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很久很久以前,那些特别聪明的人完全相信世界是平的。后来他们发现世界不是平的,但他们还是坚信太阳绕着地球转,再后来这个理论也被打破了。在更长的历史时期中,聪明的人们一直认为讲故事只是一种娱乐,他们觉得动人的故事只给人留下了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在故事带来的巨大乐趣之外,故事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没错,从远古时代起,如果没有故事,我们的生活会枯燥乏味得多,但是,即使没有故事,我们也能平安地活到现在。

他们又错了。

现在看来,故事对人类的进化发展至关重要,甚至比拇指对生更为重要。拇指与其他四指对生让我们可以抓握物件,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把握未来。故事使我们展开想象,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有所准备——这可能是任何其他物种(不管它有没有对生的拇指)都做不到的奇迹。 1 故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质。神经科学最近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对故事有本能的反应,我们能从动人的故事中获得快乐,而这正是大自然引诱我们倾听故事的方式。 2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本能地倾向于从故事中认识这个世界。所以,读中学时,当你的历史老师从查理三世(日耳曼人路易之子,881~887年在位)开始,费力地背诵所有德国君主的继任者时,如果你目光呆滞、哈欠连天,那谁也不能怪你,只能说人性如此——你是人类大家庭中光荣的一员。

所以,难怪人们都偏好虚构的作品而不选非虚构的作品,更愿意读历史小说而不是历史书,更爱看电影而不是看纪录片。 3 这不是因为我们懒,而是因为我们的神经回路天生就渴望虚构的故事。优质故事所触发的阵阵陶醉感并不会让我们变成内在的享乐主义者,相反,这种陶醉感会让我们变成好学的小学生,准备好汲取每个故事所传授的无数智慧。 4

了解这一点,可以完全改变作家对故事创作的理解。研究者们解开了深植于读者大脑中的秘密蓝图,找到了读者大脑渴望在故事中读到的东西。更令人兴奋的发现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重塑读者的大脑,比如可以激发读者的同理心。 5 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以来作家都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作家只须让读者通过故事人物的眼睛一瞥生活,就可以改变读者的思维方式。作家可以把读者带到他们从未去过的地方,进入他们只能在梦境中看到的世界,揭示微妙的普遍真理,而这可能完全改变他们对现实的看法。通过大大小小各种手段,作家们帮助人们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夜晚——这也算是不小的功绩。

但是故事创作也有它的难处。要抓住读者的心,故事必须不断地迎合读者根深蒂固的期待。这就是为什么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说“艺术就是火焰加代数”。火焰般的热情对创作绝对至关重要,这是每个故事的第一要素。热情驱使我们创作,让我们充满振奋的感觉,觉得自己不得不写出一个有影响力的故事。

但是要写就一个能够立即吸引读者注意的故事,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作家们经常错误地认为,只要有火焰——燃烧的创作欲、灵感的火花、那种让你深夜惊醒的绝妙创意,就能创作一个成功的故事。他们兴致勃勃地一头扎入故事创作之中,没有意识到自己写下的每个字都极有可能失败,因为他们忘了这个创作等式中的另一半:代数。

博尔赫斯本能地意识到了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通过研究揭示的现象:为了让热情的火焰能点燃读者的大脑,故事背后必须隐含一个框架。如果故事没有这个框架,没人愿意读,有这个框架的故事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

创作者们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理念:要写好故事,光有好创意、好文笔并不够,故事创作还有很多学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读故事时的轻松惬意使我们忘记了写故事的复杂艰难,误导了我们对故事创作的理解。我们有个内在的信念,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个好故事——至少能即刻分辨什么不是个好故事。读到没意思的故事,我们满脸不屑地把书放回书架。碰到不好看的电影,我们翻个白眼,走出电影院。我们长叹一口气,心想艾伯特大叔(Uncle Albert)能不能不要总是念叨“内战重演”。对于很烂的故事,我们连3秒钟也忍受不了。

对于讲得好的故事,我们也能很快就分辨出来,这是我们从3岁开始就具备的能力,打那时起我们就被某种形式的故事吸引。所以,如果我们天生具备分辨故事好坏的能力,那我们怎么可能写不好故事呢?

问题的答案还是要从人类的进化史中去寻找。故事最初是人类分享关键救命信息的一种方式。“嘿,老兄,不要摘那些红得发亮的浆果吃,除非你不要命了,就像隔壁的尼安德特人,那天……”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简单,直截了当,和我们现在的八卦逸事差不多。千万年后,人类社会进化出了文字,故事开始被广泛传播,故事的内容也不再限于本地发生的新鲜事和对本族群的切身关注。这就意味着讲故事的人要靠故事本身的魅力把读者吸引过来,而读者对故事具有一种本能的期待。毫无疑问,故事大师总是有的,但是八卦一两件蕾切尔表妹的糗事,和创作一部宏大的“美国史诗”迥然不同。

话虽这么说,但是大多数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都爱读书,难道他们读的那些佳作没有教会他们怎么吸引读者?

真的没有。

人类的进化告诉我们:任何精彩的故事的首要任务就是先麻醉我们大脑的一部分,使我们无暇自问:“这个故事创造的幻象如此真实可信,创作者是怎么做到的?”毕竟,好的故事读起来不像虚构的幻觉,它更像是生活本身。最近《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有一篇研究大脑成像的报告发现,当我们沉浸于栩栩如生的故事中时,负责加工现实生活中的图像、声音、气味、运动的脑区会被激活。 6 这就是为什么好的故事总让我们爱不释手,即使第二天必须早起,我们也要读到深更半夜,因为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鲜活的心理图像,体验到了本能的直觉反应。当我们被一个故事迷住时,我们就会代入进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仿佛故事中的一切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时候我们最没有想到的是故事背后的机制。

难怪我们会完全忽视一个事实:在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背后,都有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其中各个元素互联互通,紧密连接,使故事自然而精确地发展。这让我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知道是什么抓住了我们的心,比如美妙的比喻、真实的对话、有趣的人物角色等,而事实上,这些东西往往是次要的,无论它们本身看起来多么有趣。真正让我们着迷的是别的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是潜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的大脑所理解的故事应该有的样子。

只有停下来好好分析一下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什么东西下意识地产生了反应(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脑的注意力),我们才能写出抓住读者注意力的故事。无论你要写的是文学小说,还是冷峻的悬疑推理故事,或是超自然的青春爱情故事,情况都是如此。虽然每个读者都有其个人偏好,对各种类型的小说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如果一个故事不能满足他们内心的期待,那就只能永远留在书架上,蒙尘沾灰。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故事遇冷,可以好好看看本书。本书分为12章,每章聚焦一个方面,讲解大脑的运行方式和与其对应的关于故事创作的启示,以及如何将它们运用到你的实际创作中的具体细节。每章结尾都有一份核查清单(“自查要点”),供你用于创作的任一阶段:动笔写作之前、每天写作任务完成之后、写完一章或一幕之后,或者在凌晨两点,当你一身冷汗从睡梦中惊醒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写的东西是史上最糟糕的垃圾。(这不是真的,相信我。)只要你遵照我的建议,我保证你的创作事业会稳步发展,将来你极有可能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也想读你的作品。

我唯一的告诫就是,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对你在书店里随手拿起的小说或用遥控器随便打开的电影一样诚实。这个要求的用意在于找出每个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尽力补救,不让它像野草一样疯长,毁掉你的整个故事。这个过程实际上很有意思,因为没有什么比看着自己创作的故事不断进步更令人兴奋的了,你的读者将一步步深陷其中,完全忘记了它只是个故事。 QutW8vNDdVgCCXuri8PNVw4LShX6vIOvIiOrjkCCR86YcjjRBiUFWbGN1vjTz3T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