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河姆渡人的日子

从1973年首次发现至今,人们对河姆渡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已近半个世纪。但作为普通人,我们对这支填补浙江考古空白的考古学文化的了解,似乎比良渚文化要少得多。

比如最简单的一道题,第一个W——在浙江,到底哪些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

可能很多人只能回答出一个,最早发现并以“河姆渡”这个地方命名的那位祖师爷:宁波的河姆渡遗址。

1973年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现场

其实,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东北部的宁绍地区东部和舟山地区。河姆渡人在此居住的时间接近2000年,可见非常稳定(与之相比较,良渚人在良渚古城住了1000年就突然消失了)。

为什么?

河姆渡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偏远性和相对独立性:东边为大海,南边为连绵的山地丘陵,西边为曹娥江,北边为杭州湾。而经过大量动植物遗存综合研究,专家发现,河姆渡文化分布区曾经有过比现在更加宜人的生存时代,当时的气候,是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这40多年以来,考古队员已经在河姆渡、慈湖、名山后、塔山、小东门、鲞架山、鲻山、田螺山、傅家山、鱼山、下王渡等十余个遗址,做过考古发掘工作,到目前为止,经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近20处。

它们身上,有着同属于河姆渡文化的独有气质——依山傍水,以采集、渔猎、农耕为经济手段,是中国南方地区典型的史前聚落,以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稻作农业遗存,夹炭黑陶器,象牙雕刻器和众多骨器、石器、木器,以及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主要文化内涵。

40多年来,我们从这些遗址的考古发现中,知道了河姆渡人的吃穿住行,勾勒出一幅真实的生活场景图。比如近十年来最红的余姚田螺山遗址,从我这些年的采访来看,风头已经盖过了祖师爷河姆渡遗址啦。

田螺山遗址景观

为何这么说?

考古工作中,一般的抢救性发掘,几个月就完成,最多半年,持续几年的甚少,而田螺山遗址自2004年开始到2014年,持续了10年。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条件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古村落遗址,在空间位置上与河姆渡遗址遥相呼应,并具有与河姆渡遗址相近的聚落规模和年代跨度,是继河姆渡、鲻山遗址之后,河姆渡文化早期聚落遗址的又一重要发现。

田螺山遗址的发掘面积有1800多平方米,并不算大。但这10年,考古工作者在泥土里竟然发现了10000多件各类(陶、石、玉、木、骨、角、牙和其他植物制品等)生产、生活遗物,以及与古人活动相关的大量动植物遗存。他们淘出了数十万颗各种鱼的脊椎骨、刺和鳞;他们把炭化稻米淘洗干净,一粒粒测量它的长宽比……

这项繁琐的工作,是在河姆渡遗址发掘整整30年之后的历史背景下,21世纪在姚江流域开展的第一项河姆渡文化考古工作,也是浙江考古史上连续投入时间最长、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专家最多的一个考古项目。

河姆渡人的秘密,便是生活。他们如何把日子过得美好,必须在泥土、地层的层层剥开中,方能看得清。

1

如果你去田螺山遗址看看,满眼都是“坑”,黑漆漆湿答答的泥土堆成各种小山包,实在是看不出什么东西。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带我在一个坑旁蹲下,戴上一次性手套,轻轻一挑——一小块密集的正方形纹路物体,在烂泥里凸现。

这是一片用芦苇编成的席子,纵横交错的纹路还很明晰,这种编法,并不复杂,和现在一些席子的做法差不多。

这片席子距今7000年,是在河姆渡人住的房子附近找到的,最大片的有1平方米左右,大部分和椅子上的坐垫差不多大。

我们最关心的是,这片席子究竟用来做什么的?

席地而坐——你的第一反应估计是这个。但我有疑惑,古代人的便当盒——饭篮子啥的也有用芦苇来编的啊。

稻株形刻纹陶盆及纹样细节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张健平说,研究团队对席子表面附着物进行分析后,没有发现粮食残留,而孙国平说,席子出土时是片状的,所以推测应该是铺在地上的席子,或者是造房子时挂的帘子。

遗址的木栈道上,堆满了一筐筐“垃圾”,菱角、树叶、狗粪、茶树根、甲鱼壳、金枪鱼的脊椎骨,已经分好类。这筐,是陶片,碎得只有指甲盖那么大;那筐,一颗颗坚硬的黑团,是狗粪,6000年以前的。

河姆渡人的基本生活用品,是陶器——陶器及碎片是最主要的文化遗存,其中以夹炭黑陶和夹砂陶为基本陶系。

这些陶器的烧成温度基本在800摄氏度左右,外表多施纹饰,常见纹饰有拍印绳纹、刻划弦纹、戳印曲折纹、附加堆纹等,多见于器物的颈腹部、肩部和口沿等部位。陶器中圜底器、平底器多见,圈足器、三足器少见。

基本款有釜、罐、盆、盘、钵、豆、盉等。从河姆渡、田螺山,以及最近发掘的下王渡等具有较丰富晚期陶器遗存的遗址情况来看,河姆渡人烧菜做饭的主流炊具,是陶釜。在烧煮食物时,用陶支脚支撑陶釜,在釜下留出一定的空间用于燃料的燃烧,不少陶釜的腹部外壁都保留着烧煮食物时的烟熏痕迹。在一些陶釜底部,还留有烧焦了的“锅巴”,有的颈部外残留有一些外溢的浓液焦巴。

2

再看看另一堆“垃圾”——以骨角牙器、木器、编织物和动物骨骼碎块、微小的植物种子果核为主的有机质遗存。

骨器,是数量最大的一类器物,制作技术简单、粗糙,大多数保留原骨料的表面或骨片的劈裂面,仅在刃部或尖端加工磨制而已。做成什么东西呢?以骨镞、骨(角)锥、骨耜最常见,还有少量带有用藤条捆绑的木柄,骨针、管形针、骨匕等数量也不少。

在进行农业与家畜饲养的同时,河姆渡先民拥有发达的渔猎采集经济,骨镞、骨鱼镖、石球、陶弹丸等,都属于渔猎工具。

耜,是河姆渡先民使用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骨耜用个体较大的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作而成,保留有肩胛骨的自然形态,在正面中部有一道纵向浅槽,可能是在竖向木柄与骨耜本身紧紧捆扎在一起的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木器,多为织机上的零部件或器柄、尖头木棒等,还有少量木耜、木蝶形器仅见于河姆渡和田螺山两处遗址,很可能是祭祀仪式、巫术活动中的一种道具。

河姆渡人喜欢吃橡子、菱角、酸枣、芡实、葫芦等等,当然还有稻谷。

田螺山聚落遗址外围,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早、晚期古水田,是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为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过程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和扎实的材料。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水牛头骨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器

河姆渡文化双鸟木雕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带壳)

根据稻谷形态、小穗轴形态所反映的落粒性以及水稻植硅体边缘纹样等研究手段,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正处于驯化的关键阶段或中间阶段。比如,稻米形态总体上瘦瘦长长。根据田螺山遗址古稻田发掘结果来看,当时河姆渡古村落的稻田耕种以利用天然的低洼的水岸湿地略加开垦、整理和围护为主,田块较大而平整。稻谷亩产量通常在150斤左右。

在田螺山遗址分类完毕的“垃圾”里,最多的是像小拇指甲大小的鱼骨头,有好几十筐。

“这是鱼的脊椎骨,现在收了起码有数十万颗。”孙国平说,细小的鱼骨头,炭化的米粒,都陷在潮湿的泥土里,如果不做淘洗,根本发现不了。只有洗过,才会浮出水面,我们再将它们收集、分解。古人吃什么鱼,吃了多少鱼,鱼有多大,只有靠大量的鱼骨头,才能复原出他们的生活状况。

这些鱼骨,都是淡水鱼的骨头,基本有4种:鲫鱼、黄颡鱼、鲤鱼、黑鱼。“河姆渡人吃的鲫鱼比较大,有半斤上下,跟我们现在常吃的养殖鲫鱼差不多。”

孙国平身后的一个架子,是从同一个鱼骨坑里集中发现的鱼骨头,“这说明他们吃鱼的季节比较集中,古人捕鱼很可能讲究时令”。

最重要的是,发现时,鱼骨头和白色的泥土混在一起,经过分析,里面有盐的成分,“这能推测出他们也许已学会腌制鱼肉,或者做鱼酱,因为当时鱼太多了,吃不完就这样保存”。

3

在遗址现场,我发现了一根根高低不同的“木桩子”,这是河姆渡人住的房子,专业说法,叫干栏式木构建筑。干栏,就是架空,它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对吊脚楼的发音。现场的“木桩子”,就是类似西双版纳吊脚楼下面那段架空的部分。

这一发现,并不稀奇。1973年,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这类木桩。“但当时的发掘条件,无法把距今7000—5000年间,不同阶段的建筑遗迹,持续地一层一层分解开。”孙国平说。

河姆渡人在近2000年时间里,房子造了又拆,就跟我们现在一样,而每一个构件,在不同年代里,加工方法都是不同的。我们必须像医生动手术一样,从皮肤到骨头,层层解剖。

比如,插在泥土里的柱子,样子不同,有方形,也有圆形。圆而细的,就是早期造的,说明人们砍木材的技术很原始;方柱子,说明技术明显进步了。

“你看这根柱子下,还垫了块木板。”孙国平在另一根柱子前蹲下,“这是6000年前的房子构件,那时的人已经很有生活经验,知道垫块木板,房子稳定性更强,不会倾斜,使用寿命更长,之后的中国人,特别是南方地区的老祖先们,也沿用这个办法。”

而一旁,我看到另一根柱子下面就没有木板。“这就是早500年前的,如果我们不往下挖,就无法得知这么重要的信息。人就是这样从弱到强,从原始到进步,慢慢发展起来的。”孙国平说。

河姆渡人喜欢住“吊脚楼”,2000年里,始终以干栏式木构建筑为居住的主要房屋类型。而且,村落中已经出现了日常居住建筑和礼仪性建筑的功能性分化。村落周围有的以木构栅栏或水道围护,村落外围直接开辟大小不一的水稻田。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模型

河姆渡人外出的交通方式,以借助于舟楫的水路交通为主。这10年考古发掘,考古队员一直在找舟,他们陆续发现了30多件各种形态的木桨,但独木舟却一直没有出现。2014年,在田螺山遗址发掘收尾工作中,“一叶扁舟”从泥土里露出了尖尖角。

这是一条迷你独木舟,其实只是一个模型,长35.5厘米,宽10厘米,高6厘米,半本杂志大小,不能在生活中实际使用,可以放在桌子上把玩的模型。但,意义很大——模型都有了,难道还会没有独木舟吗?说明河姆渡人在做独木舟前,先要打个版。

独木舟作为大型交通用具,制作复杂,当时的人们非常珍惜,除非是坏了需要修理,或者搁浅,才会把它留在原地。否则,逃难、搬家、迁徙时,一定把它一起带走。

而从现在的田螺山遗址可以发现,这里曾经遭受水灾,还是毁灭性的灾难,所以,专家推测,当时人们逃难时,把独木舟作为重要工具带走了,所以,这里才一直没有发现真正的独木舟。

写于2019年3月19日 GUjTKDHSiVZ7D3tnhE0WtHm7UHTXV//D6tLupgAH66NVD0iOkiObGn9iGsgo+e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