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云南花灯音乐

云南花灯的音乐是云南花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云南花灯音乐的结构属于曲牌连缀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收集到的花灯音乐曲调共有1000支左右。当然,这些曲调中,有些是一曲多名,也有的是多曲同名。

一、花灯曲调的名称

花灯曲调的名称相当复杂,有的按舞蹈的动作定名,如走板、跑谱、比脚步等。有的按乐器在伴奏上的特点定名,如反宫阳调、正宫阳调、尺调等。有的按曲调的来源定名,如川北调、东川采茶等。有的按唱词的内容定名,如蛤骥调、小雀调等。有的按剧目名称定名,如绣荷包等。有的同一名称的曲调,实际是不同的几支,如“崴莲”就有两首,“绣香袋”就要注明是哪个地区的绣香袋。花灯曲调名称的复杂,反映了花灯音乐吸收面很广,特别是对民歌小调吸收得广,这也反映了花灯音乐还处在正向戏剧化的音乐发展的征途中。

二、云南花灯音乐的发展变化

在历史发展中,花灯音乐也在不断变化,虽然云南省各地花灯音乐的发展并不平衡,但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花灯音乐的戏剧化。花灯音乐来源于民歌小调,后来变为歌舞音乐或说唱音乐,再后来成为戏剧音乐。花灯音乐也有少数民歌小调,没有经过其他演变形式,是直接戏剧化的。花灯音乐的戏剧化,在历史上以渐变形式出现,其突变形式是在云南花灯中“新灯”出现的时期。所谓“新灯”,其主要的内涵就有花灯的戏剧化,包括花灯音乐的戏剧化。花灯的戏剧化还表现在花灯音乐在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上的发展,也表现于花灯的演唱与演奏上的变化。《走板》《道情》《五里塘》《全十字》《虞美情》被称为花灯音乐戏剧化的先行者,其特点就是把其音乐元素扩展为叙事性和抒情性的,能表现戏剧人物喜怒哀乐情绪的功能性曲调。二是花灯音乐的地域化。花灯、花灯音乐传入云南,有些是先传到昆明然后再传到各州县。云南各地的花灯音乐,有些是由昆明传入的,有些却是由外省直接传入的。不管是哪种传播途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花灯音乐与当地的语言、音乐相结合,并不断变化发展,它的变化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如昆明花灯音乐,其唱腔可分为明清小曲、小调、杂调三个部分,其中明清小曲的运用最为典型;又如云南红河地区的花灯音乐,其地域化主要表现在音乐的彝族化,《补缸调》中的旋律中反复出现彝族民歌“海菜腔”;再如玉溪是云南花灯中新灯的发源地,它的花灯音乐戏剧化的程度比较高,形成了经常使用的“五大调”。云南花灯音乐在地域化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的花灯逐渐形成各地有代表性的曲调,如昆明地区的《金纽丝》《打枣竿》;嵩明地区的《倒采茶》;弥渡地区的《绣荷包》《十大姐》;大姚、姚安地区的《大采花调》《老杨调》;元谋地区的《梳妆调》《筒筒腔》《海棠花》;罗平地区的《小小扇子》;建水地区的《石榴开花》;等等。

三、花灯曲调来源探析

(一)花灯曲调来源于明清小曲

明清小曲也称明清时曲或明清时调,最早是明清时的民歌,后来融入说唱艺术后成为一个曲种。它从明宣德、正统年间开始兴起,盛行到清初。云南花灯曲调中的明清小曲,典型的有《金纽丝》《打枣竿》《倒板桨》《挂枝儿》《寄生草》《闹五更》《叠断桥》《玉娥郎》《红绣鞋》《清江引》等。这类小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格、结构、旋律上。现在花灯中的这部分曲调与明清时的同名曲调是否完全一致,尚未查证。但花灯的这些曲调比花灯中的其他曲调,结构更完整,表现力亦比较强。

(二)云南花灯曲调来源于各地的民歌小调

云南花灯曲调吸收了省内外大量的民歌元素,这些民歌在花灯曲调中占据主要的位置,典型曲调有“绣荷包”“送郎调”“小寡妇”“十杯酒”等。云南昭通地区的“昭通调”就是本地民歌。各种以“采花调”命名的曲调就有60余支,以茶歌系统命名的有“女采茶”“东川采茶”“送郎调”。花灯与民歌相似的曲调有“虞美情”,与江苏的“姑苏风光”相似;河北的“放风筝”与东北的“摔西瓜”相似;“一杯酒”与外省流传的“十杯酒”相似;“掐菜薹”与陕北的“崖畔上开花”相似。

(三)花灯曲调来源于其他戏曲剧种的曲调

花灯剧目中有些是从其他戏曲剧种移植过来的,移植剧目时,唱调也一同移植了进来。如剧目《王大娘补缸》,移植了曲调“补缸调”;移植剧目《打花鼓》,也就移植了“花鼓调”。

云南花灯曲调有三种曲调以“腔”命名:第一种是“筒筒腔”。这种腔调似二胡的“筒筒”伴奏,并有帮腔,每段唱腔末了,由帮腔者唱末句后三字或唱虚腔,拖腔可达八至十二小节。第二种是“吹腔”。在云南花灯中,吹腔是徽剧的主要腔调之一,又称“石牌腔”。云南白族、彝族演唱的吹吹腔,与吹腔也有渊源关系,而花灯唯《赵匡胤打枣》一剧用吹腔,且仅流传于昆明地区。第三种是“勾腔”。勾腔是古代戏曲声腔,较昆曲洪亮,较京腔柔婉,清乾隆年间流传于山西,道光时衰落,至于如何流传至云南花灯之中,已难以查考。

(四)花灯曲调来源于少数民族音乐

花灯中的曲调“一压三”的来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从吹吹腔传入;另一种可能是与吹吹腔同源异流,而且白族吹吹腔也是外来声腔的民族化。彝族“山药腔”的“舍空腔”演变为花灯的《黄花因哭老公》,彝族曲调的“跌脚调”“打跳调”直接移入花灯成为歌舞音乐。传统的民歌如“海菜腔”“山药腔”的音调融入花灯曲调中,或直接运用彝族民歌演唱花灯,成为滇南花灯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花灯曲调其他来源考证

除以上几个方面以外,花灯还从其他方面引进了一些曲调。从宗教音乐中吸收的有“散花调”“跳神调”“拜佛调”,洞经音乐中的一些唱腔与器乐曲牌如“居音调”“跌落金钱”等相似,从说唱音乐吸收的有“说春”“渔鼓调”“道情”“书腔”“莲花落”等。

四、云南花灯音乐的分类

云南花灯音乐按照曲调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唱腔

唱腔分为小调演唱的曲调、歌舞曲调、戏剧曲调三种。唱腔是花灯音乐的主要部分,它有三种表演形式,第一种是徒歌形式的小调。这种曲调,容量很大,可以把许多山歌民歌纳入它的范围,经常唱的有“小雀调”“蛤蟆调”等。第二种是花灯的歌舞音乐,又分为集体歌舞音乐与小歌舞音乐两类。第三种是花灯的戏剧曲调,一般又有主调与插曲之分。主调是一个戏剧剧目中主要的唱腔,用以表现戏剧的主要内容,由主要角色演唱。许多剧目的主调是专用的,如“财门调”专用于《开财门》,“访亲调”专用于《三访亲》,“补缸调”专用于《王大娘补缸》。

(二)曲调

传统花灯在灯班、灯会开始或结束时要举行“请灯神”“谢灯神”等仪式;参与祈雨等活动也有一定的仪式;为人庆贺盖新房时有“谢土斋”仪式;为人祝福贺寿有“走门户”“谢茶”等仪式。在这些仪式中使用的曲调,有的是直接从宗教音乐中引来的,有的则是花灯专用的。比如“秧鼓调”用于祭社跳《秧老鼓》,请灯神唱《请龙王》,为人祝贺唱《八仙贺寿》,为人祝贺演出完毕时唱《谢茶歌》等。

(三)器乐曲

云南花灯的器乐曲数量不多,可分为管弦乐、打击乐两类。管弦乐中,唢呐吹奏曲牌如“板马调”“老鹰展翅”等用于花灯舞蹈的伴奏;“唢呐调”“小开门”等用于拜天地等场合。另一部分不由唢呐吹奏的管弦乐是用来伴奏舞蹈或戏剧表演的,如“走板”“跑谱”“凤点头”等。另一些则用作许多剧目通用的前奏、过门及尾声,如“小过门”“行调”“等板”等。

在传统花灯中,戏剧表演基本上不用打击乐,只有大型歌舞才用,锣鼓谱不多,也不复杂。花灯乐队的组成,一般以二胡、月琴、笛子为主奏乐器,称为“细三件”,再配以三弦、京胡、唢呐。打击乐则有锣、鼓、镲,称为“粗三件”,再配以木鱼、碰铃等。彝族地区的花灯乐队,还使用彝族乐器四弦、直笛、巴乌及树叶等。新中国成立后,花灯伴奏乐队一般由以民族乐器为主的混合乐队组建,乐器的配置有很大扩充,一般以滇剧乐器“丝弦”或小二胡为领奏,配以月琴、高胡、琵琶等,并吸收了西洋乐器如大提琴、小提琴、双簧管等。打击乐器也有扩充,除板鼓、堂鼓、提板,各类锣、钹、镲、碰铃等外,有的还加进了民族乐器如象脚鼓、锘锣及电子琴、电吉他等。

总之,花灯音乐的形态特征概括起来就是短小精悍的结构、充满乡土气息的旋律、地方化的词曲、韵味十足的演唱方法、精巧简洁的乐器和乐队。花灯音乐是民歌小调向戏剧音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曲调数量多、品种多,曲调复杂,而艺人的演唱往往又不一样。新中国成立以后,花灯音乐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新编的灯调有一百多支。这些灯调既借鉴了滇剧等板腔音乐的长处,同时也借鉴了《白毛女》等新歌剧音乐的优点,以“曲调连接”为主要的编曲方式。花灯的音乐革新之路还很长远。 ff+8YUMYDyk9tgGVixiok54RlrUiOmldzkJ3JeKiLDRWFDt/qCri/S6QR8y4Lm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