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郭树元

苏燕女士的专著《云南花灯艺术研究》已经进入出版程序。这对我而言,肯定是个好消息!对从事云南花灯专业的研究者以及广大的云南花灯爱好者,特别是传承者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该专著的出版发行,其意义首先在于某种程度上可以填补一些云南花灯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存在的空白。

我有幸捷足先登,阅读了四易其稿的《云南花灯艺术研究》,总体印象是:该书体量较大,篇幅较长,包容性强,涉及面广,是云南花灯发展史上一部难得的高品质、宽视野、多角度、全方位的长篇著述。这样的长篇著作无疑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好书,它通俗易懂,有较强的可读性、参考性、理论性和学术性,还有一点近乎“云南花灯小百科全书”的感觉。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苏燕女士力图把自己的专著写得全面。想法虽好,但事实上很难做到。我个人认为,苏燕女士能把《云南花灯艺术研究》写到这个份上,已经足够全面了,且具有一定的学理深度。该专著在业界可以算得上是一本成功的、有价值的、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不但可以丰富云南花灯的文献宝库,而且可以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刚刚涉足云南花灯表演研究不久的年轻人进一步了解云南花灯提供一手资料和参考借鉴。

该书的特点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书分为4章,共28个小节,每小节皆有各自的主题和立意,在相当程度上既彼此联系,又可以自成一体,还可以互为补充,按需要重新组合之后,形成新的题目,便可以较为详尽地予以表述。这样的学术专著是较为罕见的,我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纵观该专著的主线和核心内容,我认为“一轴两线”是该专著最鲜明的特征。“轴”与“线”之间是相关的,有一定的典型性的“人和事”作为“黏合剂”,把该专著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之后再展开表述。“轴”指主线,即云南花灯产生、演变、发展、继承、创新、再发展的历史轨迹。“两线”是指两条必不可少的线路:一是艺术生产,落脚在专业性质的花灯演出剧团,重点是演出剧目及获奖情况;二是艺术教育,着眼于以戏曲为特色的云南文化艺术干部学校(花灯班),从1956年成立之日起,发展至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下属之戏曲学院(花灯系),着笔重点是专业人才培养机构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此“一轴两线”有序运转,经“人和事”黏合,最终形成《云南花灯艺术研究》这样一本专著。

另外,该书在云南花灯艺术研究中还有许多闪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该书中的十篇论文及人才培养调查报告学术性较强,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中艺术院校花灯表演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存在的明显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原因,正视结果,用数据说话,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付诸实践,取得成绩后又及时总结出价值很高的经验予以推广。二是该书实事求是地厘清了云南花灯在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重要的“师承代序”关系,进一步归纳出花灯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传承模式,并用图表展示之。三是该书立足并着眼于舞台形态的云南花灯,以更宽阔的视野,从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和人才培养的双重角度,深入研究了花灯舞蹈、舞台美术、人物造型、服装道具等云南花灯艺术的诸多方面,并将其结撰于同一本著作中,向读者逐一介绍,效果是良好的。四是该书中涉及的“人和事”,时间跨度长达一个世纪以上。根据现有资料,如果以李芹、熊介臣、李永年、张万育、蒋世凯等老一辈著名花灯艺术家为云南第一代花灯的传人,那么从传承的代序关系看,现在已经延续到第四代了。如果把近些年来的年轻新生代也算在其中,则已传承了五代之久。把这些方面的研究情况及其结果纳入该著作中,也是该书特色之一。五是该著作不仅关注了云南少数民族花灯艺术团队,而且关注了昆明周边及其县区级的业余花灯团队,并介绍了有关概况,难能可贵。

该著作中还有一些颇具价值的闪光点,我觉得没必要在序言中全部提及,还是留给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细心品味吧。

总而言之,《云南花灯艺术研究》是一本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言之有据、切合实际的好书。感谢苏燕女士以正式出版的方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给广大读者阅读!衷心祝愿《云南花灯艺术研究》早日面世,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2021年6月30日于昆明 KEC1qyEgnwNhz3nxwJpIRzMmyzCUav8DNJuO40fRK1byCT3m04HtTPOs3XFWoR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