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调整后发展、劫难后恢复、规范创新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的成立至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经历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这30年,新中国在经历长期战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其间,先是经历了三年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巩固了人民政权,恢复并发展了国民经济,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又遭受苏联逼债和三年自然灾害,紧接着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不断的政治运动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冲击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开展。我国学者将1949—1965年的十七年,称为新中国教育的创立、摸索和发展阶段;1966—1977年的“文革”十年中,学校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全部停止,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遭到重创。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至2009年的30年。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从0.3645万亿元增长至21.0871万亿元,增长近60倍。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时期,也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30年。学者徐国庆将改革开放后的职业教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中等职业教育恢复与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职业教育规模稳定与内涵初建阶段以及21世纪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与内涵全面深化阶段。

第三阶段,2010年到至今,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式增长转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是新型城镇化中人的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的现代化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对现有人才进行素质技能的提升;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城镇化、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都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云南职业教育的探索发展时期

1.发展背景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的30年,是云南职业教育的探索期。云南由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教育多以民族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云南基于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了“直接过渡”“和平协商”“缓冲土改”等特殊政策,使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其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直过民族”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期受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云南经济、文化、教育受到严重冲击。

2.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领导干部,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低,缺乏合适教材的困境。1951年,针对本省目前的技术教育数量不足及设备简陋等情况,云南省文教厅颁布了《云南技术教育发展初步方案》(草案)。1952年,云南省中等技术教育委员会正式成立,对本省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招生、经费、师资建设、教学等工作进行统筹。职业教育在经过省政府的大力推进之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1958至1976年间,云南的职业教育同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样,受到了两大冲击:一是“大跃进”时期的盲目发展;二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教育大跃进”首先是从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始的。“农业中学”是1958年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兴学校,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和发展教育事业要用“两条腿走路”方针的直接产物。很快,除了组织大批师生下乡下厂直接参加劳动外,还开展了“学校进工厂、农场”活动。一时间,各级各类学校几乎校校有工厂、农场,甚至班班有车间、农田或菜地。1960年,职业学校的发展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学校数量及在校生人数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超出了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条件,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1961年教育部确立了压缩职业教育规模的方针,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改革,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了职业教育在公众中的可信度。

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严重影响。这场运动以政治教育替代学校教育,致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瘫痪。

截至1978年,云南省普通中等教育专业学校有70所,普通中等教育专业学校专任教师数有2200人,招生人数为12800人,在校学生数为26600人,毕业生人数为9900人。

截至1980年,云南省的其他中等专业学校由1952年的7所增加到79所,在校生人数由1952年的3485人增加到19783人。

此后,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条例,并针对云南省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形式、规模,专业设置,师资设备等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以不断规范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

3.发展特点

(1)动手能力强,但专业限制较深。“动手能力强”是许多老中专生引以为傲的特点,但这种培养方式并非完美无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受限制的程度深。当时学校教育完全是计划体制,开什么专业、教什么内容由上级下达指令,职业教育教学方式重复性较高、灵活性较低。比如,讲生产劳动,学生就要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8周,不能轮换。但这种培养模式为当时的农业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可操作性人才,为当时云南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2)受政策影响较大。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影响,1954年成立的中华中学、农业中学学生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将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充实了当时的农村科技,为推广农业新科技、发展多种经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云南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时期

1.发展背景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至2009年的30年,云南职业教育处于改革发展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云南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云南的职业教育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云南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大大增加,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财政总收入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发展概况

(1)中等职业教育

到1999年,云南职业教育学校达到了209所,教师6900余人,在校生人数15.78万人。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骨干学校建设成效明显,培养体系逐渐完善。中等职业教育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优化了教育资源,相继创建起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专,全省每一个县都有了自己的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产、学、研相结合,积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服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储备人才。

2009年底,云南省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学人数达到了66.87万人,实施职业教育园区化建设工程,新建了12个职教园区,大力推进以职教集团化为重点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组建职教集团31个,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67万人,已超过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这些傲人的成绩为云南省职业教育进入更高更好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表3-1 2009年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情况

资料来源:《云南省2009年统计年鉴》

(2)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在“九五”以前,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几乎为空白。1984年,在省会昆明成立了市属高等职业院校——昆明大学,学校本身的规模不大,1996年该校在校学生767人,开设经济学、文学、工学3个专业,后来才逐步形成了较全的专业体系。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1999年云南公布了《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的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要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省作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试点,积极参与了新模式的改革探索。同年,经云南省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评审、省教委批准,在22个本专科院校(其中有普通高等院校、职工大学、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院)正式增设57个高职专业。同年7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等全省12所专科学校和职工大学开始试办高职班,共设置20多个专业,招生3140人。2000年,云南省获得国务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审批授权,开设高职教育的学校达26所,招生专业68个,招生人数6000余人,基本形成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学校和部分成人高校共同发展高职教育的格局,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的高职教育发展体系正式形成。

2005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使云南省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前推进,高等教育结构得到不断优化,高职高专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高职高专28所(其中专科院校7所,高职院校21所,高职院校中有6所民办高校),占云南高等教育的63.64%。

3.发展特点

(1)职教集团初步兴起

2005年,作为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玉溪市就组建了烟草、工业财贸、旅游服务等3个职教集团,开创了云南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之先河。随后,云南省曲靖职教园区、嵩明职教园区先后建起,推动了云南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云南省已建成31个职教集团,基本形成按州市布局、按产业布局的园区设置,推动了云南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2)开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除汉族外,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15个少数民族(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阿昌、景颇、布朗、纳西、普米、怒、基诺、独龙、德昂)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自改革开放后,云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号召,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改变了民族地区历史性的贫困面貌,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云南各地的中专院校以及少数民族的技艺,开展少数民族技艺培训班,如省民专“因地制宜,因族举措”“一山一寨,一族一策”,开展了茶艺班、舞蹈班等各种培训班和专业,为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自1999年开始,云南省高职院校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数、毕业生人数,均超过全省高校总数的50%。根据云南省2005/2006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十五”期间,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比“九五”末增加了20所;招生人数从“九五”末期的6000余人增加到41179人,同比增加85.43%,并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48.74%(全省高校招生84487人);在校学生10732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42.14%(全省高校在校生254687人)。 ruqbCGTS4/ncpN/EyimU0ZNXLKcevvIc+4iGTjxQjG63Xb+uflIAR0ZTAdhQMmz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