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月氏受匈奴所逐大部西迁,族群中亦有一部分遗留故地,这些月氏人以其与西迁月氏人相区别而被统称为“小月氏”。《史记·大宛列传》记曰:“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南山”以其位于河西走廊以南而名之,而对于小月氏所分布之“南山”,今从荣新江所指即今之祁连山、阿尔金山一带,亦应包含昆仑山在内。 西汉时期河西地区小月氏分布见于史籍记载者另有《汉书·霍去病传》,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上曰:‘票骑将军涉钧耆,济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连山,扬武乎鱳得,得单于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下者二千五百人,可谓能舍服知成而止矣……赐校尉从至小月氏者爵左庶长。’” 霍去病出兵自北向南,沿居延逐小月氏人而至祁连山。关于这一地区小月氏人,一种意见认为其居地于酒泉一带, 另一种意见则指霍去病所伐小月氏主要居住在湟水流域。 近来林梅村提出霍去病所伐小月氏人为游牧于巴里坤草原与居延之间的小月氏部落,并认为这些小月氏人后来前往张掖,即史称“义从胡”。
此外,《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记载:“騠兹侯稽谷姑,以小月氏右苴王将众降,侯,千九百户。四年十一月丁末封,三年。太初元年薨,亡后。琅邪。”“瓡讘侯杆者,以小月氏王将军众千骑降,侯,七百六十户。正月乙酉封,二年薨。六月,侯胜嗣,五年,天汉二年薨,制所幸封,不得嗣。河东。” 两部小月氏王率众归降汉王朝,使小月氏人进入汉人居地与其混居。关于这两部小月氏居地史载不详,王宗维以小月氏王官名考察指出两部应分布于玉门至酒泉地区, 林梅村提出其可能为月氏遗留于吐鲁番盆地余部,后随两位小月氏王归附汉朝,并就近安置于酒泉郡。 近来高荣研究认为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置张掖属国即为安置归降的小月氏部众,而张掖属国的民族构成亦应以小月氏人为主。 关于月氏西迁后遗留之小月氏族群居地问题历来颇具争论,而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意见即当时小月氏人多散布于敦煌、酒泉、张掖等地,而自祁连山至阿尔金山,乃至昆仑山北麓等地区均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小月氏人。随着汉王朝掌控河西,匈奴败走,各民族移民相继涌入并于此交汇,小月氏亦不断迁徙,并与当地各族人民融合。
遗留敦煌地区的小月氏,与当地羌人混居。《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旧在张掖、酒泉地。月氏王为匈奴冒顿所杀,余种分散,西逾葱岭。其羸弱者南入山阻,依诸羌居止,遂与共婚姻。” 南山诸羌同样因为小月氏的加入而势力不断增强,至汉魏之际,“敦煌西域之南山中,从婼羌西至葱岭数千里,有月氏余种葱茈羌、白马、黄牛羌,各有酋豪,北与诸国接,不知其道里广狭。传闻黄牛羌各有种类,孕身六月生,南与白马羌邻。” 跻身南山羌的小月氏,在与羌人长期共居交往中逐渐为其同化,更为汉人视作羌人,如悬泉汉简所见:
5.敦煌大守快使守属充国送牢羌、斥候羌候,人十二。琅何羌□君弥藏奉献诣行在所。以令为驾二乘传,十一月辛未皆罢。神爵二年十一月癸卯朔……为驾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Ⅰ 90DXT0210③:6
该简系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敦煌太守快遣守属充国送诸羌人入朝奉献的驿传文书,其中奉献者有牢羌、琅何羌等。琅何者,《汉书》记曰:“数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藉兵,欲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充国以为‘狼何,小月氏种,在阳关西南’。” 赵充国所言“狼何”即汉简所记“琅何”,此或为史籍与官方文书记载之别。而小月氏在与羌人融合的漫长过程中,其内部或产生分化,有依附琅何加入羌人叛乱队伍者,而另一部分小月氏人则归义汉朝,受汉廷调遣,汉简记曰:
6.〼□小月氏臣请事〼 Ⅱ90DXT0314②:61
此外居延汉简关于小月氏人与羌人的记载如:
7.〼□小月氏柳羌人 合387.1
《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按该简“柳”字作“仰”, 亦有学者指出该字可从“卬”,指史载生活于今青海地区的卬羌人,与小月氏关系密切。 除却简牍所指小月氏与羌人应存在某种联系之外,居延汉简中有关于小月氏人的记录,表明当时有相当数量的小月氏人于居延屯戍,其或与受汉王朝调遣以御匈奴有关。 《汉书·赵充国传》载宣帝敕书赵充国曰:“今诏破羌将军武贤将兵六千一百人,敦煌太守快将二千人,长水校尉富昌、酒泉候奉世将婼、月氏兵四千人,亡虑万二千人。赍三十日食,以七月二十二日击䍐羌,入鲜水北句廉上,去酒泉八百里,去将军可二千二百里。” 诏令中“婼”即指婼羌,月氏则为小月氏。汉宣帝之策在于联合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婼羌与小月氏人夹击活跃于敦煌以西的䍐羌,这一征讨䍐羌的作战计划后受赵充国谏阻而搁置,但这一记载亦显示当时的婼羌、小月氏与汉廷之关系,尤其小月氏当服从汉廷军事调配,成为平羌乱与抵御匈奴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