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000年前的“富春山居”

富春江边,南靠龙门山脉北麓,有一片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的土地,人们在这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6000年来,居然从来没有搬过家,一直延续至今。

在一座城市漫长的历史沿革中,这样的事,听起来多少有些神奇。可是,富阳人就是对这个叫做瓦窑里的地方依恋得深沉。

这片土地,位于富阳大源镇亭山村瓦窑里自然村,离富阳高铁站只有不到300米的距离。

遗址周边环境与发掘区域

2018年上半年,富阳高铁站周边的地块大范围拆迁改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富阳博物馆第三次对瓦窑里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直到2019年1月,野外工作才结束,发掘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发现5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中期墓葬、村落砂石路及历史时期砖窑等遗迹30多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印纹陶器、青瓷器、铁器、铜器等500多件。

8年间,3次发掘,富阳6000年的城市史,是怎样一步步有了实锤的?

我们先来理一条时间轴。

2010年,杭(州)黄(山)高铁工程开始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带着考古队员配合工程做考古调查,在富阳大源镇亭山村瓦窑里自然村发现了已默默无闻数千年的瓦窑里遗址。

2016年和201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富阳博物馆在铁路施工工地北侧,两次对瓦窑里遗址进行小范围抢救性发掘。

2016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发掘面积小,且在很窄的一条路基边上,真正的遗迹现象,比如墓葬,没有发现。但是,孙国平了解到,自己租住的房子边上,有一块地形“看起来不错”。根据他的工作经验,这样的地形可能会发现比较好的文化堆积。

发掘现场

果然,略经探掘,考古队员在距离地表不到1米的地方,发现了陶器,以及往往在良渚文化墓葬里才能发现的石钺。

考古队员扩方后,又发现了两座崧泽文化晚期或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尽管保存得不太好,但对富阳来说,是一个空前的突破。以前在富阳境内,只发现过零星的良渚文化遗物,没有发现过完整的良渚文化墓葬和遗址。

那年,还有一个更大的突破——考古队员发现了几块小小的碎陶片,专业名字叫多角沿豆盘和牛鼻形器耳。

多角沿豆盘

豆,一种盛食器。良渚文化的豆很多,而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有红陶豆,跟良渚文化的黑陶豆很不一样。马家浜文化里还有一种特殊的陶豆,数量不多又比较典型,只有在杭嘉湖地区的马家浜遗址,以及同属于马家浜文化的桐乡乌镇的谭家湾遗址中发现过。而在瓦窑里遗址发现的这块碎片,和这两处的几乎一模一样,为多角沿豆盘的口沿碎片。

孙国平说,由此可以断定,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在富阳已经出现了,富阳的历史由此至少可以提前到6000年前。这在富阳的考古发现和地方的文献记载上,是一个很大的推进。“我也感觉比较意外。原来传统认识上,马家浜文化分布就在杭嘉湖地区,再加上苏南地区。所以在富阳,能发现典型的马家浜文化遗物,也是本地区考古发现的一个突破。”

此地离现在的富阳主城区隔着富春江,大概有6—8公里,不算远,以前是一个民房很密集的村庄,叫亭山村瓦窑里自然村。

2016年和2017年的发掘是小范围的试掘,大概一两百平方米。2018年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定点发掘,发掘面积增加到2000多平方米,位于2016年、2017年发掘区的南北两侧。

尤其是南边靠近铁路路基的发掘区,发现了比较密集的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早期的墓葬20多座,这是2018年最主要的发掘成果。

“2016年和2017年只小范围发掘了3座墓葬,保存不太好,但年代和文化面貌是比较清楚的:崧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2018年的发掘,墓葬数量增加到20多座,分布也比较集中,构成了这个时期这个区域的一片史前文化墓地,距今5500年到5000年。”孙国平说。

除了史前墓地,这里还发现了多处砖窑,也就是说,这里有墓葬区,也有石器加工场所等。

这两块地方为什么会连在一起?

你可以把此地看作瓦窑里古村落,墓葬区和作坊区都属于古村落的组成部分,或者说龙门山脉北麓古村落的一部分。

那么,富阳人的生活区在这里吗?

孙国平说,考古调查的勘探手段在山坡环境下很难有效进行,所以对瓦窑里遗址整体的范围、布局,很难通过考古钻探调查的手段来探明。“目前,我们只知道瓦窑里遗址的墓葬区和石器加工区,但是根据地形的判断,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应该在离墓葬区不远的山脚下,在富春江和龙门山麓的缓坡地上。”

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墓葬

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墓葬

粗放的石器

瓦窑里遗址最近处离富春江只有3公里,往南边走,就是龙门山脉,当时的人们就生活在龙门山脉和富春江之间的山坡地上,依山傍水。用方向明的话来说,瓦窑里是良渚古城刚拉开帷幕时的“富春山居”。

那么,五六千年前富阳人的生活水平怎么样?

20多座墓葬的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少量为石器和小件玉器。陶器基本器型是鼎、豆、罐、过滤器,比较简单,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跟同时期杭嘉湖地区史前文化居民相比,日用品相对粗糙和简陋。

那个时期富阳人的生活状况,原来是很不清楚的,材料很少,现在有了这样一个遗址,对富春江流域那个时代先民的生活状态、社会发展水平,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还有一件特殊的东西要提一下。

在20多座墓中,考古队员在大多数墓葬中发现了夹砂红陶过滤器,这种陶器成了墓主人的“标配”。这在全省同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随葬品。

孙国平说,陶过滤器在杭嘉湖地区有少量发现,但是基本上没有在墓葬中发现过。而在瓦窑里遗址,过滤器是作为主要随葬品出现的,非常独特。如果要分析原因,需要后期通过科技考古手段来检测。

其中一种可能性,就是这是富阳人爱喝酒的证明。

过滤器,我们原来认为它的功能是做酒的一种辅助工具。就像甜酒酿一样,要把酒酿中的饭粒和酒分开,需要一种过滤的工具。这种过滤器,它有特殊的构成,两个口子,一个小口,一个大口,我们推测小口是倒酒进去,下面的大口是为了存酒用的,小口部分是为了过滤酒糟,所以我们把它叫成过滤器。这么多墓葬中都出土了过滤器,而且其用途判断不错的话,也许可以推测,瓦窑里先民对酒有比较普遍的崇尚或爱好。

陶过滤器

孙国平说,如果饮酒是普遍风尚,或许可以进一步推测,当时除了开垦山地以外,瓦窑里先民也许还种田,生产粮食。

富阳人的石器,也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

考古队员发现了两处石器制作加工遗迹,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残石器和石器半成品,以及部分钻芯、磨石工具等与加工石器有关的遗物。这些石器体量大,厚重,加工也比较粗糙。

把周边自然环境条件联系起来,孙国平提出了一个概念。他认为,这里的古富阳人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已善于经营“史前山地农业”的生产技能。

因为人们在山坡地上生活,或者说在山地丘陵环境下经营农业,就要开发适合山地农业的早期生产工具,这样的农具在瓦窑里遗址就有不少发现,比如石锄、石斧,基本上可以用到山坡地的开荒。这在其他遗址中还很少发现。

因此,刚说到过滤器跟古富阳人饮酒有关,孙国平也有另一种更有意思的假设和理解:如果瓦窑里周边的环境不适合种田,而瓦窑里石器加工区生产的石器或许可以用来跟杭嘉湖地区做些商品的交换,从外地引进大米。

“富春江原始聚落的居民,为了适应山坡地的环境,已经开始制作和利用适合山坡地农业的生产工具。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拓展,或者说浙江地区的史前先民从那个时候开始了往浙江南部多山地丘陵地区拓展生存空间、经营多样化农业的步伐,浙江的史前社会从那时起就变得更加多元起来。”孙国平认为。

瓦窑里遗址的发掘,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孙国平是这么写的:

更加确定富春江两岸沿江区域,是浙江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北史前文化向浙江中部和西南部地区传播的重要通道。

以前浙江史前考古的重点,集中在杭嘉湖地区和宁绍地区,意味着浙江先民在史前时期或者新石器时期开拓的重点区域,在杭嘉湖地区和宁绍地区。而更往南,在浙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环境下,我们发现的遗址,以前比较少。实际上,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钱塘江以南大片的山地丘陵区,有不少先民的生活遗迹,而我们现在逐步往这些区域开展考古工作后,对这些区域的文化来源、文化面貌、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也慢慢有了一些了解。

2018年的发掘,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小型土坑墓(随葬少量印纹陶、原始瓷),汉至六朝砖室墓、土坑墓和宋代土坑墓,这说明瓦窑里遗址一带一直是富阳范围里一处稳定的历史聚落区。6000年,在这数万平方米的区域里,不同历史阶段的先民都选择在这里生活,留下了不同阶段丰富的历史遗迹。

我们可以根据考古发现,把瓦窑里的各个时代再串起来梳理一遍——

此地早期有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遗物;稍晚一点,有5000多年前崧泽文化时期的遗物,又有比较明显的良渚文化的墓葬和遗物;良渚文化之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也比较多;商周时期的土坑墓的发现,也有地域特色。

到了汉至六朝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几座土坑墓、砖室墓,还有陶窑,遗物中有原始瓷器、陶器、铁器、铜器。

汉晋时期的陶窑

到了唐宋时期,也发现了一些墓葬——尽管是比较简单的百姓墓葬——还发现了一些作为随葬品的青瓷器。

而考古队员发现的两座明清时期砖瓦窑遗迹,从结构、保存状况和形态来说,是属于比较少见的。从汉至六朝时期的陶窑,到明清时期的陶窑,都有发现,说明这个地方一直延续着专业化的陶器和砖瓦的生产,与当地自然村的名字“瓦窑里”正好契合。而如今的富阳,是专业化造纸基地,所以,制作陶器、瓷器,也是富阳这一带先民传统的生产手段、产业方向,说明此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在考古发现上得到了证实。

为什么不同时代的富阳人都选在此处定居?

明代前后的圆形陶窑

孙国平说,除了跟这里好山好水的地理环境有关,从文化关系上来说,它临近我们浙北的史前文化核心区:余杭、桐乡、海宁。“核心区有辐射功能,良渚可以说是一个早期国家,良渚发达的社会形态,对周边地区肯定会有所影响,一方面是文化因素的传播、物产和技术的输出,另一方面是人口的迁徙,族群的往外拓展或扩散。”

刚才说到的瓦窑里出土的过滤器,已成为良渚文化核心区及密切关系范围的标志物,不仅是良渚文化通过富春江、浦阳江河谷向浙西南的扩散,更是良渚文化中心直接影响和控制区范围扩大的反映。

所以,瓦窑里遗址的考古成果,也是良渚文化核心区以外地区的一个重要发现。孙国平指出:“如果从富阳城市发展的地理位置来看,有了瓦窑里遗址——不说杭州,就说富阳区,整个文明发展就是沿着富春江起步的,它也是富阳城市的源头,目前最大的证据就是瓦窑里遗址。”

写于2019年3月22日 KS7ZYW6lgo8TwYxd3VFXiExDwW4xqWDX/nS9Bf2o4SURip1N0qZd0j5xSvLpI/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