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统舞蹈

木鼓舞

《木鼓舞》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佤语称“各老代刻落”,是广泛流传于西盟佤族村寨中的民间舞蹈。1965年,西盟县莫窝乡马散村业余宣传队从佤族拉木鼓、敲木鼓的动作中集体创编出《木鼓舞》雏形,后来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提炼,逐步走向成熟并广为人知。

《木鼓舞》源于生活,佤族青年在木鼓上敲击发出不同的音调,风格独特,动作刚劲潇洒,奏出佤山独具风格的旋律;舞姿优美,生动地表现出佤族青年的青春活力及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木鼓舞》是一种集体舞(舞者身着佤族服饰)每个木鼓由二至四人手持木槌共同敲打,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木鼓舞》的基本动作是双脚立与肩宽,半蹲半俯、送胯转身,时而抬起右脚成“三道弯”伸缩三次,时而抬起左脚,挥舞木槌自转一周。表演到高潮时,动作幅度增大,围着木鼓狂舞,鼓点更加激烈,鼓声、歌声浑厚、浓重而有力。

《木鼓舞》舞蹈动作粗犷、质朴而富有韧性,热情奔放。

在西盟,不但佤族同胞会跳木鼓舞,当地群众也会跳木鼓舞,年轻人都是学着年长一点的老人跳,就算刚懂事的孩子在大人身旁,耳濡目染也会跳一些。凡有重大节日活动,人们都要敲起木鼓、跳起舞,跳舞时男女老幼拉成大圆圈,合着鼓点跳转,舞步整齐,节奏感强。

甩发舞

《甩发舞》是流传于西盟佤族村寨中,由青年妇女跳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它是佤族妇女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民间舞蹈,对其进行创作改编后开始广泛流传。后来,甩发舞由专业文艺工作者进行加工提炼,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是西盟县主要的传统文艺节目之一。

《甩发舞》源于佤族先民的生产生活,由于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且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她们用水洗净长发后,都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型,后经加工提炼形成《甩发舞》。该舞蹈纯属女性舞蹈,是佤族妇女显示美丽,成熟长大的象征。

《甩发舞》是流传于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其风格独特,动作刚劲,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舞蹈在西盟十分普遍,甩发舞原甩发比较单一,大多以前后甩,上下左右躬曲,顺势甩动黝黑漂亮的长发为主要特征。近年来,甩发舞已丰富为多种多样的甩法,如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跳舞者的服饰以黑、红色为主色调,简洁大方,配以银头箍、各色珠链、大圈耳环、银手镯等。舞蹈人数不限,既可两人跳,亦可多人跳,二三人至数十人均可携手成排或成圆圈起舞。开始时,她们先站成横排散开长发,轻摇身体歌唱,双脚下节拍滑动的美妙之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充满诗意;她们互相紧挽双臂,俯身将长发甩至前面,边唱歌边前进,直至发梢触及地面后,随即微屈双膝,用力仰头将头发甩起,使它与身体有瞬间的垂直,再甩至身后披散开来,如此地甩发和歌舞,既让长发翻滚,又如龙飞凤舞,直至尽兴。它潇洒健美,充分表现出佤族女性豪放、爽朗的性格,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甩发舞》是佤族人民集体创作后流传下来的文艺作品,靠口耳相传,身手授受,世代相传至今,主要表现了佤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纯朴感情。舞蹈动作质朴而富有韧性,情绪热情而奔放,较好地表现出佤族刚劲有力的民族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近年来,甩发舞除单独唱跳外,还被文艺工作者不断创新和完善,可与木鼓舞、剽牛舞、象脚鼓舞、铓锣舞等编串在一起跳,“甩发”也成了佤族舞蹈的标志性动作之一。《甩发舞》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已经多次代表西盟走出佤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13年,《甩发舞》被云南省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GxfXzWQKEfDYGmJKtemzLjHq4Sr2tiAnU0bzhlvGsIEHgdr2CV4KsF6/WIFNOA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