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章

一部鲜血写就的史诗……

1188年复活节前不久,英格兰王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前往威尔士,开展一段征兵之旅。在距离此地数千英里之遥的地中海东部,战争已经打响。这位大主教名为福登的鲍德温(Baldwin of Forde),他的任务是为正要部署到战场上的军队招募数千名身强力壮的战士。

从表面上看,这绝非易事。对于那些决定参军的人来说,通过陆路和海路到达东方、再从那里返回家园至少要18个月,而且耗资不菲。在到达目的地——位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基督教王国——之前,他们遭遇海难、抢劫、埋伏或因疾病而死亡的概率很高。带着沿路掠夺的大批财物返乡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就连回家的希望都渺茫得令人胆寒。

敌军领袖就是埃及与叙利亚的库尔德裔苏丹萨拉赫·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Salah al-Din Yusuf ibn Ayyub),俗称萨拉丁。他的用兵出神入化,西方基督徒——统称为“法兰克人”——的军队在他手下连吃败仗,经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前一年夏天,他在战场上击垮了一支基督徒大军,囚禁耶路撒冷国王,夺走圣物基督的十字架,并将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宫廷逐出城外。而对于参军者来说,这场旨在向萨拉丁报仇的战争所能带来的唯一确定回报,就是在来世得到救赎:上帝会善待这些仁人志士,让他们更快、更顺利地升入天堂。

尽管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比,这笔交易在一个痴迷于算清并赦免罪过的宗教时代看起来更加诱人,但鲍德温还是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故而他与他的随从们在威尔士艰难跋涉,从一个城镇来到另一个城镇:讲经布道,说服他的听众们投身于一场战争,煽动参军热情。这些听众与这场战争中的敌人素未谋面,而对于将要发生战斗的那片土地,在想象以外几乎无人踏足过。

在威尔士西部地区一个名为阿伯特维(Aberteifi) 的小镇,鲍德温的到来引发了一对年轻夫妇之间的争吵。丈夫已经下定决心应征参加十字军,而他的妻子则坚持他哪里都不能去。作家威尔士的杰拉尔德(Gerald of Wales)与鲍德温大主教同行,并为这次旅行留下了一份生动的记录(但可惜的是,他省略了这对夫妇的姓名),他写道妻子“紧紧抓住丈夫的斗篷和腰带,在大庭广众之下阻止他前往大主教那里”。 [1] 他们撕打起来,结果妻子得胜。但是,杰拉尔德写道,事实证明她的胜利短命得可怕:“三个夜晚之后,她听到一个可怕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既然你将我的仆人夺走,那么你必爱之人也将被夺去。’”

是夜,就寝之后,她于睡梦中的一个翻身,竟意外地让与她同床、尚在襁褓的儿子窒息而死。这是一个悲剧。这也是一个不祥的预兆,她意识到了这一点。尽管此时鲍德温大主教已经离开,这对悲痛欲绝的夫妇还是去求见他们的教区主教,向他报告这一可怕的事故并请求宽恕。

事已至此,只有一条出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些同意离开家乡、前去与萨拉丁作战的基督徒将用布做成的十字架标识缝在外衣的袖子上,以此宣扬他们在基督之军中是宣誓过的圣战士。

这位妻子亲自为丈夫缝上了十字架标识。

本书内容就是十字军东征:在中世纪由基督徒领导,受教廷认可,针对被认为是基督和罗马教会的敌人所发动的战争。本书书名《十字军》既表明了创作主题,又反映了写作方法。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一个单独的词语可以描述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十字军东征”:从西欧出发,深入圣地的八至九次大规模远征行动,辅之以一系列其他相关的战争,从烈日炎炎的北非海岸城市到天寒地冻的波罗的海森林。然而,在这种现象出现的最早期,的确有一个词语用来形容那些参与其中的人。参加这些带有忏悔性质的战争、希冀得到精神救赎的男男女女在拉丁语中被称为crucesignati——领取十字架之人。于是,从这种意义来说,十字军(crusader)的概念先于十字军东征(crusades)产生,这也是我为什么偏爱于使用前者作为本书题目。

但更加重要的是,《十字军》这一题目反映了我在本书中讲故事的手法。整本书由一系列描绘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人物的章节组成,这些章节按年代顺序排列,讲述了一段横跨整个十字军时间段的鲜活历史。那些被我委以重任、引导我们走入时光之旅的人物正是本书标题中的“十字军战士”,而且我希望,他们作为一个全明星阵容,能从第一线的角度向我们讲述十字军东征的故事。

在挑选这些十字军战士时,我特意广泛撒网。被我选中的对象既有男又有女,既有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的基督徒,也有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穆斯林,还有阿拉伯人、犹太人、突厥人、库尔德人、叙利亚人、埃及人、柏柏尔人和蒙古人。他们来自英格兰、威尔士、法兰西、斯堪的纳维亚、德意志、意大利、西西里、西班牙、葡萄牙、巴尔干和北非。甚至还有一群维京人也牵涉其中。有些人物是主角,有些则只是配角。但这本书就是关于他们的故事。

其结果显而易见,总而言之,一部多元化的十字军东征史就此出炉。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说,这部作品并不仅仅关注十字军国家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创建、生存和崩溃,以及在那些地区与穆斯林的战争。而且,故事的中心部分被置于同时代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背景下,包括在伊比利亚半岛、波罗的海、东欧、法兰西南部、西西里岛和安纳托利亚的官方十字军东征战争,以及在其他地方兴起的非官方民粹性质运动。从故事叙述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我们的故事是由一大批人讲述的,他们齐聚一堂,以丰富多彩的视角来看待他们共同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万花筒”世界。

无论如何,这种效果就是我想达到的目标。当然,在向读者呈递这本书之时,我敏锐地注意到史学界在近年来关于十字军东征所涌现的诸多优秀研究成果,并对这些作品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其中最伟大的——尽管年代久远——可能当数斯蒂文·朗西曼爵士(Sir Steven Runciman)值得称道的三卷本编年史《十字军东征史》(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1951~1954年)。但在距离我们更近的年代,以下著作的出版也为英语读者带来了福音:克里斯托弗·泰尔曼(Christopher Tyerman)的《上帝的战争:十字军东征新史》( God’s War:A New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2006年)、托马斯·阿斯布里奇(Thomas Asbridge)的《十字军东征:圣地的战争》( The Crusades:The War of the Holy Land ,2010年) 、乔纳森·菲利普斯(Jonathan Phillips)的《神圣战士:十字军东征现代史》( Holy Warriors:A Modern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2010年)、伟大的已故作家乔纳森·赖利-史密斯(Jonathan Riley-Smith)的第三版《十字军东征:一部历史》( The Crusades:A History ,2014年) ,以及保罗·M.科布(Paul M.Cobb)的《竞逐天堂:十字军东征之伊斯兰史》( The Race for Paradise:An Islamic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2014年)。所有这些著作都是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上佳指南,而且,虽然在本书的全部叙述中我将自己限定于原始资料的范围内,但书架上能有这些堪称典范的现代历史著作,连同其他学者撰写的数以百计的书籍和文章(一般性的和专门性的皆有),这让我甚是宽心。如果没有从过去到现在一代代十字军史学家的工作成果,拙作无以成书。

《十字军》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涵盖了从11世纪60年代起影响十字军运动发展的诸多思想、活动和战争,渐趋惊心动魄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并以耶路撒冷于1099年7月的陷落为高潮。

本书第二部的故事从数年后的12世纪初讲起,在追溯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十字军国家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关注着伊比利亚半岛上基督教统治者与伊斯兰教政权之间的战争[通称为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并探索了十字军运动在上述两个舞台之外扩散到的新区域——波罗的海海滨。这一部分的叙述基于两场重大危机:埃德萨于1144年陷落,触发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耶路撒冷于1187年被萨拉丁攻占,引燃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战火。

本书第三部描述了西方基督教世界在13世纪上半叶为夺回耶路撒冷所做的种种不顾一切的努力,之后蒙古帝国和马穆鲁克王朝崛起,东方十字军国家衰落。这一部分还描述了英诺森三世执掌教廷期间及其故后十字军思想和体系的急剧扩张和政治化,以及十字军运动转向新的敌人的过程。这些敌人遍布教会内外,既存在于现实中也存在于想象中。为了与本书初衷保持一致,即讲述一个漫长且广泛的故事,《十字军》的叙事并没有在耶路撒冷王国于1291年最终崩溃时戛然而止,而是到1492年才结束,彼时收复失地运动业已大功告成,十字军运动的冲动和能量向新大陆传播。最后,在尾声一章中,我简要概述了时至今日十字军记忆的生存和变异。

在大多数情况下,本书的每一章自身就是一项完整的研究。我希望广大读者会受到以下内容的启发,从而更深入地探究十字军东征的历史,而那些对这一历史时期早已广泛涉猎的读者会欣赏我处理史料时采用的方法。一如我的其他作品,我最希望的是,这是一部既能丰富读者知识又能让读者心情愉悦的故事集。因为,正如斯蒂文·朗西曼爵士曾经写道:“十字军东征的浪漫故事是一部鲜血写就的史诗。” [2]

过往如是,而今亦然。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

丹·琼斯
泰晤士河畔斯泰恩斯
2019年春


[1] Wright,Thomas(ed.) The Historical Works of Giraldus Cambrensis (London,1894),pp.425-6.

[2] Runciman,Steven,‘The Decline of the Crusading Ideal’ in The Sewanee Review 79(1971),p.513. VyaaRy+K4SOFQJHfYMQa1kCOXSDSOXM86ihFUNfJ5q76ciTFUiJedBf8D1RCs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