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大理州绿色生态养殖概况

一、大理州畜禽养殖现状

2017年,大理州外销生猪70万头、牛10万头、羊60万只、家禽300万羽、禽蛋5万吨,畜禽外销收入突破50亿元。

2017年,全州加工乳制品32万吨,加工产值27亿元,乳制品加工占全省加工总量的65%;屠宰加工生猪388万头、肉牛24万头、羊32万只、禽1250万羽,产值80亿元;加工腌腊制品、冷鲜肉、火腿、牛干巴、卷蹄等肉制品3.6万吨,加工产值18亿元。

从2012至2017年,短短五年的时间,全州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7个,建成万头猪场10个、10万羽鸡场26个、千头牛场5个、千只羊场5个,建成万亩高原生态牧场5个,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提高到50%,比2012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全州完成猪种改良60万窝,其中人工授精32万窝;推广良种禽2450万羽;加工利用青贮饲料50万吨,推广人工牧草种植20万亩、专用青贮玉米种植6万亩;奶牛良种覆盖率100%、生猪良种覆盖率90%、肉牛良种覆盖率45%、羊良种覆盖率70%。全州不断扩大畜禽养殖规模比重,以适应养殖结构优化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需要,使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截至目前,全州通过畜牧部门备案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达2322个,累计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个、省级21个;建成5个万头猪场、3个万亩高原生态牧场、5个千头肉牛场、5个千只羊场、2个千头奶牛场、10个出栏10万羽的肉鸡场、5个存栏10万羽的蛋鸡场、350个奶牛家庭牧场。全州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乳品加工和外销产量占全省的60%左右,肉牛出栏、肉奶蛋人均占有量居全省第一,家禽产业位居全省前列。

全州拥有州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以上6家。全州乳品加工企业不断整合发展壮大,从2005年的13家整合为目前的3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1560吨。云南欧亚乳业、新希望邓川蝶泉乳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为省级龙头企业。全州现有永平阿巧C清真肉食品、云龙诺邓火腿、弥渡卷蹄等肉食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约为4万吨。全州现有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30多家,年饲料产销量达上百万吨。全州建有生物有机肥加工厂6座,年收集并加工畜禽粪便18万吨。全州共有18家畜牧企业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家畜牧企业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云龙诺邓火腿、南涧县无量山乌骨鸡、云龙矮脚鸡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为加强以洱海流域为重点的养殖污染治理,大理州制定《大理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相关工作方案。2017年全面完成全州12个县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2018年4月底完成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关停、搬迁工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洱海流域建成2座有机肥加工厂和18个畜禽粪便收集站,年收集处理畜禽粪便16万吨;日产3万立方米天然气的大型生物天然气工程已经投产。全州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88%。

二、大理州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发展规划

近几年来大理州各级畜牧兽医部门都在积极引导广大养殖户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但是不少地方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影响畜牧业绿色发展步伐。

(二)发展机制不健全

大理州不少地方在畜牧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养殖粪污治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一些必要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

(三)宣传、知识普及度不够

目前很多人对绿色养殖、生态养殖的认识,几乎都只停留在无公害、不用农药化肥、纯绿色等一些名词解释的层面上,甚至只把这些概念当作谋求高效益的一个噱头。

(四)科学养殖水平不高

在大理州部分地区,还有不少养殖户的养殖观念和养殖技术落后,仍采取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效益低下,亏损时有发生。

(五)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不够

大理州不少地方对龙头企业、家庭牧场、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不够,致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推动力不够,组织化程度低。

(六)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不够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品牌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品牌会给一个产业带来很多“好处”。但我国很多地方,在畜牧业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对品牌培育不够,主要表现在缺乏品牌意识、打造知名品牌力度小等方面。

(七)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执法力度不够,对拒绝接受重大动物疫病免疫、乱扔病死畜禽、销售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销售过期变质饲料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给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了隐患。

(八)饲料来源、品质管控存在较大漏洞

为了加快畜禽的生长速率,传统的畜禽养殖往往会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缩短畜禽的生长周期,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但给购买畜产品的人群带来一定的健康隐患。目前我省的饲料监督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进,在饲料的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难以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九)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1)小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缺少政策扶持。根据省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扶持政策,500头以下的养殖场不能列入省市综合整治项目,而大理市也尚未出台明确的补助政策和奖励资金,小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程缺乏合理有效的政府激励机制。

(2)畜禽养殖户有心无力。小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比较低,容易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其单位治污成本偏高,要其全部承担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资金也比较困难。

(3)小规模养殖场的治理工作更加迫切。由于小规模养殖场是一家一户养殖,布局不合理,有些甚至就在村庄之中,且基本没有污染处理措施,周边农户对其污染反响很大。

三、大理州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推广生态养殖

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生态条件以及农业资源的具体分布状况,制订出一个科学的规划方案,对现有的畜牧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坚持绿色养殖,实现从源头到产品产出的绿色化和安全化;积极引进和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和模式,例如“猪—沼—果”“猪—沼—菜”等模式;兴建科学养殖示范园基地,并在养殖过程中采用专业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实现养殖全过程的动态化监测,把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二)建立健全畜牧业绿色发展机制

在大理州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州建立起由畜牧兽医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发改委、财政局等多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对畜禽养殖密集区域,运用养治分离的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建设专业化生产、公司化运营的畜禽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畜禽养殖粪污利用机制;规模畜禽养殖企业建有农(林、果、菜、茶)牧结合粪污利用的自行循环机制;建立种养业对接的畜禽粪污利用互利运行机制;建立市场运作的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机制。

(三)加强引导,注重宣传

畜牧部门下发文件,召开现场会议,组织培训,与媒体进行宣传、指导和其他形式的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已逐渐成为养殖畜禽的主导模式,并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促进绿色环保发展。推行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解决畜禽产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保证产品质量。

(2)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绿色畜牧业,使畜禽粪便经发酵后可有效降解、消融,不产生任何废弃物,畜禽周围无异味,实现绿色养殖环境零排放、零污染。

(3)强化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正面宣传、主题宣传、深度报道、典型宣传,实现绿色养殖的经济化和环保化的研究与应用,深化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文化的建设,注重全媒体时代推行绿色养殖技术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

(四)不断提升科学养殖水平

加强养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省、州(市)、县、乡上下协调,科研中心、高等院校、中介组织、养殖群体多方参与的综合性技术推广体系,为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快科学养殖技术创新步伐。加强与畜牧兽医科研机构、院所的对接沟通;加强品种培育、饲草饲料、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粪污治理、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加强科学养殖技术的培训指导力度。以开展送科技下乡、畜牧科技进万家等活动为载体,组织畜牧专家、科技人员对广大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利用行业网站、地方媒体、电视讲座等形式,加大科学养殖技术的宣传普及力度,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化养殖水平。

(五)加大发展主体培育力度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坚持扶优、做强的原则,加快现有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培育一批从事畜牧业绿色发展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建立各环节相衔接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家庭牧场。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集中土地和林地,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着力建设一批“专业型、综合型、外向型”的家庭牧场,培植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打造“产、学、研”相结合,“养、种、管”相配套的高标准示范区;组织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自愿、自立、互助原则,引导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深入开展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评先和评优活动,对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授予示范社称号,并给予专项资金扶持,使其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六)大力实施发展品牌战略

着力品牌培育。积极调动和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畜产品优质优价的良性导向机制,引导畜牧业绿色发展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发展主体积极开展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力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畜牧业绿色产品品牌;加强市场开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畜牧业绿色产品品牌推介力度,通过产销对接、产品订货等形式,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在国内大中型城市开展品牌化营销,不断扩大绿色畜牧业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组织开展消费宣传、展示展销、新产品推介等活动,增强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不断培育和扩大成熟消费群体,增强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活力。

(七)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畜牧兽医行政综合执法力度。成立畜牧兽医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违法违规行为统一由畜牧兽医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查处。加大生产、流通、屠宰等重点环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查处生产、销售、使用假劣兽药、饲料和非法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省、州(市)、县(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兽医实验室建设,加强乡镇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八)建立合格的饲料原料基地

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中需要建立合格的饲料原料基地,保证饲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加强饲料厂与畜牧业的合作,共同建设饲料基地,并建立专业部门进行监督,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九)及时出台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补助政策

及早出台小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补助政策。根据其他地区的治理经验和我州的实际情况,建议补助方式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养殖户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对验收合格的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补助力度以污染治理工程总投资的50%~60%为宜。以治理一个300头猪左右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为例,预计工程总投入达12万元,按补助50%标准计算,每个治理点需补助资金6万元。

(十)加强和完善畜牧业市场体系与信息体系建设

依法加强畜牧业服务与管理:积极组织和协调管理部门,为养殖企业或农户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使技术服务部、畜牧业生产、供应、销售环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地方畜牧养殖业的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网络的品种改良、流行预测、疾病防治、草原建设、推广、实用技术培训、市场管理,为农牧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与此同时,要不断增强畜牧业技术运用的法制建设,加强与完善市场体系与信息体系建设、各种形式与主要畜产品市场规模建设,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农贸市场的建设。总之,信息化服务对畜牧养殖技术产业化的作用,无论是畜牧养殖业的产前、产中,还是产后,都至关重要。为了推动畜牧养殖技术产业化信息体系建设,必须打破现有的区域城乡分割体制,整合现有养殖业信息资源和渠道,以提高养殖业产业化信息队伍素质为基础,以加强畜牧养殖技术产业化信息体系建设为中心,以健全畜牧养殖技术产业化信息网络体系为重点,形成覆盖全国、连接国内外的畜牧养殖技术产业化信息网络体系。

(十一)加大发展投入力度

增加对畜牧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投入。省、州(市)、县(区)财政可设立并逐年增加畜牧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培育、规模饲养场标准化改造、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技术推广、畜产品开发,以及畜牧业检验检测设施建设等。同时会同相关部门整合资金,加大对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打造发展亮点,培育发展典型,提升整体带动能力;加大对畜牧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加强与建设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各大银行的合作,创新金融放贷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每年筛选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重点项目、重点基地、重点品牌,给予信贷支持。采取贷款担保、政策保险、贷款贴息等方式,建立畜牧业绿色发展投融资和担保体系。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的热潮中来,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灵活高效投入的新机制。 SDquuYMY4czMcc1DVMPCnAe3hko1OdXvTfIg93j/v0zSQcTJb3YPYDkWX2tYji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