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全国畜产品市场供给现状来看,猪肉产品的市场基本趋于饱和。生猪和肉鸡等肉类在熏木产品中生产份额占值较高。市场需要更加有特色、更加优质化的畜产品,这就需要从养殖端重新调整产业的结构类型。在稳定当前的畜产品结构类型的同时,让新型的驴、土鸡、蜜蜂、黑山羊、梅花鹿、放养黑猪、草食类牛羊等特色种类动物也被养殖户认识和发掘。只要给养殖户一定科学设计的引导,就可以形成规模化的养殖业或是生产一定的产品,提升生产比重。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在新乡村的建设中做精心规划,将畜牧产业与特色养殖、观赏驯养、餐饮品鉴、特色礼包等推介活动结合起来,增加畜种的多元化、畜产品的特色化,满足人们对畜产品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既是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又是助力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径。在运行方式上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养殖,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并扶大扶强,引导他们从单一养殖向服务加工、市场营销、全程社会化服务方面转型,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宣传推介产品,对接农超、农社,解决销售难题。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按照规定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红线,强化畜牧养殖生产全过程中排放污染治理,全面推进畜禽养殖生产中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自繁自养的养殖方式,制定农牧业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在畜牧产业发展中,积极推行“升级进档”,严格落实县政府关于畜禽养殖禁、限、适养三区规划,认真开展养殖场动物防疫许可、环保审批等准入条件的审批工作,查漏补缺,整改提升。在养殖设施方面,积极采用现代化装备,加强环境控制,提高自动化生产能力和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提供畜禽养殖福利。完善养殖场大门、生产区、畜舍“三级”综合消毒防控措施,切断疫病传播环节,降低畜禽发病率,减少药物使用量和抗生素残留。积极开展养殖场绿化、硬化、亮化、美化改造,将养殖场建设成“场在林中、绿在场中”、具有现代气息的绿色生态产业基地或园区。对有条件的养殖场推行煤改气、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实现生态环保。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畜产品高质量、高效益的转变。
产品优质是质量振兴农村的前提条件,也是养殖管理规范的内在体现。要实现规范化管理,一是健全管理措施,必须建立质量管控措施、各类岗位工作职责及畜种在不同阶段的饲养操作技术规范,确保生产人员到位、生产措施到位、技术标准到位;二是人员持证上岗,聘用的从业人员需有年度健康体检证、技能鉴定资格证(如疫病防治员、繁育员、检验化验员、饲养员),条件允许也可聘请行业专家、学校教授担任技术指导或顾问,提高科技含量;三是使用安全饲料,购买或使用饲料(预混料、浓缩料、全价料及饲料添加剂)必须索取饲料生产许可证,查验标签、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生产批号、GMP认证等,并存留档案,确保来源清楚、渠道安全;四是保障兽药质量,购买兽药时须索取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GMP认证书、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有禁用药、限用药、适用药名录,严格禁用原料药、人用药、激素药,严禁将治疗用药作为促生长剂药使用,出栏畜禽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五是科学防控疫病,制定适宜本场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并遵循“以监促防,防检结合”,健全抗体检验或病原监测记录。采取发酵、化制等方式处理病死畜禽,采用有机肥加工、沼气能源利用等方式,使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要确保畜牧产业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迈进。
加强养殖场污染防治,落实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设施是前提,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是目的。设置粪污设施时根据生产能力配套建设。目前国家主要推广有机肥和沼气能源生态利用模式,实现有机肥和沼液还田,为此,养殖场需要配套一定的土地面积予以消纳处理。按规模养殖场粪肥养分供给量(对外销售部分不计算在内)除以单位土地粪肥养分需求量,得出配套土地面积,实现清洁生产,种养平衡,资源利用。关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小型养殖场多采用化尸井(池)自然腐化;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采取堆积发酵或化制,加工成有机肥或工业柴油,既彻底消除了病原携带,又实现了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