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云南花灯的演出形式及表演风格

一、云南花灯的演出形式

云南花灯的演出形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明清至民国时期,从较原始的“盘灯”“会火”之类的演出形式到剧场演出的形式都同时存在,这些演出形式反映了花灯这个剧种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花灯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是参与“会火”的活动。“会火”,即“社火”,是民间一种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如玉溪,临近新中国成立前即有四棚“会火”。每年春节,由轮值的村子组织“会火”活动,活动包括武术、杂技、花灯。这一时期的花灯包括:第一部分是只搞各种彩扎灯的队伍;第二部分是只跳舞而不唱的队伍;第三部分才是又唱又舞的队伍。第三部分队伍可单独演出,也常和只舞不唱的一起演出,这就是通常被称为云南花灯的花灯。第二阶段:花灯演出形式最普遍的是班子演出。演出前,临时组成的花灯班子要向接待的村子或人家散“灯帖”。凡接近县城的,还必须先到县衙门去“贺灯”。班子出动前,昆明花灯还有“拜四方”的习俗,目的是拜求四方神灵保佑演出顺利。长期以来,花灯都是在广场演出,所以被称为“簸箕灯”(形容其演出形式为圆形)。直到新灯兴起,特别是“灯夹戏”出现后,花灯才从广场演出逐渐发展为茶室清唱(俗称“板凳灯”)及舞台演出。

花灯的这种从参与“会火”游行到广场演出,又到舞台演出的发展过程,是和花灯演出内容的发展相适应的。花灯发展到舞台演出时,参与“会火”游行的原始花灯依然存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才根本改变。

二、云南花灯的表演特点

花灯的表演艺术的变化和它的演出形式的发展也是互相适应的。在参与“会火”活动及广场演出时期,花灯表演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广场性。演员的周围都是观众,他们在表演时必须让四周的观众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花灯表演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歌舞性。演员在花灯表演中自然要舞要唱,就是在花灯小戏中也要舞要唱。演花灯要“崴花灯”,“崴”就是花灯舞蹈的基本步法。在许多花灯节目里,演员都要“崴”到底。花灯的“歌”,包括唱曲调和“打岔”(数板),很少有说白,之后随着花灯剧目的戏剧化,说白才多起来了。所以,花灯是先有韵文,之后才添上散文。因此,艺人在表演上积累“唱”和“跳”的经验比“说”和“做”的经验要多。当然,玉溪花灯艺人,特别是常演“灯夹戏”的艺人有些不同。老花灯在表演上更多的是讲究唱得“好”、崴得“像”,即有没有花灯风格。之后才逐渐讲究唱得是否动听,是否字正腔圆,舞姿美不美。当其他剧种的身段、唱腔、唱法被引进花灯之后,才进而产生身段与花灯的结合,新唱腔、新唱法与花灯本来的唱腔、唱法的融合问题。直到今天,这个表演上的问题依然在不断发生,不断得到解决。原则是要借鉴,但不能硬搬;要吸收,但不能代替。花灯表演的第三个特点是唱、舞有自己的风格,但还未形成一套程式,有初步的行当分工,但不严格细密。花灯的行当原来只分上、下角,即男角、女角,之后才分为生、旦、丑三行,但三个行当的表演都还没有形成各自的一套程式,而多是生活动作的舞蹈化及初步戏剧化的民歌风味的演唱。因此,优点是具有接近生活的朴素美及可塑性大,缺点是不足以表现较复杂的戏剧情节与人物性格。花灯表演的第四个特点是云南花灯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式,所以不同地区的不同艺人就有不同的表演,甚至同一个艺人,这次的表演不同于那次的表演。在唱法上是“百人百曲”,即一个曲子,不同的艺人唱起来各是一个样子。在舞蹈上是“各人各样”,没有什么统一的“规格”。新中国成立后,花灯工作者把花灯表演归纳为“唱、念、做、舞”四种基本功,但缺少系统的经验总结。

跟表演艺术一样,传统花灯在服装、化妆、布景等方面也是很简单的。广场演出时,没有什么布景,服装就穿日常衣裳,抹上锅烟当“辑口”,抹上对联的红色当胭脂。仙人掌贴“片子”,纸烟盒糊帽子。头上插朵野花,或者包块纱帕。陋则陋矣,也自有它的山野风味。等到花灯专业化,演员才开始租行头。至于花灯舞台艺术各部门的真正建立与发展,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

三、云南花灯的表演风格

(一)崴步是花灯表演之灵魂

崴步和花灯歌舞紧紧相连,是花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是云南花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风格的基本步法,是花灯表演风格的灵魂所在。

关于崴步的形成,民间有很多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缠足说,据一些老艺人说,最早期的花灯是男性扮演女性,就模仿女人被缠住脚走路的样子。旧时代妇女缠足,走起路来足小而腰肢摆动,于是有了“崴步”。第二种说法是秧歌说。有学者认为崴步源于北方的秧歌,秧歌这种形式是吴三桂的军队带进来的。

云南花灯崴步的基本步法及动作特点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左右屈膝,扭腰送胯,双手甩动。崴起来身体形成三道弯,身形优美流畅。崴步种类分为正崴、反崴、小崴、一字崴、丁字崴、吸步小崴、交叉崴、摇步、扭步、马步、颠步、提步、等点步、矮桩步、大屯步、白云步、四方步、双十字步、鸭子踩水步等等。舞步配合身体舞动形成各种各样的身段,如海底捞月、喜鹊登枝、碎米筛花、童子拜观音、狮子摇铃、苍蝇搓脚、老牛擦背、乌龟爬沙、玉兔奔月、竹筒倒水等等。

云南花灯崴步是民间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云南花灯歌舞的灵魂。云南花灯崴步因地域不同,特色也不一样。滇中地区的昆明、呈贡、玉溪、嵩明等地是云南省较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花灯歌舞受京剧、滇剧影响,戏剧特色较明显,花灯逐渐由农村走进城市,由过去的广场表演走向专业舞台,由简单的歌舞小戏发展为大型花灯剧。花灯崴步动作幅度也随之变得较小,以适应剧中人物的需求。如《三坊亲》《探干妹》等剧目,主要步法以小崴、船步、胯步为主,其步法幅度与其他地区的有一定区别。

滇西地区的楚雄、大姚、姚安、弥渡等地,花灯风格以团场歌舞为主,崴步幅度较大,身形朴实大方。这个地区的花灯舞姿、步法特点具有代表性,步法有平崴、小崴、胯崴、鹤步、走场步,能反映这种特色的典型代表作品有《十大姐》《大屯拉花》《小邑拉花》等。

滇东北地区的曲靖、罗平、师宗、昭通等地,受当地彝族舞蹈、音乐影响,崴步动作有弹跳、踢跳等,舞姿造型具有独特的风格,较为突出的剧目有《赞花扇》。

(二)舞扇是花灯表演之精髓

云南花灯表演风格的精髓是手不离扇、手不离帕。花灯表演时,表演者手中的主要道具是扇、帕、红绸、灯笼,扇和帕是花灯歌舞界自古不变的道具。关于花灯歌舞为什么要手拿扇、帕等道具,可以这样来理解:崴步的基本动作调动了人体下肢脚、膝、胯、腰运动,人体上半身由此也被带动,需要幅度较大的动作,优美的崴步会有“风摆柳”“三道弯”等姿态,婀娜多姿,优美无比。手中的道具起到两个作用:一是道具便于协调崴步引起的身体不平衡,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二是美化艺术形象,扇子、手帕、红绸都是生活中的寻常物品,反映出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关于扇子的技巧。扇子用于花灯歌舞,其技巧千变万化,执扇手形不同,可以变化出几十种花样,行话称为“扇花”。手执扇分为捻扇、满扇、抖扇、抱扇、夹扇等。

其中,捻扇是三个手指捏扇,把扇子捻动180度。捻扇类的扇花有平捻花、上反花、捻盖扇、放扇、赞扇、小板扇、别扇。

满扇是满把捏扇,五指持扇,大拇指在一边,其他四个指头在另一边。满扇类扇花有平满扇、小团扇、鹤亮翅、双扇、提花满扇、大扇、平双花。

抖扇是五指持扇,将扇柄放在手心,以掌心为主轴,手掌带动扇角抖动。抖扇类扇花有雪花飘、低八字、高八字、遮阳扇、平扇、打扫扇等。

抱扇是用满扇法兼扇把抱在胸前。抱扇类扇花有送扇、羞扇、怀中抱月、蚌壳花、抱推扇、扛扇、点扇等。

夹扇是用两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别夹住扇子两角。夹扇类扇花有五花扇、抱推扇、反边平花、柳扇、风车扇等。

扇花均是在花灯表演中手持扇子舞动的动作,与脚步步法组合后,又变化出更多的花样动作。花灯表演中还有各种组合和队形变化,如花灯歌舞《游春》中以吸步小崴配合大颠步、捻扇反花、别扇等动作,表现剧目中喜悦活泼的人物情绪;传统花灯小戏《闹渡》用矮桩步、乌龟爬沙、踢跳步、摇晃步等动作来表现剧中人物相公的丑态。

(三)团场歌舞表演艺术

团场是一个形容演出场地的名词,指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的歌舞表演,表演中加入小唱、小戏、各种民间杂耍,融入龙灯、狮灯、蚌壳灯,以及花脸、面具等扮相,还有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团场的内涵已经更多地延伸到表演内容方面,在滇中花灯流行的广大地区,其歌舞和表演形式更能体现“团场”二字的含义。

团场中以有唱、说、跳的歌舞节目最为精彩,也最受观众喜爱。团场中最热闹、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是剧目中的杂耍、舞蹈表演。团场突出观赏性、艺术性,团场表演不像戏剧那样有完整的情节,更注重起始和结果,讲究过程。就艺术形式来说,更多的是展示技巧、构思及舞蹈表演。团场的内容很丰富,诸如踩高跷、划旱船、各种戏曲人物装扮、杂耍表演等都属于此类。遗憾的是,团场项目仅仅流传于民间,正面临消亡,所以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如不抢救,后人就只能从书本中去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社火”了。

(四)云南花灯的剧目及传承

云南地方戏剧种花灯被称为“乡土艺术大众文化”。据《云南花灯》一书记述,从省外传入的农耕社会祭祀中的歌舞、灯节中的歌舞、以明清时曲为代表的民歌山歌与云南的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云南花灯。随着国内各种戏曲声腔纷纷传入云南并逐渐地方化,云南花灯也从歌舞形态向戏剧形态转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云南省地(州)、市、县有专业花灯剧团42个;许多县级文工队纷纷编演花灯剧(节)目,为创造新型的云南花灯舞台艺术做出各自的贡献。由于花灯的传播受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间歌舞、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同是云南花灯,又分为若干分支,如昆明、呈贡、嵩明花灯,玉溪、华宁花灯,楚雄、姚安、元谋、禄丰花灯,曲靖、宣威、罗平、师宗、会泽、昭通、巧家花灯,腾冲、施甸花灯,永胜花灯,弥渡、剑川、云龙花灯,红河彝族花灯,丘北花灯等。各分支的花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同构成云南花灯百花争妍、千姿百态的格局。1978年后,改革开放铸就了云南花灯新的辉煌,云南省花灯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玉海银波》荣获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剧目类优秀表演奖。玉溪地区花灯剧团陆续创作演出的《情与爱》《金银花·竹篱笆》《卓梅与阿罗》等花灯剧目,均获国家级奖项。这些奖项使玉溪地区花灯剧团进入全国戏曲表演艺术团体先进行列,并赋予了玉溪这一云南“灯坛盟主”新的文化内涵,被戏剧界称为“玉溪花灯现象”。作为一个县级演艺机构,宣威市花灯剧团取材滇东乌蒙山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以改革开放为视野,陆续创作演出了《夜郎春秋》《火把杨梅》《孟获出山》等在省内外有影响的花灯剧目,被誉为云南剧坛的一支劲旅。花灯演员杨丽琼、李丹瑜相继获得第五届(1998年)、第十二届(2003年)中国戏剧梅花奖。此外,相继成立的专业艺术教育机构如云南省戏曲学校、云南省文艺学校、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均开设了花灯专业。

云南花灯的传统剧目相当一部分是从省外传入的,也有自己特有的剧目。这些剧目在古典戏曲如滇剧、京剧等剧种中并不占重要位置,但在民间戏剧剧种中却成为支柱性的剧目。云南花灯的剧目来源并不只一处,而是有多个源头。云南花灯剧目,据“文化大革命”前收集的史料记载,不包括“灯夹戏”时期从滇剧搬过来的剧目,共200多出。这些剧目绝大部分是根据艺人的口述记录下来的,有文字记载的较少,有些剧目虽有名称,却无剧本,早已失传,艺人们经常演出的不过几十出。

1.云南花灯剧目按照来源分类

云南花灯剧目按照来源分为省外传入剧目和本省特有剧目。

(1)云南省特有的传统剧目

云南省特有的传统剧目有《出鲁班》《打枣竿》《霸王下山》《吹箫引凤》《贺八蛮》《小哥上门》《一个怪人》《团场》《走老厂》《新别窑》《茶山杀敌》《赵匡胤打枣》《大王操兵》《大玉药瓶》《拐妹》《踩连厢》《双接妹》《双出门》《四季崴莲》《玉药瓶》《破十字》《张小二从军》等。这一类剧目多数是本省创作的,有些是从省外传入,但在省外已失传,找不到它们的源头,无法考证。

(2)由外省传入,与外省剧目相似,典籍上可以考证的剧目

花灯剧目中与《缀白裘》记载的剧目相同的有《打渔》《乡城亲家》《张三借靴》《打花鼓》《绣荷包》《小放牛》等。

(3)云南花灯与云南滇剧相同的剧目

云南花灯与云南滇剧相同的剧目有《滚红灯》《观灯》《老少配》《九流闹馆》《戏柳翠》《四狗闹家》《邬飞霞》《渡牡丹》《打面缸》《王氏功赌》《兰桥汲水》《游庵》《刘海戏蟾》《安安送米》《乡城亲家》《驼子回门》《小放牛》《背娃赶会》《大舜耕田》《马前泼水》《杀狗劝妻》《王小二过年》《浪子薅豆》等。

(4)云南花灯与贵州花灯相同的剧目

云南花灯与贵州花灯相同的剧目有《闹店》《三会亲》《小放牛》《三星庆寿》《七星桥还愿》《采茶》《打草鞋》《八仙图》《劝夫戒赌》《巧英晒鞋》《水打兰桥》《酒楼闹馆》《安安送米》《防子闹店》《芦花训子》《偷盗遇魔》《湘子渡妻》《洞宾度丹》《补缸》《苏二姐选亲》(即《三会亲》《三访亲》)等。

(5)云南花灯与四川灯戏相同的剧目

云南花灯与四川灯戏相同的剧目有《补缸》《滚灯》《渔家乐》《芦花装衣》《雪山放羊》《兰桥汲水》《闹五更》《张浪子薅豆》《祝英台》《假报喜》《苏二姐》《湘子渡妻》等。

(6)云南花灯与江西采茶戏相同的剧目

云南花灯与江西采茶戏相同的剧目有《白扇记》《观灯》《山伯访友》《磨豆腐》《牡丹卖药》《兰桥会》《打花鼓》《绣荷包入》《瞎子闹店》《夫妻花鼓》《安安送米》《板凳龙》《补缸》《浪子薅豆》《韩湘子渡妻》《闹五更》《柳荫晒鞋》等。

(7)云南花灯与湖南花鼓戏相同的剧目

云南花灯与湖南花鼓戏相同的剧目有《白扇记》《打花鼓》《芦花记》《补缸》《小放牛》《张三借靴》《磨豆腐》《张广达上寿》《湘子化斋》《瞎子闹店》《路子观灯》《狗咬雷公》《假报喜》《偷盗遇魔》《闹五更》《莺莺饯别》《劝赌怕婆》《卖杂货》《红灯记》等。

(8)云南花灯与湖北楚剧相同的剧目

云南花灯与湖北楚剧相同的剧目有《渡牡丹》《小放牛》《水漫兰桥》《王大娘补缸》《打芦花》《安安送米》《绣荷包》《探亲家》《访友》《四下河南》《湘子化斋》《闹五更》《朱买臣休妻》《假报喜》《瞎子闹店》等。

从剧目的来源看,有一些出于元杂剧,如《朱买臣休妻》即元曲中的《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大补缸》即元曲中的《王月英月夜留鞋记》,《大头和尚戏柳翠》即元曲中的《月明和尚度柳翠》。此外,还有《三戏白牡丹》《井边认母》《瞎子观灯》《苏武牧羊》等。可是,这些剧目不一定是从元曲直接接受过来的,而更像从明清已经改编过的剧目接受过来的,比如《朱买臣休妻》就像从《烂柯山》改编而来。

2.云南花灯剧目按艺术形式分类

(1)唱调类花灯剧目

这类剧目唱自然或者社会中的事物和景象,如《数花名》《数雀名》,或者是唱历史说故事,内容广泛。这类剧目的特点为多数是即兴创作,有些唱调就是民歌,如《十大姐》既是弥渡民歌也是花灯。有些时候民歌和花灯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

(2)对唱类花灯剧目

以男女对唱为核心的剧目就必须有男女两方,男方是生或是丑,女方是一个或多个。这类剧目中的人物都是“角色”。这类剧目大体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为人祈福的剧目,如《开财门》等;另一种类型主要是男女谈情说爱,在花灯中最多,如《补缸》《拐干妹》《小放牛》《小放羊》《货郎卖线》《浪子薅豆》《张大头看妹》《桃园检子》等。这一类型的剧目,演员以角色出现,但剧目的核心是对唱。

(3)歌舞类花灯剧目

在云南花灯中,这类剧目或称为“连厢”,或称为“拉花”,或称为“团场”,或称为“滚红灯”“赞花扇”。这类剧目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丑角的,一种是没有丑角的。《大头宝宝戏柳翠》等是只舞不唱的;《团场》《小邑拉花》《踩连厢》等是又唱又舞的,是集体性的歌舞,如《破十字》《数地名》《观花》等是两人、三人的小歌舞。这些花灯歌舞剧目从内容上看有一些是祝贺性的。许多花灯歌舞剧目的内容是以问答和猜谜的形式表演一些历史故事,如姚安花灯剧目《拐干珠》、玉溪花灯剧目《祝英台》。

(4)花灯小戏剧目

从花灯集体歌舞演变而成的花灯戏、花灯集体歌舞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有简单的情节,但核心部分仍然是歌舞。这种剧目很多,典型的有《红宝回门》《三星贺寿》《小虼蚤接姐》《打花鼓》等。《缀百裘》中载有《花鼓》一折,在云南花灯中已经形成《夫妻花鼓》《姐妹花鼓》《凤阳花鼓》《双边花鼓》等一系列花鼓剧目,它们的情节是为剧中的歌舞服务的。所以,这种剧目实际是从花灯歌舞到花灯戏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

另一种就是戏剧性比较强的剧目。这类剧目数量较少,如《九流闹馆》《王名芳高中》《三探亲》《大王操兵》等。在这种剧目中,仍然保留了歌舞成分。

(5)传统花灯剧目

传统花灯剧目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花灯剧目,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花灯剧目。传统花灯剧目多数是整本大戏,新灯兴起后,玉溪花灯艺人改编了一批,灯夹戏时期又从滇剧引进来一批。新灯是在花灯原有基础上发展来的,戏剧性得到进一步增强,然而乡土味却减弱了许多。

传统花灯剧目是以在生理、癖性、行为上有某种特点的人物为核心构成的戏。这类剧目在传统花灯中占有相当数量,以人物为核心分几种类型:①包二类型的戏。以包二为核心构成的戏有《包二接姐》《包二回门》《包二送学》等,在一些剧目中,包二的名字换成了小红宝、小黑宝、小吃面、小冯宝,虽名字不同,但其实都是包二。这类戏的中心情节就是包二出洋相,突出包二的癖性。②以瞎子为核心的戏。这类剧目如《瞎子观灯》《瞎子闹店》《瞎子算命》等,人物塑造是受人愚弄,也愚弄别人,从愚弄中生出笑料。③骗子戏。这类剧目总以一个骗子为中心,以“骗”博观众一笑。剧目如《假报喜》《九流闹馆》《想方过年》等。④怕老婆的戏。这类剧目人物以“老皮”居多,典型剧目有《老皮顶灯》《二怕婆》《三怕婆》等,都是以表现男人怕老婆的各种行为来引人发笑,也夹杂些杂技性表演。⑤吵架的戏。这类剧目以夫妻吵架居多,典型剧目有《劝赌》《劝闹》《办和》《休妻》等,通过表演夫妻吵架引人发笑。⑥调皮戏。这类戏以娃娃为角色,典型剧目有《四狗闹家》《打草鞋》等,以娃娃的恶作剧之类行动构成情节核心。⑦连台本戏、条纲戏。“新灯”产生之后,从京剧、滇剧中移植了一些连台本戏,也从善书中改编了一些。这类戏中,典型连台本戏有《白扇记》《蟒蛇记》《金铃记》等,典型条纲戏有《偷盗遇》《提水遇》《遭恶婆》等。⑧新编的具有强烈政治内容的剧目。这类剧目主要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内容主要是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多数属于报道剧性质,剧目有《茶山杀敌》《张小二从军》《农村一家》等。

(6)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传统花灯剧目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花灯艺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年,人民政府组织成立了花灯联谊会。1950年,云南省文联成立。1951年,昆明戏曲改进协会成立,它与花灯联谊会都是文联的机构。这一时期,花灯艺术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加入了花灯创作及研究工作,花灯剧目在剧本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人物戏剧行动等方面都得到加强,剧目创作、改编都有比较大的改进。在“文化大革命”前整理的花灯传统剧目中,传统花灯歌舞有《赞花扇》《团场》《游春》《破四门》《玉药瓶》等,传统花灯戏有《探干妹》《刘成看菜》《闹菜园》《老海休妻》《喜中喜》《三访亲》《大茶山》《游春》《闹渡》等,而创作、改编的花灯剧目仅云南省花灯剧团就有将近百出。

(7)近现代改编的花灯剧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花灯在现代题材方面的创作以小戏及花灯歌舞居多,如《山茶赞》《送金国》《游春》《菊花石》等剧目。直到1959年,《三个姑娘》与《依莱汗》两个剧目的出现,才引起较大的反响。其中,又以《依莱汗》的影响较为突出。这个戏以它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及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它曾经在1959年冬至1960春之间巡回演出于京、沪、宁、渝等十几个省区市,受到普遍好评。以它为标志,花灯演出掀起了一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花灯也移植了一批剧目,如《红葫芦》《孔雀公主》《九件衣》《罗汉钱》《梁秋燕》《七妹与蛇郎》《小姐与长工》《洪湖赤卫队》《朝阳沟》《年青的一代》《夺印》等等,大都是当时国内流行的剧目。

“文化大革命”中,花灯受到极大摧残,花灯剧目除移植过样板戏的片段外,无可叙述。“文化大革命”后,花灯开始以恢复原有剧目为主,也移植、改编过一些外来剧目,如《莫愁女》《报春花》及由苏联话剧改编的《十二个月》等。这一时期的创作剧目有《船姑》《彩霞湖上》《白毛女》《赤月河》等。

改革开放以后,花灯和其他许多戏曲剧种一样,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于是,花灯的革新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花灯革新以《依莱汗》创作演出为标志。改革开放后,陆续涌现的花灯剧目有《淡淡的茴香花》《情与爱》《金银花·竹篱笆》《风雪马缨花》《卓梅与阿罗》等。现代花灯剧目在内容、艺术形式上都有了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深入发展、整个花灯艺术情况的变化、观众审美情趣的转变,云南花灯剧目创新还需不断探索,以推动整个花灯艺术的发展,适应时代与人民的需要。

3.云南花灯剧典型剧目

云南花灯剧典型剧目有《军营小院》《情与爱》《金银花·竹篱笆》《卓梅与阿罗》《淡淡的茴香花》《风雪马缨花》《随水而去》《小河淌水》《玉海银波》《石月亮》《梭罗寨》《夜郎春秋》《火把杨梅》《牵心的歌绳》等。

(1)《军营小院》

大型花灯现代剧《军营小院》由玉溪地区花灯剧团创作演出。编剧普凤坤、罗誽,导演马琴珍、刘志汉,作曲李鸿源,舞美设计于刻工,主演潘玉华、吴芝润、沈玉仙。剧情是:在边疆防御作战的背景下,从军营小院这个特殊角度来写当代军人在战争中浴血奋战,以及军人妻子的无私奉献,通过塑造善良正直、识大体顾大局的老路嫂,嘴辣心甜的四川嫂,心高气傲的翠英,耿直、视死如归的老团长,美丽痴情的依罕,多事好嚷的小广播,倔强任性的路莹,英俊勇敢的岩年,事业型的梁医生,纤弱沉静的小惠,怕老婆而不失军人气质的老李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来编构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作曲方面,在继承传统花灯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将傣族音乐元素糅进剧中花灯音乐唱腔之中,丰富了花灯音乐的表现力。舞蹈与剧中人物塑造紧密联系在一起,取材角度新颖,人物鲜活,生活气息浓郁。1987年7月,该剧参加云南省花灯滇剧观摩演出,获优秀剧目奖。

(2)《情与爱》

现代花灯剧《情与爱》由玉溪花灯剧团创作演出。编剧杨应昌、张家训、马良华、甘昭沛,艺术指导李学忠,导演严耀龙、向仲能,作曲李鹏,指挥李鸿源,舞美设计吕也厚、黄庆明,灯光设计齐仕明、杨国光,舞蹈设计熊常惠、罗誽。主要演员:徐宝龙饰村长,何瑞芬、杨丽琼饰秀兰,潘玉华饰春桃,马丽饰三巧,马翔龙饰李雪春,严林饰憨哥,夏从政饰张父,张琼芬饰奶奶,马忠亮饰舅老爹,李丹瑜饰丽萍。剧情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滇中大地震中,身为共产党员的秀麓村村长不顾家人的安危,首先在废墟中救出了村里的幼女秀兰,而自己的儿子由于被埋太久,被乡亲救出以后,成了弱智儿,名为“憨哥”。20年后,村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初步改变了贫困山乡的落后面貌。为了报答村长的无私奉献,舅老爹、三巧等乡亲想将秀兰、憨哥撮合为一对夫妻。村长听说以后,坚决阻止,并说服自己的妻子春桃放弃了这一念头。最后,村长成全了秀兰与农技员李雪春的婚事。该剧曾赴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献礼演出,并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1992年5月获云南省文化厅颁发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一等奖;1993年4月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和文华音乐奖。该剧改编拍摄为戏曲电视剧后,获第十三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和全国电视剧“骏马奖”。

(3)《金银花·竹篱笆》

大型花灯现代剧《金银花·竹篱笆》是由云南省玉溪市花灯剧团创作演出的剧目。编剧阮永骞、马良华,艺术指导李学忠,导演严耀龙、何瑞芬,音乐设计李鸿源、李明,舞蹈设计陈明玉,舞美设计黄庆明。主要演员:杨丽琼饰银妹,何瑞芬饰金嫂,马丽饰壳壳虫,马忠亮饰老烟筒,孙磊饰肥田,夏毅媛饰仓玉,李艳梅饰山姑,夏从政饰高医生,王跃华饰大姨妈。剧情是:金嫂银妹母女与壳壳虫这两户相邻的农家人,本来相安无事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然而,尚未脱贫的壳壳虫看不顺眼靠栽花致富的金嫂家,因此产生了一些磕磕碰碰的事。特别是看到金嫂家挂出了“招工启事”后,丈夫和儿子都要去“应聘”,壳壳虫大为恼火,便跳上凳子剁着菜板大骂金嫂银妹母女不是“招工”,是在“招夫”,并怒气冲冲地将“招工启事”上的“工”字改成了“夫”字。壳壳虫的这一举动,推动了剧情的深入发展,造成了戏剧冲突。随着剧情的推进,事情峰回路转,发展成了喜剧般的结局。吵归吵,骂归骂,善良朴实的农家人,多年相处的老邻居,最终还是相互扶持,共同走上了致富之路。该剧于1996年1月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并获优秀剧目奖,同年5月获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同年9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4)《卓梅与阿罗》

古代大型花灯剧《卓梅与阿罗》由玉溪市花灯剧团改编演出。编剧马良华,艺术指导潘伟行,导演严耀龙、何瑞芬,作曲李鸿源、李明,舞蹈设计陈明玉、马丽,舞美设计黄庆明、马雪峰,灯光设计孙树林、杨国光,配器李鸿源、李明、秦志昆、李鸿钧。主要演员:杨丽琼饰卓梅,沈建南饰阿罗,马忠亮饰毕摩,潘本生饰奥木土司,夏从政饰阿卓头人,徐宝龙饰沙玛头人,姚沛伶(田华)饰玛诺,马翔龙饰考勒尤,华平饰阿格,严林饰拉莫,徐锐饰普孙。这出戏以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为框架,经改编后成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戏曲作品。它将中世纪发生在意大利的故事搬到中国云南的彝族山寨,改编成一个彝族的爱情悲剧,用中国的、民族的故事对“莎剧”进行了重新演绎。故事自然、流畅,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成功结合。表演、歌唱、舞蹈呈现的完全是云南本土和民族的风情。这是中西文化相融合的一次尝试,是中国戏曲改编“莎剧”的一个成果。该剧曾先后参加第五届昆明国际旅游节云南省少数民族优秀剧目展演。1997年10月获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以及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服装设计奖等6个单项奖。编剧马良华1998年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提名奖,1999年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孔雀奖”金奖。主演杨丽琼获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5)《淡淡的茴香花》

大型现代花灯剧《淡淡的茴香花》由曲靖地区花灯剧团创作演出。编剧罗仕祥,导演张一凡、魏云成,编曲黄金良,编舞周培武、张秋莎、王俊英,舞美设计刘绍泽、陈燕飞。主要演员:石林饰毕玉秀,高丽芳饰普丽芳,雷宁饰张小吟。剧情是:在一个普通的彝族撒尼人的家庭里,女儿毕玉秀和母亲普丽芳恰似不起眼的茴香花,自觉自愿地默默奉献着、牺牲着,为了抚育别人家的三个儿子金合能、金合德和金合才,母女二人忍辱负重,历经十年艰辛,付出了一切,迎来了果大枝成。然而,这三个儿子一个个离家而去,但母女二人仍然无怨无悔。该剧展示了彝族撒尼人金子一样的高尚情怀。《淡淡的茴香花》于1992年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新剧目奖,编剧罗仕祥获文华剧作奖,主演石林获文华表演奖。

(6)《风雪马缨花》

大型现代花灯剧《风雪马缨花》由云南省曲靖地区花灯剧团创作演出。编剧金重、甘昭沛,导演魏东、王树基、魏云成,编曲傅晓、杨自武、魏东,配器道玉书、黄斌,编舞王树基,舞美设计陈燕飞,乐队指挥黄斌,主弦黄金良,司鼓朱培林,特殊造型张培英、朱学英,灯光设计陆友光、陈澎。主要演员:雷伟平饰毛泽东,石林饰贺子珍,台光磊、尹平饰贺敏仁,丁岳仙、符蕾饰阿艮,雷宁饰钱希钧,李建国饰侯政,李晓东饰吴吉昌,唐建春饰科长,胡鹏饰连长,徐根柱饰军医。剧情是:毛泽东、贺子珍及他们的亲人同红军战士一起转战乌蒙,但亲生女儿却留在云南,同胞兄弟也不幸牺牲,为救彝家女贺子珍又身负重伤。母女爱、夫妻恩、民族情、手足义,悲欢离合撼人心。为了中国的明天,毛泽东一家付出了极大的牺牲。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在云南的崇山峻岭间行走20多天,其中10多天是在曲靖。曲靖因此而骄傲,曲靖地区花灯剧团也因此将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形象搬上舞台。为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曲靖地区花灯剧团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花灯剧《风雪马缨花》,曾公演了70余场,于1996年11月参加1996年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获优秀剧目奖。

(7)《小河淌水》

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由昆明市花灯剧团于2000年10月创作演出。编剧黄自廉,导演卢昂、卢珊、王亦工,音乐设计黄波、万里、陈应祥,舞蹈设计侯跃、金燕、刘虹、傅斌,舞美设计刘杏林。主要演员:周文琳、冯咏梅饰叶露,景彦、李爱荒饰天风,傅斌饰达山,顾培华饰寨主,张丽华饰喇叭花。剧情是:一支马帮来到偏僻的山寨,并带来了物资和文明。赶马哥天风救了寨主的女儿叶露,两人一见钟情。叶露和天风相知相爱,引起山里汉子达山的嫉妒。寨主反对叶露和天风的婚事,天风走了,叶露恪守诺言,一直等待离而未归的天风,留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将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融入剧中,更丰富了该剧厚重的文化底蕴。2002年,该剧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颁发的剧本金奖。2003年,该剧参加在西安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剧目奖和最佳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音乐奖、舞美奖。同年,该剧被文化部列为30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之一。

(8)《玉海银波》

大型现代花灯剧《玉海银波》由云南省花灯剧院于2000创作演出。编剧剑铧,导演李学中,音乐唱腔设计朱冶,舞美设计于刻工、郭伟。主要角色:李丹瑜饰明珠,李爱荒饰大旺,金立敏饰金龙,陈庆华饰金风,孟虹饰荷花,杨光华饰老鱼头,赵绍昆饰金乡长。剧情是:即将举行网箱养鱼示范村挂牌仪式,但外出打工回来的玉龙湾青年农民大旺到县上反映了网箱养鱼在使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会给玉湖带来污染的问题,根据县委电话通知,挂牌仪式取消了。为了求证网箱养鱼是否对玉湖带来污染,村长明珠的父亲老鱼头撑着小船送明珠到玉湖上采集水样,然后委托大旺送到科委进行化验。水样化验结果表明,由于受到污染,玉龙湾水质明显恶化。于是,明珠以她作为一位人大代表的名义,写下了一份关于建议取消网箱养鱼的提案。又是一年海灯会,在玉龙湾召开“拆除网箱养鱼试点动员大会”上,晋升为副县长的金乡长讲了他过去忽视对玉湖保护的教训。他说,这次政府加大力度,不仅要取消网箱养鱼,还要对玉湖来个全面的综合治理,并对村民拆除网箱养鱼采取补偿措施。为了保护当地白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玉湖,玉龙湾的乡亲们拆除了自己亲手打造的养鱼网箱。该剧于2001年参加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剧目奖以及单项奖。

(9)《夜郎春秋》

古装花灯剧《夜郎春秋》由宣威市花灯剧团创作演出。编剧樊同伟,导演胡荣昌、符昌明,音乐设计周家斌,舞美设计刘少泽(特邀),服装设计杨淑仙、殷希曾,舞蹈设计陈粉荣、朱艳琼,配器孙兴悟、孔德明,司鼓胡朝豹、李文学、马永康(特邀)。主要演员:李文昌饰王子,罗发芝饰春兰,普恩宏饰国王,栾林华饰阿伊美,符昌明饰大鬼主,杨淑仙饰王后,胡荣昌饰色卡酋长。剧情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夜郎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当汉朝文明的春风吹进这个闭塞愚昧的国度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夜郎人直到遭受灭顶之灾时,方才醒悟。这出戏对于启示人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树立对外开放的新观念具有积极意义。1987年,《夜郎春秋》一剧参加云南省花灯滇剧表演获优秀剧目奖。1992年6月1日,该剧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三等奖。

(10)《火把杨梅》

大型现代花灯剧《火把杨梅》由宣威市花灯剧团创作演出。编剧樊同伟,导演李正保、符昌明,音乐设计李培安,舞美设计唐先放,服装设计杨淑仙,舞蹈设计陈粉荣、岳芬,司鼓胡朝豹,主弦周家斌。主要演员:张秋莎饰梅遮,李文昌饰查勒。剧情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次包办婚姻中,新郎查勒出走,新娘梅遮忍辱负重,长期照顾婆婆,默默地等待丈夫的归来。由于乡亲们太穷,村长同意砍树卖钱,梅遮对此加以阻止。这时,查勒外出学到了本事返乡,提出利用本地漫山遍野的杨梅兴办果脯产业,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查勒根本不认等了他五年的妻子,但梅遮对他还是以诚相待。面对眼前种种压力,查勒想一走了之。为了家乡的繁荣昌盛,梅遮竭力劝说查勒留下来,还让小孩到工棚去送鸡汤,她自己又在深夜去送布鞋,见喝了酒的查勒趴在桌上睡着了,就将自己的披风盖在他身上。查勒醒来以后,拿出2000元钱作为梅遮多年照顾他母亲的报酬,但被她拒绝了。当查勒去广州购买机器时,一些目光短浅的乡亲提出要把机器高价卖给外地采购人员。面对这种情况,梅遮提出要设立若干收购点,并取下自己的玉手镯,与乡亲交来的钱一起作为垫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稳住了局面。查勒回来以后,向梅遮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而重新认识了自己人生价值的梅遮却带着孩子离开了藤子凹,要走自己的路。这出戏参加1994年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获新剧(节)目奖;1995年4月获第二届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奖三等奖;199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孔雀奖”金奖。 +hPimuVii9EWtW++300KIHAhWL/hrXQ4jQibA2C1YpD1P1/7uoEYFqFHCqPGyw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