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指令社会抗衡自发社会

有两个国家,它们之间没有来往,缺乏同情,互相不了解对方的习惯、思想和感觉,就好像它们是不同地区的居民,或者不同星球的居民,属于不同的人种,吃不同的食物长大,接受不同的指令,不受相同的法律制约。

——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54年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国之间没有政治和经济的团结,世界分为两方,苏联及其卫星国为一方,世界的其余部分为另一方,在这两方之间存在着完全的割裂。简言之,地球上有两个世界,而不是一个世界。

——查尔斯·波伦(Charles E.Bohlen),1947年 [2]

两个超级大国共同生存在一个星球上,它们都掌握着毁灭对方的手段,它们也都不希望看到对方被毁灭。有这样的共识,它们得以共处。但是,它们是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呢?各方制度下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各个社会制度下的经济发展如何呢?社会正义如何呢?人们是否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呢?冷战不仅仅是一场地缘政治的对抗,不仅仅是一场核武器竞赛,冷战是一场如何回答上述问题的较量,对双方来说,这个较量的意义非常重大,就像人类生存一样重要,其核心问题就是:应该如何组织人类社会。

尼基塔·赫鲁晓夫曾对一些西方外交官说:“不管你们喜不喜欢,历史在我们这边。我们将埋葬你们。”西方外交官以后一直在解释赫鲁晓夫的那些话到底意味着什么。他说,他指的不是核战争,而是共产主义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胜利是由历史决定的。1961年,赫鲁晓夫承认,苏联可能真的落后于西方,但他强调十年之内,苏联的住房短缺将消失,消费品将大批出现,苏联人民将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在二十年之内,苏联“将上升到一个高度,相形之下,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将远远落在后面”。 [3] 简单地说,共产主义代表了未来的潮流。

但是,历史没有像赫鲁晓夫预见的那样发展。到1971年,苏联和东欧卫星国的经济停滞不前。到1981年,苏联的生活水平下降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人均寿命也出现下滑,这是发达工业社会中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到1991年底,苏联这个世界上共产主义的样板本身也不复存在了。

现在很清楚了:赫鲁晓夫的语言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表述,而不是以事实分析为依据。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当时有那么多人对赫鲁晓夫的话信以为真,这些人不光是共产党人。比如,美国新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维也纳高峰会议上碰到赫鲁晓夫时,就被赫鲁晓夫表现出的意识形态自信震住了。肯尼迪承认说,“他把我吓得不轻”。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llan)不久以后说,肯尼迪“显得很惊恐,就像有人在拿破仑处于权力巅峰时见到他所表现的战战兢兢那样”。 [4] 当时,有许多人抱有和肯尼迪一样的反应。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共产主义使许多政治家以及他们领导的国家不寒而栗,原因就是共产主义激发并唤醒了无数下层民众,这些民众认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在冷战初期,西方政治家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达到高峰,同时,下层民众对共产主义的期望也达到高峰。但是到冷战结束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SAfdcYfSVEpLjQsCjX6cUCoAUC7zTElqHRq659m1xovNJvIiGxq2bk8S1sOh17d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