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永昌道遗迹

永昌道始于碧波荡漾的洱海之滨,止于风光旖旎的孔雀之乡,蜿蜒于横断山南部的群峦叠嶂之中,跨越奔腾不息的沧江、怒江。一路之上,无论在那些沃丰秀美的平川中,还是险道盘空的峻岭上、广袤幽深的旷野内、涧水飞扬的峡谷间,都广泛分布着众多绚烂多姿的文物古迹。时光缓缓流淌,马帮铃声被岁月蒸发,然而沿途道不尽的古刹、古桥、古村落,数不清的红尘古渡、邮驿站点、雄关险隘、碑刻题记,它们各自记载着古道的变迁,仿佛还在叙述昔日的辉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博大深邃的文化依然沿着这条古道侵入山谷的河流中长流不息,风雨难摧。

一、汉庄城址

汉庄城址位于保山市兰城办事处汉营村东侧,是汉晋时期永昌郡郡治。城址面积 11.6 万平方米,城墙用红黏土掺砂石夯筑而成,城址内外发现大量方格纹、菱形纹砖和五铢钱,朱雀纹、卷云纹瓦及板瓦、筒瓦等;在城址附近先后发现多处墓葬,出土了“建武四年”“元康四年”的铭文砖,以及书有“长乐寿未央”“益寿未央”的吉语砖,都是汉、晋时代遗物。汉庄城址是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一处汉代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和了解云南古代文明状况,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图1-6)。

图1-6 汉庄城址保护碑

二、永昌城址

图1-7 保山城南门

图1-8 仁寿门城门洞遗址

太保山下的永昌城,历来是云南的政治、军事重镇,这里是“九隆神话”的发源地,“九隆”也被认为是哀牢夷的祖先。永昌城始建于唐天宝二年,系南诏王皮逻阁所建,规模在滇时为翘楚。明初仿金陵模式扩城墙,纳太保山入城,城四周置升阳、镇南、龙泉、安定、永定、仁寿、通华、拱北八座城门,门上有楼,高三丈余,城楼四周均建角楼、炮楼、钟楼、鼓楼各一座。城内经纬纵横,有七十二条街,八十二条巷之说。古城历经沧桑千余年,屡遭战火损毁,目前仅存仁寿门城门洞残垣(图1-7、图1-8)。

三、板桥古镇

位于今保山城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元朝初年驻军开设板桥驿,为时设云南通缅驿路的 15 个大站之一。历史上有“梅花古渡”“北津烟柳”之美誉,历来是文人雅士游憩、商贾云集之地。板桥自东汉以来就形成集市,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南诏时期,阁罗凤大量迁徙“白蛮”来永昌,板桥人口也随之剧增;元朝末期,街坊住户达200余户,集市贸易异常火爆。明代徐霞客游保山途径板桥街时,见此热闹情景,叹为“迤西一大集市”。时至今日,板桥留下了一段老街名为“青龙街”,街两侧传统民居建筑保存较好,每一户老宅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房屋至少都有三进,多数保留着前店后宅式的格局;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的魁星阁,高二丈余,横跨街心,设计匠心别具,雄伟庄严;街两边老式店铺林立,古道风貌犹存,各行“堂”“店”“号”“记”悬挂街面,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耀的“乌铜走银”“甲马版画”的老店及百年老茶馆仍然每天开门迎客,每逢庙会及“赶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马帮、行商、乡民在此聚散轮回,续写繁华盛世。现今的板桥青龙街见图1-9。

图1-9 板桥青龙街

四、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千米处,因镇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称为“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和顺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六百余年来,和顺人一代代走马帮,办商号,闯夷方,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和顺自古就崇文善教,明清两朝,这里出了400多名举人、秀才,是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2005年央视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和顺以悠久的历史,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中华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侨乡,旖旎的自然景观,纯朴的民风民情等独特魅力荣登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图1-10、图1-11)。

图1-10 和顺古镇

图1-11 和顺古镇

五、平坡铺驿

平坡铺驿位于隆阳区水寨乡平坡村内,村子两头各有一道迎送过客的石拱门,为古道进入保山的第一个驿站。驿站开辟于汉晋时期,专司澜沧江“兰津渡”通行管理之责。明代铁索霁虹桥建成之后,为加强管理,保障通行,对古驿进行了扩建,增加街道店铺和军户夫马,使之具有一定的食宿保障能力,并从此延续下来,成为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邮驿站点。“蜀身毒道”进入大理永平境内,平坡村这个霁虹桥边第一村就成了博南道与永昌道的连接点(图1-12)。

图1-12 平坡铺驿

六、澜沧江霁虹桥

霁虹桥飞跨于隆阳区水寨罗岷山与永平县杉阳博南山之间的澜沧江悬崖峭壁上,为西南丝路通向缅、印的必经之路,此处古时可供舟筏摆渡,因冬季江水碧绿如镜而得名兰津渡。《云南通志》卷二记载:“澜沧江怒江双虹桥南流入海,龙尾关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流迅急,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篑,篑上实板……”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取“雨后天晴,彩虹呈祥”之意,命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明清时期曾多次大规模整修。由于地处天险,气势雄伟,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督学吴鹏出使永昌府,题名“西南第一桥”。清康熙还亲自题写“虹飞彼岸”之匾。据《云南文物古迹》说:霁虹桥是云、贵、川、陕、藏五省区现存95座古铁索桥中,最宽的三座之一,比著名的四川泸定桥早200年;英国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中国科技史》则称它为“世界存在的唯一古老的铁索桥”。令人惋惜的是 1986年霁虹桥上游数百米处山体塌方,泥石流阻断江水数十分钟后,古桥被洪水冲毁。2016 年公路桥、中缅油气管道桥、大瑞铁路沧江大桥于霁虹桥原址上形成三桥奇观,再次证明此地确为咽喉要塞(图1-13)。

图1-13 三桥飞跨澜沧江

七、怒江双虹桥

双虹桥位于隆阳区芒宽乡烫习村东南怒江之上,原为怒江渡,辟于汉代,是西南丝绸之路过怒江的主要通道。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由永昌知府陈孝升筑铁索吊桥。凭借江中巨礁架成双孔,遥望如双虹凌空,故名“双虹桥”。桥长167 米,其中东桥由 15 根铁链组成,净跨 67 米;西桥由12 根铁链构成,净跨 38 米,桥两端建穿斗式土木结构关楼。世界桥学界公认,铁索桥首创于中国,又以西南为最,双虹桥规模宏大、结构精湛,是自然界与人类的杰作,即使被岁月磨砺得锈迹斑斑,却以粗犷的外貌屹立怒江岿然不动(图1-14)。

图1-14 怒江双虹桥

八、镇夷关石桥

镇夷关石桥位于腾冲至梁河(清水道)大盈江(荷花)之上,以关命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由腾越州筹建,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总长25米、涵道高6米,面宽 4 米、跨径 8 米。两侧均用抱鼓石砌成望柱栏连接保护,气势恢宏,精美绝伦,虽经几百年沧桑风雨飘摇,仍处处透露出古朴之灵韵(图1-15)。

图1-15 镇夷关石桥

九、水石坎梯云路

路径东起平坡村口,西上罗岷山至水寨街东头道桥,长约 4千米。山腰水石坎的路段是就悬崖绝壁开凿而成,因山势陡峻,多数路段成“之”字形曲折而上,如登天云梯,故称“梯云路”。该古道开辟于汉晋,扩修于明中,完善于清朝。它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开凿之艰辛,清代保山人刘锴《重修梯云路小引》中如此叙述:“今日修途,凿石为梯,穿云得路。羊肠多曲折,十里逶迤凌空,螺径纡徐五百磴,从容拾级。涧水飞来,琼屑溅清源,尽涤尘气。冈腰断处,板桥通幽异,如游画图。”长期的人马通行,不仅在石磴路上留下成串的马蹄印,尚有人工刻制的防滑线带,简易棋盘及民国李根源的罗岷山石刻大大丰富了古道的文化内涵(图1-16)。

图1-16 梯云路

十、南斋公房东、西坡古道

该古道为永昌古道保腾段中线翻越高黎贡山的主要路段。其最早形成于汉晋时期,唐宋时期扩修铺设为石板路,长期作为南诏大理国西开寻传、南通骠国和经营腾冲边地的官营主驿道。元代以后,虽然驿道改走南线,但仍在明代王骥三征麓川,邓子龙、刘蜓征缅及民国远征军反攻滇西等历史事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南斋公房东坡古道,以南斋公房垭口为最高控制点而得名,古道东起双虹桥,向西上烫习、百花岭、旧街、黄竹河、黄心树,至南斋公房垭口,里程30余千米。南斋公房西坡古道,线路东起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垭口,向下延伸至西坡岗房止,全长约8千米,路面一般宽2米左右,在陡坡山崖间曲折蜿蜒而行,沿途有雪冲洼、高脚崖、大理仔撑腰石等险要景观,是古道上最具代表性的路段之一(图1-17、图1-18)。

图1-17 南斋公房东坡古道

图1-18 南斋公房西坡古道

十一、玉璧坡石板路

玉璧坡石板路开辟于汉晋时期,元代置云南通缅驿道后纳入官方经营。明代中期曾局部改线扩修,并在下段玉璧铺设官厅迎送往来官员和缅甸使臣。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四月十二日,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是从这里进入腾冲,开始他的极边之旅。清嘉庆初年,为进一步加强驿道的通行能力,由腾越厅同知伊里布组织进行全面扩修整治,铺设为石板路,总长约6公里,路面按官道标准铺筑,宽2~3米,路边竹木青翠,山溪潺潺,风光秀美。由于年深月久,路面石块多被磨得光洁发亮,这些路经千百年骡马铁掌踩踏,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蹄印,有的环窦相连,有的深陷达十余厘米。每一个蹄印就是一个个特殊的“文字”,在一道道凸凹的路面上,书写一篇篇优美的诗词;每一个蹄印又都是一个个飘逸的音符,在一段段光滑的石头上,烙下一首首醉人的旋律(图1-19)。

图1-19 玉璧坡石板路

十二、猴桥口岸

猴桥口岸位于腾冲市猴桥镇,猴桥古称古勇,为古道勇行之意,后称古永,是西南丝绸之路出境前的最后驿站,离腾冲市区 70 多千米,距缅甸甘拜地口岸 8 千米,距缅甸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市121千米,是通往中南半岛的要冲,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军事布防地。南诏时,曾设“古勇关”,元时曾立古勇县制,明、清王朝都在这里设关置隘,清道光年间修筑的石城石碉至今犹存。20世纪40年代,在古道基础上修筑军事要道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2004年4月,猴桥口岸被正式列为国家一类口岸,也是保山市唯一的国家级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图1-20、图1-21)。

图1-20 猴桥

图1-21 猴桥口岸

十三、摩崖题刻

霁虹桥两岸陡险,双峰对峙,峭壁林立。桥的西岸崖壁上,刻满了艺术精湛的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词。内容多是对古桥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记赞之词。铭刻字体纷呈,或方正秀美,或雄浑豪放,或清新飘逸,均古朴高雅。时代最早为明嘉靖,最晚为民国。其中最重要的有明成化年间云南督学使吴鹏所题“西南第一桥”、明嘉靖四年(1525年)督学使胡尧等《澜沧江缅怀先哲》五言排句诗,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秋楚人江盈《过兰江桥拜武侯祠》七言八句诗,永昌知府钱嘉猷的“沧水飞虹”、永昌诗人张含的“兰津渡”、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镇守永顺总兵官段腾龙的“天南锁钥”、乾隆五十年(1785年)云贵总督富纲题“悬崖奇渡”,还有清康熙保山知县张其媚,云南辛亥革命重要领导人、后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代总理李根源,永昌绅商士及其他文人墨客所题“霁虹桥”“泽溥澜沧”“德荫金昌”等(图1-22)。

图1-22 摩崖题刻

十四、太保山公园碑林

太保山公园碑林创建于1984年,占地300余平方米。碑林共存藏各类碑刻十六通,主要有古墓碑、庙宇创修碑、政府告示碑、名人诗词碑等几大类型。时代最早为明代,最晚为民国。最具代表性的碑刻有《重建永昌府敕谕》《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庙学记》等。特别是胡志墓碑为云南十大重要碑刻之一。这些碑刻撰文、雕刻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保山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图1-23)。

图1-23 太保山公园碑林

十五、板桥集股种桑碑

民国六年(1917 年),保山县曾经连片发展种桑,其中在板桥一带留下一块碑刻——“板桥集股种桑碑”。碑文记载:“尝闻众志可以成城,积少可以成多。自前清丙午年,地方官场令各哨积股种桑,原为介兴实业起见,我哨踊跃争先,共成其事。租得本哨光尊寺公地一块,种成桑约数千株,每年亦稍有余利,仅傅民期燕乐股东费用,未能利益均沾。至改玉以来,更以实业为首务,同人等意欲推广森林,十年可以树木,以期利益均沾。以此提倡得人,定可收效于将来矣。同人等又恐代远年湮,大力者不无侵蚀迁移之思,故将股东姓名、银数勒诸贞石,以昭永永其祥尔。”(图1-24)。

图1-24 板桥集股种桑碑

十六、腾阳会馆

腾阳会馆位于保山城西南部的易罗池畔,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 年),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并扩建。该会馆是腾冲籍商贾集会和交易之所,现存观音阁、关圣殿、财神殿等建筑,占地面积 5 亩,建筑面积4000 多平方米。腾阳会馆是保山市境内保存较为完好、建筑工艺和绘画艺术极具地方风格的代表性建筑。会馆为研究保山古代贸易发展史、古道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物证。修缮后的腾阳会馆将布设“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永昌道)”会馆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图1-25)。

图1-25 腾阳会馆 TAkCb4T2J7TMGASLH+gNRp+aLnYvSbTpzAJuUtFLMgI0s9okR+qvhsGOWmgw0O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