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河西吐谷浑的渊源

公元3世纪,吐谷浑从辽东西迁,4世纪在青海及河陇地区定居,7世纪亡于吐蕃。这期间,吐谷浑的迁徙、建国,与隋朝、吐蕃联系密切,以下从这些方面探讨敦煌吐谷浑人的渊源。

一 吐谷浑的迁徙与建国

吐谷浑所属慕容部源出东胡鲜卑。3世纪,莫护跋率部迁入辽西,其子慕容涉归迁入辽东。慕容鲜卑以游牧为主,活跃于辽西、辽东一带(今河北卢龙、昌黎,辽宁锦州、铁岭),故被称为“辽东鲜卑”。晋太康四年(283)慕容涉归死,嫡子慕容廆统领部众,吐谷浑仅分得一千七百家,大约在太康四年至十年(283~289)之间,吐谷浑率部西迁,自燕山至阴山游牧二十多年。史载:

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廆嗣位,而二部马斗,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

西晋永嘉末(307~313),吐谷浑又自阴山南下,据《旧唐书》载:

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凡三百五十年。

从阴山再越陇山,至枹罕(今甘肃临夏),后定居青海及河陇地区。吐谷浑死于晋元帝建武年(317),即自阴山迁徙后四年。329年前后,吐谷浑的孙子叶延在位时(329~351),建立吐谷浑政权。《晋书》曰:

于是乃西附阴山。属永嘉之乱,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极乎白兰数千里。然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屋,以肉酪为粮。其官置长史、司马、将军,颇识文字。其男子通服长裙,帽或戴羃 。妇人以金花为首饰,辫发萦后,缀以珠贝。其婚姻,富家厚出娉财,窃女而去。父卒,妻其群母;兄亡,妻其诸嫂。丧服制,葬讫而除。国无常税,调用不给,辄敛富室商人,取足而止。杀人及盗马者罪至死,他犯则征物以赎。地宜大麦,而多蔓菁,颇有菽粟。出蜀马、牦牛。西北杂种谓之为阿柴虏,或号为野虏焉。吐谷浑年七十二卒,有子六十人,长曰吐延,嗣。

吐谷浑的疆域“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白兰,地数千里”。 最强盛时疆域从甘肃南部、四川北部至青海南部一线,西至新疆若羌、且末一带,北至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连。其时,吐谷浑的北面是河西、陇右的张骏前凉政权,而关中一带是石勒的后赵政权,吐谷浑的东北界在枹罕、漒川、甘松的南部和西南部。 叶延时,以其祖父吐谷浑的名字为姓氏,从此“吐谷浑”这个名字就兼具了人名、姓氏、族号和国号等多重含义,形成了一套国家政治机构。后期的统治中心在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十五里共和县铁卜卡古城,图3-1)。吐谷浑人仰慕中原汉文化,他们借鉴学习中原王朝的官制,“其官初有长史、司马、将军。近代以来,有王公、仆射、尚书、郎中”。 “盖慕诸华为之”。 从政权的建立到唐龙朔三年(663)为吐蕃所灭,存国三百多年。在这个过程中,吐谷浑融合了羌、氐、汉、匈奴、高车等民族,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或融入汉族,或融入其他少数民族。吐谷浑立国时期是丝绸之路河南道商贸繁荣期,吐谷浑被刘宋封为河南道,所以有“河南道”之称,又称“吐谷浑道”。

图3-1 吐谷浑故都伏俟城遗址

二 吐谷浑与隋朝的关系

隋初,因北方有突厥侵扰,南方又有陈朝存在,隋朝势力相对较弱,吐谷浑乘机对隋弘州(治所在今甘肃碌曲县西南)、凉州进行攻掠,隋文帝派安乐郡公元谐率大军进行反击,连败吐谷浑,“其名王十七人、公侯十三人,各率其部来降”。 《隋书·贺娄子干传》记载,隋开皇二年(582),吐谷浑夸吕可汗又袭扰隋边境,文帝命凉州刺史贺娄子干发五州(凉、甘、瓜、鄯、廓)兵,深入吐谷浑境,“杀男女万余口,二旬而还”。开皇三年,吐谷浑又在临洮、凉州和廓州一带被隋朝军队打败。自此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史籍中未见吐谷浑骚扰隋朝边境的记载。584年,吐谷浑国内发生了内讧,夸吕的太子及其所属部落谋降隋,并请求隋朝出兵接应。在遭到隋朝的拒绝后,太子被杀,夸吕又立次子为太子。589年,隋灭陈,统一南方,吐谷浑因惧怕而不敢再犯隋朝边境,双方进入友好交往阶段。开皇十一年(591),夸吕死,其子世伏立,世伏派兄子无素“奉表称藩,并献方物,请以女备后庭”, 然被文帝谢绝。592年,隋文帝遣使吐谷浑以示抚慰,同年及595年,吐谷浑又二度遣使进贡。这种友好关系到开皇十六年(596)时得到进一步加强,隋文帝将宗室光化公主嫁给了世伏。597年世伏被杀后,按照吐谷浑“兄死妻嫂”的风俗,光化公主又嫁给世伏的弟弟伏允。此后,吐谷浑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国势由盛转衰,但与隋朝的相安局面一直持续到隋炀帝继位之际。

大业元年(605),杨广即位后,隋与吐谷浑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和平局面被打破。此刻的隋朝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积淀,国内安定,生产发展,社会开始呈现繁荣的景象,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因而,炀帝一改过去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积极开疆拓土,意欲扫清中西陆路交通的阻碍,意在经营西域。大业初,隋炀帝重用裴矩,“矩盛言胡中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 有意吞并吐谷浑。大业四年,游牧在贪汗山(今新疆吐鲁番北博格达山)一带的铁勒打败了西突厥,又在隋的诱使下出击吐谷浑;吐谷浑反向隋求救,炀帝派大军乘机进攻吐谷浑,伏允败走雪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待隋军撤回后,伏允才得以回到故地,集结在青海湖北。609年,炀帝开始了以征服吐谷浑为目的的“西巡”,各路大军将伏允围困在覆袁川(今青海北鄂博河),伏允突围后逃走,隋军进而占有了全部吐谷浑领地。同年六月,炀帝在吐谷浑故地设置郡县,“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 并且“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开始大规模屯田。从此,青海的大部分地区正式为统一的中央王朝所管辖。而此时的吐谷浑国事实上已经灭亡。隋末,伏允乘中原乱机收复了故地,吐谷浑复国,但吐谷浑的强盛已如明日黄花。大业五年可谓吐谷浑由盛转衰的分界点。

三 吐谷浑与吐蕃的关系

7世纪初期,吐谷浑由盛转衰,而其南方的吐蕃政权则日渐强盛。唐龙朔三年(663),吐蕃灭吐谷浑,尽据青海之地。唐咸亨元年(670),吐蕃大相论钦陵在大非川(今青海兴海县西南)打败唐将薛仁贵,进一步巩固了对青海吐谷浑的统治。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河陇地区大批驻军被抽调内地,吐蕃乘虚而入,763年攻占陇右地区后,又相继攻占河西诸州,如764年取凉州,766年据甘州,766年夺肃州,776年收瓜州,781年占领沙州,至791年河西地区及于阗尽入吐蕃。吐蕃占据了河西、陇右,居住于此的吐谷浑也归顺吐蕃。9世纪初,吐蕃帝国渐趋式微,843年吐蕃政权瓦解,统治下的河陇一带陷入混乱,唐朝伺机收回河陇失地,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的汉族人张议潮(又作张义潮)起事,夺取沙、瓜二州,结束了吐蕃在敦煌近百年的统治。

吐谷浑是吐蕃征服较早的民族之一。吐蕃与吐谷浑在社会形态及生产、生活习俗上较为接近。据《沙州伊州地志》(S.367号文书)记载,萨毗城“恒有吐蕃及吐谷浑往来不绝”, 这表明吐谷浑与吐蕃的活动区域较为一致,原来很多吐谷浑人活动的区域后来都成了吐蕃的辖境。职是之故,吐谷浑与吐蕃形成了共同的生活习俗和经济活动。从现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吐蕃征服吐谷浑后,采取了扶植小王、保存部落、驱以为用的政策,基本上保留了吐谷浑原有的政权形式,使其成为吐蕃的属国。吐谷浑要定期向吐蕃交纳“贡赋”。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669年,“吐谷浑诸部前来致礼,征其入贡赋税”。696年、714年、742年,吐蕃大论在吐谷浑聚居的“西古井之倭高儿”“司古津之倭阔”“曲年蒙岗”等地“征吐谷浑大料集”。这些都充分表明,吐谷浑与吐蕃之间存在着贡纳关系。

米兰出土xxviii-1号古藏文木简,记载了吐蕃统治米兰地区时期阿柴(Va-zha,即吐谷浑)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简牍记载,对那些原属于唐的吐谷浑万户部落,吐蕃政府“要其农夫各从收获中交纳粮食”,并“要求该万户官员,把这些粮食与小突厥(Drug-cun)大麦一起,使用羊作畜力,运送至‘纳’(Gnag)的地方”。 另从该简可知,吐蕃统治时期当地阿柴仍然沿用了原来的按万户、千户、百户划分的组织形式。此外,吐蕃还不时向吐谷浑征兵、征粮。吐蕃从陇右多次向唐关中一带进攻,吐谷浑为吐蕃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贞元三年(787),吐蕃就曾“率羌、浑之众犯塞,分屯于潘口及青石岭”; 会昌二年(842),吐蕃大将尚恐热攻至渭州,与宰相尚与思罗战于薄寒山。尚与思罗败而退走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与苏毗、吐浑、羊同合兵八万,共保洮河以自守。

吐蕃统治者对吐谷浑的压迫和剥削是沉重的。定期的贡赋、强征军粮、马匹以及无休止的兵役,给吐谷浑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加强对吐谷浑的统治,吐蕃政权对吐谷浑的上层贵族采取笼络和控制的政策,持续将吐谷浑王族及上层贵族吸收到地方政权中,给予一定的权力,以此来缓和民族矛盾。这种措施在当时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吐蕃政权除了将坌达延墀松任命为大论之外,还有一些吐谷浑慕容氏的后裔被封在各地,作为镇守。《旧唐书》卷一三七《李晟传》载,大历四年(769),李晟“将兵千人疾出大震关,至临洮,屠定秦堡……虏堡帅慕容谷钟而还”。这里身居“堡帅”之职的慕容谷钟,当为吐谷浑慕容氏。另外,与吐蕃名将赞婆(btsan-pa)一起驻守青海的原吐谷浑大臣素和贵等,也都是身居要职的吐蕃将帅。

尽管吐谷浑的上层贵族在吐蕃统治时期享有一定的权力,但其命运仍然掌握在吐蕃统治者的手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南诏王决定摆脱吐蕃的奴役和控制,在致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帛书中就曾以吐谷浑的悲惨命运自警说:“往退浑王为吐蕃所害,孤遗受欺。” W5aRqwlUgwBh0TpzHCzP5HfDs4b3FaRyl9VX7PDtJsrTPKBLdzk9BqW9PXQAD7H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