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是种植业中种养结合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产业。桑树喜温喜湿,越是高温多湿的地方,桑树生长越旺盛,桑叶产量越高;家蚕喜欢温和凉爽、昼夜温差大、大气相对湿度偏低的气候环境。因此,必须选择最适宜区或次适宜区,既适合桑树生长发育又能满足家蚕生态条件的地区发展蚕桑生产,建设桑园。
保山蚕桑气候生态条件在各级农业区划中处于最佳位置。中国蚕业区划将年降雨量 500 毫米以上,≥10℃活动积温 2600℃以上,无霜期 120 天以上的地区列为宜蚕区域,其中又以北纬23°~26°之间的地区为最适宜区。保山地处东经98°05'~100°02',北纬 24°08'~25°51'之间,冬季不受平流降温的影响,夏季不受台风的侵袭,形成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光热条件优裕、雨量充沛、干湿分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等特点,被誉为中国蚕桑的天堂。
20世纪80年代《保山地区种植业区划》根据蚕桑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按照海拔高度将保山地区蚕桑生产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最适宜区:海拔1400~1700米地带,3至4月平均温度13℃至22℃,6至8月平均温度 20~22℃,≥10℃活动积温 4900℃至 5800℃,无霜期 230 天至 260 天,年降雨量 1000毫米左右,如保山坝、施甸坝、蒲缥坝、丙麻坝和西邑、水长、太平、姚关等区域。
适宜区:海拔1200~1400米和海拔1700~20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光、热、水、土都适宜蚕桑生产,如腾冲市的中北部坝区,昌宁的右甸坝、勐统区、柯街、龙陵坝区、镇安区、龙山区的部分地区。
不适宜区: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区和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低热河谷区虽有利于桑树生长,但持续不断的≥35℃甚至≥40℃的高温对饲养家蚕不利。高寒山区气候寒冷,桑树生长期短,无论生物产量或经济产量都低,但随着养蚕技术的不断进步、家蚕品种的改良,养蚕设施设备改进,不适宜区范围有所收窄,目前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区和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均有桑园丰产基地和蚕茧高产典型。
1987 年 8 月,由邱荣州主持编写的《保山地区种植业区划》将保山蚕桑生产分为两个区,即:中北部中山盆地蚕区和中南部低山盆地蚕区。2000 年以后,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种植区域扩大,新增东南部中山蚕区和中部河谷蚕区。
该区位于保山市的中北部,包括隆阳区的板桥、河图、汉庄、辛街、水寨、瓦马、瓦渡、瓦房、瓦窑等12个乡镇。本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6℃,年平均最高温 22.1℃,年平均最低温 10.3℃,≥10℃活动积温 4929.4℃,无霜期 281.3 天,年降雨量974.2毫米。
该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土壤以水稻土为主,耕层深厚,一般熟化较高,结构良好,多数保水、保土、保肥,适宜蚕桑生产的发展。
该区位于保山市的中南部,辖施甸县甸阳、仁和、由旺、水长、何元、姚关、太平和隆阳区的蒲缥、西邑、丙麻等 18 个乡镇。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最高温 23.5℃,年均最低温 12℃,≥10℃活动积温 5798.6℃,无霜期 317天,年降雨量944.9毫米。
该区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有利于喜温喜湿桑树生长发育;霜期短,有利于延长桑树生长期,增加养蚕批次,增加经济产量;本区四季无明显寒暑,全年可饲养多丝量家蚕品种,多丝量品种产量高,茧层厚,一粒茧丝长可达1300米,丝质优,可缫制高档丝。
该区位于保山市的东南部,包括昌宁县的田园、达丙、漭水、温泉、勐统、更嘎等10个乡镇。本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 14~17℃,年平均最高气温21.9℃,年平均最低气温9.7℃,≥10℃活动积温4000~5000℃,无霜期220~280天,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
该区气候温凉,热量不足,1700 米以下地区晨雾日数多,8 月、9 月阴雨低温对秋蚕饲养不利。合理调整布局,可重点发展一些新桑园。
该区位于保山市的中部怒江、枯柯河流域地带,辖隆阳区的芒宽、潞江、杨柳,施甸县的旧城,龙陵县的勐糯,昌宁县的柯街、鸡飞等12个乡镇。本区属北亚热带至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 21.5℃,年平均最高温 29℃,年均最低温 15.5℃,≥10℃活动积温7800℃,无霜期358天,年降雨量751.4毫米。
该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少地多,劳力缺乏,耕作粗放,单产低,生产潜能未能充分发挥;光、温、热等气候条件较好,适宜桑树生长,但夏秋温度过高,对养蚕不利,只有采取一定措施改善小环境才能保证蚕茧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