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总体框架

本书以通海蒙古族为研究对象,以族际通婚家庭为研究场域,对通海蒙古族的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的关系模式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历史上的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

通海蒙古族历史上的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变迁过程,是本书研究的起点和重点。因资料缺损,以往对通海蒙古族的研究存在一些表述不清、前后矛盾的说法。而关于通海蒙古族的文化适应问题,也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成果。那么,通海蒙古族历史上的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具有怎样的发展演变轨迹?这些现有的资料和论断是否可以从其他资料中得到佐证?本书将结合历史文献、人口发展、墓志和家谱等资料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梳理、总结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的历史发展模式。

(二)族际通婚与文化适应问卷的编制与调查

笔者在国内外少数民族族际通婚与文化适应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编制了适用于通海蒙古族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测量影响通海蒙古族族际通婚的文化领域及其相关因素,以及族际通婚与文化适应的关系。鉴于以往文化适应研究对文化领域的划分,以及对文化适应类型和情景的研究,该问卷结合通海蒙古族的相关研究文献和实际调研情况,假设通海蒙古族的族际通婚与5个因素相关,即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伦理因素。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通海蒙古族的文化适应程度不同,族际通婚的范围和模式、民族混合家庭构成等也就不同。笔者通过前期的开放式问卷和深度访谈调查,形成并修正问卷的题项和条目,然后基于问卷调查的理论结构,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并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统计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和评估。

(三)族际通婚与文化适应的质性研究

探究通海蒙古族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的关联和深层文化内涵,需要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质性研究。笔者主要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选择较小数量的样本,依据预设的访谈提纲,对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个案访谈聚焦于通海蒙古族对通婚和文化适应更多细节的描述,考察通海蒙古族在民族混合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张力和文化融合,为对通海蒙古族的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关系议题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究,提供较为全面、深入的资料。笔者通过质性研究,进一步检验量化研究的结果,结合对问卷统计数据的分析,探讨通海蒙古族的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少数民族的族际通婚与文化适应的关联性与深层内涵,以及探寻在实践中各民族文化互通互融的途径和经验,从而寻找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有效方式。通过梳理、总结通海蒙古族从古至今在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中的状况和问题,通过深入调研,编制适用于通海蒙古族的调查问卷,进一步挖掘影响通海蒙古族族际通婚与文化适应关系的因素。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族际通婚与文化适应的关系模式,以达到解决问题和实践应用的目的。

(二)难点

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民族类别众多,在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变化影响下,怎样通过个案研究提炼出适用范围较广的理论模式、对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适用性检验和创新性研究等是本书的难点。当代西方学界对族际通婚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其理论范式多聚焦于移民社会整合,其暗含的族群同化倾向难以科学地解释当代中国的族际通婚现象 。因此,对以往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的理论研究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加以验证和完善,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历史和文化特点,批判性地检验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目前,在不同学科视域下开展的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研究关注的内容不尽相同。本书在民族社会学视角下,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理论与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传统和现状结合起来,运用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理论方法,结合数据资料进行理论模型建构,辅以反复论证分析,力求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dxxNjc62Y52KrXCgyvJ7G+0/lp/6Bi0a/NjvMgvjz13Fybx34n3oUXvVVVkH0b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