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
(zhuó)我缨
(yīng);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船头一个老翁一面唱着,一面娴熟地撑着竹篙,小船便如流水上的秋叶,飞快地划向岸边。
一到岸上,渔父便脚蹬着草鞋,撑起湿漉漉的渔网,把它晾在了木架上,然后折回船舱,去提那木桶。木桶里黑色的鱼头拥挤着,吐着气泡,大口大口地呼吸着。
正当他蹒跚前行,朝着那座低矮的榆木小屋走去时,突然听到枯枝折裂的声响。
他忙扭过头来,循声看去。这一看,使他吃惊不已,手里的木桶不由得滑落到地上,鱼也溅出了好几条。只见一个瘦长的人影,披散着头发,长衣博带,鬼一样地缓缓逼近。
“宁可忽然死去,在这流亡之途啊!我怎忍心那样谄媚呢?雄鹰不和燕雀同群,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只听他发出苍凉的声音,吟唱道。
“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不同道不合如何相安?……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就是古代圣贤所称赞的!”
待那人走到近前来,渔父看他满脸的憔悴,好似几天几夜未睡觉。他脸色苍白,眼窝深陷,嘴唇干枯得起了皮。
渔父皱了皱眉。
“您莫不是三闾大夫
屈原吧?”
听见有人对自己说话,那人便停住了脚步。渔父仔细打量,见他眼角的泪痕还未干,衣服上满是鬼针草的芒刺。
“您为什么会到这里来呢?”渔父咧开嘴一笑。
“我是被流放到这儿的……”屈原沙哑着嗓音说。
“无端地,您怎么会被流放呢?”
“天下都是浑浊不堪了,我却还保持着泉水的清洁;世人都如喝醉了酒一样,我却还保持着清醒,因此我便被流放了。”
“我听说聪明的人不会固守己见,而是能够随着世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既然世界都被污染了,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既然人们都迷醉了,您为什么不也喝上一杯呢?”说完,渔父又暖洋洋地一笑。
“可是……可是,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会拍一拍帽子上的尘土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会抖一抖衣服上的灰尘再穿上,一个人身体那样光洁,怎肯被外面的世界所污染呢?我宁愿沉没在这江水中,被那水中的鱼吃掉。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屈原眼睛通红,挥舞着双手,显得异常的激动。渔父便没再说什么。
“如果是我所追求的,即使死去,我又有什么好后悔的呢!我怨恨啊,那楚王……糊涂啊糊涂……怎么不体察我的一片忠心!”
屈原又唱着,失魂落魄地离开了。
从此,便再没人见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