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 言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几乎所有民族国家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民族问题在世界各国开始表现出一系列的新特点和新动向。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民族问题社会割裂、群体冲突,甚至国家解体、经济社会发展停滞,教训极其惨痛。

民族关系“本质上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问题” 。在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关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因此,协调好民族关系并促进各民族的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关系调控的目标是民族关系的和谐。胡锦涛同志于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首次提出我国56个民族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018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对《宪法》相应条款做了修改,将“和谐民族关系”写入我国根本大法。在我国《宪法》中,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是手段,和谐是结果;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目标;前者是量变,后者是升华。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民族和谐关系是指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商周时期,中华大地上就形成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大民族集团。各民族在发展中互相吸收,经过不断的迁徙、杂居、通婚和交流,逐步融合为一体,又不断产生新的民族。中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方向是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特定的自然环境使我国各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地理分布格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持续的人口迁徙和流动,各民族不断进行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加上历代民族政策的催化,各民族之间“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 ,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格局。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关系和谐,对整个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我国境内各民族“一方面彼此之间保持着联系、交往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心理状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又存在差异和矛盾” ,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内部的矛盾,还有地方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之间、人数较多民族与人数较少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相互交织,给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和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关系得到了巨大改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基本形成。但是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加速流动,民族间的交往不断扩大,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民族分布更加广泛,区域内民族构成更加多元和复杂。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民族问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民族工作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明确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从国家层面将扩大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中央民族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手段和基本方法。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工作时特别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明确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由于受地理、自然环境及生计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云南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民族关系的典型缩影。云南是我国民族关系处理得最好的地区之一,各民族长期保持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强调“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在民族工作中体现云南特点,创造了民族工作的云南模式、云南经验。云南和谐的民族关系,对维护祖国统一和西南边疆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黎贡山位于云南西部。本书所称的高黎贡山不是特指某一山某一岭的具体地名。狭义上的高黎贡山,是指横亘于怒江大峡谷西侧,北起青藏高原、南达中南半岛的巨大山体,属横断山系中最西的山脉。它与西藏唐古拉山脉伯舒拉岭相接,呈北西—南东走向,从贡山县伸入云南境内部分称高黎贡山,呈南北走向,南端延伸至缅甸境内。全长600余千米,其中中国境内长504千米,平均宽50千米。北段在怒江州境内,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段为中缅界山,海拔在3000米左右,末梢已抵缅甸南部的印度洋海面。整个高黎贡山北部最高处和南端最低处的高差达4000米,气候要素垂直变化十分明显,正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广义上的高黎贡山地区是指高黎贡山山脉周边与高黎贡山有地理和文化等各方面联系的广大地区,基本上涵盖了怒江州福贡、贡山、泸水等县,德宏州芒市、盈江县、陇川县,保山市的腾冲市、龙陵县以及隆阳区的一部分等。历史上这些地区多属同一个文化、经济行政区。今保山市、德宏州所辖市县古时多隶属永昌府,泸水在明末清初才推行土司制,福贡、贡山到了民国开元才正式设治。从西汉至民国的两千多年里,怒江各地分属于丽江府和永昌府的郡、府、州、县,或由后来这些地区的土司统领。由此,高黎贡山历史上属一个经济文化行政区。本书采用高黎贡山广义上的界定。

高黎贡山南端延伸至缅甸境内,域内有怒江、龙川江两条国际河流。作为历史上民族迁徙的走廊,有傣族、傈僳族、景颇族、怒族、独龙族、阿昌族、汉族等16个民族世代居住于高黎贡山地区,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原始信仰等多种宗教在这里并存,少数民族文化、边地汉文化、南亚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汇聚,呈现出罕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犹如一座文化与宗教的“博物馆”。 在这样一个地理文化空间中,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交往中互通有无、相互依存;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包容不同,形成了兼容性、混合性与多元性的文化状态;在交融中形成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肉联系与和谐的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64%的国土面积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2.2万多千米的陆地边境沿线,就有1.9万千米属少数民族地区。“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关系问题能否得到妥善有效的处理,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边防安全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如何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强化边疆社会安定,维护国家安定统一,是当前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高黎贡山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建构,既是对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格局的沿袭,更得益于新中国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民族政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对高黎贡山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我国处理其他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也能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尹未仙
2020年7月于昆明 ip6APFdh2p/BiUq0ibnG3KRPTI33z0ZwSlZy9MSU0wFoeNtjuW1V3diwT3jMEY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