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戏曲教育发展历史

国家兴,则戏剧兴。云南省的戏剧教育伴随着祖国的发展经历了风雨,目前随着云南边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云南戏剧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云南的戏剧教育根基系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院经过65年的历史变迁,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多个专业的综合性高等艺术职业院校,为云南省各级文化艺术单位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专门艺术人才。65余年来,学院五易校名,负有历史使命的戏剧艺术教育经历了5个发展时期。学校虽然五易其名,经历了10次大变动,但戏曲教育事业仍在不断向前发展,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坚强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回顾历史,65年来在云南省这块艺术园地上,上千名教职员工在此辛勤耕耘,云南文化艺术教育事业方兴未艾。

一、艰难的创业岁月

1956年2月,云南省文化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精神,以朱荣晖为主任、陈少纯为副主任的筹备委员会筹建了首个云南戏剧教育的学校,为云南省培养戏剧表演人才,云南首个现代意义上的戏剧教育机构成立了。这就是云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1956年8月,学校首次招收滇剧、花灯及剧乐一年制中专学生。1958年至1960年又招了三批滇剧、花灯新生,学制分别为二年、四年、六年制中专。三年中,除滇剧、花灯为统招统分的学制班外,为了适应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戏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举办了戏剧编导在职干部短训班,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云南戏剧培养编剧人才。至此,学校成为云南省戏剧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戏剧教育的摇篮。肇始初期,百废待兴,学校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屡次搬迁,然而,教师的工作热情不减,立志为新中国培养专业的戏剧人才。学校改革了旧戏班子师父带徒弟的教学方法,依靠新文艺工作者与戏曲老艺人的密切合作,在自编教材、整理剧本、记录音乐的条件下,师生们艰苦创业,为云南戏剧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历尽劫难薪火传

1961年2月,根据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的决定,以云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的滇剧、花灯两班为基础,合并省戏曲剧团以团带班学员,新建云南省戏剧学校(简称戏校)。次年,又将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学生调整到校,改学戏曲编导(仍为大学性质),组建滇剧、花灯、京剧、川剧、杂技、编导6个专业教学科,学校戏剧教育初具规模。学校教学原则是精选良才、打牢基础、普遍培养、重点提高。学校按照《全国中等戏曲学校教学方案》开设课程,设有基本功、武功、形体、把子、唱腔、念白、排练、化妆、实习等专业课。专业教学实行普遍培养与重点提高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收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学校各戏曲剧种齐全,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现代戏剧教育学校初具规模,全国反响很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被迫停止教学活动达七年之久。然而,云南戏剧教育的火种并没有被熄灭。1972年,学校复校,重振云南戏剧教育事业。

三、新时期扬帆起航

“文化大革命”后期,1972年10月,根据“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政工组〔72〕15号文件”,学校从省级戏曲剧团接收以团带班学员,组建滇剧、花灯、京剧等戏曲专业教学科,定名为云南省文艺学校(简称艺校)。学校以培养戏剧人才为主,1973年春季开始招生复课,戏剧教育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浴火重生。1979年,全国迎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根据全国教育会议精神,学校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学校大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陆续选送青年教师到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等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基本上建立起了一支有学历、有经验的教师队伍,教师结构实现了从老龄型到以中青年为骨干的过渡。学校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975年至1987年期间,学校开办话剧专业,成为门类齐全的戏剧教育专业学校。

四、改革开放谱新篇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过渡。1994年,学校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需要,经云南省文化厅批准,更名为云南省艺术学校。199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成为全国知名的艺术学校。学校先后聘请刘芸、晓艇、王玉珍、金重、高晓兰等戏剧名师到校授课,狠抓戏剧教学质量。校内每月开展“五个一”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每月登台演出,积累舞台经验。学校的滇剧、花灯及话剧等戏剧教育齐头并进、人才辈出,为云南省戏剧表演艺术培养了大批后备军。

五、职业教育显特色

2004年,中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时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与文化厅职工大学合并,成立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云南省培养中高级文化艺术人才。2004年9月,学院成立了戏剧系,除培养滇剧、花灯六年制中专学生外,也开始培养五年制大专、三年制大专高等戏曲表演人才,揭开了云南戏剧教育新的一页。戏剧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教学水平高,多位教师在任教生涯中连续多次获得各种奖项,逐步形成了一支业务精、教学强的教师团队。在人才培养上,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培养出一批批集歌舞、表演、器乐等各种技艺于一身的复合型、应用型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就业率高达95%以上。戏剧系先后建设了一批省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突出职业教育的本质,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戏剧艺术人才,为云南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65年的戏剧教育,学院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兼收并蓄,开拓创新,建成了滇剧、花灯、京剧、川剧、话剧、戏曲编导等多专业的教学基地,戏曲专业齐全,专业建设成效卓著。云南省各地方剧团80%的戏剧表演人才毕业于此校,戏曲之花开满云岭。戏曲课程建设由师父带徒弟的传统培养模式,到开设武功、基训、把子、电脑、器乐、声乐、乐理、视唱练耳、表演、排练、民间舞蹈、实习演出等综合专业课程,形成公共文化课程、文化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四功五法”为核心,狠抓基本功训练,以“剧目排练”带动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戏曲表演程式,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一届又一届的艺术尖子和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

戏剧教育以实习实训为核心,定期举办基本功比赛、学生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戏剧教学以传统戏为基础,剧目教学实行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的方针,以排练剧目为中心,“以戏带功、以功促戏”,单项基本训练与剧目教学紧密结合,完成戏曲技艺基础教学。学院为学生开设专业实习课程,多年来演出遍及省内各个县市。2009年,学院牵头成立云南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戏剧系依托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丽水金沙”“梦云南”“希夷之大理”“天下凤凰”等省内外基地,并开展实习实训工作,使学生的舞台技艺得到了提高。

戏剧教育肇始,学院就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了一支老艺人与中青年专业教师结合的队伍。目前,学院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教师舞台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与艺术经验,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扩大交流。历年来,学院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看课、示范、排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师生的专业水平,吸取其他戏剧教育院校之长,拓宽了艺术视野,使艺术教学从口传心授走向科学化、系统化。

学院戏剧教育的对外交流、社会服务丰富多彩。学生们在校内多次接待外宾,曾为朝鲜、日本、坦桑尼亚、苏联、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各种代表团表演节目。为了加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学校派出教学小组分赴壮剧团、傣剧团、白剧团进行重点辅导。1987年,又专为大理州白剧团开办了三年制的白剧班,协助这些团队编剧、导排,或开展专业基础训练。1988年至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学校“云南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学院戏剧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良好。全省剧团及演艺公司80%以上的演员是戏剧系毕业生,使全省主要表演团体的各种专业人员得到大幅度更新,获得了新鲜血液,为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戏曲艺术人才。许多毕业生不但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而且有的还成为单位负责人,对文化艺术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些业务尖子还成长为知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戏剧教育经历了创建、发展、挫折、恢复与改革的曲折过程,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学院以传承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遵循艺术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开创云南戏曲教育的新局面。 VV5vCMQ1A/1cUAp2A6BX5Gyc2s+AKIvs9f7yV7gpeLC0pIdmz+2EJK8KQwVYtG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