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西南丝绸之路

四川是中国丝绸的主要原产地,中国丝绸的输出最早便是蜀丝的输出。《诗经》上说“娟娟者蜀”,这“蜀”字的本意即是野蚕的意思,后来又成为善于养蚕的蜀人的称谓。《华阳国志》说“蚕以蜀为盛,故蜀蚕曰蚕丛,蜀亦蚕也”。从现存的文字资料来看,养蚕业也是起源于蜀地,而且自蚕丛氏驯化野蚕之后,蜀地的蚕桑丝绸业迅速发展,西汉时期盛况空前,所产蜀锦质量极好,西汉扬雄《蜀都赋》曾称颂,蜀锦鲜艳华丽,品种繁多,发文扬采,转代无穷。《蜀都赋》称,蜀地“黄润细布,一筒数金”,意思是蜀地的丝绸以黄色的品质尤佳。印度考古学家乔希指出,古梵文文献中印度教大神都喜欢穿中国丝绸,湿婆神尤其喜欢黄色蚕茧的丝织品。这种黄色的丝织品,应该就是扬雄所说的“黄润细布”。从印度古文献来看,湿婆神的出现时间至少相当于中国的商代。这说明,可能在商代,四川已经同印度发生了丝绸贸易关系。1936 年,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考古发掘出许多中国丝绸,这些丝绸有可能是从成都途经云南、缅甸、印度和巴基斯坦,然后转运中亚的。在云南滇池地区,从战国及西汉古墓遗址中出土了部分西亚文物,证明西南丝路当年确已存在。

方国瑜先生从战国楚墓出土的“料珠两件”中推断,此类物品应是从“蜀身毒道”由印度传来,古道最迟于公元前 4 世纪已开通。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在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汉使张骞向汉武帝报告时就已推断“蜀身毒道”的存在。季羡林先生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也谈到了“蜀身毒道”自公元前 2 世纪开始,此道与长安通印度的道路并存,该道是战国至汉晋时期以云南为枢纽的中印通道。他在《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中认为:“中国蜀地的丝织品先传到云贵地区,后经滇缅通道传入印度。”

西方称中国为“Cina”一名,始见于公元前 5 世纪印度《政论》梵文书中,就是由此古道传入印度“秦”国的梵文译音。秦国建立于公元前770年,因秦国威名远播,首为印度所知。

公元前320—公元前315年印度旃陀罗笈多王朝高底里雅所著书中说到,中国产丝与纽带,贾人常贩至印度。印度古代著名的《摩奴法典》将中国与希腊人并列。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也有对中国丝的记载;印度古籍考庇利耶的《政事论》记载:公元前4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时期有产自中国成捆的丝。当时,秦灭蜀,蜀为秦国的范围,“成捆的丝”就是蜀丝。出口印度的丝绸和丝就是由四川、云南一路经缅甸运到印度去的,此时距离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还有200多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战祸不断,各国互相吞并,而南方,特别是西南蜀地、滇地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因而最早与缅甸、印度等国发生贸易往来,西南丝绸之路空前繁荣;英国人哈维的《缅甸史》、霍尔的《东南亚史》等著作中记载,公元前 2 世纪以来,中国经缅甸的商业通道“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弥诺江经曼尼普尔乘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宝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

一、西南丝路的由来

西南丝路西汉时称“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即是指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直至印度、阿富汗的商路。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蜀身毒道”于公元前4世纪战国中期之前已开辟,是当年四川、云南先民赶着马帮,循着云水迢迢的逶迤山道“走夷方”对外贸易的民间通道,因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悠悠古道上山间铃响马帮来往了至少三个世纪后,才有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声。

《史记·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西汉中央王朝发现“蜀身毒道”,是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博望侯张骞奉使西域归来,“言使大夏(阿富汗)时,见蜀布、筇竹杖,使问所从何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昌)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张骞向武帝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汉武帝甚为欣赏,即着手疏通“指求身毒国”的道路,派遣司马相如开凿从成都出发经邛都(西昌)至滇中大姚的“灵关道”,派遣唐蒙为中郎将续修秦时常頞所通“五尺道”,意欲开发云南,将此西南夷地的民间商道纳入国家官道网络之中。然而,由于民族隔阂太深,利益之争激烈,汉武帝的西进战略遭到云南边地民族势力特别是以强悍著称的昆明部族的强力阻挠未获成功。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武帝派大将郭昌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诸部落,以兵临滇,迫使滇王举国降汉,遂在滇国旧地建益州郡,在哀牢国腹地设置嶲唐、不韦二县,至此,汉王朝历经数十年,始通博南山,渡澜沧水,势力沿古道触及洱海、怒江以西地区。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怒江以东部族内附,建立永昌郡,“蜀身毒道”全线贯通,汉王朝乃得与缅甸、印度直接交往,“西南丝路”由此载入史册。永昌郡成了“金银宝货之地,殊方异域的集散地”,西南丝绸古道上的国际大都会。

西南丝路早在秦汉以前,就是巴、蜀、楚地商贾由滇出国(缅、印、波斯)贸易的重要走廊,只因当时部族割据,山高路险,难以畅通,汉明帝时期抽调大批刑徒开挖拓展,使之成为汉朝经过西南地区的一条大动脉。之后经历了诸葛亮征南和晋、隋、唐(南诏)、宋(大理国)几个朝代的不断开凿拓展,成为我国中央王朝经略西南,沟通东南亚、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元代,也先不花西征,设都元帅府于永昌,继而建立“至缅十五驿”,负责信息传递和迎送朝廷官员。期间,征集民夫修建道路,架设桥梁。明朝,“三征麓川”,地方政府每次征调民夫配合官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永昌道上部分石拱桥和一些险峻地段得到改造提升。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 年)澜沧江兰津渡铁索桥(霁虹桥)落成,天险变通途。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在沿今盈江、陇川、瑞丽边境修筑八关(铜壁、神户、万仞、居石、天马、汉龙、虎踞、铁壁)的同时,增设大理凤仪关,永平黑狱关,保山牛角关,腾冲马面关、镇夷关,梁河曩宋关,施甸姚关,盈江古力卡,遮放黑山门,龙陵南天门等关卡哨所,驻兵戍守。

西南丝路是贯穿云南,与内地四川、关中相通,经保山通往境外的缅甸、印度等国的对外陆路交通线。这条把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紧紧相连的丝绸之路,主要由国内的“五尺道”“灵关道”“永昌道”3条干道和境外的“身毒道”组成,其间又分支和穿插着若干支线,在不同的时代其名称有所不同,部分路段也有所变化(改道),如“灵关道”在三国时叫“旄牛道”,至唐代又称“清溪关道”;“五尺道”曾叫“朱提道”;“永昌道”西汉时称“博南道”……但无论历朝历代的道路如何变化,均是围绕着这3条主干道(图1-1)进行的。

二、主要线路

西南丝绸之路以成都平原为起点,向南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沿“灵关道”南下至云南大理,东路从成都平原南行经“五尺道”至大理,两路在大理汇为一路继续西行,沿着“博南道”翻过永平博南山后,从兰津古渡过深不可测的澜沧江,进入永昌,经“永昌道”跨过奔腾汹涌的怒江,翻越巍峨的高黎贡山,再由腾越(腾冲)出境抵达掸国(缅甸),然后分为陆、海两路转入身毒(印度),最终将蜀地运来的蜀布、筇竹杖、丝绸、铁器、漆器等运到南亚、西亚甚至欧洲、非洲。就这样,全程两千多公里的西南丝绸之路,串联起川、滇及中原,走向世界。

图1-1 西南丝绸之路简图

(一)五尺道

图1-2 五尺道遗址

“五尺道”系先秦李冰父子、秦代常頞先后开凿的,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为“五尺道”。“五尺道”全程一千多千米,以成都为起点,顺岷江南下,经眉山乐山、犍为而至宜宾,经高县、筠连入云南境,过盐津石门关后至昭通、曲靖,西行经楚雄、南华等地至大理。秦帝国灭亡后,汉武帝刘彻两度开凿此道,主要为控制今川南、贵州及云南东部的宣威、曲靖等南夷地区,故又名“南夷道”(图1-2)。

(二)灵关道

此路因穿越了凉山越西境内的“灵关”而得名,汉武帝时期开通,促使“蜀身毒道”商道的进一步繁荣,内地商队络绎不绝沿着这条相对宽敞的道路,从成都出发,经邛崃、雅安、荥经翻越大相岭而至汉源,渡大渡河、穿清溪关后进入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顺安宁河谷南下至邛海之滨的西昌。再沿河而下,经德昌、米易而至会理,渡过金沙江进入攀枝花市仁和区的南部,翻越川滇交界的方山后入云南永仁,经大姚、姚安至祥云,直达洱海边的大理。其大部路段与今天的雅(安)西(昌)祥(云)线相重合。因此道邛崃至西昌段乃西汉司马相如为经营“西夷”地区而开,又名“西夷道”(图1-3)。

图1-3 灵关道遗址

(三)永昌道(博南古道)

永昌道是西南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因穿过古永昌郡(今云南西部大理、保山、德宏等)辖地而得名。永昌道东起大理(楪榆),向西行经漾濞(漾濞驿)、进入博南(永平)古道,跨过澜沧江霁虹桥(图1-4)入永昌(保山)水寨。

图1-4 澜沧江霁虹桥

水寨原名瑞寨,因寨中湿度较大,雨后常起彩虹,当地人认为乃祥瑞之气,故名“瑞寨”;寨头有一泉,水清味甘,“瑞”与“水”方言中通假,故后更名水寨。其是西南丝路上的一个驿站、流民迁移的重要通道,俗谓“金齿咽喉”。徐霞客游永昌,沿“蜀身毒道”渡澜沧江,登梯云路,入水寨,如此描述:“一里,透峡西出,则其内平洼一围,下坠如城,四山回合于其上,底圆整如镜,得良畴数千亩,村庐错落,鸡犬桑麻,俱有灵气。不意危崖绝蹬之上,芙蓉蒂里,又现此世界也,是为水寨。先是闻其名,余以为将越山而下,至是而知平洼中环,山顶之水,交注洼中,惟山达关一线坠空为水口,武陵桃源,王官盘谷,皆所不及矣。此当为入滇第一胜……”(《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

水寨古道是永昌道最为精彩之处,这里有风光秀丽的兰津古渡;有令人心潮澎湃的滚滚沧江水,有壁立万仞引无数文人雅士竞折腰的摩崖石刻群;有雄伟壮观的中国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有西南丝绸之路进入永昌的第一个驿站平坡铺;有让众多商贾、马帮心悸目眩的“梯云路”;还有乡民们津津乐道建文帝夜宿过的“皇帝楼”。“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传唱了千年的歌谣,依稀还在山野村落,溪边江畔回荡。古道最早开辟于战国时期,西汉开西南夷,东汉置永昌郡,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拓修铺筑;线路东起澜沧江兰津古渡霁虹桥,向西上平坡、水寨,翻天井铺垭口,下山经牛角关、官坡、板桥古镇(古板桥驿)至保山城。

西南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和里程唐代史书记载相当确切。据樊绰《云南志》记载:“自西川成都府至云南蛮王府,州、县、馆、驿、江、岭、关、塞,并里数计二千七百二十里。”这是从四川成都至当时南诏羊苴咩城(大理)的路途。从羊苴咩城到缅甸、印度的记述是:“羊苴咩城西至永昌(保山)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诸葛亮城(今龙陵)二百里,又南至乐城(今瑞丽)二百里。又入骠国境,经万公(古太公城,今瑞丽江和伊洛瓦底江汇合以后下游不远处)等八部落至悉利城七百里,又经突旻城至骠国(卑谬)千里。又自骠国西度黑山至东天竺迦摩波国(印度曼尼普尔)千六百里,又西北渡迦罗都河至奔那伐檀那国(布拉马普特拉河中下游)六百里,又西南至中天竺国东境恒河南岸羯殊嗢罗国(今盖加拉)四百里。又西至摩揭陀国六百里。”西南丝绸之路出境通往缅甸、印度的古道主要有两条。它们是自永昌都西行在高黎贡山上的诸葛亮城分开的:一路南经龙陵、瑞丽到缅甸掸邦,经太公城至卑谬,再到印度的曼尼普尔等地;另一路则西北经腾冲至缅甸的密支那、猛拱,再到印度的阿萨姆等地。

沿着徐霞客的足迹,跨过湍急咆哮的怒江,翻越巍巍高黎贡山到腾冲,这是永昌道最为艰难险峻的路径,需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方能逾越。根据古道形成的年代,西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分为北道、中道和南道。

北道(北斋线路):史载古道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为早期保山至腾冲民间商道,汉晋时期一度为官方经营,成为向西控制古滇越之地(腾冲、德宏等地)的驿道主线路,至唐宋时期,逐步为中道所取代。线路东起板桥古镇接水寨道,向西经卧佛寺上清水关、李家寺,翻一碗水梁子,至瓦房镇,经汶上、荷花树至芒宽勐古渡,过怒江西上高黎贡山,翻北斋公房下山,再经朝阳店、黄泥坎至山脚的黄家寨,最后入腾冲界头,过曲石至腾冲城。

中道(南斋线路):古道开辟于东汉设立永昌郡前后,是为永昌郡经略腾越边地的主要通道。唐代中期南诏王阁罗凤“西开寻传,南通骠国”之际设为官营驿道。元代以后,随着南道的兴起而转为民用。唐樊绰《云南志·卷二》(《蛮书》)载:“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左右平川,谓之穹赕(道街)、汤浪(坝湾),加萌所居也。草木不枯,有瘴气。自永昌之越赕(腾冲),途经此山,一驿在山之半,一驿在山之巅。朝济怒江登山,暮方到山巅。”因沿途环境恶劣,河赕贾客在寻传羁离未还者,为之谣曰:“冬时欲归来,高黎贡山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反映了往来行程的艰辛。

线路东起保山仁寿门,向西经青岗坝、乌头塘、大海坝至杨柳古镇,转西北过河湾、联合,跨怒江双虹桥经烫习、大渔塘、上百花岭经二台坡、大风包、岗房到达顶端的南斋公房,然后从雪山垭口下山至撒马坎、林家铺子、杨家寨,到江苴古镇,跨龙川江,过曲石街至腾冲城。

南道:史载古道开辟于三国诸葛亮南征之际。元代以后,随着潞江坝的开发,曾多次进行过大规模扩修铺筑,并于沿途设置蒲缥、八湾(今坝湾)、橄榄寨几大驿站予以管理。此后,历经明清两代不断地扩修改建,苦心经营,长期成为我国历代中央王朝经略滇缅、控制边疆的主要战略通道。

该线路东起保山城,经汉庄、辛街、蒲缥,过打板箐、盘蛇谷,至道街分早晚两线过怒江。早期线(清道光以前)从老渡口渡怒江,过坝湾上高黎贡山,经蒲蛮哨至山顶城门洞分水关下山,由太平铺至腾冲芒棒桥街村;晚期线(清道光以后)跨惠人桥过怒江,上高黎贡山,经魏家寨至山顶大风口,仍从分水关下山至桥街村,或由大风口转石门坎下山,经小平河、大蒿坪至桥街村。两线相交后过龙江桥,经橄榄寨、芹菜塘、玉璧铺至腾冲城(图1-5)。

图1-5 玉璧铺古道

腾冲古为滇越国,又称“乘象国”。腾冲北、西北与缅甸毗邻,与缅甸克钦邦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40.075千米,腾冲自古就是西南边陲的重要通商口岸和边防重镇,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到过西部最远的地方。这里是西南丝绸之路出境缅甸的交通要冲,历史上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中两国政府在腾越设立海关,管理国际贸易,为云南省三大海关之一。腾冲以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旖旎的风光被誉为“极边第一城”。古代从腾冲出境缅甸的主要线路有3条:

一为西部陆上通道:由腾冲西经和顺、中和,过古永或盏西,入缅甸,渡伊洛瓦底江到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往西达印度的雷多(东天竺北界之集散商市),这是最古老的商道。古道形成于战国时期,元明以来,长期成为我国中央王朝管理今缅北江心坡一带主要通道。

二为西南陆上通道:由腾冲西南经荷花下梁河、盈江,出缅甸,过八莫(古江头城)或猛拱(古安西城)西行达印度的英帕尔(中天竺之集散商市),或经曼德勒(瓦城)西行达印度的加尔各答(口岸商市),这是次古老的商道。古道形成于汉晋时期,元代征缅战争结束后,被云南行省列为通缅驿道主线路,在沿途设置镇夷关、曩宋驿等机构进行管控。

三为南部海上通道:由腾冲经龙陵、芒市、畹町、瑞丽出缅甸,过腊戍(古木邦地)、曼德勒,至南海岸的勃生港,出海航行直达南天竺(南印度)和西方的大秦(罗马)等地。此条“海上丝路”,后于“陆上丝路”的开发,南洋航运始于唐代,到元代已很盛行。 +tSnM1xpaLDOenZoSvmqBEGTEhWjkwxCvS2TCAJhvV8DsiUSd/p8D2rhrewCRS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