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团结进步是关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于民族工作又做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这一原创性重大论断写入党章 ;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导向下,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是新时代我国民族社会学的重要议题。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阐释,并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其中对族际个体间的接触和互动研究需进一步探讨。
族际通婚是一种重要且密切的族际交往活动,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是通过婚姻组建家庭的。家庭是社会的重要单元,民族文化部分地通过婚姻和家庭得以交流和交融,此外,少数民族在族际通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适应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借由族际通婚可以探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程度、文化认同以及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多民族社会的整合过程等。综上可知,少数民族的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视角。
云南通海蒙古族从北方草原来到西南高原,数百年来,他们经历了以族际通婚为主、族内通婚为辅到以族内通婚为主、族际通婚为辅的历史变迁过程,同时经历了由游牧狩猎到农耕渔猎等生产方式转变、文化适应的过程。元代随军迁入云南的蒙古族,与云南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一部分蒙古族逐渐散居融入其他民族,而镇守曲陀关的蒙古族军户后裔定居在通海的凤山脚下、杞麓湖畔(今玉溪通海兴蒙乡),形成了云南境内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兴蒙乡。通海兴蒙乡蒙古族的生产方式、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已少有北方蒙古族特点,而多具彝族、白族、哈尼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及汉族的特点。但是,他们仍坚守着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维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蒙古族文化。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的蒙古族是云南多民族社会中的少数群体,数百年来,他们在族际通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认同和多民族共融的文化适应结果。为了探索少数民族族际通婚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笔者使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对通海蒙古族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阐明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在族际通婚中的作用,以及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