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和叔齐踉踉跄跄,相互搀扶着离开了周国,路上他们听人说,周军在牧野
和商军大战,结果商军大败,商纣王也在鹿台
自焚而死,天下的诸侯就一个接一个地向周国臣服了。
“唉!难道天下就没有正义了吗?”伯夷坐在一棵倒下的柳树上,长吐了一口气说道。
“大哥,如今我们该何去何从呢?”叔齐刚毅的目光落在了伯夷枯瘦的脸庞上。
“走!天地之大,岂能没有和我们一个想法的人?”伯夷很干练地站起身来就要走。
两人最终来到了河南洛阳附近的首阳山,隐居了起来。为了信守不吃周国粮食的誓言,他们便又过起了穴居野处的隐士生活。
有一天,两人在山上采薇菜
,遇到了一个妇人。那妇人见两人形同野人,衣衫褴褛,很是好奇。
“如今国泰民安,周王实行仁政,百姓衣食无忧,老有所归,你们何故躲在深山里受苦呢?”妇人含笑说道。
“周人是以不仁道的方式得到的天下,有什么好的呢?我们兄弟发过誓言,只要活在世上,就不吃周国的粮食!”叔齐有些懊恼地说。
“哈哈哈……这话可奇怪了!不吃周国的粮食?难道你们手里拿的薇菜就不是周国的了吗?如今天下都是周国的!”
伯夷听了这话不禁打了一个寒噤,手里的薇菜也掉在了地上。叔齐也无法反驳,怔怔地站在那里。
那妇人觉得无趣,就回身走了。过了许久,叔齐两眼闪着泪光,走到大哥的身旁,怯生生地问道:“大哥,难道我们错了吗?”
大哥伯夷没有回答,而是唱了一首歌:“登啊登,快登上那西面的山啊,上山来采薇菜,薇菜青青!新的暴政换了旧的暴政!远古的神农啊,虞夏啊,一去不复返呢!我们该归去何方?归去何方?哎呀呀,归去何方啊,命将绝!”
三日后,两人便饿死在了首阳山。
司马迁评论说:“有人说‘上天对人是没有亲疏贵贱的,但它会帮助那些善良的人’,难道伯夷、叔齐不算是善人吗?他们品行如此高洁,却最终饿死。况且,看看孔子有七十多个弟子,他独独认为颜回好学,符合仁道,可颜回生活贫困,缺衣短吃,早早地便死掉了。如果上面的话是对的,那上天是怎么对待善良的人啊!再看看那个强盗头子盗跖(zhí)
吧,汇集党徒,横行天下,最后寿终正寝,他又遵循的什么德行呢?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差距不是太大了吗?……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也都是各从各自的志向罢了。……一样的亮光相互辉映,同类之间相互应求。伯夷和叔齐虽然贤明,但若不是孔子的夸耀,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