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敦煌及周边的吐谷浑聚落

吐谷浑在敦煌地区的活动与河西的局势息息相关。瓜沙地区毗邻吐谷浑故地,难免有吐谷浑人流入,尤其唐初吐谷浑亡国后,朝廷把大量归唐吐谷浑人安置在敦煌及周边地区,使敦煌地区成为吐谷浑人的聚集区。在唐朝人看来,敦煌就是吐谷浑人的居住地。851年,张议潮遣使到长安献河陇地图,唐朝在沙州设置归义军,封张议潮为防御史。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河陇地区重新回到大唐的怀抱。河西地区在几个世纪的变迁中,不断有吐谷浑人从青海迁徙而来,从而在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吐谷浑聚落。

一 唐朝初年吐谷浑人聚落

最晚在5世纪,就有吐谷浑人活跃于敦煌地区。5世纪初,在与北面西秦的征战中,吐谷浑一度实际控制敦煌地区。 自唐高宗、武周时起,已经有吐谷浑别部不断归附唐廷,迁居到唐朝统治区,散居在河西的瓜、沙、甘、凉、肃等河西诸州。龙朔三年(663)吐谷浑国亡于吐蕃,吐谷浑余部 (亡国后的吐谷浑人,这里统称为吐谷浑余部)仍以部落为单位独立存在着,并且有自己的活动区域。吐谷浑余部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大部分吐谷浑百姓留居青海故地,依附吐蕃;一部分散入瓜沙等河西诸州;一部分以慕容氏为主体,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残部、亲信上千帐败走凉州,居停数年后复国不成,692年,自凉州徙于鄯州,又因鄯州地窄,再迁至灵州,唐廷为其设安乐州(今宁夏中宁鸣沙),诺曷钵为刺史,之后主要在灵、凉一带活动。迁居河西的吐谷浑人臣服于唐朝的统治。唐朝对河西吐谷浑人采取了安抚分化的羁縻策略,这一策略奠定了吐谷浑人在河西的聚落分布格局。

唐朝初年,即有大量吐谷浑人投奔唐朝,被安置在包括瓜沙地区在内的河西诸州。武周圣历二年(699)四月,先有吐蕃王族论弓仁率吐谷浑七千帐降唐,被授予酒泉郡公,后又有吐谷浑部落一千四百帐内附,“钦陵子弓仁,以所统吐谷浑七千帐来降,拜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吐谷浑部落一千四百帐内附”。 又据《新唐书》卷二二一《吐谷浑传》所载,武周圣历三年(700),“诺曷钵死,子忠立。忠死,子宣超立,圣历三年,拜左豹韬员外大将军,袭故可汗号,余部诣凉、甘、肃、瓜、沙等州降”。

面对大量吐谷浑人迁居河西的局面,唐朝采取了以安抚为主的羁縻策略。郭元振是唐朝派驻河西的大将,于武周大足元年(701),统帅新泉军千人驻守会宁郡(治今甘肃靖远东北),唐玄宗时期升任兵部尚书。郭元振长期戍守西北地区,熟谙羁縻治戎之道。郭元振在武后时期上书《安置降吐谷浑状》,认为吐谷浑是渴慕唐朝,冲破险阻,弃吐蕃而主动来归,并非被迫而来,宜当就地安置加以安抚,而不是迁居内地;同时,他献“顺其情,分其势”之策,提出将吐谷浑分置于甘、凉、肃、瓜、沙等地安置,以分化吐谷浑部族,免滋后患。郭元振《安置降吐谷浑状》言:

今吐谷浑之降者,非驱略而来,皆是渴慕圣化,冲锋突刃,弃吐蕃而至者也。臣谓宜当循其情以为制,勿惊扰之,使其情地稍安,则其系恋心亦日厚。当凉州降者(原注:今武威郡),则宜于凉州左侧安置之;当甘州(原注:今张掖郡)、肃州降者(原注:今酒泉郡),则宜于甘、肃左侧安置之;当瓜州(原注:今晋昌郡)、沙州降者(原注:今敦煌郡),则宜于瓜、沙左侧安置之。但吐浑所降之处,皆是其旧居之地,斯辈既投此地,实有恋本之情。若因其所投之地,而便居之,其情易安。因数州而磔裂之,则其势自分。顺其情,分其势,而不扰于人,可谓善夺戎狄之权矣。何要纂聚一处如一国,使情通意合如一家,脱有异志,则一时尽去,伤害州县,为患滋深。何如分置诸州,使每州皆得吐浑使役,欲有他怀,必不能远相连结,总去……设使后有去就,不过边州失少许吐浑,终无伤于中国。

这一策略奠定了唐宋时期吐谷浑人在河西走廊聚落分布的格局,也达到了朝廷安抚分化吐谷浑的目的。

二 唐朝中晚期的吐谷浑人聚落

逮及唐代中期,吐蕃占领河西及西域后,更有大量吐谷浑人从青海等地迁徙至河西地区,再由从河西走廊转至西域东西部。于是,西起伊州、楼兰,东至关陇,吐谷浑部族星罗棋布。

吐谷浑余部的活动与中晚唐时期西北的政局密切相关。吐谷浑并入吐蕃后,其军队遂为吐蕃所调遣,被称作吐谷浑别部。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从代宗广德(764~765)年间到武宗会昌(841~846),在吐蕃势力强势进犯唐朝之际,为吐蕃和唐朝叛军所掌控的吐谷浑别部参与了反唐的叛乱。8世纪末吐蕃势力渐衰时,有些吐谷浑余部逐渐脱离吐蕃的控制,变成独立的部落,其活动区域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在河西地区。

大中二年(848),吐蕃内乱,失去了对河西的管控,张议潮收复河西,敦煌也进入了归义军时期。这一时期,尽管唐朝已经收复了包括敦煌在的河西地区,但河西地区的吐谷浑、吐蕃、回鹘、嗢末、羌、龙等部族各自形成小团体。他们不断争斗,势力此消彼长,在这当中,依然活跃着吐谷浑人的身影。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前后,河西的吐谷浑联合嗢末,击退了甘州回鹘势力的侵犯。“初,回鹘屡求册命,诏遣册立使郗宗莒诣其国。会回鹘为吐谷浑、嗢末所破,逃遁不知所之,诏宗莒以玉册、国信授灵盐节度使唐弘夫掌之,还京师。” 可见,归义军政权并没有有效地控制河西局势,遏制争斗,唐朝渐渐失去对河西局势的有效管控。“浑末,亦曰嗢末,吐蕃奴部也。虏法: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平居散处耕牧。及恐热乱,无所归,共相啸合数千人,以嗢末自号,居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间,其近蕃牙者最勇,而马尤良。” 《敦煌石室遗书》第一集《张氏勋德记残卷》内记:“河西创复,犹杂蕃、浑(吐谷浑),言音不同,羌、龙、嗢末雷威慑伏。训以华风,咸会驯良,轨俗一变。”

事实上,归义军政权对吐谷浑、羌、嗢末等少数民族的管控是很薄弱的,敦煌文献S.5697咸通九年(868)刻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称:“河西诸州,蕃、浑、嗢末、羌、龙狡杂,极难调伏。” 敦煌遗书S.6342《张议潮进表》云:“咸通二年收凉州,今不知却废,又杂蕃、浑,近传嗢末隔勒往来,累询北人,皆云不谬。”

(一)敦煌地区的吐谷浑聚落

大批吐谷浑人来到沙州和瓜州,使得敦煌地区成为吐谷浑人的大本营。唐初,即有大量吐谷浑人投奔到唐朝统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225号墓出土文书载,武周圣历二年(699),落蕃人弘德携带着马、鞍、兵器和蕃书,向瓜州陈都督报告了约有十万之多的吐谷浑人来降的消息,唐朝立刻派出军队前往接应,豆卢军、墨离军、健康军、瓜州和沙州的府兵奉命参与了这次行动,一些前往接应的军队在瓜沙的道路上沿苦水行军,筹集粮草。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吐谷浑部众来到沙州投诚,时唐朝统治沙州,诏令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接纳之。 关于此事,《资冶通鉴》亦有载:“先是,吐谷浑畏吐蕃之强,附之者数年,九月壬申,帅众诣沙州降,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抚纳之。”

归义军政权设置部落管理居住在敦煌地区的吐谷浑人,吐谷浑的民族整体性得以保留。关于敦煌地区设立吐谷浑部落的时间,吐蕃占领敦煌时期,沙州吐谷浑、通颊被编为军团部落, 敦煌残文书S.4276《管内三军百姓奏请表》的内容是归义军节度使张某乙言及公元849年逐戎蕃、收复河湟之事,涉及居住在瓜沙地区的吐谷浑部落,称:“归义军节度左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安怀恩,并州县僧俗官吏兼二州六镇耆老及通颊退浑十部落、三军蕃汉百姓一万人上表……尔后子孙相继,七十余年,秉节龙沙……” S.4276《管内三军百姓奏请表》写就于920年前后,是证在849年之前瓜沙地区就有吐谷浑部落存在。大中二年(848)张议潮领导的沙州起义,是多民族的联合行动,《通鉴考异》引《实录》云:“(大中)五年二月壬戌,天德军奏沙州刺史张议潮、安景旻及部落使阎英达等差使上表,请以沙州降。”除了有以张议潮为首的汉人、以安景旻为首的粟特人,还有以阎英达为代表的吐谷浑人。荣新江、刘进宝等认为,在大中五年(851),张议潮的入朝使团中就有吐谷浑部落代表,说明在张氏归义军初期就有吐谷浑部落,而在归义军晚期吐谷浑部落衍变为敦煌的乡级建制“退浑乡”“通颊乡”。 瓜、沙二州及所辖六镇的吐谷浑和通颊被编为十个部落,其中,吐谷浑和通颊各五个部落,设置两个检校部落史,管理十个部落的是部落大使,851年,入朝使团中就有吐谷浑部落大使阎英达,此人可视为吐谷浑民族首领。可见,敦煌的吐谷浑部族并没有集中居住,而是分散在敦煌各地。至于通颊乡,有学者认为应归沙州管辖,位于苏干湖盆地即今甘肃阿克塞县苏干湖地区,由吐蕃的沙州通颊色通巴(m hong kyab se t ong pha)部落演变而来。

在瓜、沙二州吐谷浑部族中,氏族主要以慕容氏为中心,此外还有一那萎氏、段氏、素和氏、阿若干氏、薛干氏、乞伏氏、乙弗氏、匹娄氏、姜氏、钟氏、梁氏、拓拔氏、赫连氏、姚氏等。

(二)敦煌周边的吐谷浑聚落
1.敦煌东部和西部的吐谷浑聚落

在敦煌周边的甘州、肃州、伊州等河西及西域东部都有吐谷浑人的踪迹。

唐宋之际,河西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甘州、肃州居住着吐蕃、龙家、通颊、羌等民族,这里同样是吐谷浑的聚居地。甘州有一个一百多人的吐谷浑聚落,首领拨乞狸被称为“退浑王”,依附于归义军政权。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在与回鹘的战争中,甘州失守,吐谷浑败北,民众被迫撤出甘州,一部分人跟从拨乞狸随吐蕃南下,一部分随龙家等族人撤入肃州,在肃州形成一个吐谷浑聚落,继续为归义军政权效力。敦煌写本S.389《肃州防戍都状》记载:

又今月七日,甘州人扬略奴等五人充使到肃州,称:其甘州,吐蕃三百,细小相兼伍百余众,及退浑王拨乞狸等,十一月一日并往归入本国。其退浑王拨乞狸,妻则牵驼,夫则遮驱,眷属细小等廿已来随往,极甚苦切,余者百余奴客并不听去……其吐蕃入国去后,龙家三日众衙商量,城内绝无粮用者,拣得龙家丁壮及细小壹伯玖人,退浑、达票拱榆昔、达票阿吴等细小共柒拾贰人,旧通颊肆拾人,羌大小叁拾柒人,共计贰伯伍拾柒人,今月九日并入肃州。

吐谷浑人活跃在沙州之西的伊州(今哈密市)、鄯善、且末等地区。吐谷浑亡国后,大批吐谷浑人迁居到沙州西南一千多里的纳职县,敦煌文献S.367《唐光启元年沙州、伊州地志残卷》称:“纳职县下……古唐初有土人鄯伏陀,属东突厥。以征税繁重,率城人入碛,奔鄯善,至并吐浑住,历焉耆,又投高昌,不安而归。胡人呼鄯善为‘纳职’;既从鄯善而归,遂以为号耳……萨毗城,西北去石城镇四百八十里。康艳典所筑,其城近萨毗泽,恒有吐蕃及吐谷浑来往不绝。” 萨毗泽位于新疆南部的且末附近,可见,唐僖宗中和五年即光启元年(885)前后,在沙州之西的西域东部有吐谷浑人的踪迹。吐谷浑人在这里建立了退浑国政权,有国王、宰相的建制,在敦煌文献中的诗歌和变文对此有相关记载,虽是文学作品,但仍反映了一些历史事实。

有一个吐谷浑聚落位于沙州西南伊州城西纳职县(今哈密西40公里拉布楚克古城),经常劫掠伊州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仆射亲率大军,击败退浑王,再向西前行,就到了退浑国境内了。这次战役俘获宰相三人、士兵三百余人,夺得驼马牛羊二千头匹:

诸川吐蕃兵马还来劫掠沙州,奸人探得事宜,星夜来报仆射:“吐浑王集诸川蕃贼欲来侵凌抄略,其吐蕃至今尚未齐集。”仆射闻吐浑王反乱,即乃点兵,錾凶门而出,取西南上把疾路进军。才经信宿,即至西同侧近,便拟交锋。其贼不敢拒敌,即乃奔走。仆射遂号令三军,便须追逐。行经一千里已来,直到退浑国内,方始趁趃……决战一阵,蕃军大败,其吐浑王怕急,突围便走,登涉高山,把险而住……敦煌北一千里镇伊州城西纳职县,其时回鹘及吐浑居住在彼,频来抄劫伊州,俘虏人物,侵夺畜牧,曾无暂安。仆射乃于大中十年六月六日,亲统甲兵,诣彼击逐伐除。(P.2962《张义潮变文》)

可见,吐谷浑人在晚唐曾活跃于沙州西部地区,建立政权,并常常劫掠沙州、伊州,与归义军政权发生冲突。

2.敦煌南面的吐谷浑聚落

从敦煌吐鲁番文献亦可知在唐代中后期敦煌南部同样存在着一个吐谷浑聚落。久负盛名的敦煌落蕃诗为研究敦煌南部的吐谷浑聚落存续时间和地理位置提供难得的依凭,结合其他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可以认为,在沙州西南确实存在着一个吐谷浑聚落,位于墨离海地区,其具体位置是今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敦煌市西南、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的苏干湖地区。落蕃诗的创作年代关乎沙州西南吐谷浑聚落存续时间。落蕃诗创作时间即诗人进入吐谷浑国的时间——十世纪初金山国时期,那么敦煌西南的吐谷浑聚落存续时间至少是金山国时期,甚至始自吐蕃占领时期包括整个归义军时期。 weug8QYv4f/qLtOVKZk2EdyR7jffLwxmjRX9/NUAuYdolBjeysFDAS87EMmE7I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