做成盝顶。柜门上半部攒成斜格子,柜体和明式柜子一样。在宋代绘画中有多处出现圆角柜带盝顶的做法,被后来出现的明式圆角柜改进为平顶带柜帽的形式。从视觉和制作工艺上来看,明式的柜子更加简约,做法也更加合理。

4.南宋时期竹制家具明显多于前朝,这应与宋室南迁后受江南文化影响有关。

宋画中出现大量竹制家具,如刘松年的《斗茶图》画中出现的竹制家具(图70),画中有四件茶棚架格,皆编制精细。右侧的一件券口为壸面式,下有小刀牙,牙形小巧优美。北宋苏汉臣《卖浆图》中的家具均为精制的竹家具(图71)。

竹器最早的实例有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笥,竹笥为框架与竹编结合的结构。明式木质家具完全仿照竹制做法,其中的劈料和裹腿凳等造法,明显受竹器家具的影响。

5.南宋时期的居室空间内、庭院中出现更多以桌椅和屏风配置为主的场景,屏风成为家具的重要组成。家具的髹漆、雕饰、镶嵌装饰、藤屉和线脚工艺的运用明显多于之前。家具注重细节的装饰和线条的表达,装饰丰富,形制优美,表现出一种低调的奢华,如宋刘松年《围炉博古图》中出现的精美家具和悠闲的生活场景(图72)。

图68 南宋 楼璹《耕织图》中的圆腿素刀牙夹头榫平头案、盝顶四抹门圆角柜

图69 南宋 楼璹《耕织图》中的案形坐榻

图70 南宋 刘松年《斗茶图》(局部)

图71 北宋 苏汉臣《卖浆图》(局部)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到了南宋,高形家具形制完全成熟,以框架结构和梁架结构为主要的结体形式,把之前的板形箱体结构发展成框架结构;板足式结构发展到案形梁架结构,家具构造已趋于完善,形制和品种基本完备。此时家具的设计手法和制作工艺已经非常丰富,从各式线脚和装饰纹样及家具中构件的合理运用均可看出,其既可以加固家具的结构,又巧妙地起装饰作用,从而丰富单一的方形空间,充分体现了宋代家具简约不简单、精致而不烦琐的造型特征。这种线性框架和梁架结构被明式家具继承与发展,并发挥到了极致。宋代家具审美上继承了前代家具的优点并有了极大的创新,其中一些家具所表现出的优雅气质和美感,甚至连后来的明式家具都无法超越。

图72 南宋 刘松年《围炉博古图》(局部)

(三)宋代出土家具结构实例与形制分析

我们在宋代绘画中所见的家具皆造型优美,构造精准,精致细巧,气质超凡,蕴含着一种清雅平淡之美。但目前所见的宋代出土的家具却大多造型简拙,榫卯结构未臻成熟,精制家具并不多见。

1921年在河北巨鹿北宋遗址出土木案、木椅各一件。案面和椅子的背面皆有墨书“崇宁叁年(1104)叁月贰□外□造壹样卓子贰只”的款识,原件现藏南京博物院。

该木案案面长88厘米,宽66.5厘米,高85厘米(图73)。大边与抹头以45°格角攒框,抹头采用透榫的做法。面心板三拼,三块板宽度不一,有残破。边框与面心板采用不完全格攒框做法。具体做法是两侧抹头内侧开槽口,面心板长边两端伸出榫舌纳入其中,大边内侧踩地做出“L”形,装心板搭于其上。明式家具则是采用攒边格角 ,四边内侧开槽,面心板四边造出榫舌,纳入槽口的做法,榫卯结构非常科学。此案为边抹素混面,四足椭圆形,两侧横枨与前后的顺枨做成六角平面,起棱线,体现了线脚工艺在北宋家具上的实际运用情况。牙板似为断牙式,牙头造出三折曲线。从案子腿足上端的卯口和牙板的榫头可以看出,当时的家具的牙子并未完全采用夹头榫做法,而是在腿足上端两侧开槽口,槽口并不贯通,牙板榫舌上方挖缺一段,插入腿足槽口,足端上只作了单榫(图74)。这种结构属于榫卯未成熟的表现,缺点是家具只要使用不当,牙板就比较容易脱落,家具的牢固性也不够。这种构造与古建筑中的牛腿 和雀替 与立柱的榫卯结合方式相同(图75),是家具借鉴建筑大木作的手法体现。

图73 河北巨鹿出土北宋木案(手绘图)

图74 河北巨鹿出土宋案牙板结构示意图

图75 古建筑中的雀替

图76 明式夹头榫结构腿上端开槽,嵌夹通长牙条与牙头示意图

明式家具的案子都采用夹头榫的造法,具体做法是:在腿足的上端中间开通槽,嵌夹两侧通长牙条和牙头,足上端出双榫与案面底部结合(图76)。许多传世明式家具至今还结实牢固,充分说明明式家具榫卯结构的科学性。虽然宋式夹头榫案子从表面看上去与明式夹头榫的案子的造型一样,但内部的结构却完全不同。

目前已知宋时期出土的桌案实例还有以下几件。

甘肃武威西林场西夏2号墓出土的木案(图77),长54厘米,宽30厘米,高29厘米,案形结体,褐漆,厚面,边抹素混面上下压线,圆腿,牙子为一木整挖,牙条窄长,牙头收圆,沿边起线,前后设双顺枨,两侧为单枨,器形饱满浑厚,线脚工艺成熟,打磨精细。

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木案(图78),长70.7厘米,宽59厘米,高61厘米。圆腿夹头榫断牙式,牙头角位收圆,面格角攒边,边抹为两叠式,上部平做,下部斜切内缩,边抹处理较为生硬,两侧抹头明榫。圆腿直落,腿间四面设单枨,在同一水平面上结合,前后顺枨边圆,两侧为方材。造型是酒桌的基本形式。

南宋木案模型,江苏常州武进前乡南宋墓出土(图79),长27.5厘米,宽23厘米,高22厘米。圆材制,素漆,梁架案形结体。桌面喷出,面为厚面两拼,边抹素混面,不设牙板,腿间前后安单顺枨,两侧安双枨,均以榫卯相接。

图77 西夏 甘肃武威西林场西夏2号墓出土的木案

图78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出土的木案

图79 南宋 江苏常州武进前乡南宋墓出土的木案模型

图80 辽 北京房山区天开塔地宫出土的小案

图81 北宋 江苏江阴瑞昌市孙四娘墓的木案

图82 北宋 安徽铁拐宋墓出土的木案模型

辽代北京房山区天开塔地宫出土的小案(图80),长55.5厘米,宽40.5厘米,高87厘米。圆材制,面攒边镶板,腿间均设有双枨,上枨加双矮老与卡子花,矮老中设有宝瓶。矮老加卡子花式在之后的明清家具中较为常用。

此外还有江苏江阴北宋瑞昌市孙四娘墓四足内侧有木俑的木案(图81),安徽北宋铁拐宋墓的木案模型(图82),山西大同金代阎德源墓的三件榆木案子。这些实例工艺虽然比较简单,但榫卯结构逐渐开始成熟。从实例和画作中所见的宋式平头案子牙板下两腿之间前后大多有顺枨,做法借鉴了建筑大木作结构中的额枋,起加强结构的作用,缺点是难容两膝。平头案牙板做成断牙式造型也比较常见,案面抹头之下不安堵头 。到了明代,平头案顺枨基本便被省略掉了,江南只有极少量的案子和一些北方家具还有保留顺枨的做法。

目前已知出土的宋时期木椅实例有以下几种。

图83 河北巨鹿北宋墓出土的木椅

图84 河北巨鹿北宋墓出土的木椅坐面两格角做法:1.后面大边与侧边抹出榫与后腿卯接;2.前面大边与边抹采用45°格角,后面平接;3.后腿

图85 明代椅子坐面做法:1.边抹;2.前面45°格角,后面45°格角打圆洞腿贯穿;3.后腿

河北巨鹿北宋墓出土的木椅(图83),椅面宽59厘米,深54.6厘米,座高60厘米,通高115.8厘米。椅子为圆材所制,搭脑呈弓形。背板两边为圆竖材,打槽纳入板心,背板上小下大,有较明显的挓度,由于背板竖材弯曲变形,故不知原来的背板是直的还是向后弯曲的。椅面抹头和后大边平接,并分别伸出榫舌与后腿纳入其相对应的卯眼,尚未完全采用45°格角榫(图84)。抹头与前大边已用45°格角榫做法。坐面板心两拼,大小斜拼而成,面板在大边结合处不采用格角攒边 打槽装板的做法,而是将面心板与椅子前后做成斜槽口,板心下面斜切,椅子大边下面斜切,相互抵扣安装。故知北宋初期的榫卯尚处初步形成阶段。明式家具坐面四角都采用45°格角攒框的做法(图85),椅子的腿足在坐面的上部为圆材,下部为外圆内方,后腿是在坐面边框打洞贯穿,后腿与坐面的大边和抹头不发生榫卯关系,椅盘下的外圆内方造型承着坐面,榫卯结构趋于合理,结构更加牢固。

此椅盘边抹素混面。椅面下与前腿交接处装角牙。足间赶为步步高枨样式,前面踏脚枨为双枨,两侧与后面之枨安装位置很高。椅子的工艺较为简单。高度达60厘米,不加脚踏很难使用。坐面宽大且深,垂足坐时无法与直接倚靠背板,反映出趺坐时期的椅子尺寸特点。椅子整体比例适度,体现了这时期家具的形体构造。由于北宋早期木家具传世实物无存,出土遗物不多,此椅和同时出土的木桌,就成了研究北宋木家具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江苏江阴北宋瑞昌市孙四娘墓出土的靠背椅(图86、87),腿足装饰有木俑,椅子高度66.2厘米,椅面宽41.5厘米,深40.4厘米,座高33厘米,属于小尺寸靠背椅的形制。杉木材质,髹黑漆。坐面之上的构件皆倒棱。搭脑弯曲两端后弯,靠背中间有一根弯曲横枨。坐面攒框镶板,前为45°格角,后面出透榫纳入后腿。椅盘以下构件皆为方形。椅盘边抹平做。前面为壸门式牙条,两侧安角牙,角牙为委角做法。足间管脚枨赶枨为步步高样式,侧枨与后枨安装位置很高。两根后腿内侧个个钉木俑一个。椅细节处理都已臻完备,虽意趣高古,但做工较为简单粗糙。这件出土的实例与宋画中的靠背椅形制几乎一致(图88)。靠背设一根横枨或两根横枨,牙板为断牙式的做法,在宋代的画例中较为常见,椅子与脚踏连成一体的做法也较为常见(图89),到了明代椅子才与脚踏完全分离(图90)。

图86 北宋 江苏江阴孙四娘墓出土的木椅

图87 北宋 江苏江阴孙四娘墓出土的木椅的搭脑

图88 宋画中的靠背椅

北京金代墓出土的靠背椅(图91),高92厘米,坐面长46厘米,深42.5厘米。原材质为素木,搭脑出头平切,靠背中间有一横枨,坐面格角攒边装板,边抹起剑背棱线脚,下设角牙,牙形曲线流畅,踏脚枨圆材制,两侧及后枨安装位置较高,椅子造型高挑,做工较为精致。

北京辽代房山区天开塔地宫出土的四出头官帽椅(图92),高58.5厘米,坐面长43厘米,深26.5厘米。此椅尺寸较小,坐面深度很浅,素木方材制,所有角位皆倒去棱角。搭脑与扶手均出头向后弯,鹅脖腿后安装,不设联帮棍。靠背由两根弯弧的横枨加竖矮老制成,中间镶圆形卡子花,前腿上安双枨加矮老,侧枨与后枨根弯曲成弧形,分别入榫与后腿相接,坐面呈半圆形,厚板制成,边抹素混面。形制较为俚俗。

河北宣化下八里出土的辽代靠背椅(图93),高78厘米,坐面高32.5厘米,坐面长42厘米,深35.5厘米。方材制,坐面边框十字交叉,前面及两侧明榫出头,拱形搭脑,正面牙板做成绦环板式,透雕三朵孔形,上部外贴牙锼出壸门弧线。背板设罗锅形悬枨。造型比较呆板笨拙。

图89 宋 摹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椅子与踏床连成一体)

图90 明 灯挂椅

图91 金 北京出土的靠背椅

图92 辽 北京房山区天开塔地宫出土的四出头官帽椅

图93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出土的靠背椅

图94 南宋 江苏常州武进村前乡宋墓出土的靠背椅

图95 南宋 浙江宁波东钱湖史诏墓的石椅

江苏常州武进村前乡宋墓出土南宋靠背椅明器模型(图94),高34厘米,方材制,搭脑出头,两侧挑出较多,背板略向内弯拱,坐面厚面制成,前腿透榫与面结合,管脚枨为步步高式,两侧横枨及后枨安装位置较高。造型较为秀气,但工艺较为简单。

浙江宁波东钱湖史诏墓的仿木构的南宋石椅,椅前有脚踏(图95)。椅子采用当地梅园的石头整雕而成,为了整体的坚固,用悬挂披椅的形式造出椅子实体,掩盖了椅子中间构件的空档部分,椅子的两侧外露部分则如实雕出。搭脑两侧皆残留清晰的圆形断痕,说明石椅原来的两侧是往外挑出的,是两出头靠背椅的形制。边抹与后腿的格肩 结合,可以看出椅子还是采用两格角的做法。椅子横竖材看面起“剑背棱” 线脚,椅盘以下的前腿后两侧起“剑背棱”,内侧平做,呈六角形。明式家具中出现的“剑背棱”做法可追溯于此。椅盘下有整挖的素刀牙,牙头较短,弧线流畅,造型优美。侧枨安装位置很高,是宋式椅子的形制特点之一。椅高110厘米,座高52厘米,坐面宽54厘米,尺寸与明式灯挂椅基本相同。椅子造型端庄,气质文雅。

杭州出土了南宋矮桌残件中的一条腿足实例(图96),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堪称宋代出土家具中最优秀的一例,表明了宋代家具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宋画中最优美的家具形制与之完全一致。

1966年浙江瑞安仙岩慧光塔塔基出土了北宋庆历二年(1042)制的经函、舍利函 ,采用堆漆描金、彩绘描金工艺。这些器物制作精美,奢华庄严,工艺精彩绝伦。其中的一套堆漆描金檀木经函(制作于1042年),长33.8厘米,高11.5厘米,宽11厘米。所有角位皆用沥粉堆刻出缠枝图案,顶部双凤三团,以忍冬为底纹。盝顶斜坡四周堆刻鸟纹八团,立墙堆刻人物,菊花形地纹。下部须弥座堆刻神兽,地纹为网状,工艺精湛。此经函和金字金卷都为永嘉县的严士元所有。内函、外函共有三只,现仅存一只,两件一套。外函中放置内函,内函中有一部陀罗尼经,属于佛教礼仪用途(图97、98)。

另一件檀木堆漆描金盝顶舍利函,下部做成须弥座式。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工艺娴熟,制作的精美程度远超任何一件明代的箱类器物(图99)。盝顶箱从唐代开始出现,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庙出土了一件八重银箱,在苏州瑞光寺塔发现了一件螺钿经箱,盝顶箱形制一直被沿用到宋元明清。

南宋常州武进出土的朱漆戗金菱花形花卉奁(图100、101),共四叠,每一叠镶嵌银扣。盖面图案为庭院仕女,四周立壁上有六幅折枝花卉,分别对应各个季节的不同花卉,有荷花、梅花、木芙蓉、茶花等。空隙处有若干花枝,工艺精绝。

温州北宋慧光塔塔基出土的檀木朱漆描金舍利函、经函和常州南宋墓出土的戗金菱花形朱漆奁,制作工艺分别被誉为天下描金漆器第一和戗金漆器第一,这几件器物都是北宋温州工匠的杰作。从这些出土箱盒的优美造型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来看,它完全有可能推动同时期家具制作水平的提高,或者说同时期家具的制作水平与之相当,这些器物对宋代家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宋代出土家具品种单一,数量极少,传世家具更是凤毛麟角,对宋代家具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图像资料上获取信息。在我们所见反映宋代家具的图像中,以《韩熙载夜宴图》《十八学士图》《唐五学士图》《围炉博古图》等中的家具和文玩最具有代表性。画中所描绘的画桌、平头案、食桌、椅具、坐具、床榻、柜子、屏风等家具,种类完备,形制成熟,呈现出构造精准、造型雅致的特点,讲究线条的美观,且具有格调素雅、色彩沉穆的同一风格。《韩熙载夜宴图》画中的家具风格更接近宋代,家具造型与结构的典型特点已蔚然可见。这种造型被后来的明式家具传承与发展。

(四)文人对宋代家具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宋代是一个尚文的时代,也是中国最雅致、最闲适的时期。“士大夫不以言获罪”,在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下,文人可以自由抒发情感,而文人是影响人们审美与推动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宋代文人的审美表现在家具上已与唐代的富丽奢华之风不同,沉穆典雅、平淡含蓄成为主要的艺术格调。这与北宋以后“不在世间,而在心境”的时代精神相通。对宋代文人的审美的描述,正如苏轼所言“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彩绚烂,渐老成熟,乃造平淡” 。宋代在美学上追求单纯,“大道至简”是文人士大夫大力倡导的审美思想。宋代的极简美学被认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巅峰。这一时期,程朱理学兴起,成为一种新儒学,发展到后期,其将“理”视为自然万物的根本法则。宋人哲学理念反映在家具上,即“道法自然”,使家具的风格趋于平淡、雅正。

图96 南宋 杭州出土的大漆腿足

图97 北宋 1966年浙江瑞安仙岩慧光塔出土的堆漆描金檀木盝顶经函

图98 北宋 1966年浙江瑞安仙岩慧光塔出土的檀木描金盝顶函内函

图99 北宋 1966年浙江瑞安仙岩慧光塔出土的檀木描金盝顶函内函

图100 南宋 江苏武进村前乡南宋5号墓出土的戗金菱花形奁

图101 南宋 江苏武进村前乡南宋5号墓出土的戗金莲花形奁顶部

宋代家具所体现出的高雅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是与宋代文人和士大夫的审美及崇尚的清雅、闲适生活相关联的。宋代文人的审美体现在家具上,以沉静典雅、平淡含蓄为主要格调,即便是宋朝皇室的家具,也表现出素雅之感。而寻常百姓也把实用放在首位,其家具造型显得简约素朴,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市肆场景中陈放的各式各样家具。此时宫廷与世俗的审美主动向文人靠拢,文人追求雅文化,成为社会潮流风尚。宋词也在坊间大为流传,宋词所表达的文人趣味和文化生活,得到了上至宫廷下至市井阶层的推崇,反映到家居生活中,就是在文人审美影响下具有平淡含蓄为主要格调的家具日渐盛行。后代文人也有类似的遗册,如李渔《闲情偶寄》中提到“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 。这种崇尚素朴的观念,与宋代崇尚的简素之风相若。

宋代是文人家具的开端,以宋徽宗为代表的文人皇帝,将文化艺术推到了顶峰。他不但把绘画、书法、瓷器的艺术水准推上了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家具也是如此。

宋徽宗的《听琴图》(图102)画中的一桌一几,骨架清秀、卓然而立。琴桌和香几皆为无束腰结构。琴桌为素漆,本色原味,造型纤细。桌面攒框,镶装石头面心,边抹平做。桌面与横枨间嵌装雕花绦环板。下设四面小牙子,牙头下部兜装,形如半个云头。两侧安双横枨,腿足单细。

图102 北宋 宋徽宗《听琴图》(局部)

图103 宋 佚名《瑞应图》(局部)

香几通体黑色,可能是一件大漆家具。几面稍喷出,边抹平做。腿足细直,几面下安长角牙,下部突出兜转,中间用直枨连接,下安小刀牙。类似这种造型的香几在宋画《瑞应图》也出现一例(图103)。这些家具表现出宋代家具典雅、平淡、含蓄的特征,精美的线条准确描绘了文人家具的优雅气质。《听琴图》中的家具风格与宋徽宗赵佶的书法瘦金体清劲疏朗的风格十分相似。家具的形制完全是意象化、理想化的设计表达。所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为之器”,正是这些形而上的观念最终在审美上铸就了宋代家具独特的艺术品位,并对明式家具的造型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之后明式家具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五)小结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具的大发展重要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是一种在当时哲学思想与审美思潮影响下,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艺术形式。宋代家具在确立高形家具体系的同时,自成体系,所创建的极简家具风格,是明式家具发展与演进的根本依据。宋代家具风格独特而统一,形制平素而优雅,即便是明式家具优越无比,也不能掩盖宋代家具的优美品质。

明式家具与宋代家具在形式语言与审美观念上是一致的,对家具的审美诉求都表现得积极主动。宋代家具偏重对家具本体的理解,追求自然、率真,具有中国古代家具初始的鲜活,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表现。而明式家具注重细致与成熟的表达,显得写实、圆熟和完整。

从对大量宋画与实例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一个结论:宋代家具完成了高形家具的类型化,虽然结构处于成熟与完善的时期,但初始原创的家具显得自然平素、风格清雅、韵味十足,其中一些家具形制具有明式家具都无法超越的美感,更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气息。遗憾的是我们几乎没有在现实中发现更多精美的宋代家具的传世实例,它不像明式家具的品种能成系统、成规模地保存下来。但我们可以从宋画中找到大部分明式家具的形制。对宋代家具的研究,我们或许只能停留在对绘画作品与史料进行解读和分析上,无法从实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kbFwFzoNWF+O6f7ItHHpMi9TJmc/bVThXG6UeY1GmvrMjEBKfIQRRoLsqbmZGyu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