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事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蒲缥塘子沟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缥人”8000 多年前已在保山繁衍生息,属于云南早期智人。

公元前 250 年,李冰任蜀太守期间,开始修筑由僰道县(今宜宾)通往滇东北的官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常頞修筑五尺道,自僰道(今宜宾)经朱提(今昭通)至建宁(今曲靖),官道长达二千余里。

公元前 122 年(西汉元狩元年),张骞奉使西域,发现已有“蜀身毒道”,时西南夷有丝织品,当属永昌郡所产(周廷贤,云南民族史)。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王朝势力延伸至澜沧江以西保山境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孝武帝时通博南山、渡兰沧水,置嶲唐、不韦二县。”哀牢国由盛转衰,时有“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的歌谣,这是云南省有史记载最古老的歌谣。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父子率众归附东汉,以其地及洱海区域设当时全国第二大郡——永昌郡(《后汉书·明帝纪》),沿袭“永世良久,昌盛繁荣”之风,西南丝路官道全线贯通,汉王朝乃得以与缅甸、印度直接交往,永昌郡成了“金银宝货之地、殊方异域的集散地”,西南丝绸古道上的国际大都会。

东汉时期,永昌丝绸纺织业已较为发达,已有较高工艺水平。《华阳国志》记载:“永昌郡……蚕桑、绵绢、彩帛、文绣。”

公元 225 年,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越嶲郡、牂牁郡、益州郡、永昌郡)四郡后,为加强蜀汉在南中的统治,注意南中的经济开发,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

唐宋时期,保山先属南诏,为永昌节度,继归大理,改为永昌府。太和三年(879年),南诏从四川掳掠巧儿女工,把内地的丝纺丝织技术传入南诏,惠及永昌。所以旧时出产之干崖五色锦、保山永昌绸、大理赵州丝,以及滇缎曾驰名于世。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根据《中英江宁条约》,自五口通商以来,凡因条约开辟之商埠皆设置海关管理,“云南自设蒙自、思茅、腾越三关后,始有正式之国际贸易”。

清光绪年间建成腾阳会馆,当时主要为蚕丝、棉花商贾集中之地,故称为丝花会馆,位置在今隆阳区易罗池东南一带。

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永昌府开办蚕桑学堂,附设织染科;同年,永昌知府下令在城垣种桑10万余株。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迤西道秦树声同知江蕴琛开办蚕桑学堂,设蚕桑局,试办蚕桑。

民国八年(1919年),在李根源的支持下,保山督办李竹斋利用救济款扩建了保山实业团,成立“腾永实业公司”,为开发丝绸、针织品的生产,请来日本技师传授织绸技艺;同时,腾冲则由地方出资选派青年才俊到日本学习蚕桑缫丝手工工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 年,保山地区在专员公署下设建设科,主管全区农林、水利、交通等事务,各县也相应设立建设科主管辖区内蚕桑等各项工作。

1950年,保山专区根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农林特产税征收办法,纳税品种就包括有桑树。

1952年,在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方针政策指导下,保山专署曾几次召开蚕桑工作会议,号召农户利用现有桑树养蚕,积极缫丝,支援国家建设,增加农业收入。

1955 年,保山地委书记郑刚出席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在会上汇报了保山专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和景颇族地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做法,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这促进了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蚕桑等农业生产恢复了生机。

1956 年 7 月,保山县成立国营蚕丝厂,其前身为私营合丰针织厂,是云南省最早建成的国营蚕丝厂。

1960年,保山县在董官、小寨兴办蓖麻蚕制种场,当时蚕种场负责人为修泽义,年制蓖麻种2000盒,除供应本地外,还向省外供应。

1964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号召发展种桑养蚕。在保山地委书记赵善卿、林钧的率领下,地委板桥农业中心样板工作组在邢家湾建设蚕桑等农业样板,保山县在辛街区杜家公社建设蚕桑样板。

1964 年 11 月 15—18 日,保山县召开全县多种经营干部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辛街区的蚕桑样板;会议提出1965年要在11个公社发展蚕桑。

1965年6月1日—19日,省科协组织“保山专区经济林木考察组”到保山地区5个县考察。并分别撰写了考察报告,进行了学术交流,这对促进保山发展茶、桑等经济林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65年10月—11月间,农业部副部长江一真到保山地区检查农业生产和样板工作。同年,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农业组组长郑重,先后两次到保山地区调查总结样板工作。1966 年 1 月,中共云南省委在保山召开现场会,推广保山地委大兴样板田的经验。

1966年,保山县制定出台国民经济发展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确定重点打造杜家蚕桑样板,要求保山县林业工作站以青阳村为蚕桑发展重点,搞好技术指导。

1967 年,国家农业部、商业部的领导和专家在保山考察,认为保山发展蚕桑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1967年,保山全区实行蚕桑奖售政策,农民每交售1担鲜蚕茧,奖售30尺棉布(发布票),交售干茧的按照鲜茧的3倍奖售,交蚕丝的则为6.6倍。

1971 年,保山县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年),计划到1975年,发展新植桑园2万亩,年产鲜茧20万公斤。

1973年2月,保山地委在板桥公社召开保山地区蚕桑生产工作会议,参会人员有地区、县、公社的干部,会议提出要稳住蚕桑生产,发展蚕桑基地。

1974 年 8 月,保山县多种经营办公室组织各蚕桑公社、大队基层供销社、县商业局、县农业局和县多种经营办公室人员共计 40 多人,到楚雄州大姚县参观学习蚕桑生产。

1974年9月,保山地区组织保山县、施甸县蚕桑公社的部分干部,以及县蚕丝厂、县商业局、县农业局蚕桑技术人员共19名代表赴浙江、广东、楚雄参观学习。

1974 年,保山地区行署制定蚕桑发展规划,提出在保山、施甸和腾冲三县大力发展蚕桑生产。

1976年2月12—16日,保山地委在保山县召开保山地区蚕桑生产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共169人。同年,保山地委在施甸县仁和公社再次召开蚕桑工作会,巩固了蚕桑生产。

1979 年,施甸县茶叶、蚕桑业务从县农科所独立出来,正式成立施甸县茶叶蚕桑工作站,首任站长为蒋明琪,副站长为冯其树。

1980 年 5 月 6 日,保山地区行署蚕桑工作会在施甸县召开,行署副专员苏国相做重要讲话,施甸县委书记杨嘉宾主持会议。

1980年5月6日,保山地区三级干部工作会议在保山县召开,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作报告,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并成立了蚕桑生产领导小组。同年,保山地区行署根据云南省第一次全省蚕桑工作会议纪要的要求,制定了蚕桑发展的扶持政策。

1980 年,保山地委、保山地区行署召开大会,表彰 1979 年度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保山县农业局蚕桑技术员杨玉芬荣获地区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7月,保山县成立蚕桑生产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杜恩源任组长。

1981年,经保山行署批准成立保山地区茶叶蚕桑工作站,首任站长为朱志恒。同年10月,保山县蚕桑技术推广站成立,人员和职能从县农科所分出,首任站长为卢经铭。同年,施甸县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16个蚕桑生产重点基地县。

1982 年起,保山地委、行署决定提高蚕桑奖售标准,实行交售级内蚕茧每公斤奖售原粮1公斤,1984年提高到1.5公斤。

1982 年 2 月 25 日—3 月 2 日,保山县在河图公社召开蚕桑工作会议,贯彻保山地委、行政公署多种经营会议精神,安排全县蚕桑生产。

1983年5月,腾冲县成立茶叶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站,首任站长为邓永流。

1984年,农牧渔业部对在基层从事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25年以上的技术干部颁发荣誉证书、证章,保山市蚕桑技术推广站杨玉芬获此殊荣。

1984 年,保山地委、保山地区行署对在基层从事科技工作 20 年以上的技术干部颁发保山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地区茶桑工作站寸可昌、杨沛、杨锡珍获此殊荣。

1984年,地区茶桑工作站、地区茶桑学会派出6位同志到江苏、浙江、四川三省参观学习蚕桑先进技术。

1985年,保山地区行署计委下发《关于蚕改费和茧灶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保署计经办〔1985〕152号文),决定蚕桑技术改进费按照鲜茧价格的3%提取。改进费分配为保山市蚕桑站和施甸县茶桑站占 70%、保山地区茶桑站占 20%、保山地区外贸局占10%。

1985年,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玛九世(Bhumibol Adulyadej,Rama IX)访华,保山丝绸厂生产的丝绵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他。

198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保山市(隆阳区)为全省蚕桑重点县市,省政府决定从1987年起,以上年实际收购鲜茧为基数,到1993年止,按照收购蚕茧数量给予基地县、重点县有偿扶持,用于发展蚕桑。

1988 年,因蒙自县草坝蚕种场蚕种带毒超标,保山暴发家蚕微粒子病,生产者损失严重,蚕农无力养蚕。

1989年,保山丝绸厂获国家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证书。

1989 年 4 月,云南省经贸厅、云南省物价局联合印发《关于完善蚕茧最高限价的通知》,要求各地一律取消价外补贴,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蚕农无心养蚕。

1991年3月20日,中国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和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的专家,陪同4名日本蚕桑专家到保山市板桥镇考察桑园和蚕房建设。

1991年,保政通〔1991〕56号文决定,保山市(隆阳区)成立蚕桑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为副市长宗继贤,副组长为甑天才、魏亲貌。1992 年 5 月,领导小组组长改为副市长谢振中。

1992 年,中共保山地委政策研究室开展了“关于恢复和发展我区蚕桑产业”的专题调研,提出加强蚕桑基地建设;加快丝绸工业发展步伐;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等对策措施。

1992 年,由地区行署农业区划办公室牵头,制定《保山地区蚕桑开发规划》,提出在“九五”末期发展桑园1.5万亩,产茧1125吨的奋斗目标。

1994年,保山市(隆阳区)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八五”期间全省25个蚕桑基地县和6个优质茧基地之一。保山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了蚕桑基地建设合同书。

1995年1月,保山市人民政府(隆阳区)调整充实蚕桑生产领导小组,由徐洪祥副市长兼任组长,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市政府与蚕桑乡镇签订蚕桑发展责任状。

1995年6月5—7日,云南省蚕桑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在保山市(隆阳区)召开,会议由云南省农业厅主办,保山市农业局承办,会议确定了一批省级蚕桑基地县。

1996年7月,保山市丝绸厂因原料茧短缺,经营困难,与香港未央堂公司合资,改制为保山百斯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主营一次性注射器,“永昌绸”黯然谢幕!

2000 年 11 月,施甸县恢复发展蚕桑,把蚕桑产业列为发展农村经济,作为调结构、转方式、助农富的骨干产业来抓。

2001 年 1 月 19 日,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政府与浙江海宁丝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关于建设云南省保山市 5 万亩高产蚕桑基地协议书》,东西部合作发展蚕丝生产。

2001年6月1日,浙江海宁市丝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在保山投资成立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沈锦清,总经理为丁月芬,副总经理为陈伟国。同年,公司开始在隆阳区西邑乡八鸭塘承租土地进行蚕桑示范园区建设。

2001 年 8 月,隆阳区人民政府召开新世纪首次蚕桑生产工作会议。同年 9 月,隆阳区调整充实蚕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副区长张锭任组长,在隆阳区农业局下设办公室,之后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

2001年12月30日,施甸县召开蚕桑工作会,参会人员有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县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和施甸坝区 5 个乡镇的乡镇长或书记、农科站站长。县长主持会议,县委书记做重要讲话。

2002年,隆阳区政府决定安排蚕桑生产扶持资金343.80万元,并公开招聘录用蚕桑专职辅导员41人。

2002年7月9—14日,隆阳区副区长带领农业、财政及7个乡镇的领导共17人,考察陆良、祥云两县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002 年 8 月 21—22 日,全国“东桑西移”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研讨会在保山兰都饭店召开。国家茧丝办主任张延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提出把云南等地作为“东桑西移”的重点地区,每年投入一定额度的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扶持蚕桑产业发展。

2002 年 10 月,隆阳区调整充实蚕桑产业领导小组,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农业局副局长 3 人任副组长,成员有 13 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区政府与种桑乡镇签订了责任书。

2002年11月,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站成立,编制16人,首任站长为李宏峨,副站长为张家忠、杨旭。

2003 年 3 月,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在隆阳区板桥工业园区征地 60 亩,计划投资4500万元,新建6000绪自动缫丝生产线,年产白厂丝500吨。

2003年4月3日,施甸县人民政府与浙江海宁丝绸集团公司签订《2万亩优质桑园建设协议书》,双方携手合作共同发展施甸县蚕桑产业。

2004 年 2 月,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实施国企改制,由徐利根、杜忠于、丁月芬 3 人合资入股,其中徐利根占股58%,杜忠于占股32%,丁月芬占股10%,增资后注册资金为500万元,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徐利根。

2004年12月,由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编制《保山市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其中《蚕桑发展区域规划》提出 2010 年桑园发展到 10 万亩,养蚕15万张,生产白厂丝500吨,实现工农业产值1.5亿元。

2005 年 5 月 20 日,国家农业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鸣骥到隆阳区检查调研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同年5月30日—6月1日,云南省商务厅厅长带队到隆阳区调研丝绸产业发展。

2005年,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首批5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建成投产;保山蚕种场建成投产,成为云南省“东桑西移、浙桑入滇”首家蚕种生产经营企业。

2006 年,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于 3 月 18 日举行了缫丝厂周年庆典暨丝绸织造厂奠基仪式。同年,公司被商务部授予“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单位。

2006 年 3 月 19 日,国家茧丝办领导房爱卿、王北鹰一行前来考察调研保山蚕桑产业。

2006 年 4 月 24—26 日,云南省商务厅组织调研组深入隆阳区调研蚕桑丝绸产业发展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2006 年 5 月 23—24 日,由商务部主办的“东桑西移”工程东西部蚕桑基地建设洽谈会在保山召开。表明保山作为“东桑西移”的“试验田”取得了成功,也标志着国家蚕桑产业重新布局调整这一战略决策已经由设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7年5月,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更名为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公司在施甸县注册成立施甸丝缘丝绸有限公司(分公司)。6月,公司入驻昌宁县,成立驻昌宁办事处,开展前期工作。同年,公司建成2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和丝绸经编生产线。

2007 年 7 月 19 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丹增率省委、省政府及省人大办公厅、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等涉兴边富民工程单位组成的督查组,在市委副书记杨毅、副市长刘刚的陪同下,到施甸视察蚕桑种植和蚕茧收购工作。

2007 年 8 月,保山市政府副市长刘刚率队深入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和腾冲县调研蚕桑产业发展,提出拓展新区,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30万亩的战略设计。

2007年,施甸县被国家商务部、国家茧丝办列为“国家级蚕桑基地”。

2007 年 10 月 17 日,保山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保政发〔2007〕147号文),制定了蚕桑生产向昌宁县延伸,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蚕桑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等五项措施,明确提出将保山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和在国际市场有较大影响力的生丝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的发展目标。

2007年11月,隆阳区人民政府抽调人员,组建15人的蚕桑工作队,赴西山片杨柳乡、瓦房乡和瓦马乡开展蚕桑发展工作。

2007年11月28日,昌宁县举办第一次蚕桑技术培训会。培训对象为昌宁县蚕桑办的全体人员、各个乡镇的驻村技术员,当年昌宁县新植桑园11000亩。

2007年12月28日,昌宁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2008年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昌政发〔2007〕90号)文,计划新植桑园1万亩,年养蚕5050张,产茧15.15万公斤,实现农业产值303万元。为此,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2008 年 1 月 1—2 日,刘刚副市长分别对昌宁县更戛、漭水、田园的蚕桑新植进度进行调研。同年1月3日,市政协主席、市蚕桑领导小组组长张静、副市长刘刚带领市农业局、保山利根丝绸公司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施甸丝缘丝绸缫丝厂进行选址。

2008年3月18日,张静到昌宁县湾甸乡视察蚕桑新植情况。3月18—21日,保山市人大对保山市蚕桑产业进行了为期4天的视察工作。

2008 年 4 月,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董事长徐利根被保山市人民政府授予“保山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同年,公司当选云南省茧丝绸协会会长单位,徐利根当选云南省茧丝绸协会首届会长。

2008 年 4 月 15 日至 5 月 16 日,昌宁县举办第一期蚕桑辅导员培训班。在进行 2天理论培训后,到隆阳区八鸭塘基地进行30天的养蚕实习。

2008年5月7日,云南省茧丝绸协会蚕茧收购专题会议在隆阳区召开。会议由云南省茧丝绸协会主办,会议确定了2008年全省蚕茧收购的参考价格和收购办法。

2008 年 7 月 3—4 日,市政府召开全市核桃茶叶蚕桑产业发展现场会。市长作重要报告,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分管副市长分别讲话,五县区政府作了工作汇报,6家先进典型作了交流发言。

2008年7月22日,昌宁县引进浙江桐乡市丝绸企业,注册成立昌宁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戴跃庆。

2008年8月,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被农业部八部委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保山市首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2008年9月17—19日,市蚕桑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市政协副主席罗兴志率领市农业局和市蚕桑办人员一行4人对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

2008 年 10 月 7 日,保山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 2009 年蚕桑生产的意见》。提出2009年目标任务,明确2009年市级财政安排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30万元。

2008 年 10 月 28—29 日,市政协主席、市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张静率市政协、市农业局、市蚕桑办、隆阳区委、隆阳区政协有关人员到隆阳区西山三乡调研蚕桑工作。同年10月29日,市农业局局长、市蚕桑办主任张开位一行,到施甸县检查蚕桑生产工作,实地查看晚秋蚕茧交售、冬季桑园管理情况。

2008 年,为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领导,市、县(区)相继成立了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人员,组建蚕桑产业办公室,积极履行蚕桑生产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督促、发展规划、信息提供等工作职责,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009年3月18日,市政协主席张静带领市农业、水利、财政、发改委等部门负责人一行,在施甸县政协主席、副县长、人大副主任等的陪同下,深入施甸太平镇等子村调研桑苗移栽情况。

2009 年 3 月 26—28 日,云南省蚕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研讨会在隆阳区召开。云南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省蚕蜂所、全省茧丝绸公司、全省蚕学会、茧丝绸协会及理事单位共165人参会,副市长刘刚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

2009 年 4 月 21 日,市政协主席张静率市蚕桑办、市政协办到隆阳区瓦渡、瓦窑两乡镇调研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009 年 5 月 4—12 日,市蚕桑产业领导小组组长、市政协主席张静率考察组到曲靖市陆良县和广西南宁市、宜州市等地考察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同时在桂林市参加了全国茧丝绸产销观摩会。

2009年6月,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云南云迪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板桥镇征地58亩,建设标准厂房18000平方米,年产300万米丝绸生产线建成投产。

2009年8月18—19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队到隆阳区和施甸县调研蚕桑产业,并在保山召开了“全省蚕桑产业发展调研座谈会”,制定蚕桑发展重大战略。

2009 年 9 月 18 日,保山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 2010 年蚕桑生产的意见》,提出2010年目标任务,明确市级财政安排230万元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建设30个蚕桑专业村,巩固提升老桑园和技术培训。

2009 年,昌宁县成立蚕桑技术推广站,核定人员编制 12 人,首任站长赵志诚,副站长饶泽峰,支部书记罗会军。

2009年11月,昌宁县被列为云南省10大核心基地县之一。

2010年3月20—22日,农业部种植业司经作处处长封槐松、省农业厅调研员浦国俊,到我市调研指导蚕桑抗旱救灾工作。同年4月27日,市政协主席张静带领市农业局等单位到施甸县姚关镇察看桑园新植现场。5月5日,张静率市农业局和市蚕桑办领导到隆阳区检查调研蚕桑工作。5 月 7 日,云南省蚕桑蜜蜂研究所所长、蚕桑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平到昌宁县视察蚕桑生产工作。

2010 年 5 月 10 日,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江一行在市政府主要领导陪同下,到施甸县由旺镇调研蚕桑产业。同年 7 月 8 日,保山市副市长刘刚率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由旺镇永福村等地调研蚕桑生产。同年 8 月 16 日,保山市政府主要领导、市政协主席张静到昌宁县田园镇调研蚕桑生产,并召开座谈会。

2010 年 9 月 19 日,保山市政府召开全市 2010 年蚕桑工作会议,刘刚副市长主持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 2010 年蚕桑工作,安排部署了 2011 年蚕桑生产任务。市蚕桑领导小组组长、市政协主席张静作了“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努力推进蚕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报告。

2010年,云南省财政厅安排保山市省级蚕桑产业发展资金550万元;省委副书记到保山调研指导工作时安排省级扶贫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扶持三县区10个蚕桑核心基地乡镇建设。

2010年10月27日,保山市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保山市2011年蚕桑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决定市级财政安排250万元资金扶持蚕桑产业发展。

2010 年 10 月 29 日,云南省委书记、省长、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副主任为首的全省农业产业化调研组莅临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考察调研。同年,公司被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云南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称号。

2010年12月24日,市政协主席、市蚕桑领导小组组长张静率市农业局、市蚕桑办和保山利根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到隆阳区和施甸县督查蚕桑工作。

2010年12月,市蚕桑产业办公室制定《保山市“十二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5年全市建成优质蚕桑基地30万亩,养蚕45万张,产茧1.6万吨,生丝产量达到 1000 吨,坯绸产量达 600 万米,产蚕丝被 15000 条,实现工农业产值 10 亿元,利税6250万元。将保山建设成为云南优质原料茧和高品位丝、绸加工出口基地,将蚕桑发展成为继烟、糖、茶等传统产业之后的又一特色优势产业。

2011年7月1—2日,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助理调研员浦国俊、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养蚕与栽培室主任陈松,在市农业局副局长兰子国等的陪同下,对我市蚕种生产进行检查指导。

2011 年 8 月 23 日,保山市蚕桑工作会在隆阳区召开,会议由副市长刘刚主持,市政协主席张静作讲话。会议总结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有利形势和大好机遇,安排部署了2012年的蚕桑产业工作。

2011 年 9 月 8 日,保山市政府出台《关于 2012 年蚕桑生产的意见》,提出目标任务,决定 2012 年市级财政安排 200 万元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蚕茧直补、病虫害防治和技术培训等工作环节。

2011年10月24—25日,保山市农业局邀请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教授对全市蚕桑技术干部、乡镇蚕办主任、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养蚕大户共计98人进行了培训。

2011年11月23日,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和省委主要领导莅临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视察非公企业党建及丝绸加工情况,极大地促进了我市非公企业党建及蚕桑产业的发展。

2012年1月29日,市政协主席张静一行调研施甸县蚕桑产业,视察了何元乡桑园间套种辣椒—青蚕豆模式,在县农业局会议室听取情况汇报并提出要求。同年 3 月21日,张静一行再次到施甸调研桑园间套种情况。

2012年6月6日,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董占鹏及岗位专家陈松、白兴荣到昌宁县调研蚕桑生产。同年6月10—14日,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所长计东风、桑树品种专家吕志强研究员,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陈松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徐升胜博士等一行 6 人组成的国家桑树资源与育种专家考察团到隆阳区、昌宁县和腾冲市考察桑树种质资源。

2012年6月,云南林玉航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人代表杨钧林。该公司是云南省第一家从事蚕桑产业综合开发利用及果桑产品精深加工、销售的企业。

2012年7月26—27日,保山市蚕桑产业办公室组织隆阳区、施甸县和昌宁县蚕桑办、市经作站及三县(区)技术部门一行10人,到山东省农业大学观摩学习桑树秋伐、小蚕人工饲料育、地蚕大棚育等新型实用技术。

2012年8月20日,保山市蚕桑生产工作会在隆阳区召开。板桥镇人民政府等8家单位作交流发言,市政协主席张静作报告,市农业局局长段生维安排部署了2013年蚕桑生产工作,三县区领导分别与保山市政府签订了《2013年蚕桑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

2012 年 8 月 21 日,保山市政府出台《关于 2013 年蚕桑生产的意见》,提出目标任务,决定2013年市级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扶持蚕桑生产发展。

2012 年 9 月 5 日,重庆市黔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作禄、副区长栗永特带领蚕桑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及全区 22 个乡镇的负责人一行 28 人到保山市考察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012 年 11 月 10 日,保山市工商管理局分管市场的副局长、市场科科长等一行对施甸县蚕茧收购市场进行调研。

2012年12月,“利根”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2013 年 1 月 14 日,保山市蚕桑工作现场会在施甸县召开。会议由副市长刘刚主持,市政协主席张静作报告。会议分析总结了全市蚕桑生产,交流了各县区工作经验,安排了2013年蚕桑工作。同年5月10日,保山市召开全市蚕茧收购工作会议,农业、工商、税务、企业负责人共70余人参加会议。

2013 年 5 月 20—22 日,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在保山市昌宁县召开蚕桑现场观摩会,首席科学家和各功能研究室、中心试验站、区域推广站专家(站长)及技术团队成员出席。

2013 年 7 月 22 日,云南省副省长带领农业、财政、水利、商务等副厅级领导一行,在市县级领导及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到施甸县由旺镇永福村调研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013 年 9 月 29 日,保山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 2014 年蚕桑生产的意见》,提出2014年目标任务,决定市级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扶持蚕桑生产发展。

2013年12月“利根”生丝产品被认定为云南省名牌产品。

2014年6月24日,保山市召开蚕桑工作推进会,与会代表参观施甸县由旺镇银川村、常村和甸阳镇大竹棚村新植桑园示范样板,听取现场介绍。

2014年9月,保山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2015年蚕桑生产的意见》,决定市级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扶持蚕桑生产发展。

2014 年 9 月 17—18 日,保山市蚕桑工作会议在隆阳区召开。副市长丁昌吉主持会议,隆阳区蒲缥镇等 4 家单位作交流发言,市蚕桑产业领导小组组长张静作报告,市农业局局长段生维安排部署2015年蚕桑生产工作。三县区领导分别与市政府签订了《2015年蚕桑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并作表态发言。

2015年5月23日,商务部特派员李朝胜、驻昆明特办和云南省农业厅人员一行3人,赴保山市就“东桑西移”、蚕桑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

2015 年 9 月 15 日,保山市蚕桑生产工作会在隆阳区召开。副市长丁昌吉主持会议,市政协主席张静、保山市委副书记刘刚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会议总结分析了2015年的蚕桑生产,安排了2016年蚕桑生产工作,与会代表参观了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高产示范桑园。

2015 年 11 月 2 日,保山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 2016 年蚕桑生产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 2016 年工作重点为:发展新桑园,改造低产老桑园,建设高产桑园示范区;推广种桑养蚕技术,突破养蚕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2016 年 1 月 21 日,隆阳区召开 2016 年农业工作会议,总结和安排了蚕桑生产工作,对蚕桑考核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瓦房等7乡镇和隆阳区蚕桑站共8个单位获奖。

2016年6月,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三个股东合并,徐利根占股100%,变更成立自然人独资有限公司。

2016年8月,保山市农业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蚕桑重点布局18个乡镇,加强桑园中低改力度,提高种植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建设高产桑园10万亩,将保山市建设成为全省蚕桑种植基地、生丝和丝绸加工基地。

2016年8月4日,“云南省蚕桑技术培训班”在隆阳区召开。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领导及全省各州市经作站的工作人员近10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观摩了隆阳区板桥镇西河村桑园套种示范样板,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刘训理、浙江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琴到会作专题讲座。

2016年8月18日,经昌宁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昌宁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站,加挂昌宁县蚕桑技术推广站牌子,首任站长洪杰、副站长杨研学、支部书记饶泽峰。

2016 年 9 月 23 日,“云南省蚕桑体系现场培训会”在保山召开,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及部分州市县相关负责人共69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观摩了永福村早秋伐示范样板,首席科学家董占鹏就组织进行“十三五”产业区域化布局研究以及省力化、机械化、轻简化栽桑养蚕技术攻关作了安排部署。

2016 年 9 月 29 日,保山市召开蚕桑工作会议,各县区主要领导以及市直有关部门、企业负责人等70余人参会。副市长丁昌吉主持会议,市蚕桑产业领导小组组长、市人大主任张静作报告,市农业局局长段生维分析总结了2016年蚕桑生产取得的成效,安排部署2017年蚕桑生产工作。

2017 年 4 月 22 日至 5 月 7 日,隆阳区西邑乡举办了以“云南隆阳,桑韵西邑”为主题的首届桑葚旅游文化节,是省内第一个以桑葚为特色的旅游文化节,蚕乡西邑吸引了本地和昆明、玉溪、大理、临沧等州市的游客2万余人参加。

2017年5月,云南林玉航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桑葚”系列产品,被保山市人民政府认定为保山市第5批重点新产品。

2017 年 5 月 9 日,保山市人大主任、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张静到隆阳区西邑乡小羊邑村、王寨村、乡蚕桑文化馆和林玉航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考察调研。

2017年5月,缅甸、泰国、柬埔寨有关人士来隆阳区西河村、左所村参观调研蚕桑生产,隆阳区农业局蚕桑技术人员介绍情况。

2017 年 8 月 13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龙,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徐安英,国家蚕桑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西南大学博导鲁成一行到隆阳区调研指导抗血液型脓病“华康2号”“华康3号”新品种饲养。

2017年,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注销云南云迪纺织科技有限分公司,经编生产迁回海宁“浙江恒迪经编有限公司”。

2017年以来,隆阳区、昌宁县依托“沪滇合作项目”,投资8601.6万元,兴建一批小蚕共育中心,实施完成生产道路、生产用水、大蚕房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成3万余亩高产示范基地,蚕桑成为山区、半山区许多农户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

2018 年 1 月,腾冲迅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并在腾冲市团田乡、蒲川乡和清水乡开始种植桑树,2020 年腾冲市有桑园 1443.5 亩,共养蚕 2738 张,产茧 99.5 吨,鲜茧产值372.2万元。

2018 年 10 月 17—23 日,为认真学习借鉴省外蚕桑生产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了隆阳区蚕桑产业更好发展,隆阳区政府组织区农业局、扶贫办、蚕办、蚕桑站、蚕桑核心乡镇和企业一行 19 人,深入浙江、江苏、广西、广东四省蚕区,观摩了蚕桑新设备,考察了桑产业多元化开发利用,调研了标准化蚕房建设,学习了小蚕共育示范基地、优质桑苗出口培育基地及文化场馆建设。并与当地蚕桑专家、丝绸企业老总、蚕桑合作社负责人和蚕农代表进行了广泛座谈交流,共谋产业发展大计。

2018 年以来,龙陵县在勐糯镇开始种植桑树,2019 年有桑园 500 亩,养蚕 550 张,鲜茧产量1.93万公斤,总收入84.7万元。

2019 年 6 月,机构改革,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站撤销,业务和人员并入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同年,施甸县茶叶蚕桑工作站撤销,业务和人员并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9年7月2至3日,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董占鹏一行4 人深入隆阳区和昌宁县,对保山市家蚕抗脓病品种“云抗 1 号”品比试验、桑树品种资源圃、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设、新植桑园示范样板、乡村振兴等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2019 年 7 月 19 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顾国达教授一行 8 人在省农技推广总站蚕桑科技长张丽,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正尧陪同下,深入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西河村、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调研保山市蚕桑产业发展及技术推广服务情况。

2019年11月29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梁基一行4人深入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视察了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家蚕饲养设施,古桑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繁育工作,详细了解蚕桑生产情况和技术需求。

2019年12月19日,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何树林一行5人,到隆阳区瓦房、瓦马乡检查指导蚕桑工作,调研蚕桑产业在精准扶贫中取得的作用和成效。

2019年,隆阳区在省内率先引进推广“智能化小蚕共育”设备和技术,之后依托沪滇扶贫协助项目支持,整合地方涉农专项资金,在瓦房等8乡镇新建智能化小蚕共育中心46座。

2020 年 1 月,因机构改革,成立隆阳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原隆阳区蚕桑技术推广站撤销,其人员及相关业务全部并入隆阳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2020年4月2日,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与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组建成立“保山凯喜雅丝绸有限公司”,凯喜雅控股 65%,自然人徐利根占股35%。同时新公司与隆阳区政府、施甸县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8月22—23日,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培训班在怒江、保山举办。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省委副书记王予波出席会议。承担东西部扶贫协作任务的东部9个省份、14 个城市,中西部 14 个省份、20 个州市和安徽省、江西省扶贫办及 9 家企业的200余人参加会议。

2020年,隆阳区在全区试行养蚕生产保险,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山市隆阳支公司承保,以户为单位投保,养蚕保险费率为1.5%,保险费按照饲养蚕种数收取,15 元/张,由区财政、保山凯喜雅丝绸有限公司和养蚕户分别承担 8.5 元、5 元和1.5元,全年实际参保23221户次。

2020年12月14—18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试验室博士生导师何佳宁、博士轩亚辉,云南省蚕桑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李镇刚,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杨旭等一行8人组成调查组,深入隆阳区瓦窑镇、芒宽乡,昌宁县耈街乡,腾冲市五合乡,龙陵县腊勐乡开展桑树野生种质资源调查。调查组在芒宽乡吾来村发现野生桑树群落,其中一株古桑树高49.8米,地径2.7米,冠幅59.2米×57米,据专家初步判定树龄在500年以上,为全国最大“桑树王”。 eo0bsvH4JWdLwoo109Sx56swISMNbseKkPbwVRxkdEOgE+FH/GY31pFo2O2IXAq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