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屈原被疏远的时候,楚国也迎来它悲剧的命运。秦国本来想攻打齐国,可齐国这时和楚国是盟国,秦国便不敢妄动。
为了免除后顾之忧,秦惠王就派张仪假装是逃到了楚国,用丰厚的礼品贿赂楚怀王:“秦国人非常憎恨齐国,而你们两国却是同盟国,如果你们楚国能够跟齐国断交,我敢保证秦国会贡献出商於
地区的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便听信了张仪的话,和齐国绝交了。
他派使者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却对使者很不客气地说:“我当初说的是六里的土地,哪里来的六百里!”
楚怀王知道后,大怒。他便兴师动众,讨伐秦国。秦国人反击,结果楚国大败,汉中
的土地也被秦国占领。楚怀王恼羞成怒,集中全国的兵力,又与秦军交战,结果又在蓝田
大败。魏国知道了,竟然趁火打劫,袭击了楚国。齐国人因为楚国的断交,十分生气,乐得袖手旁观。楚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秦国竟然提议让出已攻占的汉中土地给楚国,以求取“和平”,其实秦国此举一方面是为了稳住楚国和齐国的断交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楚怀王对张仪的愤怒。
谁知楚怀王却意气用事地说道:“我不想要汉中的土地,只想得到张仪才甘心!”张仪听了,哈哈大笑:“以我张仪一人却能换取汉中的土地,这再划算不过了!我愿意去楚国!”
于是,张仪去了楚国,楚怀王将其囚禁了起来。紧接着,张仪用丰厚的礼品贿赂了楚国的权臣靳尚,最终通过楚王的宠姬郑袖,得以向楚王说情,张仪又被释放了。
屈原这时已经被排挤在外,并不在国内,而是出使到了齐国,等到他返回楚国,了解了内情,便迫不及待地向楚怀王进谏:“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楚怀王很快就后悔了,可是张仪早已回国,追不上了。楚国的麻烦果然又来了,诸侯又大举进犯楚国,结果楚国再次大败,大将唐昧也被杀。这时,秦昭王又提出要和楚国联姻,想和楚怀王盟会。一再被骗的楚怀王,还是执迷不悟,竟然想要应邀前往秦国。
屈原忧心如焚。他劝阻楚怀王说:“秦国,那可是个饿虎贪狼一样残暴的国家。绝对不能轻信他们的话,我劝您别去!”
可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年少无知,执意劝楚怀王前行。他说道:“您为什么要放弃和秦国结盟这样大好的机会呢!”
最终,楚怀王去了秦国。可他刚进入武关
,早已埋伏好的伏兵,便断绝了楚怀王的回头路,想要劫持他,威胁楚国割让土地。楚怀王怒不可遏,哪里会答应这样无理的要求,便投奔到了赵国,赵国不敢惹秦国,便拒关不让楚怀王进入国境。
无奈之下,楚怀王只得又返回秦国,最终被拘留在秦国,直至死在那里,才被准许归葬楚国。此后,楚怀王的长子被立为新王,即顷襄王,他指派自己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楚国人听说子兰做了令尹,人人失望,家家丧气。屈原遭受嫉恨,此时正被流放在外,然而他无时无刻不怀念故土,关注楚国政局的动态。他还是难以忘怀楚怀王,常想着如果他能幡然醒悟,楚国政局的风气就能够改换一新。
“啊,上天啊!请你为我做证,这一切都是君王的缘故啊!他从前跟我约定好了的,可后来却又变卦呀!我所伤心的不是自己的流离失所,而是你如此反复无常。”
他在诗中如此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一传十,十传百,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便形成一定的舆论。这难免会被当政者所觉察,所痛恨。
这些诗句传到了令尹子兰的耳朵里,他勃然大怒。最终,他伙同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大说特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听,气得嘴唇颤抖,便把屈原流放到了更边远的地方。
屈原日日哀怨,泪流干了,人已憔悴不堪。他一生热爱而为之奋斗的楚国也在一天天走向毁灭,屈原无法忍受楚国的大好河山就这么毁掉,他唯有一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来期盼人们的觉醒。
他悠悠地走到了江边,找来一块大石,系在自己身上,抱着它,一步一步走进寒冷的江水。水没到了膝盖,他眼里又漾起了泪花;水没到了衣领,他再也不能迟疑了,便往前奋力一跃。茫茫江水,便只剩下了水声滔滔、沙鸥渺渺。
后来,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序》
中对屈原评价说:“他有着忠贞的人格、清白的品性,正直得像块磨刀石,像丹青一样永不褪色,矢志不渝。他从来不隐晦自己的看法,即使失败了也不顾惜自己,真是世所罕见的品性,俊杰里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